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平凡世界属于人文社科类的吗:平凡世界属于人文社科类的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12-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桐学社苑|王煌品茗随谈“兴趣”】兴趣的层次高低,就在于将兴趣视为“志向基础”,还是“生活消遣”。梁启超写道,“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

平凡世界属于人文社科类的吗:平凡世界属于人文社科类的吗

 

阅读提示:2019年5月18日,桐学社以“兴趣”为主题举行“品茗随谈”活动这是继2018年11月4日谈“读书”、2019年2月23日谈“写作”后的第三期随谈交流现分享王煌桐学的两篇心得感悟  ●兴趣,是增添有趣人生的砝码,更是滋养有趣灵魂的养料。

 ●读书学道,就是通过读书悟到良知、发明本心,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发展中汲取经验、于进取中实现抱负,均为人生中的重要架构【桐学社苑】走出兴趣看“兴趣”文/王  煌兴趣一般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是对活动过程的兴趣,而后者是对活动过程产生结果的兴趣。

但无论如何,兴趣总伴随着一种行为过程,是人潜意识最真实的流露,反映出行为人深层的心理结构,关键在于为兴趣而兴趣,还是为生活而兴趣间接兴趣一般比直接兴趣的难度更大,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幼年时期,我喜欢看奥特曼,因为欣赏那种抵制邪恶、追求和平的正义感;少年时期,我喜欢玩赛车,因为陶醉于赛车带来的速度与激情;进入大学,写好一篇文章、打赢一场比赛、做完一个项目、参与一次扶贫,都能够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尤其当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兄弟,我们的共同兴趣将在理想与现实的较量与融合中转化为一份共同的事业,兴趣就变成了“冲破现实的枷锁,做好一件有意义的事”兴趣的不同会导致人的不同,良好的兴趣就像炫目的火焰在心灵深处燃烧,迸发出足够的活力、无限的潜力,带来全新的能量和激情,进而能够让我们通过行为实践体验兴趣的过程、享受兴趣的结果、感悟兴趣的力量。

兴趣,是消遣日常的坚持,更是修炼生活的良方可能存在三种人,一种是潜心专注工作,没有兴趣的人;第二种是认真工作的同时,培养业余兴趣的人;第三种是能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热情,把兴趣转化为工作的人这三类人的差别在于,对待兴趣的态度。

有的人,认为自己很幸福,因为一直在走想走的路、在做感兴趣的事;而有的人,认为自己很糟糕,因为兴趣只能是兴趣,事业永远是事业兴趣的层次高低,就在于将兴趣视为“志向基础”,还是“生活消遣”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家书中写道,“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

”将趣味作为人生的根本底色,许多仁人志士涉猎广泛、博专结合,因“爱”而为、以“好”持久、为“兴”而喜、用“趣”解忧,最终从生活中探寻到生命的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志趣人生”兴趣的有益养成,会时刻提醒自己挣脱平庸琐碎的现实,让生活不再油腻,人生更加丰盈。

兴趣,是平凡的生活方式,更是不平凡的自我认知有的人喜欢养花,因为他喜欢以赏花的心情看人生,感受人性的张扬与热烈、静默与无声;有的人喜欢画画,因为他想通过创作表达思想,用笔墨线条诠释行为的柔美、艺术的哲思;有的人喜欢读书,因为他希望从阅读中品悟人生,在修身养性中悟到良知、发明本心。

不少人费劲周折美化自己的样子,却很少有时间涵养自己的才情,只有少数人选择用品味点缀生活,用灵魂绑定事业因为热爱,阅读孕育了陈道明儒雅的气质、文人的内涵弹钢琴、练书法、做手工、弹手风琴、吹萨克斯,以及在家“给太太缝制皮包”,这些朴素却深刻的兴趣爱好,让他心底蕴藏着一股君子之风。

因为热爱,设计奠定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事业根基,无论在赢得肯尼迪图书馆竞赛扬名之时却因汉考克大厦玻璃脱落而陷入低谷,还是在舆论批评声浪中建造的卢浮宫金字塔最终获得高卢人赞赏,他抓住艺术和文化的灵魂整个世纪,将建筑人格化注入东方诗意,书写着世界建筑史上华人的时代传奇。

在看透浮华背后的本质而沉淀下来的灵魂,用最平凡的生活方式诉说着不平凡的自我认知,就是他们最真实的样子而因兴趣建构绽放的价值光芒,早已经超过那些看似精致但虚渺无力的妆容兴趣,是增添有趣人生的砝码,更是滋养有趣灵魂的养料。

兴趣,作为源于内心深处的心理倾向和行动起源,能够支撑自己去探索生命的广度和高度,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唐代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若复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生之涯?”这句话是对现代兴趣教育“有用”标准的沉重反击。

随着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有用学之、无用弃之”成为经济人理性决策的行为逻辑然而,世界上很多东西看起来是无用之物,有时候却意义非凡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是美的意境;艺术哲学或许无用,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总能让我们在徘徊时坚定、脆弱时坚强。

茶壶因能盛茶而有用,如若只追求“有用”,又何来古朴典雅、气韵生动的紫砂艺术在“有用理性”与“无用价值”的思维评价中,智慧、情感、意志、人格、审美都是不可或缺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躯体和精神之间,兴趣可能就是增添有趣人生的砝码,恰恰因“无用之物”与“无形之趣”,给灵魂平添了一份静谧和美好“兴趣是最好老师”,寓意我们要从兴趣中找到方向、从行动中积蓄能量《庄子·知北游》云:“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大致的意思是:古人外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却持守凝寂,现代人内心不能凝寂持守而外在又不能适应环境变化随应环境的人,必定内心纯一凝寂而不离散游移内心的兴趣是催生我们进取的养料,尽管外界环境一直在变化,但我们内心的那份执着和信念要愈加坚定,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和进取空间,最终实现从兴趣、乐趣到志趣的升华。

读书的“三重”功能文/王  煌读书,为思考而服务;读书,掌握人生主动权桐学社短暂的交流,气氛尤为热烈,可以说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内心震撼无论是论述现代知识媒介的功能与应用,还是解析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无论是从阅读思考中品悟人生,还是在求知问道中寻求终极价值,其中既涉及到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演化规律,也蕴含着方法论、认识论、系统论的实践真理。

由于日常涉猎局限,对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等生命哲学学说缺乏关注,庆幸有导师引导、朋辈启发,方才略懂一二,可谓收获至深读书实属修身养性之举,在信息碎片化、传播多元化、资源分散化的当下,依然赋予了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

第一,功能导向为先,在读书作文中寻求共识读书,可以说是性价比最高、门槛最低的高贵价值实现路径,它能改变人的容颜、丰富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品味读书学道,就是通过读书悟到良知、发明本心,在历史中寻找借鉴、从发展中汲取经验、于进取中实现抱负,均为人生中的重要架构。

读经典之书,奠基专业素养,以唯物史观深化规律认识、引领话语体系;读人文之书,塑造本我人格,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烦恼,多一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读人生之书,提升境界内涵,达到滋润心灵、塑造精神、熏陶气质的忘我之境。

以文会友更是价值观的深层交融,通过观点梳理、要素呈现、推敲润色、交流碰撞,打造文字精品,不仅能提升知识挖掘、资源整合、逻辑思辨的能力,更能找到学问上的良师、良知上的益友、道义上的知音第二,贯穿联动思维,在内外拓展中自我建构。

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将人的认识区分为“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见闻之知”说的是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德性之知”指的是内在自我提升内外拓展联动,不仅是追求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越物外的价值观,更是把读书融化血液、融于基因、融入灵魂的方法论。

加强知识管理是基础,将学习、吸收、共享、使用、创新贯穿读书全过程,最大程度和最大限度内化知识体系、共享知识精髓、创新知识结构,形成跨界交叉、有机融合的知识生产竞争力;培育精品意识是关键,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过剩愈是严重,有效信息愈是匮乏,只有在甄选中提高品味、在阅读中沉潜蓄力、在融合中把握要义,才能真正领会精品、创造精品;打破知识边界是优势,既要读好功能性专业书籍,也要拓展思维体系,在哲学、人文、社科、科普、传记等书籍上有所投入,学会多维视角看问题、多方逻辑想问题、多种方法破问题。

第三,品味哲学人生,在价值实现中厚植根基读书的眼界影响着生活的宽度;读书的思维决定了人生的境界为提升自我价值而读书,就是要养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志与价值,葆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气节与修养,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与情怀;为提升自我价值而读书,就是要在繁杂纷扰的现实中保持“慈、俭、不为天下先”的准则,坚守“外化而内不化”的坦荡,讲究“退、避、柔、敛、朴、拙”的胸襟,善用“减法和除法”的智慧;为提升自我价值而读书,就是要学会从“抑止邪恶、积习善行”中理解“戒学”的内涵,从“安定身心、聚精会神”中感受“定学”的真谛,从“如理思维、彻悟实相”中领会“慧学”的魅力。

以“观照真理”和“证取真理”的思维导向探索内心、转换观念、提升修为,在生命价值、心性修养、崇高追求等方面成就理想人格。

作者简介:王煌,男,1993年5月生,安徽安庆人,中共党员,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第十五届博士生会主席,桐学社成员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世界经济》等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入选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曾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国家奖学金(三次)、宝钢优秀学生奖、美国“百人会英才奖”、浙江省优秀学生干部、浙江大学“十佳大学生”等奖励及荣誉研究成果及个人事迹被中央人民政府网、人民网、光明网、求是网等媒体报道或转载。

桐学社简介:桐学社以“求是、悟道、立己、尽责”为宗旨,汇聚浙江大学紫领人才培养计划、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部分优秀学员,若干竺可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和特邀加盟成员,通过“品茗随谈”“人文讲坛”“求是堂沙龙”“桐言致知”等系列活动,引导成员学思相济、知行合一,在广泛深入的探讨交流中锤炼思辨精神、增进人格发展,为回报国家和社会尽绵薄之力。

点击下列,查看更多……谈读书——桐学社品茗随谈之一谈写作——桐学社品茗随谈之二谈兴趣——桐学社品茗随谈之三天地人——桐学社人文讲坛之一知情意——桐学社人文讲坛之二求是堂沙龙○谁都年轻过,但不一定奋斗过(2019-05-12)

○个税改革的“普惠红包”(2019-03-25)○基因编辑婴儿:人在此刻不正像一只小白鼠?(2018-12-19)○“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降低社保费率为什么难?(2018-10-12)○从中兴事件谈芯片的国家博弈及李约瑟难题

(2018-05-30)○知识青年在新时代的上山下乡(2018-03-31)○浙江大学求是堂主题沙龙:做一个超越我的我(2017-12-12)○“最多跑一次”的破窗效应(2017-06-12)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另有推荐不一样的视角,个性化的笔调

长按上图二维码识别关注,或者点上方标题下蓝字佳桐频道,将为您奉上有价值、有趣味的阅读。如要刊载,敬请标明转自微信公众号“佳桐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