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一米人文化官网:一米人生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12-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民间艺术多流传于街头,在世代手艺人的摆摊吆喝里传承着。这份传承,是这些人一生的坚持。
1初遇大多人对微雕最初的印象是学生时期在书本上读到的《核舟记》,书中描写

一米人文化官网:一米人生

 

民间艺术多流传于街头,在世代手艺人的摆摊吆喝里传承着。这份传承,是这些人一生的坚持。

1初遇大多人对微雕最初的印象是学生时期在书本上读到的《核舟记》,书中描写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而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则是在米上进行雕刻洛邑古城的角落里,有这样一个小摊:一把米粒,一把尖头钳,一把自制刻刀,几个米雕成品和一位带着眼镜的老人,组成了摊子的全部。

对于这个鼓吹大师的时代,你很难想象“中国米雕第一人”竟然就是这位朴素老人。

2   初识

闫交生,我国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是中华硬笔牡丹创始人,闫氏一笔画创始人,被公认为“中国米雕第一人”12岁时,闫交生的书法篆刻作品就在县里获奖,后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但他一直没有把艺术丢下,一直坚持到今天他年轻时在导弹部队当过兵,回家也做过木匠。

喜欢绘画雕刻的他,一开始是在石头和木头上进行雕刻,后来慢慢练习在米上进行雕刻2003年,他创作出第一件米雕作品,之后,他在大米或小米上先后创作过人物肖像、花鸟鱼虫、山水等作品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还在大米粒上雕出了100位国家元首头像和100座国家场馆图案。

3    初知 那什么叫“米雕”?米雕,即是在米粒上进行雕刻,这些作品的雕刻内容大多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观看到闫交生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有自己的执拗,坚持不用放大镜,他说,既然是微雕,就应该是用小的东西雕刻,用了放大镜就是一种“虚伪”。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信,这份自信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也是对这份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

一颗米粒,不足指尖大小,但在闫交生手中,于方寸之间,却刻画了一个世界他曾在一粒米上刻过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足足114个字但闫交生说,米雕艺术中难度最大的当数人物肖像,一件人物肖像作品需要花费八九个小时。

每个人的神态表情都不一样,要抓住最佳特点,才能下手雕刻时候,就是要眼到,手到,气到,心到,这样才能功到自然成。

4    初心   闫交生现在的作品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作品,拿来贩卖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另外一种则是精品,这些是不卖的,他准备把这些作品留给国家他说,艺术是需要传承的,这些艺术需要被人们记住他也一直告诉自己的儿子,父亲不会给你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能留下来的就是这些精神支柱。

在整个采访中,闫交生他说了一番着实让我们感动的话,他希望现代年轻人,记住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这些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根,他也希望米雕能一代一代传下去他们是需要让手艺人生存的更好,但他们更希望传承技艺,那些不能够表达技艺的事儿,他们不干。

闫交生说他现在最大的遗憾就是,他在全国有200多个徒弟,但目前最满意的徒弟还是零传承是什么?是人,是坚持,是一个人近四十年的坚持而这份传承是需要人来延续的他谈起专业时总是一脸严肃,但其他时间则如弥勒佛一般笑容可掬。

不论是他人高谈阔论,亦或是沉默寡言,他始终保持初心,没有做作,没有阿谀,没有浮夸,没有急转直下的巧言令色。大隐隐于市大抵说的就是这个当下的他吧。

米雕贵在精微、难在精微,小小作品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韵味与迷人每一件成品体现的都是微雕匠人们的高超技艺,凝聚的都是心血对于这个满地大师的时代,我更喜欢闫交生对自己的介绍:我是一个手艺人虽然作为“中国米雕第一人”,但他仍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米雕技艺。

他本就是当之无愧的米雕大师,却依然朴素如初。我们见过太多的所谓大师,但我始终觉得,传承不仅仅是一个匠人,一个手艺人的责任,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为公而立,才是传承真正的脊梁。END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往期回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