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文艺术欣赏:欧洲人艺术天赋
中国与欧洲分处欧亚大陆的两端,可谓地理意义上的极远。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与欧洲也同样构成了人类文化光谱的
中国与欧洲分处欧亚大陆的两端,可谓地理意义上的极远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与欧洲也同样构成了人类文化光谱的两极这两层意义叠加在一起,便形成了人们常说的东方和西方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人在鉴赏欧洲艺术的时候,时常出现极端化的感受。
欣赏欧洲艺术的人,往往震惊于其华丽,感叹道:欧洲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为什么水平如此高超?质疑欧洲艺术的人,问题主要集中在经典时代,即古希腊和古罗马其中最常见的一个便是:2000年多前的艺术品,尤其是那些大理石雕塑,怎么能够保存得如此光洁?。
事实上,在艺术的表象之下,存在着历史的脉络上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相互关联的接下来,本文将试为言之一、修旧如新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与欧洲的文物管理体系不一样,欧洲的艺术品又与欧洲的其它文物不一样。
艺术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所以绝大部分的欧洲艺术品都是私有的,属于某位大佬,家族,或者是私立博物馆公立博物馆的收藏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公立博物馆的展品,当然很容易出名,被公众知道但是其价值未必最高,圈内影响力也未必最大。
然后这两个体系,通过捐赠、拍卖和交换等形式,也会不断地有交流和吐纳因为所有权严重割裂,各藏其私,所以也就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研究和评价平台相关的细节信息即使产生了,也会受到严格保密所以我们这里姑且只举两例,欧洲大陆上两家最顶级博物馆中的“扛把子”展品。
“观景殿的阿波罗”是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极品。它目前的外观是这样的:
然而在19世纪,该雕像的素描是这样的:
很明显,雕像的两只手都经过了修复。有趣的是,在2000年以前,这尊雕像的照片是这样的:
雕像右手缺失的部分甚至比上面那幅素描还要大!这是因为在1924年,梵蒂冈御用雕塑家GuidoGalli反对“修旧如新”的理念,主张把历史上所有修复成果都去除,结果搞成了这个样子然后到2000年,大家觉得这样实在有碍观瞻,就把它又改回去了。
我们再来看“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它被尊为卢浮宫的三宝之首,目前的外观是这样的:
然而在19世纪,它的照片是这样的:
当然,像“胜利女神”这样大比例的修复,肯定不是凭空进行的据说考古学家在复原工作中,总共运用了200多块碎片不过如果我们对历史真实性吹毛求疵的话,最终的呈现出来的结果也远远谈不上严谨比如说,“胜利女神”像的翅膀原本完全破碎。
即使用尽了所有适当的碎片,也只能大致拼出其中一边于是卢浮宫就决定采用完全对称的形式,复制出了另外一边如此才形成了目前展出的双翼胜利女神以上两件极品,它们的具体完成时间都还有争议,我们也不必详细追究但是从它们的公开信息中,我们可以确认一点:至少在20世纪之前,欧洲人并不排斥对艺术品文物进行显著的修复。
所以我们在欣赏欧洲艺术品,尤其是那些光鲜亮丽的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品时,应当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呈现在你眼前的,很可能并不是它们历经2000年沧桑后的初始状态不过有些人以此为据,进一步质疑欧洲人对古代历史进行系统性地造假。
这种质疑是缺乏根据的一方面,雕刻,美术,建筑等艺术形式之间,颇有相通之处,足可相互印证仅从现存的著名建筑来讲,罗马有万神殿,伊斯坦布尔有索菲亚清真寺,梵蒂冈有圣彼得大教堂它们当然都经过多次整修,但是从整体设计上看,从经典时代绵延至文艺复兴的传承关系是很清晰的。
另一方面,二战之后的考古发现也非常丰富,从艺术品,日常用品到大型建筑乃至城镇遗址都有只不过那些文物大多采用“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处理,弥漫着一股子土味虽然更加真实了,但是也就没有那么多人关心了中国人品评文物,历来讲究原汁原味,似乎文物修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
然而在近代欧洲,经过大师修复的文物,其市场价值甚至还会提高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呢?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在其它民族的人们看来,恐怕“修旧如新”才是文物管理的应有之义呢放眼全球,中国独有数千年信史。
中国历史的伟大,早已记载在文字里了具体文物的存在意义,更多地是作为佐证,确认信史所载的内容中国人看中国文物,就像是子孙后代回访故乡老宅,情怀早就在心里了,一针一线都只是引子而已所以有些东西在外人看来不明所以,本家后裔却看得老泪纵横。
然而如今的大多数欧洲人,他们都不是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血缘后裔,他们必须先要被经典时代的辉煌所折服,产生出想要认祖归宗的冲动,然后才能激发起泛欧洲主义的情感从这个角度说,在除了中国以外的世界其它地方,历史文物大多身兼二职。
它们不仅要证明这段历史的存在,还要证明这段历史的伟大如果不能证明其伟大,仅仅证明其存在是没有意义的用学术术语来讲,就是说欧洲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要大于考古价值,甚至考古价值还要依赖于审美价值一个与我无关的东西,如果不“美”,即使“古”又如何?。
可是对中国人来说,毕竟是先人遗物,只要确实“古”,自然也就“美”了同样道理,正是由于汉字系统延绵3000多年不绝如缕所以中国人很难体会到,文字系统与艺术形式之间的微妙互动二、直观与非直观艺术常有人说“艺术不分高低”,“艺术没有国界”。
这些话,用来抒发感情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仔细钻研起来,那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当我们抱着善意去描述那些比较原始的文明时,最常用的两个词也许就是“热情好客”和“能歌善舞”于是我们发现,中国西南的母系氏族能歌善舞。
中亚的游牧民族也是能歌善舞甚至非洲的原始部落,还是能歌善舞为什么呢?因为唱歌和跳舞只需要利用人体自身就可以进行如果你想进行复杂的雕刻,那么必须用到高硬度的金属工具所以掌握冶金术是发展雕刻艺术的前置条件同样道理,绘画艺术的前置条件是纺织造纸,颜料提纯。
建筑艺术的前置条件就更多了,力学、设计、机械、粘合剂,等等这里顺便插一句,欧洲的石制建筑如此发达,与古罗马人发明水泥有很大的关系而古罗马人较早发明水泥,则得益于亚平宁山脉富含火山灰在中国境内几乎没有火山。
类似地,中国较早发明造纸术,也与“蚕”这个独占物种有关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蚕、茶树和熊猫一样,都是中国的独占物种蚕在中世纪流入欧洲,茶树直到19世纪才流入印度好在圆滚滚的“食铁兽”至今还没有外流不过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艺术形式,它们给人带来的感受都还只是直观的。
一个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野蛮人,看到蒙娜丽莎或者是圣彼得大教堂,也同样会受到震撼
但是还有一大类非直观的艺术形式比如诗歌、小说、戏剧、以及后来的电影电视,等等它们是基于一套符号系统来进行创作的要欣赏这些艺术,观众至少要懂得相应的语言换句话说,这些艺术形式都是编码加密的受众必须要经过一个解码的过程,才能感受到它们的内容。
对于一个不懂汉语的野蛮人来说,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的价值严格等于零基于文字的艺术形式,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很高但是这也给它带来了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符号系统可以无损耗地大量复制比如在西晋时期,公元200多年,当时的中国首都洛阳就曾因为大量传抄左思的《三都赋》而导致纸张价格上涨。
因此留下了洛阳纸贵的成语典故雕刻,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品当然也可以复制但是艺术品的复制者必须拥有接近于原作者的工艺水平,否则复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直到现代,用尖端技术复制直观艺术品仍然是一个难题除了前置条件各不相同,各类艺术形式的适用范围也是有区别的。
直观艺术不适合传递大量、抽象的信息很难想象有人能够不用文字符号,只用图像就把《三国演义》的内容全部表达出来然而如果目标受众不识字,或者文字符号缺乏足够的表达力,那么就只能求之于直观艺术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属于前者,世界各地皆有流行的春宫图则属于后者。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会导致直观艺术的流行,那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兴替。比如说,庞贝古城于公元79年被火山灰掩埋。但是在它的遗址西端,靠近海边的地方,却有一座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风格的阿波罗神庙。
考古学家猜测,庞贝此地可能最早被古希腊人占据,后来才受古罗马人统治古罗马人将绝大多数的古希腊建筑夷为平地,只保留了这一座阿波罗神庙原因是古罗马神话中也有太阳神事实上,在古罗马的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索尔。
他的性格、事迹和人物关系,均与古希腊的阿波罗截然不同但是这不妨碍阿波罗的雕塑形象和神庙外观得到古罗马人的认可,并被传承了下来在许多古罗马浴场中,都有用马赛克拼接而成的绘画这其实是基督教的一种传教手段因为基督教起源于以色列。
而最早的圣经是用希伯来语书写的罗马帝国的群众看不懂圣经,怎么办?于是教徒们就用当时还比较新颖的古希腊马赛克技术,在人流最为密集的浴场里做画,再辅以口述,从而达到传教的效果这里顺便提一句古希腊跟现代希腊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比如我们熟悉的几位先贤,阿基米德出生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欧几里德则生活在埃及的亚里山大港他们都被算作是古希腊人所以当初地中海东部的一圈土地,都被算作是古希腊“希腊化地区”的概念就更大了比如在中亚的阿富汗,也发现了与古希腊风格类似的雕塑。
它们被称为犍陀罗艺术因为受到了古希腊的影响,于是那里也就被算作是希腊化地区按照这个算法,当今世界凡是吃麦当劳,用苹果手机的地方,也都可以算作是美国化地区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罗马帝国对古希腊雕刻、建筑艺术的继承发展比较充分。
与此同时,他们却将大部分的古希腊戏剧、哲学和科学成果束之高阁这个宏观趋势,可以与庞贝古城的微观案例相互印证即使是像圣经这样高度抽象,完全文字化的资料,也要重新转化为直观艺术,才能在罗马帝国内流传语言不通,民族兴替,很可能正是欧洲各艺术形式发展走上殊途的主要原因。
这令我们不禁畅想,如果当年是由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古希腊来主导地中海整合,欧洲艺术史将会怎样谱写?总而言之,艺术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在电子游戏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民族都会各自的“天赋点”而在现实生活中,各民族的天赋点正是由地理资源、技术水平和民族历史决定的。
三、文艺复兴按照历史学界公认的定义,文艺复兴发生在14到17世纪的西欧关于它的历史成因,比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两大类请注意,它们相互之间并不排斥第一类说法偏重于内因14世纪,欧洲经历了一次大型瘟疫,史称黑死病。
欧洲各地的人口下降了30%到60%地广人稀导致劳动力地位提升,封建势力受到打击,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结构的变革随着商人阶级的崛起,新兴审美偏好引发了文艺复兴第二类说法偏重于外因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这个历史事件产生了两个效果
一方面,大量经典时代的资料和相关人才西迁我们知道,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分解成东西两块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以罗马为首都东都沦陷,人往西跑,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文艺复兴并非发端于西都罗马,而是首先繁荣于佛罗伦萨等商业城市。
所以这就要提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另一个历史后果:东西方贸易的陆上交通线被切断以威尼斯为首的意大利城邦,重新执掌东西方海上贸易其结果还是商人阶级崛起,出现新兴审美偏好从长期通史的高度来看,黑死病和君士坦丁堡陷落这两个因素,都只能算是地区性的百年之变。
影响作用的时间和范围都很有限然而就在文艺复兴的同一时期,又出现了地理大发现新大陆和好望角航线的发现,可谓是全球性的千年之变然后是世界市场的形成,最后又催生了工业革命关于后面这个过程,历史学家们已经研究得比较充分了。
可是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这两个事件之间到底有多大关系,还是纯粹时间上的巧合?目前人们还很难讲清楚现在一般认为,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线是诗人但丁他的成名作被称为《神曲》其实他原作的名字只有“喜剧”、“戏曲”的意思。
那个“神”字是后人加上去的《神曲》很短在佛罗伦萨的但丁故居中,只用一块木板就抄完了全文挂在那里它的文学欣赏价值也相当一般现在已经极少再有人提及它的具体内容《神曲》独特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是以意大利白话发表的。
而在此之前,任何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都必须用拉丁语书写在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欧洲各地都出现了各自的白话只有拉丁语通行于受过教育的各地教士、贵族之间《神曲》能够以意大利白话发表,说明它不以教士和贵族为目标读者。
当然它的读者也不会是完全不识字的贩夫走卒,而只能是新兴的意大利本地商人在这里,有好几对矛盾交织在一起从语言上看,文艺复兴首先体现为各地白话与拉丁语的竞争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文艺复兴又是世俗对宗教的反抗从社会人群看,则是商人阶级与教士和贵族争夺社会权力。
当然,现实社会不是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商人阶级在崛起的过程中,既与旧势力对抗,也与旧势力融合商人赚了钱,便去买庄园,修城堡随着资本转化为土地,商人也就成了贵族商人子弟投身宗教也不罕见许多罗马教皇都出身于商人阶级。
比如说,佛罗伦萨的大金主,美第奇家族就曾先后出过3位教皇和2位法国皇后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人们也对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最好能够同时满足教会、异国贵族和本地商人的欣赏需求。
前两者原本是拉丁语作品的目标受众,但是本地商人偏偏不懂拉丁语所以不依赖语言的直观艺术,便成了最好的选择中国古代的名门望族,喜欢请名人为其立碑、作传,以求通过文字流芳百世而文艺复兴时的欧洲大家族则通过绘画和建筑来达到类似的效果。
画家通常会设定一个高贵庄严的场景,比如战场,山顶,或者是上帝显灵之处然后把出资人的形象画入图中当然,一定的形象美化是必不可少的把歪鼻子画正之类的PS手段,在当年便已经炉火纯青了美第奇家族的作法比较典型他们先修了一个美轮美奂的乌菲兹宫,然后从全欧洲收罗艺术珍品,供人参观,最后再把自己定制的画作夹带其中。
当然,这些定制画大多出自名家,本身的艺术价值也不可小觑从这个角度看,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绘画、雕塑、建筑等直观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直至登峰造极的水平正是适应于当时独特的跨国、跨阶级共同审美的需求与此同时,欧洲的非直观艺术也在发展。
它主要体现在各地白话文学作品的急剧增加,专门服务于各地的新兴商人阶级比如说,英国出了个莎士比亚他是一切英语文学的开山鼻祖因为在他之前,几乎没有用英语写作的先例,大概除了一个乔叟乔叟跟但丁是同时代的人据说是受《神曲》启发,他也用古英语写了一本《坎特伯雷故事集》。
不过乔叟只是孤例,他的作品现代人已经基本看不懂而莎士比亚的作品,现代人还能看个七七八八然后还有德国,那里出了个马丁路德他是个教士,理应用拉丁语写作事实上,他的成名作《九十五条论纲》也确实是用拉丁语写成的。
不过这个《论纲》的主要意思,是对圣经提出新的解释即人们可以绕过教会,直接通过祈祷与上帝沟通当时的罗马教庭,正在通过出售“赎罪券”,大量搜刮德国信众的财富所以《论纲》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此文一经发表,马上被翻译成德语白话,并且大量印刷。
由此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四、修旧如旧置身于这一场沧海桑田的巨变之中,有一个人的经历是非常典型的他就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牛顿是搞科学研究出身当时欧洲的科学论文,大多是用拉丁语写的。
所以牛顿的早期作品,包括他的成名作《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全都是用拉丁语写的
随着牛顿功成名就,他的社会职务也多了起来牛顿的官职最大当到国王造币局局长,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银行行长他还曾经投入重金,参与南海泡沫的投机,享受过一日盈亏平民几辈子薪水的刺激与此同时,牛顿渐渐不再用拉丁语写作了。
后来即使是《光学》这样的科学专著,他也用英语来写为什么?因为他已经不那么在乎其它国家的同行怎么看了,他更在乎的是自己在本国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力牛顿是17、18世纪的人英国又是岛国,受到欧洲大陆的影响较弱但是在牛顿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个趋势,却是很明显的。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希望同时讨好教会、贵族和本地商人,所以必须采用直观艺术的形式现在,他们觉得只要搞定本地商人就足够了,那为什么不使用基于本地白话的非直观艺术呢?按照公认的历史分期,文艺复兴在17世纪结束。
后来的欧洲绘画作水平仍然很高,但是并没有超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水平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似乎成了不可逾越的山峰18、19世纪发生了很多事情从硬件上看,有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有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从软件上看,先后有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以及共产主义思潮的出现总而言之,教会和贵族越来越不重要了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偏离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发展方向,从莫奈开始,再到梵高,毕加索,越走越远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那就是1839年,照相机问世不过当时照相技术还很简陋,表达能力有限,更不可能形成三维图像去替代雕塑、建筑然而人们的艺术品味还是出现了全方位的转变1889年,艾菲尔铁塔落成以简约、抽象为代表的现代审美观念逐渐兴起。
原本完全直观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也出现了符号化的倾向,产生了许多“看不懂”的问题与此同时,彻底建立在符号系统之上的文学艺术却日益兴旺,蓬勃发展我们现在读到的所谓“世界名著”,绝大多数都是出自19世纪,并用法语、英语或者俄语写成。
代表人物分别是雨果,狄更斯和托尔斯泰在这个过程中,拉丁语消亡了,规模影响力不够的小语种也没有多少希望毕竟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只服务于最强大的那几个受众群体只有当本土艺术站稳脚跟之后,才能为公众提供强大的文化自信。
从这一点上看,英国人动手最早,最有钱,也最自信1753年,大英博物馆成立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家大型的公立博物馆馆内所藏,均无私主,可供全社会观摩1803年,大英博物馆开始引进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文物在处理那些残缺的雕像时,英国人大胆采用了“修旧如旧”的方式,只做必要的结构强化,原则上不做外观上的修复。
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堆缺胳膊断腿的粗糙石像,美吗?有什么好看的?然而时代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19世纪中期,梵蒂冈博物馆宣布,此后不再对艺术品进行不必要的修复19世纪末,法国卢浮宫也跟进了这一政策当然,在此之前进行的修复工作,绝大多数都会保留。
毕竟,作为那一段欧洲艺术异常辉煌时期的遗留物,它们也有足够的价值,可以沉淀下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欧洲人文艺术欣赏:欧洲人艺术天赋
中国与欧洲分处欧亚大陆的两端,可谓地理意义上的极远。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与欧洲也同样构成了人类文化光谱的…
-
欧洲人文艺术欣赏:欧洲人艺术天赋
9世纪是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整个西方世界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中沉浮起落,一切关于人文的艺术都在经历着破坏与重建的考验。在新思…
- 苏妲己帝辛同人文:帝辛妲己的爱情
- 苏妲己帝辛同人文:帝辛妲己的爱情
- 最美的时光同人文完结:最美的时光续文贴吧
- 旷世奇闻cp同人文:旷世奇闻是什么意思
- 雷安同人文甜虐文:雷安同人文甜虐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