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条件包括哪些(地理人文条件有哪些方面)一看就会
秦巴山区主要位于我国西北、西南和中原的交界地带,境内五方杂处,民风多元。清代时,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来自各地的移民人口及其携带的各类民俗在秦巴山
秦巴山区主要位于我国西北、西南和中原的交界地带,境内五方杂处,民风多元清代时,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来自各地的移民人口及其携带的各类民俗在秦巴山区境内交流、融合,孕育出了极具本地特色的山区民俗文化秦巴山区境内,农业民俗表现形式多样,诸如插秧酒、守耗、尝新、薅草锣鼓、打春牛、别虼蚤、嫁毛虫、耍草龙、忌戊等,反映出山区人民勤劳互助的可贵品质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农业信仰方面,龙王、牛王、土地神、青苗神、坛神、火神等,是乡民在面临天灾人祸时的精神寄托,家庭祭祀、庙会、年例会等祭祀方式反映出人们祈求年丰人安的美好愿景。
但无论形式如何多变,山区的民俗文化均为民众生产生活服务,在指导农业生产、满足审美需求及表达爱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区沿革清代至民国,秦巴山区的行政区划主要延续前代建制,根据《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记载,秦巴山区的县级政区调整较少,仅有部分州县名称更改,批量的区县名称更改主要出现在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和民国二年(1913),其余时间虽也有不间断的更改,但并不集中。
从不同区域来看,鄂西北地区在辛亥革命后,民国军政府裁撤府、州、厅,一律改为县,均州改为均县(今丹江口市)。
陕南地区,清乾隆四十八年,升兴安州为兴安府,原兴安州称安康县(今安康市),同年,设砖坪县,道光二年改设厅治,民国二年改厅为县,民国六年更名为岚皋县;同在乾隆四十八年,分咸宁、蓝田、镇安三县地设孝义厅,民国二年撤厅为县,民国三年改称柞水县。
民国二年,改佛坪厅为佛坪县、留坝厅为留坝县、汉阴厅为汉阴县、宁陕厅为宁陕县此外,民国二年,改宁羌州为宁羌县,民国32年,改宁羌县为宁强县;民国元年,改沔州为沔县,建国后更名为勉县;民国二年改定远厅为定远县,1916年改名镇巴县;民国二年,废商州改设商县(今商州区)。
农业开发明代,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繁重的赋役及自然灾害,明政府严禁人口流动的政策受到了猛烈冲击,无地流民为了生存,冒死进山垦荒。
流民的大量涌入,秦巴山区开始了大规模开发明政府为了管理、控制这一地区,将流民编入户籍,并增设一府六县:“湖广割竹山地分置竹溪县、割郧县地分置郧西县,河南割南阳、汝州、唐县地分置桐栢、南召、伊阳三县,陕西析商县地为商阳、山阳二县,而升商县□□州,又即湖广郧县设郧阳府,以统郧、房、竹山、竹溪、郧西、上津六县,且立郧阳行都司及郧阳卫控制之”④,一系列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山区的农业开发。
到了明末,徐霞客经过郧县时,描述县境“桃李缤纷移民与人口明季寇乱,秦巴山区几经兵燹,土著十室九空,山区萧索如初清政府颁布《垦荒令》,招抚流民回籍,奖励耕织,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流民回之甚少,继招客民,鄂、湘、皖、赣等省居民相继流入。
同时,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父子领导的反清势力勾结,清政府于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将广东、浙江、福建三省濒海的居民强行迁入内地,其时秦巴山区正大量招抚流民垦荒,迁海的居民便被清廷源源输送而来根据《商州市志》记载,商州境内广东坪的赖氏家族,三岔河的陈姓及铁炉子的广东吴便是当时从广东强迫迁居商州的。
乾隆时期,安徽、河南、两湖等地水旱灾害频发,灾民流徙络绎不绝,“乾隆初,中干山南老林未开,土地荒芜,及四十三四年,安徽两湖数省几被灾侵,小民流徙络绎前来,多散步于山谷间,渐次开垦安然乐业”“至乾嘉时,川楚间的平民渐次迁来,楼谷依岩,开垦度日,其次河南、安徽、江西等处,亦多携室负子,认地开荒,遂为土著。
”随着人口迁移与不断增殖,清末秦巴山区人口基数较清前中期扩大数倍,人口增长速度也大幅提升。
《竹溪县志》记载:“户口原数一千二百七十二,口一万三千四百九十,丁二千八百一十,……,康熙五十五年奉旨以后,绩生人丁,永不加赋后,迄今户计八千四百二十一,口合土著流寓大小男女,共计九万七千三百三十”相较于清中前期,道光时期竹溪县户数增长约6.6倍,口数增长约7.5倍。
结语明清至民国时期,在经历了多次移民浪潮之后,秦巴山区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动移民涌入为秦巴山区的经济开发、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动态影响具体而言,清代以来,秦巴山区涌入了大量外来人口,在此之后的“土著”与“客民”冲突与交融过程中,山区人们创造出了诸多不同形式的农业民俗。
这些农业民俗不仅是秦巴山区日常的文娱活动的方式,更是山民与山区环境长期互动的结果首先,历史时期秦巴山区的先民们在“依赖-改造”自然的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和认识,表达了先民们的农业生态思想,并通过民俗的方式固定下来。
众所周知,同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建立一种和谐而有序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历史时期秦巴山区的先民们在解释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形成了诸多具有地域特色和生态智慧的认知这些认知,作为乡土知识谱系中的重要内容,或保存在区域性的古籍文献中,或通过民间传说故事的形式流传在日常生活中,抑或是以民间信仰的形式穿缀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动中,规范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秦巴山区地处川陕鄂三省交界地带,山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且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
天然的闭塞空间,让山区农业民俗展现出别样的外在形式和独特意义,如在山区“勤于农事”的社会环境中,栽种、收获、坂田、薅草等民俗十分受重视另外,通过观春牛、观天象等活动获得天气变化等信息,通过特定日期的天气变化,预判植树、动物的生长节律,通过动植物的异常行为判断天气等知识,均是山民在日积月累的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从中不仅可以读出劳动者获取生产资料和田间劳作的艰辛,更能体会山民们师法自然的积极心态。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条件包括哪些(地理人文条件有哪些方面)一看就会
秦巴山区主要位于我国西北、西南和中原的交界地带,境内五方杂处,民风多元。清代时,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来自各地的移民人口及其携带的…
-
人文条件包括哪些(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包括哪些)深度揭秘
摘要新疆特种旅游可与诸多观光、休闲型景区、自然保护地形成产品互补、线路联动。假以时日,特种旅游本身就是新疆旅…
- 人文条件包括哪些(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包括哪些)快来看
- 人文条件包括哪些(人文条件包括哪些要素)难以置信
- 人文条件包括哪些(人文条件包括哪些要素)这样也行?
- 你期待的人文环境是什么(办公室人文环境是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 你期待的人文环境是什么(人文环境不好是什么意思)燃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