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经典映像:人文经典是什么意思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12-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提要:人文经典虽然有局限,只能起引导和启示作用,但却是学习、研究和创造思想的开始。本文对何谓经典、有书如道

人文经典映像:人文经典是什么意思

 

提要:人文经典虽然有局限,只能起引导和启示作用,但却是学习、研究和创造思想的开始本文对何谓经典、有书如道、沿道而行做出了回答;区分了经典的类型,指出经典是道的语言,智慧的显现经典著作显示了学术和思想的脉络,是自身传统的记载,既不能忽视,也不能迷信,其教法和学法重在引导、熏陶、奠基、入门,重在通过经典获得一种人文的启示,其方法是批判的。

关键词:人文经典 道 真理 学习 意义 批判作者简介:谢劲松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

在湖北恩施州利川大山中有个叫大水井的地方,保留有一个古祠堂,祠堂有一些对联还依稀可见,其中有这样一幅:“祖先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①这幅对联出自中国古代的《朱子治家格言》,可见中国古人对经书的重视。

然而在今天这个技术时代,人们太关注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越来越忽视传统经典的学习,越来越遗忘传统经典的意义了古人那么重视读经,什么时候起这一读经的传统消失了呢?是没有读经的必要了,还是我们没有能力读经了?人文经典到底值不值得读?哪些值读哪些不值读?谁该读?如何读?等等问题,首先回答的是何谓经典?。

一、 何谓经典经典有各种类型,不同的专业视角都会确定自身的经典经典是过去的旧书籍,它不是一般的旧书,而是旧书中最为重要,核心的书籍,是传统文化与精神最直接,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而且经典一般都是具有原创性的著作。

人文经典是道的言说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因此它也是人的开端,人凭借道的指引而有健康与完满的人生人文经典中的文就是痕迹、轨迹,它是道的显现人文不同于天文和地文天文是日月的运行、阴阳的变化地文是地上的山川、草木。

天文和地文是自然自身的显现,是一被给予的自然事实与自然现象如果说天文是天之道的显现,那么地文则是地之道的显现,它们都是自然之道的显现与此不同,人文则是人之道的显现人之道,就是人的言说人们言说欲望、也言说智慧。

但只有智慧的语言才是道的言说言说形成文化,因此人文就是人的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是历史的生成创造与生成的基础是道人凭道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使人成为人在中国文化中人之道是以自然之道为基础的,这具体表达为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有两个涵义,一是作为物的自然,一是作为本性的自然物的自然就是被给予和已显现的自然,本性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就是道本身因此中国的道就是自然之道人文经典就是自然之道的文化,是文字化、符号化、话语化的文本。

文本有两种类型,一是经书,一是经典经书是古代圣贤的话语和著作,经典是各学科不同知识领域的权威著作中国的经书是儒道禅三家的核心文本,这些文本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典;西方除影响最广的《圣经》外,各时代都有不朽的经典著作②。

经在中国传统中主要是指儒家的典籍③经书和经典如果不作严格区分,都指自古流传至今的公认的书籍中的精华,是特别重要的著作如果作严格的区分,宗教信仰中的经典文本都称为经书经书往往赋予了至尊地位,这类经书记载的是某种信仰的创造者的思想,亦即各宗教教主的话语集。

在宗教信仰者的心中,经书中的思想和观念有不容否认的权威性、真理性和神圣性,要带着信仰和接受的态度去阅读,不能有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它直接指引人的信仰和生活 这类经书有儒家的四书五经④、也有如道教的《道德经》,佛教的佛经⑤,基督教的《圣经》、依斯兰教的《可兰经》等。

这些经典被称为经书,是从信仰的角度看经典如果摆脱信仰的立场,这些书籍也可称为经典可以去掉它本身的神圣性,而只就其本身的智慧和对于人类文化与思想的贡献来看待,这些典籍也是无价之宝它们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和智慧的宝库。

中西经典都是智慧的显现,这是它们的共性智慧是对存在与虚无的边界的区分,是对对与错,是与非的确定如果说西方的经典是神性智慧,那么中国的经典则是非神性的智慧这是中西经典的不同中国经典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儒道禅三家构成。

三家经典中,其共性是揭示了生活世界的三个维度,分别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智慧儒家文化重在社会儒家的社会构成是人与人关系的建立人与人的关系以仁为本,而仁又以爱文本儒家的爱是以自然血缘之爱为本,由此扩展到他人和天下,最后是天下大同的大爱,亦即普天之爱。

儒家在仁本的原则下,通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而建立起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道家重在自然道家文化的自然是天地自然和自然而然天地和天地之间的万物由道而生、由道而灭,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虽玄之又玄,恍兮惚兮,但法乎天地自然。

禅宗以心灵的觉悟为本,它所指示的是一条心灵从无明到开悟的道路而无明并非本性的愚昧,而是如浮云遮日,人被欲望和业力所限而看不到自己和万物的本性,通过祛除欲望和业力就能驱云见日,了解和发现自己的自性,自性见,万物的本性也显。

一个无明的人便成为了一个觉悟的有智慧的人儒道禅三家的经典文本分别对社会、自然与心灵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建立和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也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心灵关系的指引与此不同,西方的经典在一特别的维度进行了思考,由此留下了独特的经典著作。

这个特别的维度是神的维度它是以人与神的关系来言说的因此西方的经典都是神性智慧的显现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是盲诗人荷马聆听记忆女神的言说留下的不朽诗篇,三大悲剧诗人的作品也表达了诸神对于人的命运的规定,人必须接受诸神的规定,否则就会遭遇诸神的惩罚,《俄狄莆斯》就表达了这一主题。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通过形而上学的形式更精致的表达了这一主题柏拉图思想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他的著作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中世纪的经典是《圣经》,神不再是古希腊的诸神,而是《旧约圣经》中的耶和华和《新约圣经》中的耶酥。

人和神的关系就是人和耶酥的关系,是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近代思想中的神从外在转到了内在,人成为了主体,神成为了神性,亦即主体中的理性理性规定了人,人凭理性而成为人这在卢梭和康德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现代思想排除了神。

马克思的思想是一无神的历史与世界观,以共产主义取代了上帝的天堂;尼采干脆以疯子的口说出了“上帝已死”,他以超人取代了旧神,超人不是新的神,超人是人,但不是一般的平庸的人,而是有创造力意志的人;与此不同,海德格尔保留了神的维度,但不是过去已有的任何一个神,而是与人不一样的、对应于人的不死者,人是要死者。

人与神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立和对应的关系,而是与天地一起构成了天地人神四元的整体,四元如四面镜子式的相互作用,是游戏般的关系,不分高低,不分大小,缺一不可后现代思想则只谈文本,文本之外无它物,前面时代思想中的神被后现代思想所解构,神除了在文本自身中的意义外,没有任何其它的意义,神只是形而上学的一个概念和语词。

建立在人与神的关系这一主题之上的西方人文经典,是神性智慧的不同的表达,这个不同表达是自身思想断裂之后的再创,因此形成了西方思想的不同时代,也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经典文本在中国的传统中,如果说自先秦以来的天道观,亦即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宰了中国思想的道统几千年,产生了古典的中国人文经典,那么自鸦片战争以来,经历五四运动的反传统,外来思想摧毁了中国古老传统,导致了中国思想传统的断裂,开始了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天人合一再也不能作为中国思想的道统了。

在此断裂中,中国思想虽作过努力,但思想的新时代并未来临,新的人文经典尚未产生西学东渐,如西方哲学的传播、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新儒家的出现,都没有生长出具有原创性的、能够作为中国人安身立命根据的新思想。

新儒家再新,也离不开古老的儒家,中国式马克思主义再中国化,也没有离开马克思的思想,西方哲学再有价值,对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也仍然只有知识论的意义⑥这就是说,中国思想仍然没有脱离中国思想的传统,中国思想也无独创性与开端性的新贡献,具有原创性和开端性的新的中国人文经典尚未产生。

二、有书如道传统思想和传统智慧的终结并不意味着记载思想和智慧的传统经典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人文经典是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道的显现有书如有道⑦,读经能开慧学习人文经典能继承文化,成为文化的人,能达到宁静,成为宁静的人,能达到觉悟,成为智慧的人。

人有自然性,也有文化性,既是自然的人,也是一个文化人刚生出来的人只是自然人,一个接受了教育的人就是一个文化的人学习人文经典就是接受传统教育,就是找到自己文化的根人的成长总是要不断告别自身的自然性,而成为一个文化的人,一个文明的人。

人要吃,充饥是人的自然性需要,而美食就是人的文化性需要人要睡,睡是人自然性的体现,梦则是人文化性的体现梦的文化性主要体现在对梦的回忆、理解和说梦一个文化人虽然还有自然性,但它能意识到自己的自然性,并不断超越自己的自然性而达到自觉性;一个自然的人不懂自己的自然性,从而不知道人要告别和超越自己的自然性,走向文化性。

人文经典是文化的核心,思想的根基,它对于提升人的文化,提高人的觉悟,开化人的智慧具有任何其它文本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是古之又古的,它往往是思想的源头;经典是纯之又纯的,它往往是一种纯粹的语言从思想的源头开始学习思想,就能对整个思想的产生、变化、走向、发展和终结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学习纯粹的语言,就能知道日常的和自然的语言的简单性、工具性,就能知道智慧的语言与此不同,它既是简洁的,又是深刻的,它的纯粹在于它是真理的言说。

真理的言说只关心道,只关心道本身有道万物生,无道万物废;有道万事兴,无道万事亡;有道万事顺,无道万事逆经典是道与真理的历史道与真理的历史,不是万事万物变化生灭的自然史真理的历史是文化的和思想的历史,是道的显现与道的遮蔽的历史。

但在中国传统经典中,道自身并没有得到充分地揭示,自然之道是一个并没有言说出来的道自然规定了道,从而也规定了思想西方的真理则与之相反,是认识与对象、陈述与事情的符合,认识与陈述则必须言说出来现代西方经典中的真理,是一个更本源的真理观,它揭示了对象和事情的显现比认识对象、陈述事情更在先。

因此,真理就是显现各学科的经典著作是自身传统的记载,显示了自身学术和思想的脉络,离开了它就是空中楼阁,就失去了学术和思想的渊源,虽不排除也可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可能,但会缺少历史的眼光,缺少大气和整体视野。

典籍虽然繁多,在现代社会里难以通读,即使选读,也精力不够,何况新的书籍层出不尽但尽管如此,了解和知道其基本思想,也是接受一种通识教育,它是博雅的教育,人文的教育当然接受这种教育并不是说就可免去专业教育,但人文专业学习人文经典就是专业教育。

作为专业训练的经典教学,就应该更细致,更深刻,更准确,也更全面的学习和掌握经典作为通识教育的经典学习当然也有各种教法和学法,可深可浅,可细可粗,可简可精,但无任怎样,通识之教法和学法重在引导、熏陶、奠基、入门,重在通过经典获得一种人文的启示。

引导是熟悉典籍,且熟悉典籍中的经典,知道如何区分经典与非经典,区分的标准与根据在哪,知道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经典,选择不同经典中对于某一问题所具有的相同和不同的指引功能所谓熏陶是通过学习和介绍经典,受到人性的锤炼和提升,吸收人文经典中对于人生与人事之态度、方式、道理,熏陶是潜移默化的,是无为而为的,是长期侵淫其中而发生的脱胎换骨的变化,是对于人性中粗俗的抛弃和高雅的培养,是对于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所面对的诱惑的抗拒,它能帮助人获得一颗平静而安详的心,具备良好的心态。

人文经典之所以能如此提升人性,在于它自身是道的话语而非技与术的陈述所谓人文经典的奠基作用,是指它能为我们的人生奠基,也能为我们的学术事业奠基人生与人文经典的关系也是道与人生的关系,道可指引人生,人生沿道而行才不会误入歧途;人生如果选择以学术为业,那么人文经典就更是学术的入门读物,基础知识,它不仅启人心智,也促人成人。

入门之门是道,入门是入道、是进入真理,与真理为友、与道相伴人生能入道门,就不会进入邪门,就可避免走弯路,就可以避免人生的荒诞与黑暗,就可避免学问的浅陋与学术的无根学术的无根是指学术的根基的缺失,是自以为是和自鸣得意。

学术之根还特别指学术之道统道统不是指世俗意义的弟子与老师的自然血脉关系,而是指思想的发源、传承与创新学术之根是学术的生命力这就是人文经典在何种意义上所具备的引导、熏陶、奠基和入门的四大功能经典中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智慧的语言是纯粹的。

它的纯粹性在于既不是表达欲望,也不是充当工具,而是指引方向智慧的语言不是要我们怎样去获得利益,而是要我们去获得智慧,是给予我们一个思想的视野,眼光,给予我们一种思想的境界每个人都需要智慧,都希望有智慧,获得智慧的途径就是学习伟大的经典,就是从经典中学习智慧的语言。

不过要读懂经典,也需要有人引导,需要自己长期浸淫于经典面对伟大的经典作品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要有谦逊的心态牛顿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才比别人看得更远如果面对思想的巨人毫不知其思想的伟大,或者只是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甚至表现出一种自以为是的傲慢或狂妄,那么对于伟大的思想者来说决不会丧失什么,而对于我们自己则将会失去思想训练和提升的机会。

要避免这种浅薄和无知,克服思想的盲目,就只有认真的阅读经典伟大的思想家不会傲慢或狂妄哪怕尼采写出了“我为什么如此聪明”之类的话,我也不认为他是狂妄这句话中的“我”要看作思想的我,这个“我”是尼采的思想,如此思想才显现了思想自身是智慧的思想。

这句话让我看到和感受到,也只有像尼采这样的人才当之无愧的说这样的话,只有真正的思想家,伟大的哲学家才是人类最伟大的心灵哲人有哲人的高贵思想家和哲学家的高贵在于他能看到和想到其他人所看不到想不到的事情和观念。

思想家和哲学家这样的头衔只配少数人享有当然也有哲学家表现了另一种心态和姿态如胡塞尔一直不知自己能不能算哲学家,临死时的愿望就是想“作为一个哲学家而死去”,而苏格拉底则一直想弄清神为什么说自己是雅典最聪明的人,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⑧。

对经典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经典的轻信,也不意味对经典的忽视,更不是对经典的蔑视无视和蔑视经典是无知的表现⑨经典虽旧,但能激发新思想新思想一般都是在旧的思想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即使与旧的思想传统断裂,即使是对旧的思想传统的批判和反对,也仍然需要对旧的思想传统的彻底了解。

现代思想的伟大代表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都反对形而上学,但他们都对形而上学有彻底的了解和深刻的洞见,正是基于对他们从前思想的深刻洞见,对从前的形而上学伟大经典的了如指掌,才知道为什么要反形而上学,如何反形而上学,才能创造性的开拓出思想的新时代。

离开了伟大经典的学术和思想往往是狭隘的,不可能达到思想的深度和高度⑩离开了人文经典也就脱离了伟大的思想传统,也就脱离了智慧,脱离了道有书如有道,反过来说,无书则无道

三、沿道而行人文经典是道的言说,智慧的生成,有书如道,但更重要的是沿道而行所谓沿道而行就是学习人文经典所遵循的方法,就是接受经典的指引和启示,接受道对于思想的规定哲学与人文经典著作既是人类文化的精华,也是文科研究生乃至每一个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必读书。

经典著作之为之经典,一是大师的作品,二是经受了历史的检验大师之为大师,其思想不仅是开创性的,而且是指引性的,它能培育读者的思想,使读者学会思考学习经典作品也是学术研究和思想训练的必要,但学习和思考它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要批判性的接受、思考性的反思,要看到经典的限度,要从古人已思的思想中发现他们尚未思的,再确定我们要思的。

我们说话,但不是天生会说话,我们思考,并不是天生会思考我们需要向会说话和会思考的人学习学习和阅读古人的经典是学习古人、特别是伟大的具有开创性思想的古人是如何思考的,学习他们思考的方式,由此训练我们的思想,由此学会如何思考。

学习经典是思想的开始首先是理解,了解伟大的思想者如何说话,如何思考问题其次是学会思想的运行,思想的运行就是思想的道路,就是要知道问题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提出了问题,知道提出的是什么问题,要区分它是现实的问题,还是理论的问题。

面对一个问题,要从哪里说起,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是找出经典所未思的,以此来确定自己将要思考的即使是伟大的经典也有它所未说到、未思考到的问题和道理要找出未思的需要通过分析和思考,需要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与道理进行区分,找出其差异,确定其边界。

边界是事情的开端处,也是其终结处,在此正是新思想的生长处区分和寻找边界的方法,也是批判的方法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区分边界语言、思想和现实各自有自身的边界语言的边界就是词语与词语的差异,特别是似是而非的语词之间的差异,它是语词的能指和所指的区分,是能指和能指,所指和所指的相互区分,是意义的构成与文本本身的解构,它不考虑文本之外的事实,不作事实判断,也不作价值的判断,只作语言的批判。

但语言仅仅是符号,当语言和符号承载着意义、表达着价值、形成了各种观念、学说和理论时,它就成为了思想区分它们的边界,就是思想的批判现实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的世界所谓客观,既是实在,也是存在,但不是语言和思想中的实在和存在,而是真实世界的事实存在。

它是具体的,是万事万物形成的现实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差异、界限就是现实的边界比如现代社会中法律文本是语言符号的,为何制定、如何制定以及为何又要修订是思想的,而如何断案判决则是现实的边界有三类,从而也对应着三种批判。

首先是语言的批判,即划分语言自身的边界,其次是思想的批判,即找出文本的语言所包含的思想,找出思想自身的意义以及此相关的其它思想,确定其思想的限度亦即边界;最后是现实的批判,即经典文本中的语言、思想与现实的联系,在何种意义切中了或不切中现实,由此确定它对于现实所具有的意义⑪。

边界的区分与批判是沿道而行一方面思想要接受道的规定,另一方面,现实要接受道的指引道和真理使经典成为经典,经典如果不是接受道和真理的规定,就不可能是经典,只可能是无意义、无价值的文本,不可能流传,不可能成为文化的根基和血脉。

经典所具有的思想,是意义的创造,此创造是道之所为,正因为如此,它能让人明是非真假,除邪立正,扬善弃恶思想接受道的规定要求学习经典时,接受道对于思想的引导与限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沿着经典之所思而思,只有这样才能吸收经典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

思想接受道的规定,也要用道来指引读经,知道什么是经典,什么不是经典,什么是必读且要精读的,什么是不必读的现实接受道的指引,就是用道和真理来看待、思考和改造现实,让现实成为道的体现现实不只是一个客观的世界,也是一个生活的世界。

现实接受道的指引,就是让道来规定生活一个合符道的世界是正义和爱得到发扬,邪恶和恨得到根除的世界在此世界生活,就能获得生活的意义沿道而行,要让道规定语言⑫道的语言是智慧的语言,它虽然不能替代和消除欲望的和工具的语言,但能指引欲望和工具的语言,让欲望语言和工具语言知道自身的边界,能减少和克服粗俗的语言、暴力的语言,说出温柔的、和睦的和高雅的语言。

学习经典是重要的,但也是有限度的不能过分夸大经典的重要性和功能,更不能迷信经典不能以为读了它,就能解释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的任何现象,就能解决现实世界的新问题学习经典,更不能让它代替独立思考经典是固定了的文本,思想不能被它禁锢,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学习,既不拒绝,也不迷信,但要真诚,最好能虔诚。

虔诚不是信仰,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对思想的敬仰,是接受思想的启示,听从思想的指引,是沿道而行学习古今中外的人文经典,正是沿道而行的具体化在学习时要克服两种片面性一是只学习中国的,不学西方的;一是相反,只学西方的不学中国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的人文经典是中国人的文化命脉,是中国人的思想身份,不读中国的经典,就失去了中国人的思想特征,就不知中国思想在今天还有何种意义不读西方经典,就不知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美妙,就不知西方何以有民主、法律与科学,不读西方经典,更不能看透中国思想的局限,不知中国思想何以不能形成科学的知识⑬。

不读西方的经典,就不能接受西方科学思维的训练,就不可能改造中国的思想,更不可能创造性的建立中国的新思想中国新思想的建立,必须考虑到这个时代的根本特征当代是全球化时代,中西思想与文化相遇,它们在不断碰撞、交流,西方文化是强势,中国文化是弱势,中国思想要抵抗强势文化的干扰、侵蚀,不要将自身独特的看作是无意义的,更不要以西方为标准,不加思考照搬西方的思想和文化。

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前提和原则,让思想自身显现,让思想自身言说,不管东西方,也不管古今人让思想的事情自己规定自己学习人文经典不是简单回到传统,中国人读中国经典更不是回到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而是吸取传统思想中的思想资源和思想力量,创造出新的思想来,这新思想既不能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复,也不能是西方思想的照搬,而应该是不中不西,或亦中亦西的。

学习人文经典就是要说出道和真理本身,就是让道和真理显现自身在今天,道的显现在于人们不为权利而生存,懂得权与利的边界,因此不霸权不贪利,知权与利之本性,用权服务于人,让利造福于人,如权之放弃、财之施舍道的显现在于“朝闻道,夕死可也”的气魄和胆识!不仅如此,人们还全心全意去求道、修道、证道、成道和弘道⑭。

如此形成文化的传承,思想的更新,形成社会的正气,健康的精神相反道的遮蔽则是人心的颓废与萎靡,顾小利弃大义,求享乐失本性道的遮蔽是美丑不知、善恶不辨、真假不明、是非不分、正邪不清道的遮蔽是文化的沙漠、政治的黑暗、社会的无序。

总之道的显现是智慧的出现,道的遮蔽则是智慧的消失;道显现就能沿道而行,道遮蔽就会背道而驰一个产生了经典的时代是智慧和真理在场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是光明的时代;一个没有经典和有经典不读的时代是智慧和真理阙如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是思想的黑暗时代。

沿道而行,就生活在光明中,背道而驰就生活在黑暗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注释:①该对联的横批已不在,我补“古往今来”,问彭富春,他答“祖祖孙孙”对联强调了子孙要祭祀祖先,要读经书,如此要求建立了子孙与祖先的联系。

这联系既是对自己血脉的认同,也是建立起了现在与过去,过去与将来的关系祖先就是自己的过去,子孙就是自己的将来祭祀是追忆过去的一种方式,也是面向将来的一个起点祖先已不在场,但要如同在场一样的对待,诚心能召唤不在场者出场。

祭祀是一个仪式,仪式是一时的、短暂的、形式上的追忆,而祖先留下的经书则是永恒的、长久的、指引将来的话语这话语是无声的,但只要去阅读,去思考、去接受,就可以激活它,成为活着的话语因此作为人的祖先已远去,作为话语的祖先则永留人间;作为人的祖先虽不在场,作为文字和话语的祖先则可时时在场,作为对话的伙伴,常伴自己。

祖先当然是泛指,并不是每一个祖先都有话语留传,都能成为话语的祖先,话语的祖先是那些留下了文字的祖先,或有家传秘方,或有遗训教诲,或有经典书籍在祖先们留下的话语中有一些是特别珍贵的话语,这些话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血脉,成为了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法则。

这些话语就是中国的文化经典,就是连愚者也要读的经书②西方伟大的经典主要在不同时代伟大的思想家的著作中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近代的卢梭、康德、黑格尔,现代的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后现代的德里达、福科、德鲁兹等人。

不同学科可列出不同的经典这里列出的是站在人文与哲学的思想的角度来说的③“吾国旧集,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由来已久而四者之中,集为后起盖人类之学问,必有其研究之对象书籍之所记载现象为主者,是为史就现象加以研究、发明公理者,则为经、子。

”“经、子本相同之物,自汉以后,特尊儒学,乃自诸子书中,提出儒家之书,而称之为经”吕思勉:《经子题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1页④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著作的总称;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

五经原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皇嬴政“焚书坑儒”后《乐经》失传东汉加《论语》、《孝经》,共七经;唐加《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尔雅》,共十二经;宋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⑤《道藏》是道教的全部经书总集《大藏经》是佛教的经书总集,分经律论三部,经都是佛陀讲述的,唯一只六祖⑥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的改造,亦即关于西方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新儒家在中国思想传统断裂之后对于与中国思想的新探索及其局限可参见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136页。

⑦彭富春在2005年5月26日的《南方周末》(D30版)发表《有书如道》一文,推荐了六本最重要的书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坛经、圣经⑧毛泽东爱说的“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是对社会地位低下者的充分肯定和鼓励,也是对地位高贵者的充分否定和鞭策。

不过这话不是针对他自己说的这句话的有效性和真理性在于聪明与愚蠢与人的身份无关,身份、地位不决定人的聪明与愚蠢如果换成“高贵者最卑贱,无知者最聪明”,也是有意义的但客观上的无知和主观上自认无知是不同的聪明如苏格拉底是自认无知,而不是客观上的无知。

⑨现代大学的人文课程,我不主张编写太多的教材,更不主张全国统一教材,我主张讲授中西古今人文经典⑩有个别天才人物例外,如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与思想史上的伟大经典关系不大⑪语言、思想和现实三种批判可参见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6页。

⑫欲望、工具与智慧三种语言可参见彭富春:《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2,304-305,330-333页,《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4-76页⑬知识有各种类型,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和神性的四种,分别对应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宗教科学。

这里的科学是知识论和知识学意义的,不是一般的知识,而是系统化、体现化的知识;不是技术和工具意义的知识,因此科学总是理论,而非经验知识是对事物本性的揭示,是智慧的一种表现方式自然的、技术的、社会的知识是对于外在事物的智慧,人文的与神性的知识是关于人和神的本性的智慧。

它有利于人自身的觉悟,它规定人生的方向,因此它能指引人的生活⑭我在课堂提出师生的荣耻观学生:以安静为荣,以说话为耻:以动笔为荣,以抄袭为耻;以倾听为荣,以密行为耻;以朴素为荣,以奢侈为耻,以面谏为荣,以告密为耻。

老师:以思想为荣,以无知为耻;以精深为荣,以浮浅为耻;以冷静为荣,以哗众为耻;以高雅为荣,以粗俗为耻;以礼尚为荣,以受贿为耻人生荣耻观:人生以开悟为荣,以愚昧为耻,以求道为荣,以贪利为耻荣和耻亦可看作道的显现于遮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