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导师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11-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始终认为自己的第一职业是教育,业余爱好才是写作,那个时候科研发论文没有那么重要,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他的最好的作品不是他个人写出来的,而应该是他的学生。”这句话由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作家、文学批评家陈思和写于1986年。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导师

 

“我始终认为自己的第一职业是教育,业余爱好才是写作,那个时候科研发论文没有那么重要,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他的最好的作品不是他个人写出来的,而应该是他的学生”这句话由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作家、文学批评家陈思和写于1986年。

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在昨天的陈思和从教42周年暨《从广场到岗位》新书发布会现场,他依然这样认为,“我一生从事写作,七卷文集,三卷文存,十八本编年体文集,还有主编的各种教材,固然在学术界产生过一点影响,但是我还是认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作品还是应该他所培养的学生,这是评价一个教师在教学岗位上是否合格最重要的标准。

”当天的会议从全国各地而来的学生,如今有九成左右在教育岗位上发光发热,这让陈思和颇感欣慰

师生交往温情流淌46年前,24岁的陈思和衣袋里放着高考录取通知,搭乘公交车来复旦大学入学报到心情激动,没留神,下错了车站,在复旦大学站前面的电力所站下来旁边有个好心人看他东张西望,就指点说,你是到复旦大学的吧,往前走半站路,就可以看见校门了。

他多走了五六分钟的路,就这几分钟的路程,在他的感觉里走了很长很长的时间42年前,28岁的陈思和毕业留校,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师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奠基人贾植芳在校园的树荫下走了大半辈子,陈思和从巴金研究起步,到提出中国新文学研究中的整体观、重写文学史、民间、潜在写作等研究方法与概念,始终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前沿,对学术界、思想界和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是陈思和作为班主任带的第一批学生1992年,郜元宝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又与老师成为32年的同事在漫长的师生交往中,郜元宝对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微笑:“每次见到陈老师,他总是笑眯眯的。

”在郜元宝看来,陈思和对学生的培养自有其独到之处——很少直指要害,很少批评,总是鼓励为主但在这样的鼓励中,“你会感到一种压力、一种鞭策”众学人回忆与陈思和的交往,成为座谈会上的温情所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吴俊,为谁是现场最早认识陈思和的嘉宾而“辩”,引来笑声不断。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还回忆起了让已故语言学家濮之珍先生感念多年的事,有一年正月里,是陈思和把摔倒不能动的美学大家蒋孔阳先生用救护车送到医院去拍片,“陈思和帮助了很多人”研究始终“指向未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陈思和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前沿,提出中国新文学研究中的整体观、重写文学史、民间、潜在写作等研究方法与概念,对学界影响深远。

他开启“中国现代文学史话语创新”系列写作,计划出版六本“小册子”,新近面世的《从广场到岗位》正是第一本在书中陈思和谦虚而真诚地坦言,不准备再提出新的关键词、做新的探索,但在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晓明眼里,陈思和的研究不仅着眼于同时代,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带有“指向未来”的眼光。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认为,城市品格会影响左右学者的研究和格局,但是反过来一个学者的声音和作为,也会提升或者拉低城市的品格“大师对我们这代人而言,更多的是传说、传奇,我们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更多的是受到像陈老师这一代人的言传身教和直接影响。

他把课堂和书斋说成一个岗位,从广场到岗位不仅是一个个人的选择,有时候可能也是一代人、两代人的宿命《从广场到岗位》中包含了陈老师对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和探索,也包含了他自己对人生答案的追寻,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和接下来五六本书,不仅是对上海理论界、社科界的一个回顾和梳理,同时也是陈老师和这代知识分子对我们社会和未来的一种期许和眺望。

”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