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是
在这场史学运动中,英国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公认的理性主义史学最高水平的著作。
导语:理性主义史学,在西方历史学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上承人文主义史学,下启浪漫主义史学作为启蒙运动在历史学科方面的体现,理性主义史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史观死气沉沉的黑夜,将人拉到史学的神坛之上,极大地推动了历史学世俗化的进程。
在这场史学运动中,英国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公认的理性主义史学最高水平的著作总体来说,吉本的著作不仅是我们了解从罗马帝国到拜占庭帝国之间1300多年的历史进程,更是我们理解理性主义史学治史传统的一面明镜。
同时,由于吉本早年的瑞士留学经历,在他身上我们也能看到欧陆史学的思想接下来,我们就《罗马帝国衰亡史》来看看爱德华·吉本体现了哪些理性主义史学的典型特点,更好的理解这段西方史学发展中的第三次转折一、吉本的通史体例和整体观念。
从《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书名来看,我们不难想见其内容这部卷帙浩繁的著作涵盖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开始于180年罗马帝国皇帝安东尼去世,下至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概括来讲,这部著作讲的正是西罗马帝国建立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的历史。
同时,全书紧扣着"衰亡"这一主题,认为东、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复杂:蛮族入侵和基督教对罗马城的精神腐蚀是主要原因,帝国内部政治腐败和人口减少是次要原因

爱德华·吉本从这一点上看,吉本无疑是继承了人文主义者的连续史观他并没有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全书的终结,而是继续讲述东罗马帝国的历史,这种通史体例说明他将这段历史看成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整体,透漏着他对历史发展连续性的认知。
同时,吉本也不仅仅局限于对罗马城的叙述,而是放眼亚欧非三块大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罗马化的世界与希腊化区域、波斯、匈奴、日耳曼蛮族、阿拉伯帝国,甚至还包括中国和印度,这些罗马之外的地区也都出现在他的笔下吉本记述这些与罗马平行的世界说明了吉本具备了一定的全球史观,可以说,吉本代表了那个时代欧洲史学家对世界的最大认知范围。

《罗马帝国衰亡史》二、吉本对博学派传统的继承是撰史前提博学派是博学时代的产物,这些历史学家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重视对史料的挖掘和考证,注重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因其大量的考辩工作,故而得名"博学派"博学时代是人文主义史学与理性主义史学的过渡阶段,其认真严谨的治史态度和考证方法也被理性主义史学家所继承,这一点在吉本身上也能得见。
吉本曾说这部书花了他一生二十年的时间,事实也的确如此,吉本呕心沥血、付出了毕生精力,这一点从我们前面提到的内容就已经能看出不仅体例庞大,其内容更是严谨,颇具博学派考辩之风《罗马帝国衰亡史》共有注释8363条,与吉本同为欧洲三大启蒙史学家的威廉·罗伯逊在审核本书的注释后,感叹吉本是欧洲最勤奋的史学家。
得到来自同行的赞扬,吉本对注释的用心程度可见一斑,这一点同博学派认真分析、辨别史料真假的态度如出一辙

《罗马帝国衰亡史》注释繁多我们知道,法国启蒙史学家伏尔泰在欧洲史学家影响巨大,他的史学观念可以说带动了一批历史学家,当时的欧洲史学界几乎都是他的追随者伏尔泰其实不太重视古典文献,甚至有点轻视古代历史的意味。
吉本虽然受到了伏尔泰的影响,但在这一点上却与之不同吉本相当重视古典文献,他认为古代文献是史学家撰史的宝库在这种史学观念影响下,吉本大量使用17世纪出版的历史文献:法律条文、教皇诏书等等都被他旁征博引吉本不仅吸收了古代典籍的哲学思考,还借鉴了博学派的一些研究成果,学习其钱币学、碑铭学等辅助学科,如此,让他的著作可信度更高。
前面我们提到,《罗马帝国衰亡史》也涉及到了拜占庭帝国和中国的一些资料,而吉本根本不懂东方语言,他依靠的只是那些经过翻译的东方古籍资料,这种刻苦程度让人心生敬意

《罗马帝国衰亡史》下至拜占庭帝国灭亡我们要明确一点,"博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吉本借鉴博学派的做法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识的渊博,而是利用充足的史料证明自己的观点以及彰显严谨的态度同时,也正是因为他的博学,才让吉本对罗马帝国的历史有了整体性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这一点上说,吉本博学的态度正是他撰史的前提三、吉本的理性史观冲击了基督教会既然吉本对历史有了整体性认识,接下来就要回答哲学的终极问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什么?神在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即使到了启蒙时代,神学仍然掌控人们精神领域的控制权,之前的人文主义者并不否认上帝的存在,他们反对的只是腐朽的教会。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吉本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然会引起教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他这部著作被埋没了几十年的原因之一

修建于17世纪的英国圣保罗大教堂吉本作为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史学家,奉行的是"理性史观",相信人类社会是进步的,理性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这不是说他们不信仰基督教,而是"他们能接受上帝的基督教教义,同时又拒绝接受某些带有超自然特色的东西。
"在这种思想前提下,面对西罗马帝国灭亡的问题,吉本认为,虽然历史一时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但我们仍然是在"迈向完美的过程中",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整体上是向上的这种进步史观同时是与反对宗教迷信联系在一起的。
吉本指出,社会之所以会出现暂时性的倒退与混乱状态,比如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其原因之一就是宗教对人们精神的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他认为,正是教会的腐化堕落、疯狂敛财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苏格兰历史学家大卫·休谟吉本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继承了大卫·休谟的观点,他认为宗教和科学之间并不存在对立,宗教之所以阻碍社会发展是因为其中的迷信色彩与现代科学观格格不入吉本反对基督教教义中的禁欲原则,认为这导致了帝国人口的减少;教义中忍让的原则使得罗马军队丧失了尚武的精神;修道院成为青年男女逃避入伍的庇护所。
这种对基督教教义直白的批判,显然会引起教会的强烈不满,这也是他的著作被埋没了几十年的原因之一四、基本的社会政治理念前面我们说的都是基本的历史观念,既然有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即历史是发展的,那么史学家自然而然地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个人的社会政治理念,也就是对现实政治的看法,那么,吉本对现实有哪些看法呢?

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人类社会政体存在三种形式:共和制、君主制度和专制制度,这时的思想家提倡"开明君主制",在而君主制国家内部,君主个人的才能品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帝国的存亡,吉本基本上赞同这一观点,他并不排斥君主的存在,对开明君主持一种赞扬的态度。
吉本极力美化罗马"五贤帝",认为五人以德行和智慧作为施政的理念,正好是"开明君主"的代表,开篇之处就盛赞安东尼时代罗马帝国的辉煌这些不自觉的表达流露出吉本对开明君主的包容吉本作为英国史学家,对英国的政治制度十分推崇,认为"英国是最后一块受到法律和自由保护的圣地"。
在他看来,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国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制衡是维持社会繁荣的基础

左为五贤帝之一的哈德良大帝实际上这种政治理念恰好符合了英国自诺曼征服后的政治进程英国从12世纪以来,确实是国王、贵族、议会等各阶层之间权力此消彼长的相互妥协的制衡,这种政治上的相互平衡确实为英国带来了国内环境的和平,为其国力强大提供前提。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吉本的社会政治理念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结束语:爱德华·吉本作为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进步史观、全球史观和理性史观都是启蒙时代史学家的典型代表,而他对史料的大量考证又是博学时代的遗产。
可以说,他良好的吸收了两个阶段治史传统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他也存在不足之处,那就是没有突破古希腊罗马政治军事史的传统,目光仍然停留在政治与军事上,没有引入文化等新的元素这一点尚需后世史学家的不断摸索,应该说这种局限性是一代人的不足,而不是一个人的缺点。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是
在这场史学运动中,英国的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著作《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公认的理性主义史学最高水平的…
-
达也和深雪同人文:达也的小说
魔法科高校的劣等生第二季到目前为止已经播出了三集,这部第二季与第一季之间隔了九年的时间,我之前了解过这部番,是因为在b站看动漫u…
- 剑来宁姚同人文:剑来宁姚表白
- 白真历劫同人文:白真历劫文无女主
- 石油工人文案:石油工人有力量原唱
- 人文素养教育经典语句:人文素养教育经典语句摘抄大全
- 日向雏田同人文推荐:日向雏田和谁是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