望闻问切(望闻问切中的切是指什么脉)
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
望闻问切,不仅是古代医家常用的诊法,其实现代医学,也是按这个方法来的只不过人太多、医生太忙,或者问几句就啪啪啪开单子了,你去抓药吧;或者一堆的检查单,你去做检查吧前者体验不太好,也没有细致的观察后者虽然借助现代影像与分析仪器,却也会漏过很多东西,非常重要的信息。
而在中医领域,当然部分现代医学医生也用,就是把望闻问切的“切”理解为切脉。而这也是大众的理解。
百度百科也是这么说的,切,是指摸脉象。百度百科至少代表了大众的和部分专业领域的理解。而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涉及到中医,切脉几乎是必经的程序,例如温实初:
而如果去接受中医领域的咨询的话,你会发现,无论如何,最后都要走切脉这个程序而对于从业者来说,如果你不切脉的话,病人会觉得你不太行有些病人还喜欢啥都不说,让你通过切脉来判断看你说的准不准,来判断你的水平这实际上很无聊。
专业领域的书,对于“切”会说成“切诊”和“触诊”,这样包含的东西就多一点了但是触诊又是指什么呢?一般来说都知道是接触按压,但是实践中,经常被用成切脉按压,少数会注意按压其他部位,问痛不痛这个少数还算略微有点高明的。
望闻问切的“切”被普遍误解为“切脉”是有原因的《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这段话里,也是典型的把切理解为“切脉”,不仅存在对“切”的理解错误,对切脉的理解也不完整,这一段只说了“寸口”,就是大众所理解的、也是医生所常用的手腕那个地方。
那么是不是扁鹊弄错了呢?扁鹊那么高明当然是不会错的这一段是后人整理时搞错了比如说“切脉”,上古时期是要切三个地方:第一人迎,就是脖子那个地方,大概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颈动脉;第二才是寸口,就是手腕那个地方,大概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桡动脉;第三跗阳太溪,就是脚踝那个地方,这个很少用,但是极其重要。
当代针灸泰斗张太溪老爷子,就以善用太溪而闻名而把“切脉”仅仅理解为“寸口”,就是手腕那地方,就是所谓“独取寸口”的说法,实际上张仲景之后才开始使用的那么张仲景本人,其实是知道取三个地方的三部九候法的,但是很奇怪,张仲景之后,大家好像就只会切手腕那个地方了。
张仲景还带来一个奇怪的影响就是,上古时期,医家针灸与汤药并不分家,无论是扁鹊和淳于意,都既会用针灸,也会用汤药与张仲景同时,比张仲景早一点点的华佗,也是既会用针灸,也会用汤药《华佗传》:“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从《华佗传》来看,华佗精通汤药、艾灸、针刺,是属于上古医学的传承者,全面通晓的。
陈寅恪先生曾经专门分析过华佗,有人据此说华佗此人不存在,是虚构,这都是不读书实际上陈寅恪先生那篇论文,只是分析了华佗传中用药事迹有印度佛教事迹窜入的痕迹此外陈寅恪先生还犯了个错误,他认为中国古代人很少以“佗”字为名,据此认为华佗可能是西域人,可是南越武王赵佗,明明白白以“佗”为名。
或许是陈寅恪先生一时疏忽?但是上古传承似乎到华佗而止,张仲景《伤寒论》一出,后世医家,不仅在诊脉上经常只知道取“寸口”,而且从此针灸与汤药分家很多江湖医生能针刺,却不能开药而更多的医生,只会用《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承气汤加减开药,根本搞不清楚经络针刺。
我见过中国当代很多名医了,一般来说,针灸名医更加高明,知道病在何经、从何入手,既能针刺,必要时也能开药只能开药的名医就差点意思,根本搞不清楚病在何经、从何入手,两三句问下来,瞠目结舌窦材《扁鹊心书》:“谚云: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如伤寒三阴三阳,皆有部署,百病十二经脉可定死生既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这段话实际上就是说,搞懂经络、知道病在何经何处是最起码的,不然怎么用针、用药?但是张仲景之后,用药的医生,能明白病在何经的已经非常少了,当代就更少了。
清代叶天士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医,对经络的精通是重要原因那么我们回头再看《难经·六十一难》“切脉而知之”“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此句必为后人窜入,不是扁鹊原话《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以扁鹊这么高的水平,是不会犯这种错误的那么,如果“切”不单单指切脉,那他还指什么呢?实际上,一个人如果生病会有很多异常,不单单表现在脉象,实际上脉象很难看出来,我曾经就脉象请教多位名医,大概的理解是,脉象主要看强弱,以反映人的身体状态,主要的脉象浮、沉、迟、数、弦也可以提供参考。
那么还应该看什么?如果生病,一定会觉得有不舒服,也一定会有不舒服的部位这就需要靠问,所以“望闻问切”中,“问”在“切”的前面,只有问了,才会知道应该切哪里,才会有切的方向那么“切”,还包含对不舒服部位的观察、按压、揉,一般来说,不舒服的部位,会有痛、痒、虚、说不出来不舒服但是自身就是能感到异常、有红点、有黑点、有小的硬点、有硬结、有类似于软骨的硬块、有蚊虫叮咬样的突起、有凹陷等等,这些都是身体依靠自身的能力明明白白展示:有问题了,应该从这里入手处理。
这些都应该包含在“切”的范围,而不仅仅只是“切脉”切脉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诊脉并不足以知道全部的病况,如果能够通过望闻问,再去切相应的部位,能够知道病情,那么诊脉也是可以不用的为什么现代医术上用仪器检查有时候会不靠谱呢?当然大多数时候还是靠谱的,现代医学的分析检测手段应该成为我们判断的重要依据。
原因在于,像这种红点、小硬结、凹陷、痒,第一,医生可能不清楚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看,第二分析仪器分析血液可能并没有白细胞之类的异常,第三,如果是超声或者X光之类,那种声波或射线一扫就过去了,谁也无法注意到你皮肤表面的小硬结。
这就漏过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了一堆检查,最后发现根本没什么用,怨气很深的原因之一举个例子心痛与胃痛,部位很接近心肌梗塞与胃病,是完全不同的病那么怎么知道究竟是哪一种呢?当然要靠检查但是怎么知道重点该做什么检查呢?这就要靠望闻问切中的切部位了。
大体来说,如果是心痛,疼痛点一般在巨阙穴,巨阙穴是心的募穴;而如果是胃痛,疼痛点一般在中脘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由于中脘穴与巨阙穴只相距两个拇指宽度的距离(古书上一个拇指宽度算一寸,两个宽度算两寸),所以很容易搞错。
因此,不仔细切具体的部位,而只是说,肚子上面疼、上腹部疼,很容易误诊然后,你去查个血、做个超声、做个钡餐等等,独独忘了心电图所以也有比较好的三甲医院学现代医学的医生把自己的心脏病误诊为胃病,治了半天胃病,最后却是心脏病去世的。
这就比较可惜了一点心得浅见,待教于博学方家,以兼取中西之长为什么美国不会打朝鲜雄安、股市以及造谣的CNN想看重要的投资文章,请移步小灰灰做投资,请长按以下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小灰灰做投资。
关注本公众号,长按以下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船山学会: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