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12-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教育长廊】一节语文课的人文性教育启示——郭振强一节语文课的人文性教育启示——听郭强校长讲《伯牙鼓琴》一课有感 林州市桂园学校 郭振强 上周五,郭校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六(10)班学生讲了《伯牙鼓琴》一课,学校师生反响强烈,意犹未尽。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

 

【教育长廊】一节语文课的人文性教育启示——郭振强一节语文课的人文性教育启示——听郭强校长讲《伯牙鼓琴》一课有感 林州市桂园学校 郭振强

上周五,郭校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们六(10)班学生讲了《伯牙鼓琴》一课,学校师生反响强烈,意犹未尽《伯牙鼓琴》是一则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俞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意让人感动。

这堂课亮点纷呈,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贯穿课堂中的人文性教育,让我感触颇为深刻寓人文性教育于朗读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上课伊始,郭校长便板书“文章不厌百回读”, 首先让学生明确语文课朗读的重要性接下来,郭校长紧扣课文题眼“知音”,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并适时范读,提醒学生朗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感受文言之美。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本,体会到伯牙与锺子期“遇知音喜”、“失知音悲”的感情,初步理解“知音”的含义寓人文性教育于思维拓展中品析完“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之后,郭校长让学生仿照句式结合生活实践进行训练,“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太山、汤汤流水,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写出了 “皎皎乎明月,徐徐乎清风,啾啾乎鸟鸣……”这样令人叫绝的句式,令在场老师拍手叫好。

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结构之美,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寓人文性教育于思想教育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郭校长播放了《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到千古流传之乐曲的美妙,也感受到千古知音最难觅。

课堂中还充满了人文情怀,郭校长就文中伯牙痛苦绝望而破琴绝弦这一情景,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说一说自己今后遇到困难应该怎样去化解学生们立即打开了话匣子,有的是听音乐来缓解,有的是通过运动来改善,有的是找好朋友倾诉……学生懂得了在面对困难时,解决方法可以有多种途径。

课堂上人文情怀的迁移教育,让听课老师感触颇深

我以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我们眼中不能只有语文,只有语文的分数,还要有人,人的生命,人的发展,人的精神的成长语文教学要成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就应该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里,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才能培养起来因此,语文老师的个人素质是学生对学科产生感情的直接动因,“一个好老师就是一个学科”语文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借鉴、创新,加强知识素养,注重人格修养,向下扎根,向上追光,向美而行,向阳而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更多的人文情怀。

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要平衡”在我看来,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中的“两翼”,不能有失偏颇,只有两翼都展开了,平衡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撰稿:郭振强编辑:崔晓华责编: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