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四川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四川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是什么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成都平原日夜奔腾,川流不息。成都成为扬名千年的宜居之城。密布成都平原的“绿岛”里。成都平原农田连天接地。

四川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四川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是什么

 

都江堰的水在成都平原日夜奔腾,川流不息将这里打造成富饶的天府之国依托富饶成都成为扬名千年的宜居之城那么天府之国,宜居之城为什么是成都?答案就在密布成都平原的“绿岛”里如果说翠竹修林是绿岛的暗号林盘就是成都平原宜居的密码

被翠竹修林所掩映的林盘,仿佛一座座“绿岛”分布在成都平原上两千多年来的幸福栖居乐土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治水智慧的结晶成都平原农田连天接地“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民居被翠绿竹林所掩映四周水渠环绕宛如世外桃源——这就是

林盘林盘是散落在平原上“随田而居”的聚落是“自给自足”的丰盈是成都平原特有的生存网络是构成我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东方生命聚落景观是成都人民创造的独特人居形态

大邑韩场镇韩延村(刘墩子林盘4、5小组)。摄影/冉玉杰Ⅰ河流、水网造就成都平原的富饶与宁静

《栖息家园》,拍摄于金堂县赵镇街道,金堂县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摄影/吴继成 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俗称川西坝子由岷、沱两江及其支流冲击而成岷江自北向南流经茂汶、汶川穿过龙门山脉后地势变缓,流速下降岷江从上游携带大量冲积物在此堆积。

形成冲积平原沱江上游的湔江、石亭江、绵远河在东北方向也催生了一块平原二者相连且有“双生河流“现象这就是著名的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水系图图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2020年12期关于岷、沱两江被称为双生河流的原因有两点:首先沱江的发源地九顶山位于茂县与安县、绵竹的交界处九顶山的西坡是岷江水系东坡则是沱江水系也可谓“东别为沱”。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河谷其次岷江从都江堰进入成都平原河床突然变缓水流失去控制泛滥成灾为整治岷江水患古蜀时期就积极开展治水实践为后世成都平原半自然半人工水网奠定技术基础从岷江内江分流出的蒲阳河-青白江柏条河分流出的毗河。

没有再回到岷江水系而是于金堂县汇入了沱江成为沱江上游的源头之一这也是“岷山导江,东别为沱”的另一种解释也是人们把岷江和沱江称为“双生河流”的缘由

都江堰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宝瓶口,是在玉垒山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控制着内江的流水量成都平原西止龙门山脉东界龙泉山脉面积约1.88万平方千米海拔450米~750米之间在山地纵横、沟壑万千的中国西南一块面积广阔、气候温润、水源充足的地域。

足以为人类生长繁衍提供天赐温室成都的地貌与河流走向高度融合由西北向东南微倾的地形平均坡度3‰~10‰这块平原仿佛经过某种超凡意志的精心设计一旦有人读懂其中隐藏的玄机就将重新定义生存于此的人类命运与文明走向

成都龙泉山丹景台,这里是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的生动实践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赋予了成都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摄影/朱建国古蜀族群从大约4500多年前开始经过不断迁徙的实践与治水策略成就形成了成都平原

“沼泽时代”的古蜀文明到约公元前256年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无一不体现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土地真正的秘密它将持续定义成都平原生产生活模式与思想行为理念

崇州白头镇大雨村幸福里成都平原之上岷江水化作细流沿着河道沟渠辗转于村舍流淌过田垄,润泽天地万物亦考验着陌生闯入者的耐性和判断力2020年11月我和摄影师前往陈明全家的路途堪称一次乡野迷踪:在水量丰沛的徐堰河

两岸遍布的水渠与迷宫般的田间道路让导航瞬间失灵密集的渠道纵横交错,形成渠网而块块耕田则分布其间,毫无规则我们唯有依靠反复询问、试验,穿行、踯躅……才能不断接近目的地

川西郫都区美丽乡村——先锋村先锋村正致力于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居民一三产业联动,打造精品盆景园和成都最美乡村,为发展田园乡村旅游产业,有效改善居民的人居生活环境起到了示范作用摄影/邵敏许是陈明全老人久等未果。

索性来到徐堰河边守候见面寒暄之后我们的路径顿时明确,速度加快他也顺便解释起这田地水网:“我们种田全赖水利灌溉,这些河道沟渠旁的地也就不成方块,但主要是靠家近,打理方便”我不得不承认若抛开寻路问题仅仅出于生产需要和生活方便的实用动机。

这种理念是极为经济有效的选择而它的背后则是都江堰工程所开辟的河渠水网系统与农业开垦灌溉需求之间千百年来不断相辅相成又协调交融一体的呈现方式

湿地仙境,摄于桤木河湿地公园成都平原的农耕方式是一种不同于中原地区“井田制”规模化耕作的生产方式人水系统的维护不仅从权力到成本都相较分散社会契约背景下“分散劳作”不仅成为可能更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选择以及川西坝子独有的地理条件下

“随田散居”亦顺理成章变成最为适用的居住方式

川西田园新居,摄影/左庆云Ⅱ信仰与移民催生的林盘聚落在陈明全的带领下来到他居住的林盘边缘但见一水清溪绕过陈家那栋宽敞的院落就隐约在高拔繁茂的乔木与竹丛之间杉木深暗、银杏飘黄金橘与绿柚缀满眼帘每次接近林盘

总让我想起左思在《蜀都赋》里描绘的成都平原:“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其园则林檎枇杷,橙柿梬楟。榹桃函列,梅李罗生……”

成都平原上的幸福美丽新村都江堰治水模式的成功逐渐造就了川西优裕生活环境进而化养出蜀人休闲浪漫的精神气质从人水和谐的理念去溯源历史会发现这片平原自古蜀时代就有了崇尚自然的历史更是中国自然主义哲学——道教的发源地。

与北方文化不同成都平原有它独特的浪漫著名史学家蒙文通曾说:“蜀人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未能尽信儒家学说……词赋、黄老和卜筮、历数这才是巴蜀古文化的特点”当道法自然,悠然自得的思想观念与蜀水平原独特的人水系统相互通达

成都温江区幸福田园——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采风地摄影/向实关于林盘居民的来源“林盘”名为土城,共住7户人移民是清初战乱平定后随着“湖广填四川”而来当时的成都平原地广人稀,土地荒废后来,移民分批涌来田地开垦划界

但不同的大家族会分散而居林盘之内,小家独院多为宗族近亲、兄弟住户不多,关系简单邻里关系容易融洽既保证了私密又可互通有无林盘之间以田为界彼此相距不过数十至数百米若即若离的状态让林盘内的居民既享受着小家庭独立

的自由又享有大社会守望互助的便利

林盘内的居民在屋前院子里享受团圆之乐Ⅲ场镇是林盘聚落的一个小中心区域最近一次去曾怀清家已是2020年11月初抵达曾家院子时空旷的院落里只有小白狗吠声迎接我才记得应该提前打一通电话今天是农历5号我早该在胥家镇停下。

或许能够遇到他“胥家镇最近、聚源镇有10多里远、蒲阳镇大概10里路、天马镇则有12里路……”在曾怀清的心中除了生活起居的林盘地图之外还有一张用于商贸交际的场镇地图在这两张交织重叠的地图中不同的林盘呈点状分布

一定数量的林盘组成村落多个村落之间的地理中心大多即是一地之场镇作为该区域内的行政、经济和文化中心这种从林盘日常延伸而出的聚落体系放大至整个成都平原的地理格局而言就是一张庞大而有序的人类活动网络

大邑韩场镇正福社区郑林盘摄影/冉玉杰从林盘到村落从村落到场镇从场镇再到城市成都平原形成了林盘—村落—场镇—区域县市—中心城市(成都)这一逻辑清晰、复杂不紊网络状聚落体系若干聚落联缀成网大珠小珠落玉盘更铺展出气势恢宏、丰富多样的社会景观

涌动着川西坝子经久不衰的蓬勃生命力就是这样人们聚时逢期赶场散时各归林盘看似散居无序的林盘其实暗含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系统“屋后种林木竹子,屋前开院坝河渠绕田地,林盘大概就是这么个格局”

崇州市道明竹艺村千百年来川西坝子的林盘居民自发主动地培植和维护让无数的林盘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和用途多样性高度统一的理想居所它的林园—人居—稻田系统蕴含着生生不息、循环不已的文化生态学价值不仅让林盘成为田园诗般的宜居之地。

同时也在适应自然环境传承人文风俗方面强化着当地居民的认同与归属作为成都平原农耕文明的主要物质载体林盘是延续着川西地区农业社会的健康富庶的基本元素以林盘聚落为核心勾勒出美丽的田园景观众多的林盘与农田、水系、场镇、道路、山林

等要素共同构成庞大而有序的网络体系更使得成都平原的“陆海”、“天府”之美誉延续千年不衰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林盘的秘密不止于此我会发掘并探讨林盘在内的川西农耕文化精髓愿所有人都能真正走进林盘聚落让心灵沐浴在气韵悠深的精神道场感受川西坝子古老农业文化遗产体系中的人居形态享受东方田园带来的大美无言。

那座座天作人和的生命绿岛承载东方智慧的精气神韵在成都平原的沃野大地上生生不息话题你还知道哪些“天府宜居”密码?- END -部分图自:视觉中国撰文/孙吉责任编辑/刘乾坤编辑/石梅实习编辑/袁佳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