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什么意思
其话语力量之强大,致使现实中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被成功洗脑。为正本清源,在通过抽丝剥茧揭示出文明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凡谈及文明概念时除了要摒弃“物质科技文明”的含混用法外,也需避免继续沿用诸如“中华文明”、“基督教文明”、“两河文明”等语焉不详、
剪不断理还乱通过前述几章论述,我们知道在原有“文明”话语体系下“物进”(物质科技进步)被巧妙塞进文明的概念里,且大有“鸠占鹊巢”取代正牌理性文明位置的架势其话语力量之强大,致使现实中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被成功洗脑。
为正本清源,在通过抽丝剥茧揭示出文明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凡谈及文明概念时除了要摒弃“物质科技文明”的含混用法外,也需避免继续沿用诸如“中华文明”、“基督教文明”、“两河文明”等语焉不详、概念模糊的表述只要说到文明,必定单纯表明“利己、利他、有限利用”的八字理念。
西方文明概念除了两大范畴本身不易觉察的矛盾之外,现实运用中大量出现与文化之间的概念交叉、语意重叠现象亦十分突出(回见第四章)百度百科相关文明与文化条目下同样如此所有的问题根源出在“文”脉上在汉语语境下,文明及文化两个概念都涵盖上述人类活动痕迹,他们的词源都是“文”,由“文”一母所生“文化”、“文明”兄弟俩,只不过老大“文化”大度些,什么都管,而小弟“文明”高贵些,只捡好听的要,这才出现世人时常分不清彼此,随抓随用的混乱局面。
打破旧的体系并不意味着新的体系自动浮现在给文明减负,将物质进步、科技发明等“物质文明”清理出文明队伍,还文明以本来面目之后,同步构建新文明话语体系的任务自然提了出来鉴于文明与文化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彻底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成为构建新文明体系最有效的切入点。
以下就让我们从说文解化,探寻“文”、“化”的起源及本意开始说文解化,追根溯源文者,人文也最早见于甲骨文,字形像一个站立的人形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完全一样小篆承续金文,而字形走上了线条化,这与汉字发展趋向简化有关系。
隶书、楷书有所变形,但已很难看出“人”形文,本义指用硬物在身上“文身”,引申为花纹、纹理;在这个意义上,后人增加了“纟”偏旁,产生了新的形声字“纹”;而“文”字不断地被引申出其他含义,如天文、水文、文章、条文、文采、文雅、文物、文辞、文思、文武、文气、文质彬彬、文明、文化等等;
最早的字以硬物刻画为主,所以引申出“文字”;文也寓意进化突变,只有人才会不顾痛苦,吃饱了闲得慌去“文身”,野性的动物根本不屑于干这种“蠢事”可见,凡是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包括意识活动及物质活动,都可借“文”的含义予以表达。
“文物”即指历史上由“人”的活动创造的遗存之“物”化,同样始见于甲骨文,由一个头朝上和一个头朝下的人组成,一正一倒,本义表示变化,属会意字;由本义引申为通过教育使风俗、人心发生变化,于是有了教化、感化、春风化雨等;教化之后会形成一定的风气,于是就有了风化;
在现代汉语中又表示转变为某种性质或状态,或表示某种事物得到普遍推广,如女性化、同质化、网络化、强化、淡化等;僧侣向人乞讨募捐称化缘,这里的“化”即教化,教化因缘、与人结缘的意思;生活中常常听到造化的说法,开始表示大自然创造万物,后来用在人的身上表示福分,也就是上天赐给这个人的福分、运气;化既然是一种变,那么从生到死也是化,于是有了坐化。
以上通过说文解化,我们注意到,“文”和“化”都由“人”而来,二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类活动予以阐释和定义其中描述自然现象的天文、水文概念,即是从“文”的花纹、纹理本义,借喻对自然天象、水象的拟人表达可见,“文”已经由专属于“人”的概念,外延至用来描述自然现象,但主要还是以围绕“人”的活动为其本义。
文、化联姻,海纳百川将“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变化;通过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遵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
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西汉时刘向首次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其在《说苑》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本义同为“以文教化”,表达对人的精神领域所进行的性情陶冶和品德教养。
自此两字结合后产生的“文化”一词,由“以文教化”的本义概念一路开挂,拓展到包含所有人类活动痕迹,不论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都被其纳入到广义的文化概念之下,倒也契合了“文”、“化”二字原本由“人”而来,因“人”而兴的初始含义。
与文明概念的高度抽象性、普适性(普世性)不同,文化概念相对具体化、地方化指特定国家、特定民族、特定环境下所特有的政治形态、生活方式、科技发明、艺术创作、哲学思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的集合,具有特殊性、地方性、局限性、具象性、理性感性共存、精华糟粕同在的特点。
第五章曾经对于如何归类“宗教信仰”的疑惑在此也有了答案显然,相对于文明概念,“宗教信仰”的特性完全符合广义文化概念的定义文化是人类除文明之外创造的另一个宏大概念,体现在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饮食文化,厕所文化,办公室文化,政治文化,旅游文化,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儒家文化,法家文化,建筑文化,中医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婚俗文化,丧葬文化,电影文化,网络文化等等不一而论。
文化仿佛是个框,什么都能装我们可以说“奴隶制文化”,用以表达人类在古代存在过的一种社会形态但你如果称“奴隶制文明”就显得很奇怪人们的传统认知里,只认定文明是好的、善的东西但文化却不一定,既可以有好的精华成分,又同时存在糟粕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不好不坏”中性存在。
分析到此,我们“意外”发现“物进”的两面性与文化概念的两面性高度契合人们很容易将文化与人性混为一谈东西方人性相通却文化各异,正如《三字经》中所总结的那样:“性相近,习相远”,前一句讲人性相近,后一句讲文化迥异。
中国人聚餐大声喧哗和西方安静聚会同属于传统社交文化现象,与人性无关,更与文明无关妻子唤丈夫吃饭久不出来,“死鬼,你在干嘛!”这是中国夫妻相处之道;“亲爱的,你在干嘛?”这是西方传统习惯两种称呼反映东西方两种不同家庭文化,既与爱情无关,也与人性无关。
男人目光随沙滩美女漂移是人性,妻子嫉妒美女、怨恨丈夫眼光乱晃也是人性,东西方皆如此,无关文化,亦无关文明社会科学对于文化的分类从不同视角产生不同的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涵盖了一切人类相关的意识及物质活动痕迹,狭义文化指传统意义上与社会人文精神相关的语言、文字、艺术、审美、医理等;。
有以地域进行分类: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东文化等;有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有三层次说:物质、制度、精神;有四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等等但不论怎么分法,文化涵盖人类全部活动痕迹,不像文明那么高贵,而是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性性质,这一点确是毋庸置疑的。
文化大度,文明高贵以上对于文明及文化概念起源及传统意义的阐释,反映出中国传统上文明和文化概念师出同门的历史渊源《易经》中“文明”本义源自“文”,是由“文”字引申出来的“文”字家族中的一员;而“明”字,引申出光明,明了,明白、明辨、明亮、发明、启明、开明等寓意,词义尽显“善、美、好、阳、上、创、始”等积极意义,属于典型的正面褒义概念,在“文”字家族里尽显高大上的身份。
与之相对应的野蛮概念则包含“黑、暗、阴、坏、恶、丑、罪、下”等消极的贬义性质由此看来,在传统认知里文明显然要比文化更加耀眼、更具明星范人们心目中对“文明”一词的理解,始终带有一种高山仰止的高贵身份,它只属于正能量的、伟大的、光明的、向上的、先进的“正面”角色。
如果将“文明”拟人化,那它一定是以正义和正直的化身在与野蛮和邪恶做斗争通过以上抽丝剥茧揭开西方语义下“文明”高大上的面具,露出“文明”中所含“物进”的邪恶一面时,文明一词仿佛遭到强暴,美丽纯洁的爱情受到玷污一样,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
但残酷也罢、痛苦也罢,这就是事实,是所有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它不以任何人的情感和期望为转移故而当我们终将“物质科技进步”从文明概念中剥离开来,文明一词终于以“利己、利他、有限利用”八字理念的纯粹理性意义,重又恢复到人们原先对它寄予崇高期望的位置。
与原有“文明”概念那种矛盾的现象相比,文化概念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完全不像西方语义下的“文明”概念那样既“包藏祸心”又缺乏“自知之明”,而是始终如一,大方承认自己属于既有精华又含糟粕,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好不坏的中性存在。
因此,将被从文明概念里赶出来的物进部分,比如“农业文明”、“青铜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等内容,单纯用文化概念表述为:农业文化、青铜文化、工业文化、科技文化等概念,反倒是名副其实,契合他们本身具有的中性性质,或兼具善与恶、好与坏为一体的特性,也算是找到了自己合适的“文化之家”。
同时,伟大的文化概念原本就含有文明的内容,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接纳“物质科技进步”后也丝毫未改变其本身的含义净化后的纯粹理性文明也自然而然被归入文化范畴之下,成为广义文化范畴下的一个子概念被一起收入文化概念之下的,当然也包括文明的对立面野蛮。
文明与野蛮这对真正善与恶的孪生兄弟,终于名正言顺被文化的如来神掌给收拾得妥妥帖帖第四章摘述西方学者将文明与文化概念混搭乱用,问题是不但作者不自知,读者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种表面上的“和谐模糊”,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世人对西方“文明”概念与文化概念理解上高度重合,完全可以用“某某文化”替换原“某某文明”相应内容。
这样的结果并无任何不妥,例如将“基督教文明”称之为“基督教文化”毫无违和感至此,文化概念完全独立担负起与原“文明”重叠混用的部分,特别是“物质科技进步”所涉及的部分由此,文明、文化各司其职,真正的理性文明也终于摆脱与文化混用且“辈分”尴尬的境地,老老实实与野蛮概念兄弟俩认“文化”为母,以“文明三要素”的纯粹理性概念,凸显身份高贵,做到正本清源。
(未完待续)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什么意思
其话语力量之强大,致使现实中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被成功洗脑。为正本清源,在通过抽丝剥茧揭示出文明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凡谈及文明概念时…
-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人文社科联合书单2023年10月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由全国人文社科领域优秀出版单位联合发布,致力于推荐新近出版的优秀人文社科图书。我们每月发出一期书单,这是第94…
- 《国家人文历史》: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 修真聊天群同人文:修真聊天群同人文续写最新章节阅读
- 白敬亭同人文:白敬亭同人文军人
- 中国人文科技出版社:中国人文科技出版社 是正规的?
- 人文城市:人文城市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