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绿色人文:人文视角下的绿色设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WACA 2018》网络版:薛明|润物细无声——以人文和绿色的姿态融入城市

绿色人文:人文视角下的绿色设计

 

润物细无声—以人文和绿色的姿态融入城市

薛明中国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今天我会与大家分享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在困惑中应对这些问题的方法 。

今天,大家在一起,一方面是分享,另一方面也是探讨首先,我要讲的是在我国的三四线、甚至二三线城市设计中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整体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色彩和屋顶高度的处理较为混乱(图0-1)。

图0-1 色彩、屋顶高度的处理比较混乱其次我们特别追求宏大叙事,比如追求广场的巨大尺度(图0-2),但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需要不够重视同样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很多规划约束下,出现了不少高度一致的塔式住宅,这对城市的整体形象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我们很多新区,模仿大城市做宽大的马路(图0-3),而旁边的建筑密度并不高,这种做法形成了一种非常没有人气的城市环境,其他类似的情况还很多。

中国经过了40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从量上来看确实可观,但是在质的方面,留下的遗憾还是非常多的一些建筑师太热衷壮观的场景,对世界的震撼力关注过多,但是对一座城市如何充满活力地高效运行,市民如何便利地生活等实际问题关注的非常少。

在城市的微观层面上,对于人性化的考量就更少此外,我国城市中大拆大建的模式,抹去了很多宝贵的历史记忆,同时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也受到稀释最近几年形势有了一定的好转,但城市设计仍强调了一种宏大叙事,有急于求成的倾向。

在这种过程中也会良莠不齐,鱼目混杂,我也觉得如果控制不好,所谓的城市设计,说不定就不会起到该起的作用

图0-2 巨大尺度的广场

图0-3 宽大的马路今天我们的题目是从建筑师的角度下来关注城市作为一个普通的建筑师,我们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项目来思考建筑师要从宏大叙事的情节中解脱出来,从更多的微观层面来关注城市,关注自己的作品,关注建筑跟城市之间的关系,考虑把它们的关系处理得当,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对于大多数建筑师的一个实际且迫切的需求。

我们今天的题目是建筑与城市、绿色的关系今天我主要讲三个自己参与设计的项目第一个项目是我们建研院的办公区渐进式的更新,及我们考虑问题的角度第二个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址第三个就是在成都的来福士广场一、建研院办公区渐进式更新。

首先是建研院的办公楼,左边是旧楼,最深颜色的是我们建研院的一些科研办公区(图1-1),浅灰色的是旁边单位的建筑,不属于我们的产权范围下面是我们建研院家属区中国的很多城市,不是欧洲小街区密路网式的设计,而是一种典型的大街区,而我们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大院式的建筑,形不成很好的与城市相容的环境。

右面是我们经过一部分改造以后形成的一个状态,虽然还是大街区,但实际上从与城市的关系上已经有所改善第一个改造是这条路,它在规划上是原来的路尽管现在从实际操作中还仍然是属于我们内部的一条路,但是实际上已经有很多行人从这里走。

另外就是还有这条路,原来这里是我们的一个实验室,这部分拆掉以后,这边开了一条路,在西边有一个开发的大规模综合建筑,右边的地铁建好之后,每天有大量的人从这里上班,而这条道路边人行道的障碍物很多,行走不便在这里走的时候是很不舒适的。

行人开始从我们单位里的这条路走,虽然我们还是将这条路作为内部路处理,但是这条路现在已经成了我们城市的一条辅助路

图1-1 建研院总图因此,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也就有意识地对这条路的改造加入了一些与城市融合度较高的设计在东侧目前还是围起来的,我们在做新主楼的过程中,把将来可能打开的路留了出来,并做了很多的绿化,将来这一部分有可能呈现出类似街心小公园的效果,这为未来留下了一种可能性,即使目前来看有一定难度。

这是我们的老主楼(图1-2),设计于上世纪80年代这座是不久前我们完成新主楼,旁边已经形成了一条半公共性的街我们当时主要处理的就是这条路,目的是让建筑与这条路有一个更好的关系接下来是我们做的一个目前节能近零能耗示范楼(图1-3)。

这是它整体的改造以后,这边做了一个新楼,这是从南侧看过来的一个关系,这是从三环路上看过来我刚才提到了整个中国的大城市的大环境下,公共建筑设计与宽马路的关系一直是不太好这个楼前面虽然留了很大的广场,但是实际上这个广场是给单位内部使用的,对于公共性来说是很差。

我们在做新主楼的过程中,曾经跟我们院领导尝试过把这个街区打开的,把围墙设在这儿(图1-3),前面的全部作为公共的区域我们院领导开始也同意我们做这种试,但是后来考虑从管理因素目前很难实现,包括市政这里有一条带状绿地,也是阻断了我们跟城市之间的一种很密切的关系。

但是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还是为未来打开做了一定的预留条件

图1-2 总体规划图

图1-3 总体规划图下面我接着来讲讲这几栋楼的改造过程(图1-4)从远处的一个城市轮廓的角度来看,这个是我们原来的老主楼,这个是我们的新主楼,这个是我们旁边开发的一个综合商业体首先我们在设计这一部分的过程中,非常注意避免出现跟整个城市环境不相容的面貌。

我们老主楼改造的过程中,在色彩上做了一定革新,新主楼也符合一个科研单位本身的气质,同时又跟周边尤其是北方城市环境更为融合大家可能看到,很多的标志性建筑,人们都非常重视,但是我到一个城市以后,最重要的一个体会还是我们的机理性建筑。

我觉得更多的建筑师有责任把这些机理性的建筑做好

1-4 楼的改造过程这是老主楼,原来的颜色我们认为不太好,它是青灰色的,实际上对整个的街区带来的观感,是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我们这次把它换成了冷暖灰色(图1-5)同时加一部电梯,建研院是一个封闭性的单位,这个电梯我们有意识的把它做成了一个观光电梯,尽可能跟城市在空间上和视觉上产生更多的关系。

另外由于建筑的本身做得非常方方正正,所以在夜景上我们做了一定的设计(图1-6),让它对周边环境有一定的贡献,也就是打破周边黑压压的感觉(图1-7),这样使得街景也对城市做出了一个贡献而且这种夜景照明不是很强(图1-8),它随着角度有一定的变化。

这样的话我们认为新楼建起来以后,不仅仅是为自己使用,同时也为这个城市做出一个更积极的响应

1-5 老主楼青灰色和冷暖灰色对照

图1-6 夜景设计

图1-7 夜景周围

图1-8 夜景照明另外就是我刚才说向北方向留出来的那条路,为了能与城市有一个更好的互通关系,我们尽量把底层做得很通透,为将来的打通做准备,希望让它成为城市的一个公共场所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必须与现实相结合地方,比如这是我们必须要保留的一个传达室(图1-9)。

这里我想说的,倒不是与城市的关系,是说我们在做所谓的绿色建筑,该如何去处理?其实我们在做这个传达室的时候,没有人要求我们去往绿色建筑上考虑,但是我们做了挑檐,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是夏季的一个遮阴曲线,我们尽可能地在夏季减少阳光辐射,在冬季让阳光进去。

事实证明这么一个小建筑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处理,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为了消除对整个城市的压迫感,传达室其实可以做得更低,如果再低一点的话,相信这个效果更好

图1-9 传达室以上是我们一种理念的体现两个值班室前面的围墙(图1-10),在无法把它完全去掉的情况下,我们希望采取一种跟周边的绿化能够融合的方式这样至少在一定的时期内,我们可以减少它的封闭感我今天的题目就是以人文的精神融入城市,现在很多建筑师很关注建筑的外形震撼但是对人性的关心却很少。

我就从这方面考虑,这个入口消除了台阶(图1-11),使人能平缓地进入,其实在欧洲乃至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里,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做法

图1-10 两个值班室前面的围墙

图1-11 入口消除了台阶然而即使这样一种做法,我们在跟规划局提出方案的时候,也是经过了一番斗争我们消除了路之间的台阶,希望形成无障碍的通行方式,但是现在路上仍被放了一些石头可见我们的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始终是在很艰难地进行着。

图1-12这个入口我们强调了公共性,上下班的时候,很多人在这里相会时,可以打打招呼,还有很多抽烟的人可以到这里来休息,特别是夏季的时候,这个入口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地方作为一个大堂来说,我们不仅要跟城市之间保持公共性,还要记得绿色设计(见图1-13)。

图1-12 公共性入口

图1-13 绿色设计根据绿色节能的要求,天井的面积是要受一定限制的我们虽然也符合了这个要求,但是我没有设遮阳为什么呢?大家可以看到天井在北面,这个楼本身就把它遮挡住了所以在做这个设计的时候,我们在保证了大楼大堂明亮通透的感觉的同时,在节能上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

另外,为了体现建筑科学研究院的特点,我们在二层这个地方做了一个与一层有一种互动关系的休息厅(图1-14),同时它也是一个透明的报告厅这是反过来看我们街区的三环路的情景,我希望将来这一部分能够变得更加通透。

图1-14 报告厅在二层可以看到,在体现建研院本身的人文情怀的同时,我们也让它跟这个城市之间保持一种沟通我们希望在这里举办的一些学术活动,可以给大家带来一种视觉上的沟通,甚至对城市有一种传达效果这将成为我们建研院最好一种表达。

在上班的路上,我们也做了一条半室外的内廊(见图1-15),一方面它对底层起到了一定的遮阳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做了一些玻璃挡板,可以挡风,另外为了怕人碰上,专门又做了一些彩色的油点,从而使这里形成了一个非常舒适的空间。

这是我刚才提到的希望成为城市的一个街心花园的地区,很多人在这里看看手机,抽个烟,逐渐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室外场所从家属院这边上班的人,可以通过内廊走(图1-16),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主楼的南侧,是我刚才提到的希望成为小花园的部分,我们一开始希望这栋楼的南部全都是遮阳的,但是由于造价的控制,最后只留了一条作为两个实体之间的一个休息空间。

遮阳设计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使室内的环境非常舒适:夏季没有直射的阳光,冬季又会进来非常温暖的阳光

图1-15 1-16 内廊二、近零能耗示范楼图2-1原来是一个红砖楼我们把它做了一定改造我很赞同李教授提出来的观点,绿色建筑不是为给建筑贴上绿色的标签,我们还是应该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考虑它如何跟我们建研院的气质相结合,如何能更好地为人所用,如何更多地体现它的人文情怀,所以我们在建筑的色彩上延续了原来红砖的这一效果,但是又要保证它高效能的外墙保温,所以我们用了幕墙的体系,但是又留下了院里的一些文化的特征。

我们并没有特意体现所谓的一些高技术的东西,而是想让进入楼里的人体会到一个真正的低能耗建筑,而不是技术的堆砌,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所用,包括在室外设计下沉花园自然曲线更多是从使用角度处理问题

图2-1 红砖楼改造我们在南侧做了一些光伏板,把它与内墙结合起来进行设计,使两者能够具有有良好的融合性实际上即使多做一些也完全可以,但考虑到光伏板的效能问题,作为一个节能示范楼,光伏板只是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已。

通过这个设计,我们应该深入考虑如何做一位建筑师三、废弃抗震实验室再利用这座抗震楼的西边有个小门,原来是一片杂乱无章的房子,还有一个垃圾站由于有很多人从这里经过,我们觉得应该把这个地方做得更加丰富一些,所以我们有意识地把它做出一条街的感觉。

抗震的实验楼(如图3-1),原来是一个较大的废旧空间,基本上已经没有用了,我们本来想将它改造,但由于其本身的结构已经变得很疏松,考虑安全性问题,就被拆掉了拆掉以后,实验楼北侧有一部分房间被保留下来做了办公楼,我们有意识的把这一部建筑北侧在奥运会期间被刷成了一种别的颜色,我们又把它恢复成了红砖本来的颜色,内部保留了厂房,用原来的一些构建来体现历史的记忆。

从小院门可以看到原来的内部环境非常差,经过我们把它改造了以后,现在作为一个厨房,供应整个楼区的餐饮还有这一部分还没有完全得到改善,原本我们希望把这部分的围墙去掉,但是短时间内还未能实现,但是整个的楼体设计已经为未来做了一个考虑。

无论如何,我们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我希望随着逐步的改善,这里街区的形势会越来越友善走到门里面,可以看到这条街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步行环境垃圾站原本是一个白色的铁皮房,现在我们将它和周边的颜色、材料都协调起来。

配电室近期也做了一些改造,它的入口不得不朝西,为了体现节能,我们就尽可能地把它缩进来,在凹槽里面产生遮挡另外首层是一个很小的门厅,热环境通过一定的遮挡逐步缓和,二层只是为了强调出口,实际上它外面是玻璃墙,里面是一个实体墙,上面开了天窗,这样达到一个较好的使用效果,现在,它由一个变配电室变成了一个办公室。

另外,在改造过程中,我们将台阶改成了一个坡道,而且有意地让坡道从地面延续上去,强调城市和建筑的整体性,这使周边的环境更加宜人(见图3-3)分做成了一个有序列感的建筑(图3-2),让人们从这里经过的时候,能有不那么乏味的感觉。

3-1 抗震楼南立面

图3-2 抗震楼北立面

图3-3 配电室周边环境四、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址这个项目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新址,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考虑到国内的一些单位都希望将自己的办公楼用围墙封起来,我们与业主商量,希望这一部分加强公共性,因为这个新址东边是东三环,车辆比较多,业主同意了。

从立面看,这个地方作为一个主入口是没有问题的,但实际上人们平时也不从这里通过,这就是现在中国面临的一些不得不考虑的情况因为这一部分是一个亲切尺度的街区,所以我动员他们在底层做出一部分公共空间,以备将来可以作为小的展览厅、咖啡厅等等。

另外这里有一个画廊,我们把它的入口放在了这边,将来可以直接对外,后面的图片可以看到这一部分

4-1 台阶式空间处理由于在它的西侧有一个住宅楼,业主提出来,这边不能对它有视线上的遮挡,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台阶式的体量处理这种要求我觉得正好也为我们这个项目形态的丰富性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由我们利用这个台阶的跌落,在给出版社汇报方案的时候,说建筑形态就像出版的书一样,使他们对这个方案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见图4-1)。

建好以后整个街区的感觉是具有一定融入感的这个是我们同步建设的另一栋楼,我们事先了解了它大概的一个整体的色彩情况,包括周边的红砖,我们有意识地使它形成了一个跟街区更好的整体关系(见图4-2)刚才说的主入口,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遗憾,如果以后的法规能允许把这一部分的绿地和车站交给我们建筑师一起做的话,我相信这部分跟城市的关系会更好。

但是现在很遗憾,我们没有完全的实现(图4-3)在这里我想再顺便说一下我们对绿色的态度,由于这栋楼朝东面,所以我们在保证基本日照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减少了窗户的数量,在南北方向我们开了比较大的窗户而在南侧我们还做了遮阳,用的就是我们院里的楼没有完全实现的形式,为了完全顺应气候,西侧我们通过更多的内凹来减少西晒,甚至做了一些竖向的遮阳板(见图4-4)。

图4-2 出版社新址主入口

图4-3 出版社与周围街区关系

图4-4 西侧立面内凹及遮阳板在没有绿色的要求下,作为建筑师我们应有意识地想如何去做,实现一定的绿色诉求我们并不是为了拿到一个几星称号,我们真正关怀的是真正的绿色建筑所应该关注的一些问题这栋楼的北侧,可以看到它也是与南侧的立面有一定呼应,但是我们没有再去做遮阳。

很遗憾的是这一部分的花园目前跟我们建筑的主楼一样,仅供内部使用我们也很希望将来这部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所享用的一部分这座建筑在材料上与周边适应的颜色和质感上体现了美术出版社所具有的气质,我们也希望它能适应更北方的气候,周边的街区如何能够更有气,使大家觉得更有亲切感,更有温度感。

这是出版社室内的大堂(见图4-5),我们也希望将来能够有更多的公众能够到这里来了解人民美术出版社,彼此有更多的互动,下面我们在旁边开了一座很小的下沉花园,这样使地下展览馆平时就有一定日光,可以改善人的心理感受,同时也为采光节能做出一定的贡献。

图4-5 室内大厅五、成都来福士广场最后我要介绍的是成都来福士广场(见图5-1),这是我们与Steven Holl 共同合作的项目在与很多同事交流的时候,大家总是对这个项目的建筑形态比较感兴趣,但是我反复强调,其实这个形态的本身是次要的,它是周边很多住宅区的日照反推回来形成的状态,我觉得这是它生成的一个很好的理由。

所以我觉得相比这种状态的独特性,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出发点,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

图5-1 成都来福士广场我要说的另外一点就是广场跟城市生成的关系,原本甲方很希望把邻街面做成两层甚至三层,以提高它的商业价值但是Steven Holl先生一直坚持仅建一层,他希望更多的公众通过一层的裙房屋顶、二层裙房屋顶,一直到三层裙房屋顶,能够形成与城市更为融合的空间。

事实证明他的做法非常成功,最后也得到了甲方的认可,这座广场现在已经成为成都一个非常好的城市环境,也是市民非常喜欢的一个区域通过广场上面的连桥,可去往城市的各个不同方向广场周边现在有很多的住宅区,还带着围墙。

我们想将来这破除以后,这些建筑会与城市有更好的融合感(见图5-2)

图5-2 成都来福士广场与城市的融合

图5-3最后,我要说的是成都来福士广场虽然也获得了金奖,但是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并没有把绿色的技术作为标榜,而是实实在在的考虑它如何能够与城市产生更好的关系从总体来说,我要强调的就是,绿色是我们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曹梦洋、王栋博根据薛明先生于2018年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年会暨“建筑师视角下的城市设计与绿色建筑”论坛演讲录音整理)图文排版:靳佳欣责任编辑:黄嘉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