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行读中西的人文课_行读中西的人文课豆瓣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11-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犹记得读书时候,最喜欢的一档讲座式栏目就是《百家讲坛》,可以说,我对于人文历史的兴趣正是被这档节目激发出来的,暂且不论节目中各位专家学者的讲述具体如何,至少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他们的讲解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宽了我的见识,带我穿越千年时光,感受历

行读中西的人文课_行读中西的人文课豆瓣

 

犹记得读书时候,最喜欢的一档讲座式栏目就是《百家讲坛》,可以说,我对于人文历史的兴趣正是被这档节目激发出来的,暂且不论节目中各位专家学者的讲述具体如何,至少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他们的讲解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宽了我的见识,带我穿越千年时光,感受历史文化之魅力。

从那时起,我便喜爱上“讲坛”形式的课程讲座,聆听过各种精彩的侃侃而谈,也阅读了让人无限沉浸的生花妙笔,而这一次遇到的“讲坛”,却让我耳目一新此“讲坛”的主讲人樊阳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他看似普普通通,却绝非平平无奇。

在执教之初,樊阳老师就开始在常规教学之外模仿孔子杏坛开讲,并逐渐发展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系列阅读讲座与人文行走这一讲,便讲了千余场;这一走,就走了三十年樊阳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他对人文教育的深刻理解,更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读中西的人文课》系列图书正是将他“讲坛”30年中所讲述的近100个主题反复打磨、集结成册,从两千年的中国先秦和古希腊时期,到世界文明最恢宏的汉魏晋和西方古典时期,从诗词文化成就进入巅峰的唐宋和文明星光黯淡趋于暗淡的西方中世纪时期,再到文学范式开启全新模式的元明清与带来人文光辉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

古今中西的五千年时光在这场特别的“行读”当中尽数呈现,中西方的文明在这里彼此遥相辉映,我们可以在书中可以对比阅读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当中,中西方文明的发展情形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以此形成鲜明对照,这让我们的视角可以不拘泥于本国历史,而是将视线拓展至更为广阔的世界当中,在了解两种文明发展进程的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懂中国、看懂世界。

对于璀璨与黯淡的重新审视《唐宋与西方中世纪》是《行读中西的人文课》系列的第三册,讲述的是我国封建历史当中文化和经济都非常繁盛的一段时期,在这一阶段当中,我们的神州大地上涌现出一位又一位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文学家,进入了一个群星荟萃的璀璨时代,此时的文化正蓬勃发展,唐诗宋词发展至巅峰阶段,文人们大放异彩,以诗词歌赋书写出一段举世无双的文化史。

而纵观彼时的西方世界正值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很多国家和地区陷入了封建割据带来的乱局之中,“黑死病”的蔓延更是让几千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因此历史中也有一种说法称中世纪、尤其是中世纪的早期为“黑暗时代”“黑暗时期”。

然而在《唐宋与西方中世纪》一书当中,樊阳老师则阐述了一种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在这个充满了变动的中世纪里,一切虽然都那么动荡不安,但又如此的瑰丽迷人,而对于“黑暗”这一说法似乎也有待讨论,因为“‘黑暗时代’这样的划分是一个简单粗暴的盖棺定论,其最危险的地方在于对潜在讨论空间的掐断,这会掐断它与前后的紧密联系

”可以说,如果没有所谓的“中世纪”中各种元素的激烈碰撞,就不会产生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百花齐放,彼时虽说乱象频仍,留下的传世经典屈指可数,但却为之后的凯歌高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书封上所写,“从群星璀璨的东方,到星光暗淡的西方,古典文化的起承转合红的人文之光”,每一个时期的“起承转合”都会对整个历史文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与西方中世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彼时中国唐宋时期的文化发展正呈现出一种无比蓬勃的态势,樊阳老师在《唐宋与西方中世纪》中一一细数我们诗词文化中的辉煌,辛弃疾的手中剑,李白的杯中酒,王勃的明澈心,杜甫的爱国愁……每一位文人大家,每一段历史故事,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不灭星光,闪烁着或波澜壮阔、或惆怅婉约、或智慧通达的人文光芒。

辉煌中的唐之孤独与宋之寂寥提起唐宋,人们的印象往往就是繁华盛世、文治帝国,黄仁宇曾赞唐朝:“七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陈寅恪则评价宋朝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在《唐宋与西方中世纪》中,樊阳老师带我们体悟了唐与宋在辉煌之外的另一面,看到了唐的孤独,也读懂了宋的寂寥唐的孤独体现在初唐时期,樊阳在书中称之为“一个伟大时代的孤独”,我们所熟悉的李白、杜甫、王维等伟大诗人皆是在盛唐时期,相较之下,初唐就显得默默无闻了许多,为人所熟知的似乎也不过初唐四杰,但四人之中除了英年早逝的王勃之外,其余三人更显寂寥。

实际上,初唐四杰——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和王勃,对于唐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杜甫曾作“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来赞美初唐四杰、嘲弄那些以贬损初唐诗文为乐的时人,樊阳也在书中对他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他们“。

以超常的智慧与作为,打破了南朝以来,文艺的因袭绮靡和沉闷”,他们开创了“唐风”,更开发出唐诗的气度而宋的寂寥则是伴随着末世的悲歌成为绝唱,但是在本书之中,樊阳老师给了“绝唱”以既壮阔又悲切的解释——所谓“绝唱”就是达到最高造诣,也是终结。

在这样的寂寥当中,姜夔的“江湖”都多了一丝诗情画意,吴文英的情话却吟成了末世悲歌,而文天祥的“飘零”更充满了慨然正气大概正如樊阳所言:“最早眺望到未来的人总是孤独的”这一份来自唐的孤独与宋的寂寥,正是因为他们那颗怀揣理想的明澈之心,让那些苦闷的表象之后,呈现出一番别样的波澜壮阔。

读书与行走都是需要持之以恒才可不断接近目的地的事情,樊阳这三十年的“行读”之旅,仿若一把接续人文之火的火种,哪怕只是星星之火,也会在这满是人文关怀的漫长岁月中形成燎原之势,他的这场历时30年,打通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的人文启蒙讲座,无愧于“一场重塑母语教育、艰苦跋涉的千里长征”之称,而我则为能够随着樊阳老师一同边读边走,走过古今岁月,读遍中西人文而深感荣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