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人文: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国家战略人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抓手。
让科技教育富有“人文温度”,让人文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指出:“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和人文并不是对立、分割的,而是交融、互补的,二者统一于人类文明实践活动。
科技创新讲求客观、严谨、准确,但其并非是隔绝于社会历史文化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之外的世界科技史深刻表明,人类历史上的科技强国,大多形成并传承了浓郁的科技文化,这与人文精神的滋育作用密不可分事实上,科技教育不仅传授知识,关注科技成果应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承担着传承科学精神的人文使命。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既体现为敢于战胜一切艰险、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精神,又体现为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到如今的智能化,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正在走向智能时代。
科技进步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前行,人文精神深刻影响科技进步的历史走向只有推进充满人文关怀的科技进步,倡导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科技才能真正成为促进人类社会正向发展的动力科技和人文的内在统一性,决定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应当协同推进、相互融合。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形成历史性交汇。
要想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集中精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越是强调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越需要以高度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以健全完备的人文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灵感思路、营造社会氛围、厚植文化传统。
可以说,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既是建设科技强国、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需要,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要求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不能脱离社会需要而存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最终要体现在对人的教育培养上,落实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上。
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共进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深化对建设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认识,不断探索立德树人的教育规律,找准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契合点、结合点、协同点,打破学科边界,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把创新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以培育,厚植创新型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科学和人文: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深化教育综合…
-
人文拍摄:人文拍摄是什么意思
在平时拍摄中,几个比较常见的焦段,85mm、50mm、35mm,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像85mm称为“人像之王”,50mm称为“人眼视角”,35mm则被称为“…
- 老九门陈皮同人文:老九门陈皮受
-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武汉大学人文社科院
- 蓝翅同人文:蓝翅同人文蓝x睛做
- 时间领主同人文:时间领主有多强
- 人文社科经典书目:人文社科经典书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