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学校的人文环境包括哪些方面(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哪些)不要告诉别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华人校长 世界眼光】提升学校环境建设形象力的几个法则

学校的人文环境包括哪些方面(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哪些)不要告诉别人

 

【华人校长  世界眼光】

提升学校环境建设形象力的几个法则自1986年“校园文化”概念提出以来,环境育人就一直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2006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强调要“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2019年教育部等八部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再次重申要“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

在如今场景革命、空间变革、新基建等教育新理念新实践层出不穷的背景下,深化对环境育人原理与方法的研究,既是对教育基本使命的坚守,也有利于走实“未来学校”发展之路  学校文化是有力量的,我们认为这种学校文化力具体表现为精神力、行动力和形象力,其中形象力就是学校“环境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所谓学校文化形象力,特指学校物化环境所产生的内在张力,亦即师生与社会公众受学校环境影响的感受程度需强调的是,力是有大小、强弱乃至正负之别的,学校的设施设备、校园景观、导视系统、教室/办公室/专用室/廊道的布置等各种环境必然会对受众产生形象力,但这种力并非必然是如人所愿地强烈浓郁、美好向上、振奋人心。

比如有学校的环境景观虽然投资不菲且美轮美奂,但因缺乏与学校传统、学校精神、学校教育主张的有机融合,外观之“形”与学校的文化之“魂”、教育之“神”相互游离,自然就削弱了环境育人的力度所以,学校环境建设的全部指向,应在于努力提升其形象力,就是要强化环境的育人功能,使它们能够充分传达学校的教育追求,充分参与学校的教育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使环境真正成为展示校本形象、振奋师生精神、推动学校永续发展的巨大能量场,同时也通过这种建设提升社会公众对学校的文化认同。

  依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学校环境建设的形象力可通过这几个法则来有效提升:理念可视化  这是指把学校抽象的办学思想、教育追求用直观可见的方式艺术化地加以呈现,促进学生在目染造型之美的过程中领会教育之旨,潜移默化地认同学校的价值主张,从而有效发挥校园环境彰显教育功能、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

  如今很多学校都喜欢把办学理念集中展现在户外墙体或布置在门厅、廊道的墙面上,这固然是做到了理念的可视化,但学校文化形象力提升的目标不止是满足于“做到”,而是力求最大化地“做好”“做出效果”如果办学理念能巧妙融入实体造型,使美化校园的景观小品同时也成为理念的载体,那将是形与神的完美融合。

例如,江苏省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把学校的核心理念“澄心翰文”用篆刻体设计在校门外巨型景观石上,四川省德阳五中把“博雅”校训镶嵌在矗立于校园内的华表柱上,南京市燕子矶中学把学校宣言镌刻在一座形似展开书页的雕塑上,重庆市十八中将学校倡导的“新声精神”具化为新声钟置于校园重要位置……这些创意设计所传达出的恰当的审美意趣和教育意蕴,无疑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校史环境化  这是指突破原先设计独立封闭的校史馆的常规思维,致力于把整个校园当成开放的校史展区,将学校这些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以平面、立体相结合的设计方式呈现在环境中,使流逝于时间长河的校史元素在当下的学校空间、进而在师生的心中得以常驻。

  我们都知道校史在提升学校形象、凝聚师生心智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因而把学校的优秀传统物化为有历史、艺术、文化、教育意义的视觉美感,其独运的匠心将使学校获益非凡例如,江苏省锡山高中将百年前建校初期的校门以微缩景观的形式在新校园中再现,直观地表达了创校者的大爱情怀和学校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南京市宁海中学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曾用名“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镌刻在景观石上,为的是让人们永远铭记学校的辉煌岁月并不断砥砺前行;北京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用校园里被台风刮倒的树木制作的“众”字型树雕,就是为了留住2016年校内外志愿者众志成城抗击台风的壮烈记忆……这些高度校本化的、无法被任何学校复制的环境塑造,就是学校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素材地域化  这是指学校在环境建设中有意识地、有选择地引进当地有代表性的山水风貌、历史掌故、文化景观、民间风俗等自然与人文素材,实现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动,从而承担起传承地域优秀文化、建设社区文明高地的使命。

  文化具有天然的地缘特征,学校的诞生本身就是当地文化的产物,也是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势所必然地传承着地域文化的基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自觉强化与周边生态的交融,既是对地域文化的敬重与传承,也是学校自身文化演进的必然选择。

建于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中内的“插竹亭”,源于北宋时期发生在当地的,与时任溧水县令、著名词人周邦彦有关的一段教育佳话,学校重建此亭,就是为了再现历史,激励后学追慕先贤、励志成才;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学身处革命烈士恽代英的祖籍地,学校将进入校区的主广场命名为“代英广场”,矗立起恽代英塑像,体现了致敬先烈、砺进后生的意志;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学校把入选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胜浦三宝”引入廊道布置,展现了传承地域文化的教育情怀。

其它如水乡学校把水蓝色作为校园的基本色调、江南学校以镂空窗图案为学校的辅助图形等,也都凸显了环境建设的地域化追求,表达了与社区精神文明协同进化的文化自觉场景课程化  这是指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园场景作为课程资源的功能,让学生在校园中不但能获得赏心悦目的感官体验,更能通过具身参与随处获得学有所悟的成长体验。

  建设学校环境,不能简单地运用建设园林景观的思路作为全域育人的专门化场所,校园场景理应成为教育载体,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媒介着力打造民居文化特色课程的南京市府西街小学,整个校园的装扮都充满了民俗风格,学生置身其中便情不自禁受到课程浸染;徐州市星港路小学建造了占地4800多平方米的农耕园,它既增加了学校的绿化面积,美化了校园风貌,同时也成为以农为主题、以生为主体、以趣为主导、以劳为主旨的综合课程基地;楼间阳台上放置的“巨型”七巧板,既是一个景观小品,更成为孩子们健脑健体的绝佳道具。

门厅里放置的钢琴,为有此特长的孩子创造了展示才艺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孩子获得了音乐熏陶;食堂里建造的烘焙室,竟触发学校开设了一门烘焙校本课程……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则校园环境处处可成为课程资源设备智能化  这是指以智能化设备助力智慧校园建设,促进学校空间和学生校园生活方式的迭代升级。

  为了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大趋势,校园环境建设必须提升智能化程度,包括引进能促进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新学习方式在校园有效落地的设施设备,如智慧书屋、电子橱窗、朗读亭、数字书法台、数字画板、智能健康小屋等。

这些设备既能以美观造型扮靓校园,也能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但需特别关注的是,这些智能化产品的全部价值在于充分使用,比如我们在很多校园都见到了闲置的朗读亭,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如今南京等地有许多学校借助某APP平台,以朗读亭为载体开设朗读课程,使校园朗读亭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文景观,这便是基建智能化价值的有效彰显,是未来学校建设的有益探索。

学生主体化  这是指必须建立学生视角,以学生获益为旨,充分体现环境与学生的教育互动,充分关切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深层体验,充分尊重与释放学生在学校环境建设中的选择权、决策权、创新权,真正使校园成为学生幸福栖居的生态场。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既然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那么校园就不能成为教育者直接做好了送给孩子的现成礼物,更不能成为制约学生成长的窠臼,而应让生活于其中的学生也能参与到环境建设中来,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期望的: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境进行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例如,我们在许多校园都能看到陶行知先生的雕塑,有的高大伟岸必须仰望,有的置于草坪中央只能远观,但南京晓庄学院附中的陶师塑像就坐落在道路旁的地面上,只见大师正与两个孩童娓娓交谈,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走上前去,与孩子一起聆听大师教诲,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十分强烈;又如,校园里经常可见制作精美的名人名言、唐诗宋词等布置,这些设计不可谓不好,但遥隔时空的疏离感和一成不变的审美疲劳难免影响其功效,那么为什么不能向学生征集和选拔自拟格言并加以展示,而且还可不断征选、定期更换,以强化学生对校园的“我们”感呢?。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六个法则并非截然区分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整体思考和实施,尤其要把第六点当做统领一切环境建设的总纲——校园环境形象力提升的根本法则就是坚持生本立场  总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地域生态、师资生源、课程主张和办学追求,它们都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基本依据,在建设学校环境时必须有意识地选择、整合、优化这些要素,使学校文化力能在校园中充分彰显,交出环境育人的满意答卷。

  (江苏润势学校文化研究所)本文刊于《校长》2022年3月总第443期 马庆钊/文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