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文主义:后人文主义理论
◤后人文主义是近年来席卷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派生于“后人类”,以反思和批判传统人文主义为己任。而作为人文主义理论基石的“人”的概念,成为后人文主义挑战人文主义的首要关键点。
◤后人文主义是近年来席卷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派生于“后人类”,以反思和批判传统人文主义为己任而作为人文主义理论基石的“人”的概念,成为后人文主义挑战人文主义的首要关键点
近年来,“后人类”(或“新人类”,posthuman)一词频繁出现在大众媒体与学术话语中,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理论也成为继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后现代主义(posthumanism)、后现代文学伦理学批评(postmoder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之后另一种重要的后学。
“后人类”的字面意义是存在于超越人类状态的个人或实体这一概念提出了伦理学与正义、语言与跨物种交流、社会制度与跨学科知识的问题后人文主义派生于后人类,因为后者代表人文主义主体的死亡曾经自我虚构为万物立法者和万物尺度的人类面对一个不得不甘心忍受、承认自己仅仅是与其他系统结合的系统。
这就是人文主义的主体之死,它导致了如何考虑后人文主义主体地位困境的问题,也是后人文主义所应对的更学术的当务之急后人文主义思想是在对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思和批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什么是后人文主义 后人文主义的根源可追溯到后现代主义(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的第一次浪潮,但是“后人类转向”完全是20世纪90年代女权主义理论家所创造的,它发生在文学批评领域,因此,后来被界定为“批判性后人文主义”。
同时,文化研究也接受了它,提出了一个被称为“文化后人文主义”的看法 后人文主义经常被解释为后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中心主义(post-anthropocentrism),因为它出现在人类概念之后和人文主义历史之后,这两者都是建立在分等级的社会建构和以人为中心的假设基础之上的。
物种歧视变成后人类批评方法整体构成所必需的一个方面后人文主义可被视为一种后排他主义(post-exclusionism),即反对人的任性和自以为是的状态:一种调解的经验哲学,以其最宽广的意义提供了一种存在的和谐。
后人文主义具有后现代的明确特征,是一种后中心化,在某种意义上,它不承认只有一个中心,而认为有许多特殊的兴趣中心,但这些兴趣中心都是不确定的、游动的、短暂的,其视角必须是多元的、多层的,尽可能是综合的、包容的。
哲学后人文主义出现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批判性后人文主义和文化后人文主义发展成为一种更聚焦在哲学上的探究,如今被称为哲学后人文主义(philosophical post-humanism),它通过一种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文主义假设的新认识,重新进入哲学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后人文主义通过把人类降回到许多自然物种之一而与经典人文主义不同,从而拒绝了基于以人类为中心统治的全部要求根据后人文主义,人类没有破坏自然或以先天道德理由使自己高于自然的固有权利先前被视为世界的规定性方面的人类知识也被降至很少控制性的地位。
人类权利、动物权利与后人类权利都存在于一个范围后人类话语的支持者们认为,创新进步和新兴技术胜过了笛卡尔等与启蒙运动时期哲学有关系的思想家们提出的人类传统模式后人文主义话语追求重新界定现代哲学对人类认识的边界。
后人文主义代表一种超越当代社会边界演化的思想演化,被放在后现代语境中追求真理的基础之上 后人文主义挑战“人”的概念 后人文主义对人文主义挑战的第一个关键点是作为人文主义理论基石的“人”的概念事实上,至少自17世纪以来,所谓的人文主义不得不依靠某种从宗教、科学和政治借来的“人”的概念。
后人文主义在解构了传统人文主义赋予人的一系列特权,例如优先权、中心性、绝对性、超越性、自主权等之后,宣告被传统人文主义奉为神圣的、形而上学建构的“人”死了 后人文主义首先向人的中心性和优越性发难各式各样的哲学人文主义都以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它们假定的理论前提,都抬高人类,认为人类至高无上,而且将主体置于现实和历史的中心。
根据后人文主义的观点,这是一种自大狂(megalomania),一种渴望将人类自己变成上帝的征兆在后人文主义者看来,人文主义所尊敬的主体性并非根深蒂固地隐藏在表面作用下被心理学、社会学等科学所研究的哲学现实。
它是一种不需要解释的深层结构或深刻理性的表面现象后人文主义用“去中心”作为武器,使自我非中心化作为中心的传统自我被当作幻觉、一种信仰的产物而被抛弃后人文主义的结论就是“我们是非统一的、多元的存在” 关于对人的中心性的抨击,后人文主义进一步破坏了人的优先权和自主权。
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福柯用考古学方法对“人”进行了考古学研究根据他的分析,值得尊敬的“人”本身的西方概念不是永恒的、无限的存在,而是一种特殊时代和特殊知识的有条件的产物,人的概念仅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认识论的建构。
不仅人是有限的,而且所谓人的自主权和创造性也只是一种“神话”,人并非人文主义者以为的能动的创造者,他是被想象出来的,其存在是“现代思想所构成的”最初被认为是终极根源和构成主义的人被变成后期生成的、派生的和建构的事物。
后人文主义另一重要的理论内容是对人性论、不变的人性和人本质的讨伐后人文主义者认为不存在普遍的、一般的和不变的人类本性与人类本质,传统人文主义的“人类本性”和“人类本质”的概念应当抛弃,因为人并非人文主义以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理性和一种独立存在的事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
人文主义认定人具有一种天生的和无限的认知能力,人的思想能够绝对地认识关于一切的真理而后人文主义则用怀疑论颠覆了人文主义在思维和存在关系上的自信在此基础上,后人文主义进一步推翻了人文主义的人类进步的概念这种人类自信主要表现在“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古老的格言上面。
后人文主义挑战这一信仰,根据伊哈布·哈桑的分析,“尺度的理想模式是封闭在真空里的计算器,但这一用来计算长度的仪表也是不断变化的”既然所谓的客观的准确的尺度总是变化的、各种各样的,那么作为尺度的人必定不可能是绝对的,作为尺度的人开始变化,从绝对向相对转变。
在后人文主义者看来,人类只能相对地认识事物,不可能绝对地掌握事物人并非传统人文主义以为的那样无所不能,因为一切都不是特定的,一切都不是已知的所有的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家们通过人为地把复杂的、多重的事物还原为简单的、单一的性质而犯了一个过分简单化的错误。
在这个意义上,人文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后人文主义把思想看作一种进一步产生复杂性的事物,并且认为不存在任何不证自明的思想知识不再是笛卡尔式的个人考查思想内容的确定性结果,它是社会地产生的笛卡尔的“我思”不是认识的前提,而是唯心主义的简单化认识的结果。
在后人文主义者看来,人文主义还有一个盲目乐观主义的谬误,其理论基础是把人置于上帝的位置,并把人类自由的进步等同于人类理性的进步这种盲目乐观主义无法回答后人文主义提出的下列问题:人类有文明,可是为什么他们日益孤独和焦虑?人类有科学,可是为什么他们不断地感到困惑?人类不断获得丰富的知识,可是为什么他们觉得自由离他们更加遥远?人文主义思想家们曾经所讲述的各种各样关于“人类不断进步的故事”现在被后人文主义仅仅视为“一种人为的虚构”。
(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点击“了解更多”获取全文)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后人文主义:后人文主义理论
◤后人文主义是近年来席卷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派生于“后人类”,以反思和批判传统人文主义为己任。而作为…
-
个人文化消费贷款:个人文化消费贷款采取抵押方式的,抵押物须为
新冠疫情对整个一季度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成都地区各大银行在近期陆续…
- 古代对恋人文雅的称呼:古代对恋人文雅的称呼种类
- 人文动物扭蛋吧:动物餐厅扭蛋
- hp同人文bl:HP同人文BL推文
- 济阴之贾人文言文翻译:济阴之贾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