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人文英文翻译:老手艺人文英文翻译是什么
教师自主提高英语专业水平的“六一学法”。第一,立下一个志愿;第二,找到一个范本;第三,养成一个习惯;第四,建立一个档案;第五,锻炼一副口才;第六,翻译一本书。
李静纯老师简介:李静纯,男,196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980年至1995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91年至1995年作为主要编写者参与北京市小学和初中英语教材的实验与编写工作。
1995年,调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参与过多套中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工作2007年至2011年以修订专家组核心成员身份参加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编写工作,并参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部分的编写工作。
曾主持过教育部多项课题项目及各种形式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和国培项目,并编制了《小学生英语学业评价标准》和《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评价标准》主要著作有《英语教育通论》、《绿色课堂随想录》、《英语教学简笔画:画法和技法》和《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等。
我当英语教师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的,第一次步入课堂,心情十分激动,这个体验十分重要,我在教师培训时经常谈到这个对英语教育的“初恋”感受这种感受一直成为我钻研教学的内在动力在北京师范学院附中任教时,每天都扎在课堂之中,对那里的一切都兴趣盎然:讲台,黑板,学生,教材,教案,教具,孩子们的话语声音,等等。
日久天长,这些就变成了我做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情感基础古语说:“一念未泯,壮心不已” 同样的激情促使我对课堂的一切尝试进行改进,改变,改善,改革,一位老同事说,这叫 try something new。
当时,我的一些做法并不都被同行和同事认同,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在高一课堂上试验口语交流,让学生进行自由对话,老教师就有异议但我相信“发展是硬道理”,从初中起始年级搞教学改革试验,一搞就是六年,很多“法”都在课堂上试验过,积累了大量的试验信息,成功与失败都有。
在六年的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我坚持同步做试验研究,发现学生的几乎所有学习习惯、能力发展趋势、潜在能力的发挥、学习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好、中、差”的分化,学生的苦恼和喜悦,自信、自强与自卑、自馁,都可以而且应当追溯到小学、幼儿园和婴儿期的经历与体验,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我的心思渐渐转到小学,甚至幼儿园。
学子们的学程如江河奔流,汇入大海,我则循着他们的路程逆流而溯其源头首先,研究小学开设外语课的问题,需要看学校的“大课程”,需要看外语在大课程中占什么地位,发挥什么功能这应当成为我们研究此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在大课程中摆不好外语课程的地位,认不清外语课的功能,我们就很难谈开设还是不开设的问题为了方便讨论,我们就用“英语课”这个措辞其次,要看学校实际上是如何确定英语课的总体目标的,简单一点说,要看学校是把英语课当成一门谋求职业的技能、技巧来让学生掌握呢,还是在英语课中确立深层次的教育目标。
如果仅仅是前者,有些学校可以不开英语课,就像有些评论者所说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长大成人后都用得着英语,把时间用在学习其它“手艺”上,比如烹饪技术,电脑技术等,似乎更有利于满足孩子们的未来职业需求但是,如果我们从提高未来公民的整体素养上看英语课的开设问题,那我认为,。
我们应当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理由有五个:第一,英语不仅仅是英美国家的第一语言,而且是国际通用语言,未来公民需要提升国际理解,学习国际语言就是必不可少的;第二,语言学习与智能发展密不可分,语言学习不仅仅是学会操作一套听、说、读、写的技能和技巧,而且是儿童智能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两种语言的早期教育肯定有利于儿童的智能发展;第三,中国的孩子在语言关键期内学习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有利于东西方智慧的早期合成,这种合成是成就各类人才的基础,中国很多科学家的成长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第四,东方人和西方人各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优势,儿童在小学阶段经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审美过程,有利于东西方情感教育元素的早期合成,当然,前提是我们的英语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要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汉语和英语的审美水平;第五,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需要把民族自尊、自强、自立和国际合作与和谐融为一体,小学的汉语教育和英语教育有利于东西方文化合理元素的早期合成。
在此,我想强调一句:我之所以同时说汉语教育和英语教育,是因为,当我们谈小学开设英语时,丝毫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汉语学习以上是第二个方面,关于课程功能的问题第三,是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师资条件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同意大庆人的说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但我要补充一句,如果没有条件,就要耐心等待,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有人说,师资条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根据我的了解与调查,解决师资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难,问题是,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方法要有效且得当。
第四,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们提倡各地都开设英语课,师资条件不具备的不能开设,这就涉及到了教育公平问题,有的家长会问不开设英语的学校:“人家其它学校都开了英语,你们为什么不开设?”其实,这是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五,小学开设英语课什么内容和方法是有效的,怎样做是低效的自然,如果有效,或高效,开设英语课就会受到欢迎,反之,就不受欢迎 究竟什么因素导致现在的学生负担过重?当然因素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但是,其中有一个情况值得我们注意,在学校课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科壁垒”。
如果大家都更加注意自己学科的达标,那么,在课程的具体执行中就会形成不容易被觉察到的较强的“学科壁垒”,各学科的教师通常较少关注:我和别的学科联合起来能够做哪些事?我的学科能够承担哪些学科的哪些内容和技能?各学科相互之间很少有“往来”,考试前,大家可能更乐意为自己的学科去争取更多的时间,同时力求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这样的情况在各个学校都是普遍存在的您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只有一个完整的大脑,但是众学科在这个“地盘”上都单独立户落户,并在每周单独运作,学生的负担就不可能不重如果大家在“做好自己的事”时能真正把孩子的全面成长、均衡成长、健康成长考虑进去,那么,做好自己的事本身即是做好了人文教育。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法和做法没有过时,仍应当坚持,在新的课程环境中,“双基”还应当加强,比如基础词汇的准确掌握,又如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英语书写技能,这些都是“双基”的题内之意我在《课程·教材·教法》杂志上读到过一篇文章,专门论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双基”问题,论文主张依据新课程理念,更新“双基”的内在含义。
我比较认同这篇论文的看法什么叫更新“双基”的内在含义?拿英语教学的实例来说吧,在小学学习 gown 这个词,恐怕不一定合适,但是,将它置入一个典型而生动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会该词,而且同时也接受了人文教育。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很美的故事:The moon said to her mother, “Can you make a gown for me?” Her mother answered, “How can I? At one time you’re a new moon, and at another you’re a full moon!” 在这里,情感、智能和审美被融合在30多词的微型语篇之中,如果加上教师的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实施,再加上优美而且幽默的图画,短短十分钟的听说或阅读活动,我们所期待的人文教育元素便成就了一种“全语言”的运作(the operation of the whole language)。
坚持并更新“双基”概念在此例中就不是深奥的理论言说,而是一种有形有义、有声有色的立体表现了,既是语言表现,又是行为表现,如果课堂活动设计得好,还会有情感经历和体验 从文献上看,近二十年, 英语教育十分重视读写问题,literacy(the ability to read and write)这个概念被不断地使用,相关的课程设计方案和教材资源也不断地出台。
我认为,“双基”应当包括听、说、读、写各个层面的基本功,小学阶段也不例外因为刚才是我们谈到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科整合时提到了“双基”,所以,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我们说更新“双基”的概念,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各个学科“共同的双基”,我们暂且这样称呼此类的“双基”。
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所谓“共同的双基”:学生应把自己所见所闻的事实(facts)和自己的想法(ideas)区分开来;把真实情况和可能的情况区分开来,把真实的事情和假设的事情区分开来;应逐步接受最必要的规则,并逐步知道什么时候遵守什么规则;动手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欲望的培养,等等。
如果各学科都结合自己的学科“双基”训练而认真地、科学地“置入”上面这些“共同的双基”,那么,不仅学科本身的教学受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成长也必定受益 我们在坚守扎实的学科基本功的概念和做法的同时,要把“双基”扩展到各个学科的共同领域中去。
我们现在讨论的“双基”问题,不完全是一种倾向的问题,而是同时存在几种倾向的问题有的学校,倾向于玩、演、唱、跳,把这些做法当做英语教学改革的标志,在2001年课改初期,这类情况相对多一些;有的学校则同时有两种做法,一方面重视那些更能够鼓励学生创造力的活动,如戏剧表演,文化节日庆祝活动,加强对外交流,另一方面,把平时上课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巩固语言知识,其方法是各种各样的,有机械训练,有模拟试题,也有围绕知识教学的各种任务与活动,缺点是,这两方面的事情没有合成为一个完整的课程运作。
另有些学校则以语言知识教学为主体,并且十分重视笔头的落实,但是,方法可能较少变化再有些学校,即使专注于语言知识,由于教师不到位,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上述这些是我所见到的不同的实际情况小学英语教学应当是什么样的?
要说这个问题,还要回到小学的整体课程设置上去刚才只是抽象地谈了课程整合,具体地说,我可以举国外国际学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案例这些国际学校的课程通常有校本的课程标准,提出从学生入学到在本校毕业这个过程中,学生究竟都能获得哪些进展和进步,我详细研读过这些课程标准,都是很具体的东西,没有抽象宏观的理论原则等等,一般都是提出几个方面的具体标准,比如某国际学校提出了九个方面,包括生存与生活的基本能力,人生理念,道德基础,社会与自然科。
学知识,语言素养和技能,思维素养和技能,审美素养,社会人际品质(很像我们所说的待人处事),最后一个方面也很重要,就是动手能力我仔细研究这些具体的目标(objectives)后认为,这九个方面已经为家长勾勒出一个具备优良品质的未来公民和社会服务者。
家长把孩子送进小学5-6年,到毕业时,自己的孩子能够基本做到这些,这可以使家长很满足了 必须承认,随着交际教学思路的“普及”(这里我要加个引号),世界各国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都出现过放松准确发音的趋势,你去听一听东南亚国家的一些先生女士讲英语,你就会知道,他们那种本土音特别重的英语口头表达一般地说没有影响交流,但是,这些情况并不是放松起始阶段英语准确发音的理由。
我们搞英语教育,不可以在理念和理论上认同:准确性不如流畅性重要所以,我认为,标准的语音语调是学生终生学习英语的良好基础,重要基础,必备基础您说到唱唱跳跳,这样做是好还是不好?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要看孩子们究竟是如何唱的、跳的。
科学实验与研究表明,婴儿和幼儿在语言学习上可以对地球上任何语言的声音作出反应,所以,我们可以说,正常的婴儿和幼儿无一不具备接受语音的天赋,说他们具有这样的天才,也不过分这样的天赋可以向语言方向发展,也可以向音乐方向发展,还可以向兼顾语言和音乐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每个正常人的“遗产”,尽管每个个体都有差异。
但是,这种基于天赋的语音(首先是音素)学习在接受所谓“单纯声音”的同时,还接受这些声音的节奏、韵律以及声音的生理效果和情感效果,如果这样的声音再加上意象(images),那么,孩子们的语音学习就会比当前有些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单纯重复音节或单词要好得多。
小学是不是要学音标,是不是要早学音标?学音标、用音标的经历,我也有过我接受英语语音,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音标,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就以我为案例来说吧,我的音标学得很扎实,而且在接受新词时,由于经历了音标的训练,所以,一般不习惯去模仿,也就是说,我的语音语调是从视觉开始,然后学会按照音标去说这些新词,接着才是去听,第一次通过听觉接受某个新词,必定要去想一想视觉接受的经验,去想音标,然后再现出这个新词来。
我这样学语音,应当是一种特别理性化和特别依赖视觉的语音学习策略,但我要明确指出的一个实际效果,就是我的听力在四项技能中是最差的,听力问题是伴随了我一生的问题关于小学的英语语音教学问题,我们可以概括为这样几条:第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作为外语)可以也有可能借助词句好、韵律好的歌谣或其它生动有趣的途径来感受并巩固语音,只要有条件,我们应当更加鼓励师生采用这样的语音学习策略;第二,教师语音语调的直接影响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师日常的语音
“感染”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当前的问题是,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够具备地道纯正的英语语音;第三,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适当借助音标也是一种学习语音的途径,教学方式应当使孩子们感兴趣;第四,接受英美人的优秀录音录像,并反复让学生体会模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第五,正音是有必要的,但是,正音不应过于机械死板,正音不应使学生失去兴趣。
关于中小学的英语词汇问题,我从2003年就组织几位专职人员在教育部评价项目中进行研究,对于当时通过送审的教材(选取12套市场份额较大的教材)进行了词汇统计,其中,小学教材的词汇在最基础词上相对比较集中,各套教材共用的词汇有700—800个,超出这些基础词汇,则各套教材就有了较大差异,各套小学教材涉及到的词汇要达到1000—1200个(不算特殊语境中涉及的词汇)。
我估计,此种情况与2001年版的课程标准没有专门提出供小学参考的词汇有一定关系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二级词汇表,基础词汇是423词,但是,词汇表说明中规定,各地可在五级词汇表中自选200—300词,所以,小学涉及的词汇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应当是700—800个,这恰好是语料库研究者所提出的核心词汇(core vocabulary)的数量(在人们的语言使用中出现频度达到80%左右)。
我在词汇教学方面有一个观点,是以往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验的积累而逐步形成的,那就是:小学、初中、高中在词汇理解和掌握的目标上都应当把重点放在这700—800个的核心词汇上就小学的词汇教学而言,我认为应当有具体要求。
现在提出423个二级基础词汇,在小学阶段要重点进行学习,做到基本上巩固(但是,不一定都要求写),到了初中,学生口头产出和笔头产出,还应当以这些基础词汇为重点进行深化(如更加灵活地运用,学会转义,学会有成效的搭配等),到了高中,写作仍然要以这些词汇为基础,可以扩展到1000左右,核心词汇是一个民族使用最普遍、最恒定的词汇。
我们把词汇教学的精力放在核心词汇上,这本身就是减负张道真先生也主张这样我们那个年代上大学使用的许国璋《大学英语》教材就有“Word Study”栏目,其意图就是集中掌握核心词汇,特别是基础动词,他还专门编了一部英语基本动词(共500词)的专用词典。
我认为,不论用什么教法进行教学,词汇教学都不能离开三个条件:典型语境、典型语篇和典型句型我给“典型”一词赋予的意思可以用两个英语形容词的相加来做解释,即typical + particular,达到这样的“典型”,词汇学习和语法教学就融为一体了。
前面说过,我在高中教英语有近20年的时间,而且有几年还是高中与初中同时教,其中有一年,记得是1990年,我是同时指导高三学生准备高考和初三学生准备中考这些年的语法教学,我尝试了不少方法,最后我发现,语法词汇合一的典型语境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它和人们学习第一语言的方式方法很相似所谓typical,指的是有代表性,所谓 particular,指具有特定性,把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就要下功夫了教材中的材料由于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编写条件的制约,做到这两项标准的合成也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教材编者和教师都应当朝这个方向努力。
经过实践与时间考验的篇章一般都具有代表性和特定性,文学性强的篇章更具有代表性和特定性据我对初级水平的经典语篇的研究分析,改进小学的语篇也大有可为有了好的材料,合成词汇和语法学习才有好的基础为什么词汇和语法应当合成?您搞英语语法多年,也肯定知道,语法学习的难点大部分在惯用法(usage)和具体用法(use)上,最终要落实在词汇的使用上,所以,我比较倾向于把小学的语法学习融合在典型的基础句型中。
另外,从学习策略上看,语法学习重在熟练,而不是将语法术语“对号入座”,所有这些都应当建立在典型语境和典型语篇之中 这个问题在英语教育界已经谈论并争论了多年,我觉得, 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基本功在小学应当予以重视,快乐学习和严格训练两手都要抓,要谋求二者的更好结合。
我们可以以语法为例来研究一下您说的问题实际上与儿童的语言学习方式密切相关国内外专家学者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很细致,谈到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s),有三点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学习方式的差异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人比较倾向于理性学习,有些人倾向于感性接受,H. Stern 曾经用图示说明过这个问题;第二,学习方式的差异因为个性不同而明显不同,此点与先天和后天因素都有关系;第三,学习方式具有年龄特征,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与成年人不同。
总体来说,儿童更倾向于感受和体验,成年人更倾向于理性的学习我认为,这是研究小学英语是否应当学语法,以及如何学语法的基本前提简单一点儿说,有两类语言学习方式,一类是感性的、体验式的、整体接受的方式;一类是理性的、认知的、分析性接受的方式。
儿童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更多的是依靠前者,但在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后者刚才您说到语法规则,小学生是不是应当学?依照乔姆斯基的理论,最基本的语句规则是任何人在学习语言时都不可能回避的婴儿咿呀学语时已经在接受语法的最基本规则了,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反复接受和体验“人+行为”(SV)的基础结构。
小学生学习英语,也要从这个基础结构开始例如:I sing well. You dance well. Let’s play! 小孩子接受这些语句,熟悉它们,在体验中内化“人+行为”结构,这是认知法比较提倡的语法学习方式。
认知的语法学习方法也包括感受与体验,在英语学习的早期,强化“人+行为”结构(我把它称为“动作句型”),同时强化“人+系动词+状态”结构(SVP,我把它称为“状态句型”),这是语法学习的基础,小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单纯的玩、演、说、唱,确实未必能够实现认知语法结构的目的和目标这里说的“单纯”,主要是指玩、演、说、唱活动本身未能聚集于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合成有时,HOW比WHAT更重要!仅仅靠玩、演、唱、跳的形式,孩子们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在单纯的活动上,可能学不到也体会不到他们所重复的语句。
其实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人们唱那些很精彩的流行歌曲,比如流行的校园歌曲,未必能够体悟“留下脚印两对半”的深层含义和结构,他们或许并没有因为喜欢流行歌曲而提高了口语和写作水平对于儿童学习英语而言,教师组织玩、演、唱、跳活动,需要在这些活动中注入认知元素,玩、演、唱、跳的内容很重要,现在小学用的歌谣,在内容上不是很丰富,而且没有注入基础句型的元素。
我研究了一些英美国家的幼儿歌谣,在内容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例如:Go to bed early!Go to bed early —— wake up with joy.Go to bed late —— look at the lazy boy.。
Go to bed early —— no pain or ill.Go to bed late —— doctors and pills.Go to bed early —— grow very tall.
Go to bed late —— stay very small.上面这首歌谣兼顾了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元素,比较符合认知法的要求但是,我还想强调一点,这样的活动能不能实现语法基本结构的认知?能否让学生兼得快乐感受与严谨训练?这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快乐教学(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与严谨训练(落实语言的基本功)两手都要硬,这就像握东西一样,不要因为注意力放在一只手上而放松了另外一只手在这些问题上,客观地研究比激烈地争论更重要在上面的一些问题上,我们很难用。
“yes”或 “no” 作简单结论,虽然两方面或多方面兼顾做起来比较难,但是,我们还是应当为此而努力关于英语教育的基本思路,关于课程的目标,教学的基本策略的争论,我更倾向于这样一个公式:争论=实践+时间+实证+融合。
,正如您刚才讲的,要讨论,要研究,也要争论,还要辩论这些活动的基础,第一,是实践,做出来看,做出来研究;第二,我加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时间,昨天,今天,还有明天,我们这些英语教育的实践者,研究者,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要经得住时间的回应;第三,客观的实证,它是实践的提高;第四,争论各方应当谋求一种新的融合。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几年前编撰了一套关于各学科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丛书,其中的外语卷收集了从晚清到2000年的外语大纲和课程标准,看过这些依照时间系列安排的近30个文件,我有一个深切体会:英语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单维度的目标(或称教学要求)到多维度的目标,从一般性的目标阐述到具体的目标呈现,从注重基础知识到注重知识和技能,再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各个学科的大纲和标准中,英语的大纲和标准反映了英语研究者和教师在英语教学上的更多共识。
当然,在此基础上,不同理念和策略的争论也同时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随时会看到总体趋势一直在调整过程中前面关于“双基”的重视程度的变化,就是一例,关于习得与学得的争论,也是一例我想借用一个非语言教育的词语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总觉得,在一个时期的教学改革中,总会形成一种潮流(fashion),《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fashion的释义是 popular style of clothing, hair, decoration, or behaviour etc, 或manner of doing something。
在我国英语教育的每一个发展时期,也都会形成某种潮流,然后我们会对这种潮流作出评议,其间也会有争议,接下去,又会有更新,又会产生新的潮流,每一个行业都是这样不断进步的 我认为,每一名小学英语教师都应当
“补”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课,我把它称为“英语教学ABC”,要让所有的小学英语教师都了解英语教学这门学问的最基本的应知应会的知识第二门课程是英语基础课,专门为在职小学英语教师设置的英语知识课程,关于语音、语篇、现代语法、文体学,以及英语文化的基本常识,共同构成此门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门课是专业化的教学设计,美国教育家加里提出的ID课程,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把这些都列入教育技术学的范畴,我们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当学会专业的教学设计技术第四门课是课堂教学研究与观察,包括全部的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
第五门课是教育评价ABC,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知道考试与评价的最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考试命题和评价技巧最后一门课,是我在教师培训中讲得最多的,也是最受欢迎的课程,就是课堂教学基本功,这门课是每一名教师都需要的基本技能课,教师在这门课中不必教得多么复杂,缺什么教什么,直截了当最好。
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技能技巧,主要是公众演讲技能(public speaking)、操作技能、简笔画技能、音乐舞蹈技能以及书写技能(中英文) 关于教师培训的方法和策略,陶行知先生在1928年有一篇《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其中讲到:“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
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还说:“师范教育的功用是培养教师,教师的生活是艺术生活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我是一名教师,特别欣赏陶先生的这段话这里谈到了教师培训的几个基本原则和道理:第一,教师要学的是“手艺”;第二,教师要学会的是亲手干活;第三,培训者要做的不是总在那里“高谈阔论”,而是以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
根据陶先生在八十多年前提出的要求和准则,我们的教师培训必须做认真的改革我曾在很多教师培训课上把培训做成“手艺课”,每一次都非常受欢迎,这说明一线教师都迫切地想学手艺,也说明学会手艺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深入研究这样的手艺课的内涵,我们会看到,真正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就深藏在这些手艺之中,就深藏在教师学习和体悟这些手艺的过程之中。
其实我们追溯历史,看一看孔子的课堂,他讲“礼乐射御书术”,叫做“六艺”,也是讲的手艺我们的教师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要成为手艺课 十年来,我在各地做教师培训,曾多次讲到自主提高英语专业水平的问题,我给教师们介绍的方法有六条,为了方便记忆,我仿照宋代欧阳修称自己为“六一居士”的成例,把这六条称为“
六一学法”第一,立下一个志愿;第二,找到一个范本;第三,养成一个习惯;第四,建立一个档案;第五,锻炼一副口才;第六,翻译一本书 第一,立下一个志愿,就是要有长期坚持英语学习的决心这是小学英语教师提高英语水平的先决条件。
据我观察,很多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学习上有较强的自卑感,立下一个志愿就是要消除自卑感,相信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利用业余时间,能够有效地改进语音语调,优化口语表达,增加词汇量,背诵精彩篇章其实,成年人的专业提高关键取决于有没有坚定的信念。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很多荒废了多年学业的中年人集中一两年的时间攻读英语据我所知,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成绩斐然是否有这个志愿,对于一个教师而言,是大不一样的,很多人现在成了专家学者,他们的英语水平并不是中小学奠定的基础,而是人到中年后才“拼”出来的。
第二,找到一个范本,可以是经典作品,也可以是经典电影(正版的视频文件,同时要有脚本材料),以便研习对照有了这些做什么呢?通过一个经典的版本,每天听读研习,坚持一年或更长时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就下过这样的工夫,一部《简爱》原著,一部《简爱》电影,伴随我两年时间,有些“台词”(电影中的)或描述(小说中的)几乎可以背下来。
这项措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几乎所有的重要英语表达方式,我都可以从《简爱》中读到,学到,领悟到,只有这种长久的输入才谈得上些许的所谓“语感”我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屠岸先生有篇文章,题目是《吟诵的回忆》,专门谈名篇吟诵问题。
还有一篇叫《诗爱者的自白》,有个小故事值得一提屠先生讲,他上大学时,“把几十首的英文诗歌题目抄在纸上,贴在墙上,然后用羽毛针远远地掷过去,看针扎到纸上的哪一道题,便把哪首诗拿来研读,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把100多首诗都研读了一遍。
”我们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都应当找到一部自己钟爱的经典,将它视为英语学习的“《圣经》”,从而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第三,养成一个习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很多小学英语教师有智慧,有精力,也有学习语言的天赋,但是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
我认为,这是小学英语教师停留在某一水平的重要原因成年人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阅读来支撑,如果说前面我讲到的选择经典电影作为范本是提升规范的口语表达以及改善语音语调的良好途径的话,那么,阅读则是认识高级英语的必由之路。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老手艺人文英文翻译:老手艺人文英文翻译是什么
教师自主提高英语专业水平的“六一学法”。第一,立下一个志愿;第二,找到一个范本;第三,养成一个习惯;第四,建立一个档案;第五,锻炼一副口才…
-
老手艺人文英文翻译:老手艺人文英文翻译是什么
这位来自福建莆田的72岁大爷从今年5月开始,通过B站账号“卢正义的雕刻时光”,上传自己用红木制作的各种ACG角色手办,目前粉丝已超过9…
- 台风少年团同人文:台风少年团的日常小说
- 人文考古书店怎么样:人文考古学
- 人文学的重要:人文学科的重要性英语作文
- 人文学的重要:人文学科的重要性英语作文
- 八大山人文言文翻译:八大山人文言文翻译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