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英国华人文化康乐促进会:英国华人文化康乐促进会官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惠安文献馆\x0a\x0a看见记忆,留住乡愁!

英国华人文化康乐促进会:英国华人文化康乐促进会官网

 

传承与创新——新加坡惠安公会的发展历程吴翠蓉(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一、前言由于工作关系我常常接触海外华人,但是对新加坡惠安人尤有特殊感情自2000年以来新加坡惠安公会组织探亲访问团到惠安县探亲访问,他们精诚合作对惠安公会事务竭尽所能,对自己的国家新加坡和祖先家乡的公益事业默默奉献。

他们的热情与付出令我十分钦佩与敬重,也引起我极大兴趣,因此,2008年我在新加坡短期学术访问期间,特别安排时间参与惠安公会的许多活动,对其历史与现状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更深入的了解“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劈;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

”这首南宋诗人谢履的《泉南歌》咏出了包括惠安在内的古代泉州人的生活状态,一代一代的泉州人驾舟海外谋生创业鸦片战争以后惠安人开始大量前往东南亚,而迁移新加坡应该是在19世纪中期1923年《星洲惠安公会成立宣言》清楚记录:“惠安人在七十年前已来星,三十年前才逐渐多起来。

”也就是说19世纪末已有许多惠安人到新加坡谋生他们来到星洲后,一部分人继续从事传统行业——手工业,部分从事撑舯舡、拉人力车、踏三轮车等苦力活,或小商小贩20世纪初随着南来惠安人口的增加,同乡的各种需求和纠纷日多,殖民政府又采取华人内部事情自己处理的政策,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成立同乡组织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

1914年槟城成立惠安公会,1923年4月缅甸创立仰光惠安公会,新加坡也成立了许多宗乡社团,不甘人后的惠安人既受鼓舞也受刺激,决心创立新加坡惠安同乡组织先贤们首先创设惠侨夜学校,1923年5月举行开学典礼,并成立夜学赞助人机构,以此为基础创组星洲惠安公会。

在1923年8月召开的第二次筹委会上定名为“星洲惠安公会”,宗旨是“联络惠安侨胞以举行公益进步文明”1923年10月举行第一次选举会,选出了第一届执委会,后正式向华民政务司署注册,自此新加坡惠安公会正式成立。

成立以后的惠安公会经历了殖民时期、日治时期、自治到独立几个历史阶段惠安公会如何适应这不同时期的各种不同社会需求?在新加坡出生的移民第二代第三代成长以后,会馆如何演变功能,并适应新加坡社会的发展?中国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它又是如何自我调适、更新理念,与祖籍国建立联系?这一系列的问题,事实上也是新加坡各个华社组织发展历程中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了解惠安公会的今昔过往,必将对新加坡的同乡社团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将惠安公会的今昔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追求介绍给社会,让大家分享他们艰难、执着又充满欢乐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

二、新加坡独立前惠安公会扮演的社会角色    早期的惠安公会与所有移民同乡组织一样,扮演着传统的角色,帮助同乡和支持家乡是其主要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一) 为会员排忧解难,谋求福利    惠安公会成立后,立即着手调解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内部纠纷,解决弱势同乡的生活苦难,发挥守望相助的功能,吸引了众多惠安人加入会馆,20世纪。

50年代会员人数从几百人激增至上千人会馆在惠安人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具体采取以下措施:会馆设立慈善股,解决会员的福利问题殖民地政府对华人采取间接统治的政策,所谓惠安华侨(简称‘惠侨’)问题由惠侨自己来解决。

会馆的慈善股专门负责对年老体弱,家境贫困的同乡会员给予援助;对一些会员回乡没经费的,会馆帮其解决返乡费用;对无钱治病的会员给予医疗救助如1931年同乡郑聘廷牧师的公子郑思温医生开设仁世医院时,会馆请他于每周一、三、五上午为会馆会员义诊,帮助贫困同乡解决就医难问题。

会馆附设仲裁委员会,排解同乡纠纷惠安会馆成立之前,同乡之间矛盾纠葛没人处理,积怨日深,酿成无休止的械斗1936年8月会馆成立仲裁委员会,解决了同乡械斗的矛盾但纠纷仍时有发生,仲裁没能根本解决,有时反而加剧了矛盾冲突。

有鉴于此,1952年会馆将仲裁委员会改组成调解委员会,提倡互让互谅,协商调和,取得很好的效果时任会长张建金就是一个调解高手他不是富商,但他的最大特点是热心,善于分析矛盾,调解纠纷,经他协商后,有冲突的双方心服口服。

由于他的努力,在他当任期间,他说服许多惠安乡亲加入惠安公会,使会馆会员从以前的几百人增加到上千人几十年来,会馆调解同乡诉讼事件大小数百宗,在团结同乡,联络乡谊,使同乡能在安定环境中生活等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会馆附设互助部,发扬同乡之间的互助友爱精神1947年会馆设立互助部,参加者每月只交一元月捐,会员一旦有难,连同家属可领取200-500元的互助金,极大地帮助了家境贫寒的同乡起初互助部是会馆的附属机构,1963

年后,因政府立法,互助部依法脱离会馆而独立,加强同乡丧仪服务,到1968年起增聘12名干事,专司丧仪服务,互助部组织日趋健全,不但体现了互助精神,也增强了惠安会馆的凝聚力(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殖民地时期,惠安公会在照顾同乡福利时,也不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诸如筹款救济祖籍国、救济火灾灾民,为建立蒙难人民纪念碑捐款,捐赠国防基金、南洋大学研究院基金、同济医院建院基金等1928年,日本为了阻止英美势力北侵,担心危害其在东北的利益,于5月3日出兵占领山东济南,惨杀外交特派员蔡公时及许多中国同胞,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山东济南惨案”。

新加坡惠安公会同乡闻讯,皆强烈抗议,参与声援,并筹募捐款捐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新加坡成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惠安会馆派胡少炎为代表出席1938年5月5日,会馆派林大年、胡少炎代表惠安同乡出席福建会馆主办的“救闽筹赈工作”会议,并派江蕴玉为“救闽筹赈工作会”募捐员。

1939年会馆成立救乡委员会,给家乡捐出1万元国币,救济难民同时,会馆的许多富商会员热心公益事业,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如会馆知名同乡黄永祺,他在新加坡全侨联合组织的各种筹款救济机构都担任要职1927年,日本人在济南制造惨案时,他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小坡区募捐副主任。

曾代表惠安公会出席陈嘉庚领导的闽侨联席会议,并任委员南洋大学创立时,他以南合有限公司的名誉捐款10万元给予资助,在弥留之际还嘱咐家属,再捐款10万元给南洋大学做建筑基金(三)发展社群教育惠安人来新加坡多年后,由于生计所需,。

不少人在当地成家定居下来,随着子女的出生长大,孩子们的教育亟需解决,但殖民政府没有为华人子女提供华文教育的学校因此,像其他华人社群一样,惠安公会决定创办自己的华校,同时设立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和家庭困难的学生,让年轻一代接收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

惠安公会在独立前各时代为教育做出了不懈努力,发挥了重大作用1937年会馆附设惠群学校,拥有一百多名同乡学子,直到1940年由于时局紧张,校舍又狭小,学校才被迫停办1952年,会馆为培养成绩优越然家庭贫寒的会友子弟,创设清寒学业优异奖学金,据说是新加坡第一个设立奖学金的宗乡会馆。

1957年至1959年,在奖学金中又增设大学奖学金组1960年会馆创设大学贷学金,凡家庭困难,学业优异,身体健康的同乡子弟皆可申请,资助他们完成在国内外大学学业贷学金章程规定,申请者以三年为限,每年无息贷款一千元。

借贷者毕业后,谋得职业时每年还贷款一千元,直到还清每年有两个贷款名额,1973年后增加到4个受惠范围已从本会成员子女扩大到非会员的同乡子女1967年会馆又设立学业优异奖章,与清寒奖学金不同的是旨在鼓励学业优秀而家境较富裕的同乡子女提高学业水平。

此项奖章规定,凡在华校普通中学或高级中学毕业,成绩优良的本乡子女都可申请奖学金制度一直延续至今,同乡子女受益不浅,不仅提高了后代的教育程度,也储备了高素质的会馆接班人现今第四十一届会馆执监委里有10多位职员都曾获过奖学金和贷学金,接受过大学教育,如张成雄、许森福副会长、程琼波总务、庄志桂副总务、连金水文教主任等,约占执委人数的三分之一。

(四)支援故乡革命和建设殖民地时期,新加坡惠安人持落叶归根的观念,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与故乡保持密切关系,一旦家乡有难将全力以赴支持具代表性事件就是组织救乡运动和捐建家乡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1、组织救乡运动,声援抗击土匪。

20世纪20、30年代,惠安土匪横行,在泉州、惠南、惠东等处对当地百姓烧杀掠夺,奸淫妇女,无恶不作,民不聊生故乡百姓不堪其扰,奋起反抗,亦向海外侨团呼吁援助救济新加坡惠安公会于1930年10月20日召开第一次救乡大会,当即成立救乡委员会,许洁成任委员长,谢荔圃任副委员长,其下设财政、事务委员、文书委员等。

委员会积极采取救乡措施,一方面通电福建省政府及各民团,声讨匪贼罪行,要求联合进剿;另一方面联络槟城、马六甲、仰光各同乡社团,筹募抗匪款项早在1928年8月,惠安公会已发动过组织新加坡闽侨各会馆联席会议,声讨匪患,并出版半月刊,时间长达

5、6年之久,会馆对救乡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2、支持家乡教育事业1925年,惠安螺阳中学要建筑校舍,但资金短缺,1926年该校校长往新加坡筹募建校基金,虽然当时会馆刚成立,自身发展亟需资金,但仍积极支持家乡学校,发动募捐,共募得捐款。

6万元,并组织成立南洋董事部负责对螺阳中学基金的保管和支配1936年12月,惠安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发展需要筹募建校基金,会馆即刻成立委员会,谢荣西任委员长,许洁成和郑天元任副委员长,委员会下设总务、财政、宣传、收捐和募捐员。

募捐委员会于1939年改组,郑天元任委员长共募捐款项数千元,1946年汇交学校3、在医疗卫生方面,惠安会馆也给家乡倾力相助民国时期,家乡贫困,卫生医疗落后,每年死于天花、鼠疫、疟疾的患者无数,给家乡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和经济损失。

20世纪初基督教英国伦敦会馆派人到惠安创办仁世医院(今惠安医院),1935年该医院发展需要资金,创院人陈和礼院长前来新加坡募捐,得到会馆积极响应当即成立仁世医院筹募基金委员会,共16人组成,许洁成任主席,下设财政、文书和委员。

共筹募捐款一万三千余元,部分捐款作为医院的经常费外,其余寄存中国银行厦门分行生息三、新加坡独立后惠安公会功能的演变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推行国家认同取代种族认同,实施一系列政策,包括建构人民协会、公民咨询委员会、民众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新的社会网络。

国家取代了社团的许多功能,新马华侨社团转型为华人社团,宗乡社团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自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共产党和非共两大阵营消失,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崛起,对以华人占多数建立的新加坡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新加坡惠安会馆随着国内外社会发展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其功能不断演变。

(一)组织结构的不断演变执委会的演变惠安公会初创时设立的“执委会”是会馆解决内外事务的核心机构第一届(1923-1926)执委会由正副会长、司理、财政、教育、慈善、交际、文(英文)牍、庶务、查帐构成 之后随着会馆的发展需要,组织机构职位变得多且复杂,而一些不符合时代需要的职位也随之消失。

如第六届(1936-1937)执委会取消了“司理”、“文(英文)牍”、“庶务”、“查帐”,增加了以后发挥重要作用的“总务”一职第二十五届(1976-1977)以“福利股”取代“慈善股”第二十六届(1978

-1979)恢复“中(英)文书”,增加“康乐股”历史进入21世纪,会馆功能萎缩,难以吸引年轻人加入会馆,面临会员老化,领导断层的危机,第三十七届(2000-2001)执委会进行新改革,创设“青年股”和“妇女股”,使会馆年轻化、家庭化和现代化,建立接班人队伍,并将。

“教育股”改为“文教股”,加强会馆文化建设附属机构的演变会馆执委会发挥主要作用时,也需要附属机构的协助第六届(1936-1937)执委会就附设了“仲裁委员会”,帮助会馆解决会员的纠纷战后,会馆进入恢复发展时期,第十二届(。

1952-1953)执委会则将“仲裁委员会”改组成“调解委员会”60年代随着国家的建立,同乡的纠纷由国家法治机构解决,此机构随之取消,会馆具有司法象征的仲裁功能消失会馆附设的另一机构是1937年创立的惠群学校,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

1940年被迫关闭,经历了从产生、发展到式微的历程1947年附设的互助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支助的会员越来越少,其发挥的作用在逐渐减弱,四十一届执监委在2008年底向政府申请解散,并获批准。

领导任职期限的变化会馆创立时章程规定执监委每两年一届,但主席连任几届的时间则无明确规定,这种现象在会馆早期时没明显的弊端但随着社会急剧变化,会馆领导层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连任多年,思想易僵化,影响其他年轻有为的会员进入领导层。

到第三十七届(2000-2001),时任会长王汉章提倡改革,通过会员大会决定会长最多连任三届六年时间,目的是让领导层自我更新,形成理想的老中青管理层组织领导身份的变化会馆初创时期的会长皆出生于中国,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但却是商场上成功的富商或显贵,如第一、三、四、七届的主席谢荣西被称为。

“石王”,第三届的司理被称为“盐王”,第一、二、三届的财政被称为“金王”,他们三人在20世纪30年代是新加坡赫赫有名的富商20世纪90年代,第二代土生土长于新加坡的华裔已成长起来,他们已不像第一代来自中国的父辈那样,由于没有受到良好教育,只有在商场上打拼。

许多二代华裔不仅在商界成为佼佼者,而且有的是知名专业人士他们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甚至是海外留学归来、具国际视野的人才,已被吸收进会馆领导层如惠安公会第三十三届(1992-1993)至三十六届(1998-

1999)的会长郭明星,就是首个出生于海外的华裔三十七届(2000-2001)至三十九届(2004-2005)的王汉章会长也是出生于新加坡的华人二代,并有留学美国、具硕士学位的良好教育背景,既是专业人士,又是富商。

现今四十一届(2008—2009)、四十二届(2010-2011)的会长谢福崧也是留学英国、获双硕士学位的富商会员情况变化从“星洲惠安公会历年会友增加表”(1923-1967)分析,1923年会馆初创时会员。

100多名,后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每年入会人数不多于50人日治时期由于会馆关闭,也基本没有增加会员战后,会员人数突增,进入50、60年代则激增至1000多人这种现象明显反映了战后是会馆的恢复发展时期,会馆的活跃对同乡有很强的凝聚力。

到了21世纪初,会员入会制度改变,早期每人每月交会费2元,年捐24元,2002年开始实施永久会员制,每人交会费至少480元即可成为永久会员据说通过此变革,吸收了年轻的会员,节省了收捐的手续和增加了会馆收入。

可想而知,21世纪世界急剧变化,传统社会的产物——会馆面临挑战,会馆功能若还保持在以前的状态,难以吸引年轻会员的兴趣,除了从根本上改进会馆的活动内容外,实行永久会员制度也是一个控制会员减少的办法之一(二)创新活动项目

会馆早期为会员提供福利、解决医疗、寻找工作等功能早在新加坡独立后被弱化或消失,   之后会馆似乎仅成为老年会员精神寄托的场所,难以吸引新一代年轻华裔新加坡惠安会馆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会馆今后何去何从困扰着大家。

进入21世纪,新加坡社会高速发展,会馆只有创新活动,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会馆开创了一系列新活动项目,以期增进乡谊,活跃会馆首先,开创街坊社团联合庆祝中秋活动惠安会馆座落的芽笼29巷,是政府在做城市规划时预留为社团用地,之后来此落户的宗乡社团大小有。

10多家每年社团的活动频繁,开支很大,如何既开展活动,联络乡谊,又能节省费用,是每个会馆思考的问题惠安会馆张成雄副会长受访时谈到,1998年惠安会馆大胆创新,倡议座落在同巷的曾邱会馆、廖氏会馆、张氏总会和彭氏总会等街坊社团联合举办庆祝中秋节,建议每年由一家社团做东牵头,负责邀请参加庆祝活动的嘉宾和演出团体,支付活动费用,其他社团配合,这样做既热闹,又省钱省力。

刚开始没几家社团响应参与,后经几年的活动,其他社团见有成效后,纷纷加入,并每年不间断,效果良好其次,举办“惠安杯”高尔夫球赛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近年以高尔夫球赛进行联谊已成为人们交友的热门活动,会馆领导人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联络乡谊,提高会馆凝聚力的一个新方法。

名誉会长王汉章受访时谈到,2000年由他倡议,会馆举办了第一届“惠安杯”高尔夫球赛,之后每年都举办此项活动参加高尔夫球赛的每位会员皆出钱以及商家捐助,所得款项一部分用于奖品和会员的饮食消费,其余留存会馆费用,每年有万余元的收入,用另一种方式筹集会馆经费,一举两得。

2000年第一届球赛有40多人参加,主要是会友、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2001年第二届参赛人数已达93人;2002年第三届高尔夫球赛增设“水兴杯”,会员范围从本会人员扩大到泉属会馆人员,球员发展到144人。

这些球员不少是专业人士,改变了以往活动以商人为主的传统模式第三,组织回乡探亲访问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1990年中新建交,愿回乡寻根访友的人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第一代华人的逝去,第二、三代华裔已本地化,许多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却不会讲母语,更不懂自己的祖籍在哪。

这些失去华人性的后代让有识之士深深担忧2000年时任会长的王汉章倡议,由惠安公会青年股组织回乡探亲活动由于大家对家乡的隔膜,报名不是很踊跃,王汉章会长还带头邀请自家的9个兄弟姐妹参团11月探亲访问团终于成行,。

8天时间参观了惠安的建设规模,探望了故乡亲人,游历了泉州、厦门和贵阳等名胜古迹一路上团员们收获良多,兴奋不已,探亲访问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也开创了惠安公会第一次大规模组织探亲团回乡寻根的先河从2000年至

2009年已有9批探亲访问团、200多人回乡,其中不少人是在新加坡出生并第一次回祖籍地,感触颇深,就如一回乡的会员撰文写到“惠安——将会是我鼓励年青一辈回去的乡土”(三)弘扬与传承文化艺术新加坡独立后,华人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英语已成为社会的第一位语言,母语降为第二位。

华人失去华语,中华文化的传承何从谈起独立后政府偏英教育,结果华人不会讲华语,不懂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其地位在亚洲、甚至世界越来越重要,与中国交流和经济往来势不可挡所以政府必须重新调整策略,鼓励各民族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及传统,特别提出“讲华语运动”,才能有会华语,懂中国文化的人才到日益强盛的中国进行投资发展。

会馆历来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阵地,当代宗乡社团更加义不容辞地担负了这个新的历史使命20世纪80年代以来,惠安公会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调整活动方式,创新会馆文化功能,在推动健康娱乐,发扬中华文化艺术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新加坡活跃的宗乡会馆之一。

从1982年开始,惠安公会先后成立了华乐组、舞蹈组、戏剧团、美术组、书法组、乒乓队等,学员数百人,常举行文体活动世纪之交,会馆增设了茶艺俱乐部、智能气功班等,尝试多种中华传统内容的活动成立华乐组,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艺术,是惠安公会的一个新举措。

会馆的许多庆祝活动,如中秋节、春节团拜、周年庆、世界惠安同乡联谊大会等都少不了华乐组精彩的献演以示助兴,提高了会馆的活动水准和会员的艺术欣赏水平华乐组不仅为本会服务,还参与社会活动,服务大众如多次参加“春到河畔”迎新年活动;

1984年庆祝会馆成立60周年时,康乐股属下的华乐组、舞蹈组、戏剧团、合唱组于7月30-31日在维多利亚剧院举行大型文娱演出;1994年9月庆祝会馆70周年时也举行了大型演出在文化方面,会馆常邀请作家及专业人士举办各种讲座,传播多种知识,开拓会员视野,提高会员文化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如为了加强会员健康意思,1995年7月邀请中国智能气功的创编人庞明教授开办气功讲座2002年邀请当地著名股票证券人士骆云山、廖江茂讲授“在经济复苏中展望未来股市走势”讲座2008年5月,邀请知名电脑专家梁启明主讲“不懂汉语拼音,也能发手机短讯”讲座。

6月庆祝端午节时,会馆邀请当地知名文人黄美芬主讲端午节的故事7月19日会馆与狮城书法篆刻会联合举办书法讲座出版华文书籍、刊物,传播中华文化会馆从1993年4月开始出版《新加坡惠安会馆会讯》,一直不断除寄发本会会员外,还向新加坡有关宗乡会馆、海外有关单位传递本会消息,扩大影响。

出版刊物有《苏东坡》、《星洲惠安会馆50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惠安会馆60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惠安会馆75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惠安会馆筹建大厦1980年征信录》、《新加坡惠安会馆联办全国宗乡会馆杯乒乓锦标赛特刊》、《防癌保健》等书籍刊物近十种。

(四)与中国祖籍地及国际间的互动交流新加坡独立,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即将来临之际,之后由于特殊的时代环境,惠安公会与家乡极少联系自中国开放后,会馆已开始与中国民间有交往,特别是1990年中国与新加坡建交,惠安公会与家乡恢复密切的联系。

1、会馆积极为家乡来访考察团提供服务,也动员会员前往中国参加投资,进行经济互动1993年5月惠安县经贸考察团一行四人抵新,会馆在本会礼堂主办了“家乡投资座谈会”时任会长郭明星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新加坡政府又大力鼓励国人前往中国投资发展,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希望同乡踊跃到家乡投资。

”座谈会上共签订了6份投资意向书及3项合同考察团在新逗留了两个星期,与新加坡同乡广泛接触,鼓励到家乡投资情况会馆还将考察团带来的“惠安县投资指南”刊登在本会会讯上给予大力宣传1996年7月,泉州市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

(简称肖厝管委会)成立开发区建立目的是利用肖厝的天然深水良港和福建炼油厂,建成以石油化工、海洋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发展对外开放区为此,开发区向国内外广泛招商1997年11月肖厝管理委员会前来新加坡惠安公会举行“肖厝投资环境介绍会”,会馆帮助召集同乡参加并主办了这次招商会。

1999年肖厝管委会成立三周年庆典,会馆派时任教育顾问张文元、副主席刘金顺、财政庄善亮等参加了庆典和招商活动2、会馆与祖籍地文化交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会馆每年派探亲访问团到家乡访问,会员在惠安寻根活动结束后,其余时间则是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和参观名胜古迹。

他们到泉州必定参观开元寺、老君岩、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地方,了解泉州历史文化,增进对祖籍地的认同2009年是惠安公会建会85周年,周年庆活动更增加了新内容,会馆诚邀泉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联合举办“泉州百个家族移民东南亚族谱展览”,并由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承办,取得空前成功,首开该会馆邀请外国文化单位参与周年庆典活动的先河。

3、参加祖籍地各种庆典,加强与家乡的密切联系1987年惠安崇武庆祝建城600周年,时任会馆副主席的张文元、总务庄春荣、执监委刘金顺、王水九和庄锦发等前往参加庆贺会1997年会馆成员参加惠安渔区文化节、1999

年与2004年会员分别参加在惠安、泉港区举办的第一、三届世界惠安泉港同乡联谊会,以及参加第二、五届泉州旅游节(五)建立同乡国际网络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来临,传统社会的产物新加坡华社面临危机,同时也是发展的契机。

惠安公会采取立足本会,扩大视野,走向世界的策略,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以及中国祖籍地广泛交流,建立国际或区域网络,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由于与马来西亚特殊的关系和邻近的地理位置,惠安公会与马来西亚惠安同乡会历来关系密切。

1972年10月10日第一届马新惠安社团联谊会在雪兰莪惠安公会举行,之后由马新各地的惠安社团轮值主办,一共举行17届,其中新加坡惠安公会举办了第二届(1973年)和第十三届(1984年)1976年首次由隆雪惠安公会主办马新惠安同乡嘉年华会,每两年召开一次。

前六届新加坡惠安公会都派员参加,并曾主办,后由于各种原因而缺席,2007年又恢复参加由麻坡惠安公会主办的第16届马新惠安泉港嘉年华会惠安公会通过参加并主办亚洲地区联谊会,建立亚洲同乡网络1988年第十七届马新惠安社团联谊会由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主办,前来参加的不止限于马新的同乡,港、台、菲律宾、印尼等地都派代表参加。

自1989年会馆参加在马来西亚巴生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惠安社团联谊会起,之后每届都派员参加,并于1994年主办了第六届亚洲同乡联谊会惠安公会参与并主办世界同乡联谊会,建立世界同乡网络1999年9月“第一届世界惠安同乡联谊会”在惠安县召开,会馆派代表参加。

2001年9月“第二届世界惠安同乡联谊会”由马六甲惠安公会主办,新加坡惠安公会与星洲惠华国术研究会的17名执监委和23名会馆华乐团成员参加原本在2003年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惠安泉港同乡联谊会”,由于受“。

SARS”传染疾病的影响,改在2004年5月于泉州市泉港区召开,近200名海外乡亲欢聚一堂,其中就有来自新加坡惠安会馆成员2006年11月“第四届世界惠安泉港同乡联谊会” 由新加坡惠安公会和星洲惠华国术研究社共同主办,邀请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代表,以及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缅甸、加拿大和美国的同乡社团参加盛典。

四、结语回顾新加坡惠安公会的历史,不难发现,1965年新加坡独立是惠安公会发展的分水岭独立前,公会为南来的惠安人找工作、寻住处、照顾大家的福利,发展教育,解决同乡的纠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支持祖籍国革命和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等,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新加坡独立后,推行国家认同取代种族认同,实施一系列新政策,政府职能取代了会馆的部分功能,惠安公会的作用和凝聚力相对减弱因此,继承传统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与促进经济发展成为惠安公会的主要功能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和世界全球化,对惠安公会是危机与发展并存的时机。

为了不被社会淘汰,惠安公会在保持服务社群的基本职能下,不断调适,自我更新在组织机构上对不合适宜的职能删除或以新的岗位取代对老化的领导层进行调整,推荐受过良好教育、热心公益事业的第二代华商或专业人士任领袖。

为吸引青年人进入会馆,增强会馆凝聚力,不断创新会馆活动内容,使之焕发新的活力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新建交,使曾经在60年代惠安公会与祖籍国断裂的关系又重新被连接起来,与祖籍地频繁的经济文化互动,增进了中新经济文化发展;通过世界同乡联谊会,建立横向的广泛联系,既促进乡谊,也寻到了商机。

    这是一个几代惠安人共同撰写的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尽管时世变幻莫测,惠安公会依然在同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80多年的公会发展经验是留给后代的宝贵资源,相信惠安公会的精神会代代相传,这是新加坡惠安人的追求,也是我们大家的期待。

 参考文献:1、特刊和会讯《新加坡惠安公会会讯》1-2期、4-14期、16-17期《新加坡惠安公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惠安会馆,1979年《新加坡惠安公会七十五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惠安会馆,1999年。

《新加坡宗乡会馆史略》(上册),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2005年《总会三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1989年《总会十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1995年2、口述资料(按时间顺序)张成雄(惠安公会副会长)口述,2008年。

8月28日王汉章(惠安公会名誉会长)口述,2008年9月4日庄志桂(惠安公会)口述,2008年10月2日3、书籍与论文刘  宏:《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年黄贤强:《新加坡客家文化与社群》,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联合出版,2008年区如柏:“新加坡宗乡会馆回顾与前瞻”,载《总会十年》,1995年12月曾玲:

“调整与转型:当代新加坡华人宗乡社团变迁”,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陈经华:《新加坡的惠安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谢  剑:《香港的惠州社团从人类学看客家文化的持续》,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1年。王日根:《中国会馆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整理|惠安文献馆发布|惠安文献馆

【关于我们】惠安文献馆一直专注于大惠安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开发、研究工作已形成和建立较为完整的本地区地方文献收藏体系保存并记录下惠安完整的发展历史进程关注本土文化,保护地方文献;在时光流逝中,一起留住乡愁!

版权声明惠安文献馆致力于传播惠安文化,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朋友圈,平台所有文字仅限于个人学习及研究,不得用于商业行为!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禁止未经允许用于他处!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若不慎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

!投稿、转载、投诉,联系微信wcyang0595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惠安往事↓↓↓                                             点一下在看让我知道 你来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