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学导论:人文地理学导论顾朝林pdf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11-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参考书目:0705 地理学初试:伍光和:《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顾朝林:《人文地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12年。

人文地理学导论:人文地理学导论顾朝林pdf

 

(所列招生人数仅供参考,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

参考书目:0705 地理学初试: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顾朝林:《人文地理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12年汤国安,刘学军,闾国年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同济大学数学系编著:《高等数学》 (第七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徐茂泉,陈友飞著:《海洋地质学》(第二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年复试: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等,《遥感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13.12重印)。

045110学科教学(地理)初试333“教育综合”初试: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王炳照等著:《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吴式颖主编,李明德、单中惠副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5、王天一、朱美玉、夏之莲编著:《外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7、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地理教学论《新理念地理教学论》,李家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复试:《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硕士学位点介绍

015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0705 地理学(一级学科学位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是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依托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点,于2018年获批的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单位,现有4个学科方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岸海洋地理学。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6人,博士30人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凝聚力强、积极向上的教学和科研团队,近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与青年项目15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重点课题4项),获浙江省高校科研、宁波市社科成果奖5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专著30余部。

地理学一级学科为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同时拥有省部级学科平台、研究基地多个,可为科研、教学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李加林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一层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其中重点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从事海岸带资源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各级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专著10余部,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项10项,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070501 自然地理学本学科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较好地掌握现代自然地理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等),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尤其是从事自然资源环境评价、利用与保护等领域科研、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方向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作用,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自然资源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在自然资源评价、全球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评估等3方面优势明显本学科方向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和地方政府咨政课题,在上述领域取得大量成果,在SCI、SSCI源刊和《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浙江省海岸线与海岸带景观资源演化》《SWIM模型使用指南》《淮河流域气候水文要素变化及成因分析研究》等数十部学术专著和教材,已形成较为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本学科方向教师梯队中有正高职3人、副高职6人,博士8人,形成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本学科方向负责人高超教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旱涝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研究学科骨干李加林教授主要从事海岸带资源环境、海洋生态经济等方面研究,周彬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资源普查和评价等方面研究,孙伟伟副教授从事遥感地学应用方向研究,戴璐副教授从事海洋资源环境方面研究,史小丽副教授从事水文水资源方向研究,孙艳伟博士从事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方向研究,罗旭博士从事生态环境和土地评价方面研究。

070502 人文地理学本学科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海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技术;具备滨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管理、城乡发展与规划、区域经济社会规划与策划的坚实理论和专门技术,了解人文地理学国际趋势及其在研究、咨询企事业单位应用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等),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解决滨海人地关系模拟3S技术与现代数理方法,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尤其是从事海洋经济发展与规划、城镇规划与海洋旅游策划、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等领域科研、教学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方向聚焦海岸海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本规律,紧扣滨海地区土地利用、产业集群、城镇演变、社区建设的前沿理论与方法等开展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与规划、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海洋旅游地理与规划等方面优势明显。

本学科方向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和地方政府咨政课题,在上述领域取得大量成果,在SCI、SSCI源刊和《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中国土地科学》《城市规划》《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旅游学刊》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方法指导与案例研究》《海洋资源环境与浙江海洋经济从书》《滨海城镇带结构演化及其产业支撑》《中欧双向出入境旅游者行为模式研究》《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等20部学术专著和教材,已形成较为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学位点教师梯队中有正高职3人、副高职9人,博士12人,形成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本学科方向负责人马仁锋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空间演化、海洋经济与港口城镇人居环境研究。

学术骨干王益澄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研究,李伟芳教授从事海岸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庄佩君教授从事海运地理与港口管理研究,沈世伟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旅游、遗产旅游研究,童亿勤副教授主要从事地名与文化景观研究,乔观民副教授从事城市社区与人口地理研究,冯革群副教授从事城市社会与旅游地理研究、任丽燕副教授从事土地利用与房地产研究,苏勇军副教授从事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研究,金露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人类学研究,袁海红博士从事海洋经济脆弱性与气候影响下社区灾害研究,刘永强博士从事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林雄斌博士从事交通经济研究。

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本学科方向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3S技术理论基础、基本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等),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3S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方向致力于3S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的探索研究,围绕滨海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滨海城市健康发展、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在3S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应用、遥感数据智能处理与解译、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等方面优势明显。

本学科方向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纵向科研基金项目和地方政府横向课题,并在上述领域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国外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Remote Sensing、RemoteSensing等多个SCI顶级期刊和国内《测绘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遥感学报》等多个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

学位点教师梯队中有正高职2人、副高职3人,博士1人,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本方向负责人孙伟伟副教授主要从事GIS理论与方法、遥感智能解译与滨海健康监测方向研究学术骨干邹逸江教授主要从事3S集成技术与工程咨询等方面研究,张殿发教授主要从事空间信息技术与人居环境规划等方面研究,冯秀丽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规划信息化与智能决策等方面研究,叶明副教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研究,杨刚博士主要从事遥感数据质量改善与海岸带遥感监测等方面研究。

070504 海岸海洋地理学本学科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能力、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质修养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生在读期间应掌握海洋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现场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海岸海洋地理学领域的现状和研究动态;此外,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等),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能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本学科方向关注人类活动对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作用及海洋环境演变,并应用地球系统的原理,探讨人类与海岸带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全球变化对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及海洋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在海岸带环境演化与管理研究、海洋沉积动力过程研究、海洋生物及环境演变等方面优势明显。

本学科方向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和地方政府咨政课题,在SCI、SSCI源刊和《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一系列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材等,已形成较为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学位点教师梯队中有正高职3人、副高职3人,博士7人,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本学科方向负责人沙龙滨副教授主要从事古海洋古气候、极地海冰、全球气候变化、硅藻分析研究学术骨干李加林教授主要从事海岸带资源环境研究,高超教授主要从事海岸带风险评估研究,戴璐副教授主要从事海洋地质、第四纪古气候和孢粉学研究,李冬玲副教授主要从事近海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马仁锋副教授主要从事海岸带空间规划等方面研究,徐皓博士主要从事近海岸环境变化研究。

045110 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地理)方向为2018年新设立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方向,依托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相关师资培养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方向主要培养掌握地理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够从事基础教育领域地理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近5年来,该方向教师主持省级以上项目23项,国家级项目5项,在《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育》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该方向有教授3名,副教授5名该方向负责人为高超教授,地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地理教学、中学地理教材分析以及地理教师教育研究,先后在《中国地质教育》《地理教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多项。

学术骨干包括李加林教授、马仁锋副教授、童亿勤副教授、乔观民副教授、徐皓博士等本学位点导师信息请关注校研究生院网站:http://graduate.nbu.edu.cn/zsgz/dsxx.htm联系地址:宁波大学中欧旅游与文化学院。

联系人:张老师联系电话:0574-87600392邮编:315211E-mail:zhangshanshan@nbu.edu.cn 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徐皓 供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