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包括什么(人文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吗)越早知道越好
卡若:必须去的10个地方昌都卡若区有奇峰异洞、神山圣湖等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文化厚重积淀的人文景观。康区25座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大美昌都我爱的故乡音乐:闻梵

卡若:必须去的10个地方昌都卡若区有奇峰异洞、神山圣湖等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文化厚重积淀的人文景观康区25座神山多数在昌都境内,全市有寺院539座,除藏传佛教萨迦、宁玛、噶举、格鲁教派及本教外,还有天主教和伊斯兰教教堂。
噶玛寺的唐卡画和八宿县的岩画是艺术珍品;著名的卡若文化遗址和达玛拉山恐龙化石举世闻名。此外,还有集冰川和湖泊为一体的然乌湖,以及边坝县的白、黑、黄三色湖等,景色瑰丽。
1.昌都镇昌都镇,位于澜沧江上游两大支流昂曲和扎曲汇合处,故称“昌都”(chab-mdo),意为“河口处”该镇是西藏东部的重镇,是川、滇、青入藏的重要门户,也是昌都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交通的中心海拔。
3306米,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552毫米,气候温和,景致宜人。
现有电厂、建材厂、皮革厂、机械厂等企业市政设施包括商店、学校、医院、旅馆、饭店、邮电通讯等镇上有名胜古迹强巴林寺,达马拉山上有恐龙化石的遗迹,镇东南的卡若遗址是我国西南地区保存较好的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遗址。
昌都镇是昌都市政府、昌都卡若区政府所在地。整个镇子像一座山城,两侧都是巍巍的高山。镇子是由4个“坝子”组成的——昌都坝、马草坝、四川坝和云南坝,每个坝子之间有桥梁连接,城市风貌别具一格。
建筑物多依山势而建,远远望去,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其中,最早有人居住的是昌都坝和马草坝(马草坝是因为当初这里的驻军在此放马而得名),后面两个坝子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昌都在历史上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南来北往的商旅在这里汇集,进行着物资交易,然后流散到各地。
在这里被称为是“都都卡”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说的市场了都都卡不仅货通南北,而且是民族融合的场地
在昌都商城,3层楼的场地上,摊位林立,首饰、衣服、五金材料、卡垫、民族手工艺产品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商城的摊主主要由藏族、汉族和回族构成,各民族文化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就这样不经意地在这里碰撞、交融,积淀、共生。
昌庆街位于昌都镇中心,是昌都的商业步行街它是集藏、汉建筑造型为一体、融古今建筑风格于一身的特色建筑群信步而至,街道两旁商铺鳞次栉比,各色品牌陈列其间,传统而不乏时尚,店内飘出来的音乐,浪漫而潇洒,令人轻松愉快。
步行街的中间有一条小渠贯通,流水潺潺早在2001年,昌庆街就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漫步在昌庆街上,聆听着强巴林寺的诵经声,看着都都卡的繁荣,感受藏东的独特人文,以及澜沧江源头的壮美,昌都镇给了我们许多惬意的非凡体验。
▼游览提示镇中的澜沧江广场,占地近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型标志性雕塑,全高21.8米,顶部装饰有不锈钢制贴金大鹏,象征昌都地区二十一世纪经济文化腾飞广场中北部还有纯汉白玉制成的雕塑一座,取和氏壁形状,刻绘云水图案,象征民族团结。
2.昌都摩崖造像昌都卡若区境内共有摩崖造像2处:一处在市区南桥西边的山崖上,有造像2尊属浅浮雕释迦牟尼佛像高2.48米,头饰宝髻,袒右肩,着袈裟,一手持钵,一手施降魔印,结跏趺坐另一处在多拉朵乡,称“观音阁”,造像为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
属浅刻,刀法娴熟像高4.35米,头部5层11面,皆贴金,有宝光,饰桃形头光,为红底绿边,背光以黑、红、黄3色组成圆形轮廓,胸饰璎珞,佩耳环、手镯、臂钏,胸前双手合掌托宝,36只手分别持有莲花、法轮、弓箭、金刚杵等法器,衣帛飘逸,跣足立于莲台。
3.昌都“大脚印”昌都“大脚印”,位于昌都至邦达机场的公路边海拔3160米上世纪末,工程队在修建昌都至邦达机场公路时,放炮“炸”出了几个大脚印当地人认为这一举动惊吓了山神,山神一怒之下远走他乡而留下的“脚印”,称“山神脚印”;也有的认为是格萨尔王征战时留下的“脚印”,称“大王脚印”。
石壁下供奉着哈达和经幡,非常神圣
大脚印酷似人的脚印,长1.8米,宽0.6米,显现在侏罗纪——白垩纪紫红色岩层面上大脚印周围数百米内还有不少类似的“脚印”,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昌都地区为了保护这处遗迹,在大脚印周围设置了铁围栏,在脚印上涂抹了保护剂,还在石壁上用红漆书写了一行字:“侏罗纪早中期距今一亿五千年前古脊椎动物活动遗迹”。
确认大脚印是古脊椎动物的遗迹,是四川大学考古专家于2004年鉴定的。
在陡峭崖壁上的大脚印究竟是什么人留下的?是巨型动物?是泥石沉淀风化演变而成的自然现象?还是真的是山神留下的?世说纷纭,争论不休据唐晶晶《揭秘昌都恐龙大脚印》记载:“2011年1月,中国、美国、加拿大古生物学者宣称,他们在西藏昌都地区附近发现一批巨大的恐龙足迹化石,这是西藏恐龙足迹的首次记录,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学意义。
”
目前,经过古生物学家的分析,已经暴露出来的蜥脚类恐龙行迹至少有8对,分为3道,最长的足印长1.7米从足迹推断,留下足迹的恐龙可能长达18米;从形态上看,这批足迹属雷龙足迹“雷龙足迹有着行迹宽,后足迹长大于宽,第。
1~3趾有着大的、向外指出的爪痕,第4趾有一个小爪,一个小胼胝或脚垫在第5趾,U形的前足迹有着圆的第1~5指印,前后足差异大等特点而昌都石壁上的脚印正是和此特征相吻合”这些原本留存在平地上的足迹,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动,如今变成了绝壁。
(参见《西藏旅游》总第126期第56~63页)。这就是大脚印为什么会在峭壁上的真正原因。
公元前八至九亿年间,北起类乌齐、南至芒康地区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古昌都湖,恐龙是这一地区的主宰距今3—4亿年间,海水在此地进进退退,直到早侏罗纪的上亿年到白垩纪末期的7千万年前,海水彻底退去,青藏高原逐渐隆起,难以适应环境改变的恐龙种类开始减少直至完全绝迹。
恐龙专家赵喜进曾于1976年在昌都芒康发现了第一枚原始蜥脚类恐龙牙齿化石,并相继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等,就足以证明昌都曾是恐龙繁荣生长的地方。
◆游览提示:昌都镇距“大脚印”48公里(国道214线),柏油路面,可自驾车或包车前往,行程半小时若包车的话,奥拓车60元~80元/来回,桑塔纳来回120元左右;亦可搭乘去机场或转道邦达、波密、左贡的便车。
4.卡若文化遗址卡若文化遗址(kha-rag-yig-vdzi),是西藏境内科学发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昌都卡若区驻地以西的加卡区卡若村,海拔3200米卡若遗址重现于世,经历了3次发掘1977年,昌都水泥厂工人在卡若村地面施工时,发现了少量的石器、陶片,随即由西藏文物管理部门进行了现场清理。
自此,卡若远古文明的神秘面纱渐次被揭开
第二次发掘是1978年,由国家和西藏文物专家进行了发掘,确认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2002年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发掘出房屋基址31座、窑穴1处、石墙3段、圆石台2个、灰坑。
4处房屋分草泥房屋和石墙房屋两种,后者为半地穴式的2层楼房,屋内有火塘、炉灶或炉台出土石器9028件、骨器368件、陶片2万余块、装饰品50件,以及大量的粟粒和动物的骨骼使众多掩埋于地下数千年的珍贵文物得以。
“重见天日”。经碳14测定,大约距今有4690(±153)年左右。
据江道元先生在《西藏卡若文化的居住建筑初探》一文中记载:“从已发掘的部分遗构形制,在平面图形式、结构构造、柱洞基础、墙身砌筑、地坪防潮、遗址选择等方面,都反映了卡若原始文化具有较高的营建水平,其中聚落规模之大,建筑遗构的完整,房屋种类的丰富,叠层关系的清晰,是我国内地自中原仰韶文化以来,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首次重要发现。
”这些建筑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长达1100年~1200年左右“早期:半地穴,窝棚式;下部空间挖土,上部空间构筑而成单室建筑,木构架,坡屋顶中期:半地穴,棚屋式;居住面逐渐上升到地面,建筑空间增加,个别出现隔墙‘隐奥’,包括单室、双室建筑。
梁、柱木构架,木骨泥墙为主,坡屋顶晚期:地面建筑为主,出现干栏式楼居,建筑平面和居住空间逐渐扩大,有分室的现象,包括单室、双室建筑石墙为主,梁(柱)墙承重,平屋顶”
又据《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介绍,卡若遗址建筑“在结构体系中,墙体主要有木骨泥墙、卵(毛)石墙和(木)井干墙3种类型,其中卵(毛)石墙和(木)井干墙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当代,并成为藏式建筑围护结构的主体类型。
柱基构造主要采用明础(垫扁石)、挖坑栽柱、改进柱基、暗础回填4种类型,其目的主要是增大地基的承载能力,防止因柱基不稳而致使建筑物产生形变,同时也有防腐防潮避免木柱过早腐蚀的意图。”
“……其建筑结构类型呈现出渐进性、多样性特点,若按结构承重来划分,大致可分为窝棚式(伞架)、窝棚构架式、井干式(木楞子)、梁柱式(干栏式)、碉房式、擎檐碉房式六种类型”所以说,卡若遗址建筑应该属于新石器时代藏族建筑的起步时期。
卡若文化遗址形象地再现了青藏高原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概貌,而且对研究我国西南古代民族的迁徙,以及西藏早期和黄河流域等地的文化联系都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
◆游览提示:①门票:100元/人(供参考)②开放时间:9:00~18:00③交通:昌都距卡若遗址12公里,可乘公交车前往,也可坐出租车或自驾车5.小恩达遗址小恩达遗址,是近年发现的西藏地方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
位于昌都卡若区昂曲河岸边的小恩达村面积约1万平方米。发掘出较完整的房屋遗址3座、灰坑1处、窑穴5处、石棺墓葬1座,以及大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骨器和陶片等。
遗址出土的文物众多,打制石器有52件,包括石核3件、石片25件、砍砸器13件、尖状器4件、石锤1件、刮削器6件,均为砂岩和角页岩等制成;细石器有7件,包括半锥形石核1件、石片3件、刮削器1件、尖状器2件,原料为黑色燧石;磨制石器有长条形石锛
3件、石刀9件;陶片均为夹砂陶,手制,分灰、红二色,陶质疏松。纹饰有刻划纹、压印纹、附加堆纹和锥刺纹等。据专家推测,年代与卡若文化遗址相近,距今约4000多年。
遗址中的石棺墓穴为土坑墓穴,以石块砌成石棺呈长方形,葬式为侧身屈肢出土文物有人骨架和双耳陶罐陶罐通高14.3厘米,口径9.9厘米,系手制灰色夹砂黑陶器形为大敞口,粗短颈,鼓腹,小平底带状小耳位于颈部前后腹部和耳部装饰有两组压印的叶脉纹。
据考古专家考证,该石棺葬的年代距今3900年左右。它所代表的考古文化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6.达玛恐龙化石群遗址达玛恐龙化石群遗址,位于昌都卡若区境内的达玛拉山,海拔4000米~5000米1976年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古脊椎动物组,在昌都达玛拉山西坡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和其它脊椎动物化石。
在约10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5个化石产地,发掘出约4吨重的20多箱爬行动物和鱼化石初步鉴定有10余个类别,新属新种约10个左右标本有脊椎、肋骨、肢骨、部份头骨和大量牙齿其中一个化石点就找到恐龙牙齿30多个,这在其他地区的同层位中是少有的。
达玛拉山脊椎动物化石可分为3个动物群:第一动物群为鱼鳄动物群含软骨鱼类的鲨类、硬骨鱼类的硬牙齿鱼类及其它方鳞鱼类等,还有爬行动物的鳄类、蛇颈龙等第二动物群为蜥龙动物群,组成简单,全是陆栖的爬行动物主要是蜥脚类的妖龙类,食肉龙类的巨齿龙类,虚骨龙类的始颌龙类等组成。
第三类动物群是蜥脚恐龙动物群,腕龙类恐龙是其主要成份;还有蜥蜴类化石,也是陆栖的爬行动物它们多数是西藏首次发现的新属种,研究价值极高◆看点贴士:恐龙,古爬行动物“蜥龙类”和“鸟龙类”的通称种类繁多,体型各异。
有大有小,有的体长数十米,重可达四五十吨;小的体长不到一米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或沼泽附近中生代极繁盛,称霸一时,至中生代末期全部绝灭
7.朱角山唐柏朱角山唐柏,位于昌都卡若区俄洛乡国道317线的朱角山。山腰处古木参天,有成片的唐代古柏树,距考证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对于研究古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材料。
朱角山对面的坝子称“作揖卡”,坝中有强巴林寺第四大活佛加拉的夏季避署圣地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昌都附近最理想的耍坝子的地方在作揖卡北面山谷,还有几处季节性温泉◆游览提示:昌都县城距朱角山约40公里,通公路,可包车或自驾车前往。
从县城租车100元左右,可坐4人。
8.谷普神山谷普神山,位于昌都卡若区日通乡与如意乡的交界处。海拔5400米,是昌都附近最高的山峰之一。山势险峻,异峰突起,山顶为裸露的石灰岩。山上有石芽、石柱、溶洞、穿洞、竖井等。
谷普,全称“杂如谷窝琼普”传说以前,有一巨型大鹏鸟来此山栖息时,在山顶穿了一个大洞,故称“琼普”(khyung-phug),意为大鹏鸟穿透的溶洞山顶溶洞蜿蜒曲折近10公里,洞内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洞外有五颜六色的彩石。
山腰有莲花生大师修行的“乃宁洞”,知名度很高;洞口建有佛塔和佛像;洞内面积很大,可容纳1000余人,被人们称为“康区第一洞”。
◆游览提示:①神山距市区40公里,可包车或自驾车前往沿途风景很美②东面山腰的岩石山上,有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湖泊,据说是昌都三大活佛的“圣湖”湖泊虽然很小,但在海拔这么高、水源又不足的岩石山上能看到湖泊,真算得上是奇观。
9.塔弥达则山塔弥达则山,位于昌都卡若区驻地东北又称“塔莫打寨”,藏语意为“边人虎峰”山上有岩鹿、草鹿、马熊、豹、獐子、猞猁、狐狸等野生动物;产虫草、贝母、知母、黄连、当归等珍贵药材山麓有天然牧场,牧有牦牛和藏系绵羊。
10.澜沧江澜沧江(zla-chu),位于西藏东部,纵贯昌都地区中部意为“月亮河”(达曲)亦称“楚河”、“杂曲”、“拉曲”、“昌河”、“杂楚河”、“杂楮河”等河源有两个:一支称扎曲(rdsa-chu),另一支称昂曲。
扎曲较长,发源于青海杂多县境内的夏茸加山麓,为澜沧江的正源;昂曲,发源于西藏巴青县境内的万马拉山
两河流至卡若区昌都镇汇合后称澜沧江,经察雅、左贡和芒康县境内的盐井流入云南,在西双版纳州出境后称“湄公河”在西藏境内河长509公里,流域面积38470平方公里,江面海拔2160米~3500米,落差1340。
米,年径流量149亿立方米(昌都间)。澜沧江河谷地貌特征以察雅县卡贡附近的色曲汇口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峡谷为主的宽窄相间河谷段,下段为深切峡谷段。
色曲汇口以上河段,从昌都与玉树交界处至色曲汇口,河长223公里,峡谷段河宽70米~80米左右,宽谷100米左右,河流一般切入基岩,江面海拔3050米~3000米河流切割深度在1000米以下,谷坡一般为25
度~30度,峡谷段河床单一,阶地不发育在石灰岩地区河谷谷坡较陡(30度左右),且相对稳定,但较为险峻如昌都卡若区温达贡(翁达)北面的达古拉峡谷在支流汇入处受地质构造岩性的影响,河谷局部较宽有阶地发育,为昌都市农田、村镇、道路分布区。
而昌都镇则位于两河汇口的阶地上,河谷宽为1公里~1.5公里,汇口处有8级阶地,其中最高的一级阶地高出河面180米在达古拉峡谷以上(江面海拔3450米以上),河谷相对宽缓,在子曲河口以上和嘎玛乡附近的河谷宽达。
1.5公里~2公里,谷坡较缓,河床较宽,有心滩、边滩发育,阶地相对高度较小,一般在20米以下。
色曲汇口以下深切河段,河长267公里,海拔2160米~3050米(最低点位于芒康与德钦交界的雄弄九汇口)该段河流切割深度为1000米~2000米,其中南部可达2500米左右河流深切基岩,由于基岩岩性差异,相对紧硬的高倾角岩层在河床中形成纵向和横向岩墙,从而形成急流险滩。
峡谷坡陡峻,一般在30度左右,有些河段“谷中谷”现象明显,河谷上部为较缓的“V”形谷,下部呈陡峻的嶂谷形态。谷坡不稳定,常见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河床中多急流、险滩,绝大部分地段河床即为谷底。
在支流汇入处常形成滑坡泥石流扇台地发育,形成峡谷中局部阶地如盐井所在地即是最大的台地,最宽达2公里左右,台地前缘高出河面约300米江内产光唇裂腹鱼、裸腹重唇鱼沿岸主要为旱生灌丛,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优良的天然牧场和富饶的农田,风光很美。
◆游览提示:①澜沧江流域内的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有康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强巴林寺,绵延曲折10公里的谷普溶洞,距今4000多年的卡若文化遗址等,别具特色②据国家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于2008年对澜沧江源头的实地考察论证,确定了澜沧江正源为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的扎阿曲。
作者简介┃杨辉麟,藏族名玛米多杰(ma-mi-rdo-rje),1952年生,重庆铜梁人1969年12月入伍,1970年3月进藏,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12月退役西藏作家,文化领域创作者,已出版《西藏东南角》等书。
17部。
读西藏风情风俗│走西藏风景风物│请关注读走西藏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景观包括什么(人文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吗)越早知道越好
卡若:必须去的10个地方昌都卡若区有奇峰异洞、神山圣湖等自然景观,也有历史文化厚重积淀的人文景观。康区25座…
-
人文景观包括什么(人文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吗)一篇读懂
重庆,这座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之处的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巴国故地到抗战陪都,从工业化城市到互联网新贵,重庆承载…
- 人文景观包括什么(人文景观包括美食吗)真没想到
- 人文景观包括什么(人文景观包括人吗)满满干货
- 人文景观包括什么(人文景观包括人吗)真没想到
- 人文景观包括什么(庐山的人文景观包括什么)学会了吗
- 人文景观包括什么(中国十大人文景观)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