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天文地文人文:天文地文人文什么意思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12-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地文人文:天文地文人文什么意思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易经•贲卦彖辞

文化这个词语,可以追溯到《易经》的贲卦,山火贲,下卦是火-离,上卦是山-艮贲有白色、日光的意思,引申为光明,也有大的意思,合起来是“光明广大”的意思贲卦彖辞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最后一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简约成“人文化成”,又简约成“文化”我们要了解“文化”两字的原义,应把这一大段文章的意思都包涵进去才行刚柔交错,天文也为什么说“刚柔交错”?离卦属于柔卦,而离卦代表光明,艮卦属于刚卦(所谓柔卦是两阳一阴,刚卦是两阴一阳),贲卦是

由刚卦和柔卦结合,也可以解释说这卦里有阴爻有阳爻,这叫做“刚柔交错”“刚柔交错,天文也”,“天文”就是阴阳造化所表现的文章,天地万物所表现的丰彩,举凡天地万物自然界的各种表现,都是“天文”,这里的“天”,是“自然”。

的意思比如说虎豹的纹路,跟犬羊它的毛色不同,山河大地,草木鸟兽,各有其特质,那是自然如此,叫做“天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我们对天地间各种自然现象,观其变化,可以明其理则,可以因时因地有所对应文明以止,人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中的“文”,是对比上面的“天文”来说一般说“文”,往往连着另一个字,说“文章”文章就是“非常丰富的表现”《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交错的图案,就是内容丰富的意思,“章”就是表现彰显的意思;所以要做文章,必须主旨明白、内容丰富,否则就不成“文章”,甚至结构不精巧,声气不显扬,也不算好文章。

因此有“文”必定有“章”,“章者,明也”,也可以说有“文”,就有“明”,从天文的表现的丰盛多采,叫做“文明”天地间有“文”有“章”,因“文”而“明”“文明以止”,“止”,是“止于至善”的那个“止”,不是“停止”,是“安住、安止”的意思。

“文明”安止在人的生命中,其实就是安止在人心中本来是天地有文有明,而“天之文明”何以能安止于人心?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之文明,是不能主动来安止的,而乃是人使之安止也就是人心从眼前的天地万物之鲜明,察其理则,体其次序,人心体贴到天地“光明的作用”,于是继承了天地的“文明”,而开发出人特有的“文明”。

这种“人类”自我开发的“文明”,叫做“人文”,所以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这是一种很不得了的观念!人类在这里表现了很高的智慧!因为天地万物所有表现都只能是“天文”,唯有人,可以吸纳天文而转出“人文”猫跟狗,虎跟豹,它们都有天文,但我们很少听到过“猫文”、“狗文”、“虎文”、“豹文”,我们只听说过有“人文”,。

因为只有人,才能使“文明以止”,而开出“人文”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是观照,观照即能体会,体会则能发扬,体会发扬了人的光明,叫“观乎人文”人都是天之所生,都在天文与人文之感应中,所以。

能“观乎人文”的贤哲,就可以拿“人文”来“化成天下”“化”是教化,“成”是成就教化成就什么呢?使天下之人都变化其气质,以合于天文与人文人有天文啊!你长的五官四肢百骸,如何做最好的使用?人有人文啊!你的人性。

有光明也有黑暗,有聪明也有愚昧,应变化其黑暗以趋向光明,改善愚昧使趋向聪明有大智慧的人,能够观乎天文,了悟人文,我们称为圣贤而他所了悟到的道理,原来是人心通于天心而且每个人的人心都是一样的,都可以通于天心,只不过有的未尝开发,所以有先觉后觉之分。

,孟子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本于人心之同然,所以人文就能够“教”,能够“教”就能够“化”化除人类心性的驳杂而归于纯净,化除险恶的人心而归于天性叫做“教化”《古文尚书》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心是很隐微很微妙的,。

道心难以把握的,人心呢,是很不隐定很危殆的,人心往往会随波逐流那么你在人心惟危之处受到教育而起变化,使你常以道心为主,使这个非常微小微妙的道心得以发扬光大,这样岂不是因着人文而还归成天道吗?这样的“人文教化”,才是“文化”一词的本义!。

有智慧的老师,必定会将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徒弟;有智慧的父母必定会将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子孙这样,师授徒,父传子,这样一代“传”一代,而成“统”绪,叫做“传统”,叫做“文化传统”,只有“人文教化”的“传承统绪”,才可以称为“传统”。

这是“传统”的本义      ——本文节选自季谦先生《中华文化之源流与当代之传承》                              扫一扫添加微信,了解更多。

孔子书院全国免费联系电话:400-6130665  合作加盟高老师联系电话:1880133071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