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渊薮:人文渊薮是什么意思
眾所周知,本文是讀書心得與聞道感悟。與國學愛好者有關,與醫療無關。道尽世间万物之天机;说尽宇宙自然之奥秘。伊尹、姜子牙,鬼谷子传苏秦、张仪,纵横开阖。范蠡、诸葛亮,得之而受益一生。自然而然品讀國學經典《黃帝陰符經》,先從如何認識自然观、生命
眾所周知,本文是讀書心得與聞道感悟。與國學愛好者有關,與醫療無關。道尽世间万物之天机;说尽宇宙自然之奥秘。伊尹、姜子牙,鬼谷子传苏秦、张仪,纵横开阖。范蠡、诸葛亮,得之而受益一生。
自然而然品讀國學經典《黃帝陰符經》,先從如何認識自然观、生命觀与养生观始被誉为旷世天書、上古奇學、帝王宝典、修道真经的《黄帝天机经》,也被称为古今修道第一真经的《轩辕黄帝陰符经》,简称《陰符经》《黄帝陰符经》,上有道家修炼的“抱一”之道;中有富國安人之法;下有强兵取胜之术;全書以隐喻论述养生之道。
被历代大家、商贾名人和中毉世家所重视与推崇,被后世誉为古老的成功學它与老子所著《道德经》合为道學之双壁《陰符经》和《道德经》成就了历史上众多谋略家、纵横家、政治家与军事家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鬼谷子和他的弟子苏秦、张仪、孙膑等,还有商圣范蠡、也有张良、诸葛亮、郭子仪历史人物等。
他们的人生,都在學悟《陰符经》中古往今来,看无数仁人志士,无论在逆顺之境,《陰符经》都能给悟道者以陽光般的沐浴,导师般的指引,是必读必参之经典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其中之一,就是國學经典一脉传承,都是引導顺应天地规律之变,即:顺应大道、自然规律,开悟明道,回归本真。
今學習各家经典,儒家的《大學》《中庸》《易经》;释家《心经》《法华经》《金刚经》;道家《陰符经》《道德经》《清静经》等,以经解经,经典传承;古今之用鱼日曰:“國學经典是拿来用的,也是可以毉用的也是用来养生的。
修心养性,启慧开悟《论语》曰:“君子不器”如何成己达人?意思是君子博學多才,应有“龍蛇之变”不可像器物只有一种作用,能适应各种变化,讲的是一个人要想成事,应拓宽思路,在學问上有通识观;在思路上有辩证角度与方法;在实践上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适应各种变化。
读经典書,明世间理,學真本领,过好日子《周易•系辞下》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意思是君子具有卓越才能与超群技艺,不会到处炫耀,而是顺势、得机、合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虽博学多才,见多识广,但处处谦虚谨慎。
“君子不器,龍蛇之变”意思是关键在思路决定出路,明理决定悟道风仪曰:“讲道不讲理,讲理炁亖你”學習国學经典,关键在于对五行生克制化的深刻理解即陰陽与五行學说的活學活用关键是成己达人,进可为人,退可修己,进退两相宜。
品读《陰符经》,理解“龍蛇之变”?从每个人应具备的“道、法、 术、器、势”来讲,“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今人又有多少感悟呢?道法术器再好,一旦“势”没了,如何待机而动呢?读懂《陰符经》,先明五行生克制化之理。
五行學说与四大发明都具同等重要价值对“道法术器势”这五个维度的感悟、理解与运用,如果用一句精髓语言来概括其中的关系,就是“明道通理,抱法处势而用术;得机合度,顺势变道而成器”!开悟升维者,吃透了五行之五层维度的变与不变,即《易经》的简易、变易与不易。
“变”是常理与常态,否则古人就不会把“一切如常”挂在嘴边,当成最好的祝福语了变与不变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此谓三才之道而道的总观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道法自然就是最好的状态如太陽东升西落、昼夜更迭、日积为月、月累成岁、日月交替、春夏秋冬、四季轮替;黄河与长江自西向东奔流不息;动物的生老病死;万物的成住坏空;人性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一切的发生与变化,都是遵循“道”的规律与法则,自然而然地显化。
即:《陰符经》所讲的“立天之道,以定人也”《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所讲的“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至简,因果不虚,人生在世,陰陽唯实,悟道明理,“大道”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而人类唯一能够左右的是我们对道之规律的认识;对道的价值观的判定;对世间万事万物在变化中对立与统一的顺逆之势的把握与运用”。
古往今来,历史跌宕,人文渊薮(读擞音,荟聚),都是个體与群體之间“道”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后所显化《陰符经》有一句“天人合发,万化定基”因此,所有的为什么?都隐藏于“道法自然中这就是人生最好的心态,也是《陰符经》的核心要义。
当我们品读与传诵国學经典时,永怀敬畏与辩证之心,正如《论语》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不臆测行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不偏不倚,心入中道“四毋”提醒世人,能让大家以“物物而不物于物”为抓手,“念念而不念于念”为心法。
这句话出自《庄子》,意思是善用物质而不被物质所裹挟;起心动念不被心念所困住”可见古人智慧,用语精炼,言简意赅,蕴含大道哲理这就是品读國學经典的乐趣与兴趣再看,世间唯一不变的是:“每个人对“变”的清醒认识与知其道者,离不开“法于陰陽,和于术数”;离不开“知其道者,一言而终,不知其道,流散无穷”;离不开“知其道者,反其道而行之”。
正如张三丰所言:“顺为人,逆为仙,奥妙就在颠倒颠”这叫“穷其道者,归处亦同”《黄帝内鍼》如此,《东方柔性正骨传真》如此,法脉传承无不如此这也叫“知其道者,众达其道者寡”真正有几人能學用法脉传承呢?这就是品读经典,常读常新;活學活用经典的为人处世之道。
也是中毉文化之道品读《陰符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里的“要”,就是指“道”學用國學经典,一定是“拿来会用”你看马路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人生也是这样,出世后,没完没了,离开时,不了了之;探索“两暗一黑三起源(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生命、意识起源)也好,换句话说,不明“宇宙之谜、生命之谜、百病之谜”也罢,真是:“知其道者,执一而终,不知其道,流散无穷”。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是靠什么繁衍生息的?那个时候有没有“神药”与“终身吃药”?《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皆度百岁乃去”,难道只是传说故事?病之患尤大,毉之患甚耶!当今世界毉學发达,疾病五花八门!疾病的名称越来越多,各种中西毉新式疗法层出不穷。
正如《本能论》作者、大毉郭生白老先生所言:“天下无毉,生民无病”又如《黄帝内鍼》传承者真海杨师所言:“人人知毉,天下少病,自主健康,圆满养生”穷其道者,归处亦同据说,唐朝的李荃,一心向道,他游学华夏,遍访名山,在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了《黄帝陰符经》。
当李荃打开阅读时,发现書的封面写着:“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字样正当李荃阅读正文时,奇書竟然有一部分化为灰尘,他只得到了残卷后来,他在陕西骊山下,路逢一位老婆婆,正在路旁点火烧柴,并自言道“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李荃听后大惊,忙上前询问:“这是《黄帝陰符》秘文,您怎么会知道”?骊山老母说:“老朽得到此经已有一千八百余年,你又是怎么知道这部经書的”?于是,李荃道出了自己的奇遇,并向骊山老母行礼求教老婆婆端详了一番之后说:“心影不偏,性贤而好德,神勇而慧敏,真乃吾弟子也”。
于是坐在树下,为李荃解说書中的天机义理此后,《黄帝陰符经》才传抄并流传于世《陰符经》相传,是轩辕黄帝从九天玄女那里所得后经过鬼谷子、张良、李荃等人加以注解,最终收录到《四库全书》中要读懂《河图洛书》《周易》《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经典,必先读懂《黄帝陰符经》。
《黄帝陰符经》打开了理解《道德经》等國學经典的大門《黄帝陰符经》短短四百五十余字,暗含天下大道玄机,是一部高度精炼的天書立义于社会,導向于人生《黄帝陰符经》,其文字简练、用语奇特、见识超卓、可谓字字珠玑,深含至理。
書中有易、老、兵等诸家思想,其中包括黄家、道家、兵家、陰陽家和纵横家的思想本源即可当哲學書,也可当修身、养生書来研读,还是不可多得的教科書朱熹称其为“非深喑于道者不能作此書”元初内丹中派开创者李道纯曾说:“陰符经,陰陽符合之机,众所通行之义”。
明朝道教内丹东派创始人陆西星说:“陰符经者,轩辕氏之書也所谓性命之宗,三元(元神、元精、元炁)之道,则论之备矣”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师刘一明说:“其言深奥,其理精微,凿开混沌,剖析鸿蒙,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为古往今来修道第一真经”。
顺其自然以下是对《陰符经》的品读:“陰符经分为上、中、下三篇在品读《陰符经》上篇时,一定要围绕“立天之道,可定人也”这句话,在其中悟出各自人生的感悟其中隐藏着“道”的初始与答案,也隐喻着健康养生与治病救人的心法。
即:“道法术器势”“五贼”之大成的关系之學!上篇:神仙抱一之道(129)原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解读:这句话常见于道家文化法脉与思想中译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看上天运行的轨迹,做上天赋予的使命,万事万物的奥妙就在其中,只要明其理,就言尽了,故“开口神炁散”矣。
一言不发与一言难尽就是道的状态,因果自修,只有天之道!觉悟者,与生俱来,自性光明,明则诚矣,诚则明矣!详解是:观察与體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规律与法则、即是道并能顺应自然规律与变化,就是顺道而行张果老说:“观天之道,就是观自然之道”。
真正的观天之道是:“不观之以目道,内观觉照;而观之以心理,明理为要”“观天之道”详解:强调对宇宙自然规律与法则,作深入的观察与體悟这包括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陰陽之道、日月轮替、四季变化、因果不虚之道、因果自修天之道等,如升浮降沉、一炁周流,圆运动中毉學,都是天道的具體呈现。
人类要善于发现总结与顺应宇宙的规律与法则也就是本文后面讲的“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执天之行”详解:就是在领悟天道自然规律与法则的基础上,人类的行为应顺应其宇宙天地、自然规律之变化,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圆满人生境界。
“尽矣”详解:只要领会了“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这八个字,并照着去做,就是掌握了修炼大道的所有奥秘。尽矣,也表示讲完了,说尽了。矣是语炁助词。
顺应自然原文:天有五贼,见之者昌译文: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反之,五行相贼(指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理解明白与掌握运用此理者,趋利避害,就会昌盛张三丰曰:“顺为人,逆为仙,奥妙就在颠倒颠”“五贼”详解:这是对天道变化规律的细节阐述。
五贼,到底指的是什么?对于五贼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天地人三才共有五贼即:以五行为统领,包罗万象,不可不知
任其自然所以,天地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即五行对应了天地人的物象:天象五贼:木火土金水(演绎)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方:东、南、中、西、北;五灵:青龍、朱雀、麒麟、白虎、玄武;五季:春、夏、长夏(暑伏)、秋、冬;。
五炁:风、暑、湿、燥、火;五促:生、长、化(因化果)、收、藏;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寅卯、巳午、辰戌丑未、申酉、亥子;地象五贼:木火土金水(演绎)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炁:温热平凉寒
五嗅:臊焦香腥腐五谷:稻(水稻、周朝时,南稻北栗小米高粱)黍(大黄米、粘为黍、不粘为稷)麦(大麦、周朝小麦叫来)稷(小米、梁)菽(豆类、大豆)五果:杏枣桃李栗五蔬:韭(起阳草)藿(豆苗)薤(中空的叶子、泄音)葱(辛辣)葵(冬葵别称猪耳草、苋菜、马齿笕)
五畜:马鸡牛羊彘(读治音大猪叫彘,小猪叫豚)人象五贼:木火土金水(演绎)五臟:肝心脾肺肾;(五臟五腑相表里五臟安和,无心可用鱼日注:炁淫肝生疾病;思淫心生疾病;胃淫脾生疾病;饮淫肺生疾病;色淫肾生疾病此五者,知内臟之贼如盗也!淫为贪,谓过度、过量与过用)。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神:魂神意魄志五液:泪汗涎涕唾五體:筋脉肉皮骨五俞:颈项、胸胁、脊柱、肩背、腰股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毒:怒恨怨恼烦五音:宫(1)商(2)角(3)徵(5)羽(6)无(4发、7西)二音。
自然风光从天地人三象看五贼: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隔一相克,此谓“生克制化”之规律,维持着宇宙天地运转所以见之者昌只要对五贼有正确的理解与运用,趋吉避凶,一切如常这里的五贼,在中毉文化理论中讲的最多,如,青赤黄白黑五色;肝心脾肺肾五臟;宫商角徵羽五音;酸苦甘辣咸五味;怒喜思悲恐五志;酸麻胀痛痒五觉;这些都可以称为“五贼”。
道家的命物时功神,眼耳鼻舌意,怒喜哀乐欲,统称为五贼道家认为,五贼相戕则意乱心迷,精神體魄则日见衰退,日复一日,趋于死亡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老子有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从道家修炼的角度看,这叫五贼生万物,万物天生,是为公用。
世人得享受,应存感恩心
自然之态原文:五贼在心,施行于天译文:五贼在心中體悟,此谓人天合一之道人要顺天应人详解:“五贼在心”,意思是要将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解和领悟,牢记在心道家对五贼的解释,是指:贼命,命之机为炁,炁平和则寿;贼物,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眼不见、心不烦、欲妄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贼时,天有日月交替与四季转换;贼功,功即是恩,万物天生,有恩于人;贼神,盛衰之变,会意为申,即天空闪电,瞬息万变 五贼在心,杳无行迹, 觉而悟之,名为照了自然意思是这五贼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来去无踪迹。
若能用心觉察与體悟,就是洞察了自然之道,若能与道保持一致,即施行法象,与天同然即按自然规律与法则行事“施行于天”,这里的天代表宇宙自然规律就是要顺应天地五行之自然规律与法则,顺势而为,得机合度,心入中道,即顺应陰陽合和之道。
原文: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译文:宇宙虽大,天地仍在一掌之中不论千变万化,不出一身之外详解:“天地大宇宙,人體小宇宙;天地大炁血,人體小炁血;天地大能量,人體小能量;天地大炁场;人體小炁场;天地大陰陽,人體小陰陽;天地大元炁,人體小元炁;天地大五行,人體小五行;天地大五贼;人體小五贼”。
古人曰:“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天道亏盈而益谦;地之道在于生万物;地道变盈而流谦;人之道在于成万物,人道恶盈而好谦”鱼日曰:“若将天道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了然于胸,熟谙天地人三才合和之道,万物一宗,万物归宗,明白大道的简易、变易与不易之规律,一始生成万物之道理,宇宙虽大,也在掌握之中。
万物千变万化,不出一身变化规律之内”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译文:天性,人的根本;人心,诈伪(生危乘转)之机所以,要以天之道来定人心详解:上天之性是人的根本人心却说变就变其实,人之身體,心性载體。
道在人性,体现为德所以,人要顺应天地人三才合和之道;修养身心性三根合和之德;这才是外三和与内三和的和谐统一,这就是六六大顺之道德人生因为人有五性:天性,本真纯善;禀性,纯恶自私;習性,后天养成,有善有恶;灵性,心智健全,无精神类疾患;德性,德全不危,德须配位。
人要懂得修心养性即:祛習性,化禀性,养灵性,修德性,圆满天性觉悟者,与生俱来,自性光明,明则诚矣关键是自悟!因为不是自己悟到的,即便给你,也接不住!换句话说,不去介入别人的因果,才是人生大智慧心口不一,怎能笑口常开?悟道,什么是得(德)道?。
笑口常开,就是得道这叫“讲道不讲理,讲理炁亖你”风仪曰:“认不是生智慧水,找好处生响亮金;找好处开了天堂路,认不是关上地狱門”切记,是找别人的好处,认自己的不是!所以,人们常说:“难啊,吾太难了”!这叫“乐一乐,天堂有你座;愁一愁,地狱游一游”。
有人说,“卷也卷不成,躺也躺不平”。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先做人,后做事。切记:利他者通,自私者堵。
自然风光原文: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龍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译文:“天道出现五贼相克,就会使星宿移位、甚至陨落;大地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龍蛇乱舞;人體内若出现五行相克,就会使五臟不安和,出现炁血逆乱”。
详解:宇宙若萌发了杀机,就会出现移星易宿与星辰陨落;天地若萌发了杀机,就会出现山崩水溢、飓风暴雨、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江海中的龍蛇就会爬上岸来;人若动了杀机,就会弄得地覆天翻、不可收拾倘若人能顺应天地自然规律,天地人三才和谐共生,使万物在变动中平定与稳定下来。
所以,就养生来讲,《陰符经》与《易经》《道德经》一脉相承与相通都是用来护佑身心性三根的比如,人的五臟若不安和,所有的养生都是徒劳的儒家修养浩然正气也好;释家的化怨炁、养和炁也好;道家的修养真炁也好,都是由心而发,先养心,后养身,终养性命。
心乱则万病生,心静则万病安切记:心不通明,五臟不安忘掉其身,回归本真,所有的疾疒都会不药而愈身心不可过用,身體不能透支人之五贼,五臟为要重在修心鱼日曰:“炁淫生肝疾;思淫生心疾;胃淫生脾疾;饮淫生肺疾;色淫生肾疾”。
淫当过贪、过用、过量、过度讲即由量变到质变原文: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译文:人性虽有巧拙之分,却可以隐藏起来九窍是否沾染外邪,关键在于眼耳口三要的动与静详解:人的天性有灵巧与笨拙之分,但要正确运用伏藏之术。
九窍是否沾染外邪,关键在于眼耳口三要动与静的守中之道原文: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國,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译文:人的三窍动则犹如木头着火,灾祸发生必被攻克;若邦有奸邪,时间到了必致溃亡懂得如此修炼,可称为圣人。
详解:火生于木,火一旦燃烧起来就会化作灰烬奸生于邦内,对于养奸之人,你若觉得无关紧要,一旦等到时机到了,让奸贼得逞,就像寄生虫、传染病一样,悔之已晚,必然会让全局溃烂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加之不断修炼,可称之为圣人。
顺其自然附:《黄帝陰符经》全文如下:上篇:神仙抱一之道(129字)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龍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國,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中篇:富國安人之法(101字)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下篇:强兵取胜之术(220字)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馀,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胜陰陽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爱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陰陽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自然景色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渊薮:人文渊薮是什么意思
眾所周知,本文是讀書心得與聞道感悟。與國學愛好者有關,與醫療無關。道尽世间万物之天机;说尽宇宙自然之奥秘。伊尹、姜子牙,鬼谷子传…
-
个人文件:个人文件是什么
这种权限请求通常旨在让应用能够访问用户设备上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照片、视频、个人文档、下载的文件等。…
- 后人文主义:后人文主义理论
- 个人文化消费贷款:个人文化消费贷款采取抵押方式的,抵押物须为
- 古代对恋人文雅的称呼:古代对恋人文雅的称呼种类
- 人文动物扭蛋吧:动物餐厅扭蛋
- hp同人文bl:HP同人文BL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