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人文修养角色扮演:护士人文修养角色扮演实训报告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报告分享(一)2022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完成单位的《思政引领下的护理专业“医-防-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报告分享(一)2022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完成单位的《思政引领下的护理专业“医-防-养”贯通培养课程》成果总结报告,供各院校老师学习~
01成果背景
(一)新时代,护士岗位多样化趋势业已形成在发达国家,护士不仅是医生的助手,还在“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剧、慢性病增多、新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人民健康需求不再局限于“治已病”,而更注重“治未病”,疾病预防和康复需求越来越大。
作为医疗卫生战线的重要力量,护士工作岗位也由医院逐渐延伸到了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等同时,多点执业、“互联网+”护士等新型岗位已在发达国家规模发展护士岗位多样化趋势对护理疾病全过程的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高职教育护理专业课程模式急需改革,以培养道德高尚、素质过硬的“医-防-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学生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匹配度。
(二)新时代,护士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已凸显护士人文素养指护士具备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修养,其在护士人文素养在护士的职业价值抉择、政治取向和行为能力培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护理人文素养也是护理人员在工作岗位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者精神的品质表现。
新时代护理专业应培养具有综合运用医学、人文以及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创新型人才(三)成果形成和培育过程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护理专业学习领域开发与设计的研究》中,调研发现原有课程培养目标与护士实际工作岗位要求之间存在偏差。
例如,医院已经开展了慢性病患者院后管理,课程中却缺乏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相关内容;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要求越来越高,而人文素养课程模式却未发生相应改变从此开始了“从心出发,医-防-养贯通”的课程改革与探索2014年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护理专业课程的模块化构建研究》等一系列省、市级教改项目的基础上,重构课程,构建了人文素养教育全面渗透的“医-防-养”贯通式全生命周期课程门类与内容。
教学方案得到香港理工大学彭美慈教授、中山大学张美芬教授、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薛梅教授等的高度肯定2016年完成并实施高职教育护理专业“以思政为引领,医-防-养贯通”的课程模式经过坚持不懈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并通过申报《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及应用研究》《基于课程思政和大融通理念的高职护理人文素养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等省级教研项目,使该课程模式在实践中被不断优化。
0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护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脱节护理专业一直比较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但是以往的关注点主要聚焦在职业本身需要的医德医风,内涵有待进一步升华;人文素养在教学中被诸多课程门类分割且无序排列,不利于对专业课程进行渗透,也不利于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系统挖掘。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素养要求脱节随着护士职责和岗位拓展,能力要求也增加,其中对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能力和人文素养需求最为突出而现行护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课程内容固化,重“医”轻“防”,人文素养培育未成体系,导致培养出来的护士能力欠全面,“医-防-养”结合能力薄弱、“温度”不够且不稳定,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三)教学方法与专业学习特点脱节的问题护理工作中对病人的护理,需要运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等跨学科或跨专业知识和技能然而,传统“三段式”课程模式将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三部分分类设置,情境化、项目化教学受限,不利于学生岗位能力培养。
03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确立“价值导向,思政引领,知识融通、技能关联”的课程开发原则1.确定理论基础能力素质模型为重构课程模式提供科学的方法论能力素质模型将人的能力素质形象地描述为海面上的冰山,知识和技能属于海平面以上的浅层次的部分,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属于潜伏在海平面以下的深层次的部分,真正能够把优秀人员与一般人员区分开的是深层次的部分。
本成果将思政培育融于专业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专业思想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2.从专业课程内容的多维度建构出发,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重新解读护理岗位工作任务特点和职业道德要求,摒弃工具理性,确立“生命为本”的职业价值导向,开发了“医-防-养”贯通课程包,其要素是:①护士专业认同度越高,病人满意度越高;②护理岗位工作任务由单一疾病护理向预防和康复方面延伸;③护士在崇高的职业道德和精神指引下,提供临床、预防、康复等护理服务;④课程构建以疾病全过程(即“医-防-养”)护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
(二)重构课程内容,形成“医-防-养”贯通的课程门类现有医学各学科知识迅速膨胀,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对现有护理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了拆分——重建处理首先,通过“拆、融、通、渗”四策略,进行课程内容重构:①将原独立设置的多门护理人文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内容进行拆分;②拆分后的人文和基础知识与护理、预防和康复知识有机融合;③以医院、社区、康复机构不同护理岗位任务为导向,构建贯通岗位的实训情境;④教学中,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相互渗透。
其次,通过思政引领,对重构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价值导向的“医-防-养”贯通的课程门类:①构建护理人文教育先行课程—《护理导学》,全面阐述护理职业价值的体现和要求,升华其内涵;每门专业课程确立一条或多条思政主线(例如,外科疾病护理部分,以白求恩精神为主线),形成有引领、有高度、有渗透的思政教育网络;②以生命周期为经线,开设涵盖儿童、成人、老年护理课程;③以疾病发生发展周期为纬线,以疾病类型为原点,融入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康复知识和人文素养内容。
(三)从“心”出发,构建“情境化-五段式”教学法在教学情境设计中,强调以生命为本,从“心”出发,把“爱”贯穿教学全过程,着重于“情境化-五段式”教学法主要做法是:构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多场域情境案例;制作数字教材,思政案例视频等富媒体资源;确定待解决问题群;制定“医-防-养”跨场域护理解决方案;在见习、实习中检验解决方案的效果。
04取得的成果
(一)确立“价值导向,思政引领,知识融通、技能关联”的课程开发原则以培养满足医、防、养岗位胜任素质的护理人才为目标,强调“生命为本”的职业价值导向,从知识、能力、素质等维度,将人才培养内容有机融合,实现“思政引领”(人文课程先行,专业课程渗透)、“知识融通”(基础医学、预防、康复、人文社科、护理等知识有机融合)、“技能关联”(临床、预防和康复的护理技能密切关联)。
(二)构建“全生命周期”课程门类与贯通式课程内容实施“拆、融、通、渗” 四策略:即拆分原有多门人文素养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内容;以疾病类型为原点,融合相关的思政元素、基础医学、护理、预防和康复等知识;贯通“医-防-养”跨场域实训情境;全过程渗透思政教育。
人文课程先行,专业课程渗透,形成主线清晰、脉络分明的思政教育体系;开设全生命周期课程门类,构建了“医-防-养”贯通式课程门类与内容,编写特色化系列教材(三)形成职业教育特色鲜明的“情境化-五段式”教学方法
一是情境案例阶段,通过基于优质和紧密的校企合作,构建“医-防-养”贯通式情境案例;二是情境数字化阶段,形成立体化数字教材;三是情境教学阶段,探究各情境,形成真实和模拟情境的问题群,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实施情境教学;四是情境研讨阶段,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讨和解决问题,形成跨场域、联动性的解决方案;五是情境实战阶段,通过在医院、社康中心等机构进行护理实践和体验分享,检验解决方案的效果。
05创新与特点
(一)课程构建理念创新:提出了“医-防-养”贯通培养人才的“价值性课程”理念护理人才面对的不是“病体”,而是“生命”,特别是当“医-防-养”大健康理念形成之后,强调“生命为本”就更加重要本成果提出了“医-防-养”贯通培养人才的“价值性课程”理念,与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工具性”课程相对。
“价值性课程”理念把“价值性”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强调“价值导向,思政引领,知识融通、技能关联”,强调从“心”出发、用“爱”联结,通过“拆、融、通、渗”等策略重构传统的职业教育护理专业课程内容,培养道德高尚、素质过硬的护理人才。
(二)课程门类与内容创新:创建护理专业思政引领的“医-防-养”贯通培养课程原有护理专业课程以医学学科为中心编排课程内容,基础医学课程占据了整个专业课程1/3的学时数,导致护理专业课程压缩;同时,课程内容以医院疾病治疗和护理为主,缺乏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等课程内容,且课程思政内容薄弱、分散。
本成果以思政为引领,生命周期为经线、疾病“医-防-养”进程为纬线,通过“拆、融、通、渗”的课程开发“四策略”,将基础医学、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护理专业课程,创新课程门类与内容,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首创了护理专业思政引领的“医-防-养” 贯通培养课程模式。
(三)教学方法创新:探索了护理专业“情境化-五段式”教学方法以往护理教学多是针对单个场域内的工作任务(例如医院内病人的护理)创设情境,忽略了患病前(预防)和治疗后(康复)的场域情境及其相应职业素养要求,导致护士的“医-防-养”结合能力较弱,工作也缺乏“温度”。
同时,医学领域内,基础医学学科知识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基础,如果不能与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知识互通互联,学生就无法做到融会贯通以适应未来岗位技能需要本成果探索建构了“情境化-五段式”教学法。
该模式对传统护理人才培养单一的教学法进行改革,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变换教学环境(医院、社区、养老机构/托育中心)或设置高仿真模拟教学情境,解决了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跨场域知识迁移训练不足等问题同时,在情境设计、第二课堂中,落实思政元素渗透性教学,增强课程思政的实践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思政育人目标。
06成果推广应用
(一)校内应用效果好大专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麦可思近五年调研数据显示本专业就业率连续高于99%;在三甲医院普遍录用本科生的大背景下,毕业生留用三甲医院比例超过50%毕业生转聘后平均月薪超过12000元;新疆籍学生回当地就业月薪达7000元以上,贫困家庭实现脱贫。
近五年毕业生离职率低于2%,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对稳定护理队伍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思政引领下的贯通培养,增强了护生的价值认同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近百名毕业生成为抗疫一线中坚力量,学生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最美逆行者”、团省委授予的“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在世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博览会上被宣传。
助力专业质量工程建设,完成省重点专业建设,在建省一流高水平专业;教研课题立项省级10余项;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期刊发表本成果论文1篇;校企合作开发《护理导学》等特色化教材形成影响。
师资队伍快速成长,获省教学名师、省领军人才、南粤优秀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等称号(二)校外推广应用范围较广本成果已被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等多所学校借鉴并应用人文素养等课程被中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等20余所本科、高职院校纳入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学员2.5万人。
依托本成果,联合省内多所院校申报省级课程思政课程并立项,示范引领兄弟院校在全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全国护理学专业考试专家指导委员会年会等20多场会议中就本成果做主题发言,2021年更是作为唯一职业院校,受邀在全国护理模拟教育教学大会上介绍“医-防-养”贯通培养课程模式的改革经验。
优质课程英译,已有8个国家15所学校等17批次百余人来访,对本成果进行交流,得到德国、新西兰等同行高度认可(三)社会影响力大通过多年承担深圳市医疗机构护理满意度调查项目,实现服务需求方(医院)和人才提供方(学校)的同向奔赴,扩大了社会影响,达到人才精准培养。
面向深圳市儿童医院等医院进行推广,培训临床带教老师1000余人次开展广东省学徒制项目,面向各级养老机构开展相关培训累计达1000余人次新华网、深圳“城市发现”栏目、深圳特区报、职教中国、晶报等多家媒体深度报道本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成效。
综上,本成果从起步至今已将近10年时间,虽卓有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我们将持续做好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扩大影响面,不断满足精准服务产业发展的需求 声明: 文章转载自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更多内容关注三晋职教快讯(微信号:sxzj168)免费获取。
客服、商务、投稿:添加微信联系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护士人文修养角色扮演:护士人文修养角色扮演实训报告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报告分享(一)2022年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
-
护士人文修养角色扮演:护士人文修养角色扮演实训报告
人文关怀已成为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进一步加强护士的人文关怀素养,深化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渭南市妇幼保健院妇…
- 人文科技学院疫情:人文科技学院什么时候开学
- 人文科技学院疫情:人文科技学院什么时候开学
- 太宰治同人文实体书:有关太宰治的同人文
- 太空人文案:太空人文案的句子
- 太空人文案:太空人文案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