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沈从文乡下人文化立场:沈从文乡下人视角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12-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回望沈从文的一生,从一个边城少年,到一个著名作家,到一个被边缘、被遗忘的文物研究者,再到他身后重新燃起并持续多年高涨的名声,是一个传奇的所在。

沈从文乡下人文化立场:沈从文乡下人视角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回望沈从文的一生,从一个边城少年,到一个著名作家,到一个被边缘、被遗忘的文物研究者,再到他身后重新燃起并持续多年高涨的名声,是一个传奇的所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了解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本文节选自孙德鹏《乡下人:沈从文与近代中国(1902-1947)》这是一部区别于以往的沈从文评传,作者立足沈从文自称“乡下人”的人生经验“乡下人”这个概念与沈从文的作品有什么关系?这个词所遇到的普遍的社会性的蔑视如何刺激着沈从文的创作?沈从文凭借着什么越过间隔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深深沟壑?为什么在城市中当了教授的一位作家非要横下心来做“乡下人”?透过本书,我们可以一览无余。

《乡下人:沈从文与近代中国(1902-1947)》 孙德鹏 |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大学问乡下人印象文| 孙德鹏乘着桃源划子那样的小舟,由常德转走沅水,舟中仅竹简、绢笔、玉剑及手编的楚国宪法两千年前,逐臣屈原和他的新法就这样消逝了。

沈从文说,沿江可见娱神歌呼与火光,岸上是《长河》中的红色橘林,于是有《橘颂》传世湘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道橘红伤疤沈从文在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边城的土地上,之后是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

这本书中的“乡下人”是一个感通人物与人性的媒介性概念,没有任何蔑视意味它标识出一种地域性(湘西)的身份(苗民),可以理解为与不断变化的“城里人”相对应的概念沈从文常说,自己为乡下人身份而感动,他们老实淳朴,待人热忱而少机心,比大都市中人更可信赖。

南朝诗人谢庄《怀园引》诗曰:“登楚都,入楚关,楚地萧瑟楚山寒岁去冰未已,春来雁不还”这寒意是南渡之人的怀乡之情,也是一种心灵温度楚地苦寒,火麻草、虎耳草、断肠草有毒,“条条蛇都咬人”湘西山高水急,林密雾多,浸润游侠精神与传奇志怪气氛。

湘西亦多味,“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人人洁身守法,像苗人水手的“原人性情”,“老实、忠厚、纯朴、戆直”木竹环伺的乡里村寨,山歌喂养的灵魂,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轮回的水车,便是沈从文的乡下人世界。

沈从文在作品中与家乡父老秉烛夜谈,在水边,在船上或在炉火的微光里有人生可悯、人世可亲的字句,想象力也燃烧起来他的寂寞像是在给什么东西下跪,落在纸上时是与人世共苦乐的挺拔样子与乡下人共苦乐,是沈从文做小说的一份诚意。

沈从文记忆,往往寄居在智力之外的某个地方,要经过细节的唤醒才好识别在荷马的世界里,“忘记”是生命中最负面的动词,奥德修斯的意义,是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保存记忆金介甫教授为沈从文传记取的英文名字是“The Odyssey of Shen Congwen”,在方便英语读者理解的同时,意在渲染沈从文的“史诗”性。

奥德赛,意指旅程,而奥德修斯无论曾经代表什么,他首先是个敏感而痛苦的人沈从文与奥德修斯都历经漫长的山水险途,他们的得救方式是借助旅程,通过让他人揭开自己身上的秘密来重拾记忆沈从文的湘西叙事不是历史的忧郁碎屑,而是一种“液体性”的智慧,是理解中国的一种方法。

他所写的故事,多数是水边的故事他最满意的故事,也是水边的故事,像《边城》《长河》《小砦》《三三》《黑夜》,或者是船上的故事,如《丈夫》《船上岸上》《湘西》《湘行散记》水之于人,总是意指着某种原初的状态诗人克洛代尔说,人内心所渴望的一切都能还原为水的形象。

作为一种通用的介质,水,是寂寞,是自由,有时,深暗的水(黄泉)还带来死亡的教诲沈从文或许是那个时代亲历可怕现场最多的作家,他讲述了许多有关爱、激情和死亡的故事,却几乎与宗教无涉,这是一种厉害之至的写法死亡将生命一劈为二。

死亡既是命运,也是一份厚礼,它的绝对性让人肃穆起来死是人类共有的处境,死的痛楚传递着共通的情感任何人之死都是完全的死,而任何人就是“大家”讲故事的人,是“一个让其生命之灯芯由他的故事的柔和的烛光徐徐燃尽的人”。

他分享故事,读者获得温暖本雅明认为,这份温暖是双向的对叙事者而言,死亡是他叙说世间万物的许可,同时,借助这个不可辩驳的自然流程,叙事者传递着生命之火的温暖另一方面,对读者来说,死,犹如一团燃尽的火在死亡的微暗之火中,人们遇见的不是别人,正是颤抖的自我:。

小说富于意义,并不是因为它时常稍带教诲,向我们描绘了某人的命运,而是因为此人的命运借助烈焰而燃尽,给予我们从自身命运中无法获得的温暖吸引读者去读小说的是这么一个愿望:以读到的某人的死来暖和自己寒颤的生命。

中国思想的紧要处是“易”,而活泼处在“禅”变易的底色是警惕性,经籍中的思想者往往生于忧患境遇,于是由知警而开悟禅语禅意是经验性的,多植根于烟火民间,如流行的口头禅或俗语两种思想在沈从文作品中铺陈出独特的中国近代性,一方面是由落后而求变,他说,“我想读好书救救国家”;另一方面是敏感于一切反常的新旧经验,他说,“进步正消灭掉过去一切”。

这本书以“乡下人”为名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是沈从文向来自称乡下人;二是他的湘西叙事多取自乡下人经验《三三》《山鬼》《厨子》《小砦》《黔小景》《巧秀与冬生》《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等作品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narrative supplement)。

这些故事与唐传奇的“亲历—制作”方式相近,有档案(archive)价值,可以当作“史料”来解读,其中隐藏着双重的“真实”:自我真实性与湘西的地方真实性,如金介甫教授所言,“从一个湘西人的观点来审察全部中国现代史,就等于从边疆看中国,从沈从文的眼光看中国”。

(本文为节选)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ID:jrtt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