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环境怎么描述好(丽江人文环境描述)奔走相告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鼓浪屿来了王受之

人文环境怎么描述好(丽江人文环境描述)奔走相告

 

王受之手绘鼓浪屿图只有重新打造这个岛上的人文环境,打造出一个使得文化人和精英分子乐于生存和工作的空间,才能真正实现或达到鼓浪屿的高端价值除了保护它的建筑和它的文脉以外,重要的是要保护它的人文的延续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文氛围,鼓浪屿的保护就会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状态。

——  王受之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厦门亲像一首歌音乐:杨慕 - 厦门亲像一首歌

      眺望鹭江    林鸿东摄鼓浪屿来了王受之缘起缘,真的妙不可言如果不是因为鼓浪屿,王受之先生不会来厦门;如果不是因为鼓浪屿,我甚至都不知道王受之其人其事长期以来,我关注是文史和文学,对其它的领域则着力甚微。

因此,尽管王受之先生是中国当代设计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军人物,我却闻所未闻隔行果然如同隔山一个月前,与武汉著名作家、《如烟.COM》的作者胡发云先生面对面坐在一起时,未曾想到,因了这短暂的缘,竟促成了王受之先生的厦门之行。

胡发云与王受之居然是好朋友更早的时光几个月前,我刚刚加入“鼓浪语文化社群”时,我不曾想,我们这帮厦门本土民间人士的绵薄努力,竟然能够引起诸多层面高端人士的关注事实如此: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传出,鼓浪语文化社群应运而生,群快速扩大,媒体高度关注。

然后,是胡发云先生的厦门之行然后,是王受之先生的厦门“文化之旅”先生原本在百忙之中暑期的“商业之旅”,据说出场费颇高因了认同鼓浪语民间文化社群文化保护的理念,经胡发云先生力荐,朝霞、颖宏、勇鹏、龚健等诸君合力促成,居然成就了他第一次非官方色彩的访问与演讲,欣欣然地一人简装奔厦门而来,此行竟纯粹是义务的了。

一切似乎水到渠成王受之手绘画见面公元二〇〇九年九月三日,先生如期而至见面之前,我赶紧恶补与先生有关的知识这才知道,先生道行高深,我辈仅能仰视而已于是内心不禁惶惶:以我等水平实力,如何直面这大师级的人物?。

这是社群第一次接待大人物,经验显然不足的群友们与先生近距离接触,不免略显手忙脚乱先生不以为忤,仙岳山上指点江山,鼓浪屿边听涛论道,短短半天时间,竟已将鼓浪屿前生今世的纠葛脉络一一疏理我因公务缠身,未能第一时间到机场接迎,直到华灯初上,才匆匆赶到先生下榻的鼓浪屿琴海山庄与他见面。

激动的等待与我一同守候的,还有一众越海而来的“粉丝”月光下,先生精神矍铄,步履矫健拾阶而上,招呼,入座,交换名片,甚至还与大伙儿一块搬桌动椅,端的是平易近人,温文尔雅,竟是毫无名人架子忽然觉得,先生不过是个慈眉善目、热情好客的邻家长辈罢了,尽管久未谋面,却依旧没有任何的隔阂。

鼓浪语人文社群部分成员与王受之合影     欧阳鹭英提供夜谈月色清盈,海风送爽百鸟园群鸟的争鸣,平添了鼓浪屿夜空的宁静从古希腊的公民社会到对鼓浪屿的观感,从文化遗产到文化遗址,月光下,先生娓娓而谈,妙语连珠。

他描述鼓浪屿的黄昏:夕阳,墙头的小花猫,风中的薰衣草一如法国南部迷人的胜地普罗斯旺小镇,令人陶醉心仪他断言鼓浪屿的优点,也许国人还要二十年才能真正认识他说,美丽的鼓浪屿不需要定语,鼓浪屿就是鼓浪屿,一切的定语都是矮化鼓浪屿。

他庆幸鼓浪屿发展的慢他说,慢是赢,快是输没有做,便意味有做好的空间他担心申遗成功给鼓浪屿带来的恶果,一如丽江和周庄如今的喧嚣与嘈杂他也担心申遗不成功后政府的放弃他说,我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实无需外国人来证明,申遗恰恰是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不够自信的表现。

对自己的民族遗产,要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先生对“鼓浪语”这种新型的文化社群充满了期待他甚至,说不定,以后自己会成为其中的一员于是,当群友陈勇鹏不失时机邀请他当社群的顾问时,他竟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天风海涛,今宵难忘。

墨宝一大早,与勇鹏、朝霞、颖宏、添艺诸友赶往琴海山庄想必是被鼓浪屿的静夜所醉,先生美梦方酣朝霞心急,电话唤醒,先生略为嗔怪,一笑而过入先生寝室先生迫不及待:取笔纸来,为“鼓浪语”作画!先写实,再写意,最后索性来个印象派,信手拈来,诗意的鼓浪屿跃然纸上。

复题字众人恐其高龄过劳,劝其略为休息先生不从,一连数幅,一气呵成,字字精品我初亦不敢冒昧开口,见先生豪爽,思自家新居尚缺墨宝,遂斗胆索“鼓浪”两字先生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灵气跃动,令我大喜过望在座诸君,皆大欢喜。

午间与鼓浪屿管委会高层小聚。先生又手绘图示,纵横捭阖之间,将鼓区发展利弊走向,一一点拨。大师风范,岂止坐而论道而已!

演讲筼筜书院临水而建,古朴简约,逍遥林间先生应鼓屿语群力邀于此开讲我载先生前往入口处,有先生头像的讲坛广告醒目众人争先恐后,纷纷与先生留影先生不辞辛劳,一一配合听众出乎意外的多既有耄耋老者,又有青年学子,济济一堂,莫不翘首以待先生。

先生登堂入室,自如挥洒于讲台之上举手投足之间,如同一盏指点迷津的明灯他颇费周章,讲述自己与“鼓浪语文化社群”的结缘他觉得此行“脸上挺有光的”,“虽然此行好像是一个义务工作者”,但是,他认识他在做的是“一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这次来觉得“心里很宽慰”。

他回忆二十年前的鼓浪屿之行,觉得象一场梦福建,厦门,鼓浪屿,给了他许多意外的印象他认为“乱世造鼓浪屿”,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位置,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鼓浪屿鼓浪屿的灵魂是人,而躯干是建筑他认为鼓浪屿“成了很多重要的西方建筑的一个试验地,因为是民宅建筑而不是公共建筑,所以探索试验的空间就比较大”,而且,鼓浪屿“不但很侥幸躲过了战乱的破坏,也躲过了解放以后大革命的破坏”,从而保留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指出,有些地方需要高速发展,有些地方需要慢发展,鼓浪屿恰恰属于后者没有想好不要动,想好了慢慢动,这是鼓浪屿的精神,这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地方鼓浪屿不应该是一个项目,鼓浪屿是一个社区,如果把鼓浪屿当项目,就会毁了鼓浪屿。

关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他语出惊人:第一,申请不申请得上这个遗产,申遗成功与否,不影响它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遗产,因为鼓浪屿是他“所见到过的人类文化遗产中精彩的一个”第二,申请遗产的过程比申请遗产的结果更重要,因为这个过程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遗产。

先生痛心于中国的只会建设,不会保存他批评有人把鼓浪屿当作一个造钱的工具因为他觉得鼓浪屿应该是博物馆里的一块玉用复古的办法保存这块宝玉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惟一的办法就是人文再造,再造一个使得精英分子乐于生存和工作的空间。

他建议将岛上原有的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分校作为核心力量去启用,按照意大利贝加莫音乐学院的开放模式建构或改造,变成了整个城市文化凝聚的一个中心先生强调要考虑鼓浪屿自身造血机能的再造,包括打破某些商业领域的垄断,包括公共广场的建设,包括旅游产品的创意,不一而足。

他觉得鼓浪屿的建设应该尊重自然,尊重地貌,也尊重人文的要求

后记演讲结束不到半小时,先生即匆匆赶去机场飞到广州,那儿,有一大堆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在等着他智慧的指导在一天半时间里,先生马不停蹄,给“鼓浪语”人带来了无数的惊喜,尤其是丰厚而深隧的思想礼物,还需要时间来消化。

我总觉得,在先生面前,我们还没有完全做好对话的准备事实上,先生此行的内容之丰富,远不止前文所述“鼓浪语群”热情的群友们群策群力,用了几乎两天的时间,才把先生的讲话录音全文整理出来,更有群友快速整理出了她心中的精华内容。

而我则希望,在即将与厦门晚报《尚城周刊》以及南方周末《名牌》杂志的合作中,能够给予此行更多详尽而精彩的诠释临走前,先生答应了尽快补充整理他的演讲内容,并将有关的内容以手绘的形式进行图示后发给我我期待着他的来信,更期待着与他的再次相聚。

(成文于2009年9月)

重生的汇丰公馆    林鸿东摄鼓浪屿的文化与未来[1]王受之口述范世高整理结缘鼓浪屿:纯义务的文化之旅今天是我讲课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就在全国各地穿梭讲课,听众数以万计,但是,邀请我的基本都是高等院校、学术机构以及政府部门。

此次应鼓浪语文化社群邀请来厦,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接受一个民间团体的邀请前来讲课,也是今年暑期我的国内之旅唯一一个不带有任何商业动机的文化活动,我为之兴奋,脸上也觉得有光“鼓浪语”文化社群是厦门的一个草根组织,一个为了鼓浪屿的文化保护而自发形成的市民群体。

这是一个具有21世纪特点的特殊网上群体,他们通过QQ群联络了四面八方的人,通过沙龙讨论、口述实录、影像记录以及出版、展览、媒体宣传甚至行为艺术等方式,来积极影响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很欣赏这样的理念,因此,当几个月前在武汉的一次聚会上,我的武汉大学校友、作家、小说《如烟.COM》作者胡发云向我推荐这个群体,并且转达了社群对我的访问邀请,希望我为鼓浪屿的文化保护鼓与呼时,我很高兴地答应了。

要知道,由于在美国的教职任务,我每年能够呆在国内的时间,充其量就是100天,加上在国内众多高校、企业的教学、顾问以及策划、著述、出版等事务,我是如此繁忙,以至于在国内的时间必须细分但我仍然挤时间飞到了厦门,来到了鼓浪屿,而且将自己当作一个义工。

因为我觉得,我在做一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情由于与“鼓浪语”的结缘,我在国内的商业之旅之后,有了一个特别的文化之旅       解读鼓浪屿:独一无二的鼓浪屿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在鼓浪屿有过走马观花的经历。

鼓浪屿对我来说,就象一个遥远的、美好的梦这一次,我重新有机会在鼓浪屿穿街走巷,听“鼓浪语”人的介绍,与政府官员座谈,对鼓浪屿有了很多新的感受乱世造就了鼓浪屿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沦为二三流的国家,外侮内忧不断,国家动荡不安,在整整一个多世纪里,中国人几乎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

在这种大背景下,不管是在中国的外国人,还是中国的民族富商,都希望能够在动乱中找到一些他们比较安全的宜居地,离城市不远,但是又能够相对的独立上海的公共租界,天津的五大道,青岛的八大关,澳门,香港,当然,还包括厦门的鼓浪屿,等等,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但鼓浪屿具有独一无二性,它是一个特殊的社区近代以来,厦门成了中国重要的财富积聚地,集聚了闽南人的财富,台湾人的财富,还包括大量下南洋的福建移民的财富鼓浪屿财富的积累,除了少数外国富商、外交人员、教会人员、外国白领外,主要是依靠华人富商。

居民中,华人也占了极高的比例因此,某种程度上讲,在当时中国所有由外国人或者华侨所修建的社区里,鼓浪屿是唯一一个主要用中国人的财富所创造的、具有最纯粹居住性质、华人参与水准较高的西式社区即便是作为鼓浪屿公共租界最高管理和立法机构的工部局,在一九二零年代,在7个董事里,中国人曾经多达3个。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董事是百分之百的外国人!不仅如此,鼓浪屿人利用西方独立管理的环节,培养了一种真正的公民素养,安全、自信、有修养、典雅,在社区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中生活在这种影响下,出身平凡的林巧稚们有机会脱胎换骨,甚至连住在岛上的福建土匪也变成了文明人,自觉地按鼓浪屿的规矩办事。

这正是鼓浪屿的最高价值所在鼓浪屿建筑:民用建筑的试验场鼓浪屿建筑跨越的时间很长,百余年的移民历史,给鼓浪屿留下了丰厚的建筑遗存民国期间,中国先后有过带有民族形式的公共建筑、现代建筑加上民国图案的公共建筑,以及纯粹现代的公共建筑。

解放以后,我国曾经在一个很短时间里提倡过民族建筑,但很快就转变成简陋的苏式公共建筑至于民用建筑,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为止,二十余年间,中国几乎没有真正的独立的住宅仅存的豪宅基本上是解放以前留下来的,且大多被党委、政府和军队的高级干部所享用,老百姓是没有的。

当代中国的建筑,则基本上是单一产品的简单重复鼓浪屿则不同鼓浪屿是西方现代建筑的一个完整篇章,一千多幢建筑风格多彩多姿,每一栋都不一样,每一栋都有性格,并且和地势关系密切,和自然非常的吻合,这是鼓浪屿建筑最为优秀的一点。

最近刚刚重现英姿的协和礼拜堂,是一个很严谨的希腊式的神殿,比例、柱头都是希腊式的,这是非常珍贵的幸运的是,“鼓浪语”文化社群从一张鼓浪屿的老照片中发现了它,从照片上看,这个时候的鼓浪屿几乎就是一片石头,只有孤零零的一座教堂。

可以肯定的是,从那以后,鼓浪屿成了很多重要的西方建筑的试验地因为是民宅建筑而不是公共建筑,所以探索试验的空间比较大包括古典复古在内的新古典主义,带有巴洛克风格的浪漫主义、新歌德主义的建筑,新古典主义的三种分派风格,在鼓浪屿都能看到。

鼓浪屿还产生了具有鼓浪屿特色的折衷主义,我称它为鼓浪屿新古典,即鼓浪屿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欧洲风格进行自己重新诠注的建筑鼓浪屿还拥有许多现代主义建筑所以说,鼓浪屿是跨越了西方建筑的新古典的三个主义到新艺术运动然后再到现代主义的建筑博览会。

       值得庆幸地是,由于种种原因,鼓浪屿还很侥幸地逃脱了所有的冲击,成了弥足珍贵的没有被侵蚀到的一个顶级社区,甚至于有些家族还能够继续拥有这些地方即使开发,也很有限鼓浪屿好就好在没有全面开发,没有大规模开发,留下了若干珍贵的东西。

她的不好就是八十年代以来做了些很差的东西,好在题量不大站在厦门,从远处看看鼓浪屿的房子,最鲜艳的房子就是新修的,最雅致的房子是旧房子在离厦门600公尺以外的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居住区,没有汽车的喧闹,安静地只剩下海浪、山风,就象法国南部阿尔卑斯山下的普罗旺斯,令人陶醉,也令我震惊。

申遗的态度: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包括北京城在内,中国的古建筑正在以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被消灭之中,以至于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令人心酸地被笑谈为“拆哪”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20年内达到全球最快,GDP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但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变成世界第二强国国民水准的准备,包括国民教育,对时尚、艺术、消费品位的追求,以及基本的公民道德等,我们都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基本文明国家的水准。

申遗成功,会对政府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但是万一申遗不成功,政府会不会完全放弃,这是个问题因此,鼓浪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要把握三点精神:第一,是否申遗,申遗成功与否,不影响鼓浪屿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遗产对鼓浪屿的申遗,我们应有信心。

申遗是否成功有人为的因素和程序的因素,无论申遗是否成功,鼓浪屿依旧是我所见到过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遗产中最精彩的一个,一点都不下于我在其他国家看到的文化遗产第二,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申遗的过程能够让我们真正理解什么是遗产(Heritage)。

须知,遗产是可以保留下来,要继承发展,还要往前走的,有别于废墟或者遗址(Ruin)对于厦门来说,鼓浪屿不是给我们创造的地方,而是给我们去继承的地方第三,申遗过程,必须尊重公民程序不能为了申遗,就随意地拆或者不拆。

为了申遗而随意拆了,即便申遗成功,将留下一个不按游戏规则、不按程序做事的先例,这是更糟糕的结果,因为它意味着可以任意再做公民时代,公众应该学会表达自己的声音,若干年前厦门PX事件表明,公众的力量很大,是可以改变政府决策方向的。

所以,本着对鼓浪屿负责和对鼓浪屿的关心,我们必须尽快向政府表达正确的看法,否则将悔之晚矣同时,要注意政府和媒体的心态认同,与其和政府和媒体对着干,不如去想它之所想,让政府爱和关心,也让媒体爱和关心,而我们自己也爱,我们也关心。

这是三赢局面,而不是对抗局面把脉鼓浪屿:重新打造人文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鼓浪屿的精髓所在,是营造鼓浪屿的这批人,或者说,鼓浪屿的灵魂是她的人,所谓的“万国建筑”只是她的躯干鼓浪屿的开发或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必须优先要考虑人文气氛的重造或重构。

我庆幸鼓浪屿发展的慢百年鼓浪屿历史告诉我们,她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地方,是沉淀出来的城区对鼓浪屿来说,慢就是赢,快就是输;不要轻易地动,没有想好不要动,想好了慢慢动,动也要小笔小笔的动,不要吸引巨大的资金进来,这是鼓浪屿的精神。

鼓浪屿不是一个项目,鼓浪屿是一个社区如果把鼓浪屿当项目,你就毁了鼓浪屿千万不要把鼓浪屿当成一个造钱的工具鼓浪屿最好就是不时尚,它是至外于时尚真正的能够置身于时尚之外的是大时尚,是高时尚周庄开发的失败教训值得警惕。

那么,未来的鼓浪屿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个形态?我们要如何把鼓浪屿保护地更好?事实上,要保护鼓浪屿只有全面的保护,学美国的GeorgeTown,由政府出资,实施完整的保护,但带来的问题是里面没有人,只剩下工作人员,形同一座死城。

鼓浪屿不同,鼓浪屿首先是个人文社区如果说,鼓浪屿是博物馆的一块玉,那么,这个玉的佩戴者已经老去了,或者说,原有的人文环境已经不再恢复旧的文化已经绝无可能,因为当时鼓浪屿所需要的那些背景不存在了,比方说中国社会的动乱和鼓浪屿相对安全等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鼓浪屿的人口持续减少,学校、医院搬迁,人居环境总体恶化,人文关系断裂,已经逐渐失去了对精英人士的吸引力因此,只有重新打造这个岛上的人文环境,打造出一个使得文化人和精英分子乐于生存和工作的空间,才能真正实现或达到鼓浪屿的高端价值。

除了保护它的建筑和它的文脉以外,重要的是要保护它的人文的延续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文氛围,鼓浪屿的保护就会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状态我认为,不妨可以参照意大利北部山城贝加莫(Bergamo)的开放式音乐学院的做法,以音乐和美术为核心,改造鼓浪屿岛上原有的工艺美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分校,使音乐学院变成一个可供群众观看排练和表演的新型开放式的的音乐学院,在全国招聘音乐家,盈利性地去运作,形成音乐的中心;将工艺美术学院,改造为半开放式的美术、设计学校,包括学位教育、业余进修,或者升学的培训机构。

音乐和美术的复兴,能够带动鼓浪屿的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岛上的人气,并带动医院、住宅和商业等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发展,形成优异的生活条件,必将吸引全国的注意,吸引全国的名家入住与之相配套的是,要打造两个以上的公共广场。

要拆除音乐学院分校的大门,形成音乐广场;要在协和礼拜堂与天主堂之间建成一个真正的艺术广场,建设咖啡馆、画廊和艺术家的群居地,以及高品味的法式或荷式餐馆等,形成与码头的商业广场相对应的文化广场另一方面,则要考虑鼓浪屿自身造血机能的再造,重新打造鼓浪屿的商业广场。

首先,要改变鼓浪屿低端旅游的现状,形成集中的商业区域要对轮渡码头至皓月园一线进行改造,设计相互串联的商业场所,将原来有价值的古建筑和古树围合成一个整体的院落,吸收、集中目前分散在岛上的商业,在码头边建设青年酒店、青年旅馆、酒吧等,变身这鼓浪屿的商业、居住、饮食等集中消费的核心区,形成与厦门隔海相望的滨海商业区,减轻岛上廉价商业对旅游的冲击。

其它区域的家庭旅馆则往高端发展同时,还必须积极开发具有本土特征的旅游工艺品其次,要改变垄断性的经营方式如电瓶车,在垄断经营的路线之外,允许做第二级的旅游路线和交通工具;要开放鼓浪屿轮渡交通格局,参照法国塞纳河水上观光巴士的做法,充分利用鼓浪屿六公里的海岸线,增加岛上的游艇线路和游客的可到达位置,用五个码头作为岛上景观点的集散点,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交通工具的系统网,减轻岛上交通仅靠电瓶车的压力。

此外,还可以将笔架山上的建筑群改造成最顶级的一个别墅区,吸引高端的人群入住最后,我认为,在中国特殊的体制下,必须体制先行,设立一个有直接权利的行政指导机关或者是具有研究性的专门指导机关,把鼓浪屿的研究、复建、再造和发展放在一个独立的位置,与万石植物园的管理错开。

因为后者是个公园,鼓浪屿则是个人文居住区,行政管理上的交错,必然破坏行政的先后顺序,导致鼓浪屿在制度上的位置低下[1]本文系笔者根据王受之教授2009年9月4日在厦门期间的讲学及谈话内容重新整理,并经王受之教授审阅,首刊于本人新浪博客和海峡博客。

编者后记:鹭客社的创办与文中所言的鼓浪语人文社群有关,特附《鹭客社宣言》片断如下:    几十年来,由于文化保护意识的缺失,保护理念与保护手段的迟滞,曾经繁华一时的海上花园——鼓浪屿受到了来自天然与人为的双重破坏,其历史遗存损毁严重,其人文特质渐渐湮灭。

2009年3月,旨在保护鼓浪屿的鼓浪语文化社群兀然出现,其以“再造魅力故乡”的激情诉求感染了社会各界在诸多有识之士的协同努力下,鼓浪语社群陆续举办了“大爱无疆-郁约翰逝世百年追思会”、“协和堂复现”等多项文化活动,起到较好的社会反响。

然而,在保护鼓浪屿的过程中,不少人意识到,这种乡土人文困境并非鼓浪屿所独有,包括厦泉漳在内的闽南文化区域,甚至在更为广阔的土地上,原生人文环境同样遭到毁灭式的破坏,同时急剧恶化的还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此情此景,亟需一个表达意见、凝聚共识的民间文化社群,为乡土保护、乡土再造提供妥切理性的思路与策略,并进行有效的建设与鼓呼以“守望乡土、再造人文”为使命的鹭客社(LOOKERS)文化社群便在这种期待中应命而生。

鹭客社(LOOKERS)将以厦门为轴心,以公益为宗旨,以自然和人文为契入点,提倡乡土保护与乡土再造  -------    林鸿东

四落大厝   林鸿东摄

作者简介:范世高,厦门人文学者、作家。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