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
[原创文稿]版权归融媒研究公众号所有01事件背景2022年3月21日,中国东航MU5735航班在从昆明飞往广
[原创文稿]版权归融媒研究公众号所有01事件背景2022年3月21日,中国东航MU5735航班在从昆明飞往广州的途中,于梧州上空失联后坠毁人们在惊惧的同时,也为不幸的遇难人员感到深深的哀痛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给遇难者亲属的心灵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
因此,如何对这样的人间悲剧进行妥善的报道,成为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事故发生后,就有一些媒体泄露遇难者的信息,甚至制造谣言来博取流量,因此招致批评。
东航MU5735坠毁现场飞机残骸(图源:人民日报))02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概述(1)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的定义灾难性事件新闻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具有有突发性、灾害性、负面性、社会性等特点。
灾难性事件因冲突强烈,矛盾激化,对人们心理上有着较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 因而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2)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与社会舆论灾难发生后,人们的信息需求往往比平时更加强烈,不仅是被灾难影响的人,也包括并没有直接卷入灾难的人。
在灾难性事件面前,民众容易产生惊慌、恐惧的不安心理媒体和记者在报道灾难性新闻时 , 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递信息, 不能单纯陈述灾难事实,而是应该承担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正确的灾情舆论引导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
在此类报道中,“宁慢不抢”,“稳而不快”应该成为新闻媒体首选的报道方针和政策;二是有效引导能减轻群众心灵创伤,有利于减少社会悲观负面情绪;三是有助于高度凝聚力量,推进灾区救援工作[1](3)灾难性新闻报道中的常见问题。
由于灾难性事件的突发性、负面性、冲击性和危害性,我国政府和新闻媒体在相关事件的报道上格外谨慎而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新闻行业内部“急功近利”风气盛行,新闻从业人员把握新闻受众的知情权和当事人的隐私权之间关系的能力缺乏及新闻信息传递门槛降低。
这就导致采访过程中出现“掠夺式采访”和“过度采访”、新闻写作中的“过度渲染”和“隐私侵犯”、灾难性新闻报道失实、片面追求惨烈效果、妨碍救援者工作、不顾采访者对象心理、忽略社会效益和舆论监督等诸多问题[2]。
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在广西梧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新进展(图源:微博 央视新闻)03坠机事件相关报道引发的争议——是否应该对遇难者进行报道?在事件发生后不久,各大媒体纷纷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
而其中由人民出版社主管的期刊《人物》在事件发生后不到24小时的事件在各平台所发布的一篇名为《MU5735航班上的人们》的报道,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该篇报道将报道内容的重心放在这架飞机上的遇难者身上,采访对象主要为遇难者的朋友、同事等。
文章中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描写了他们的生活状况,搭乘这架飞机的原因,以及他们的亲友得知事件发生后的悲伤这篇文章在引发人们强烈共情的同时,也引发了受众对其报道在新闻伦理存在问题的较大的争议,目前《人物》也已经在各大平台撤销了这篇文章。
这篇报道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我们究竟需不需要对于遇难者的报道。
《MU5735航班上的人们》文章(图源:公众号截图)《人物》的这篇报道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不可否认其确实存在着很多违背新闻人文关怀的行为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物》选择报道时间的不恰当《人物》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中,完成了调查遇难者相关信息、对遇难者亲朋好友进行采访、撰写文章等一系列较为复杂的新闻工作。
新闻固然要讲究时效性,但是对于像“东航坠机”这样特殊的新闻事件过于强调时效性也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是新闻真实性的缺失因为时间较短,文章中很多关于遇难者的描述都是通过其社交媒体、及其非直系亲属的采访获得的二手信源,其必然会导致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疑虑;除此之外,也可能。
带来负面的舆情影响坠机事件的事故调查是极为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官方信息未发布前,新闻报道中任何可能涉及到事故原因的话语都可能产生负面的舆情影响而文章中在报道其中一位乘客时,提到了他发给朋友的信息“这次推背好强烈”,这样。
纯推测性的信息很可能会引发人们过度的猜测讨论,导致舆情的恶化而在事故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对遇难者的亲友进行采访,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对遇难者亲友的“侵扰悲痛”侵扰悲痛指的是记者在意外及不幸事故发生后,侵扰一些因该意外或事故而悲伤的人。
[3]在事件发生后如此短的时间,很多大众都未能完全接受这一悲剧,更遑论这些人的亲人朋友,像报道中就在对遇难者妹妹的采访中,得到了“自己情绪很悲痛,然后无力再多说”这样的回复,而其为了达到更好的共情效果而使用的一些过度煽情化的语言,也可能在信息呈现环节给遇难者带来“侵扰悲痛”。
其另一个问题,在于报道内容中侵犯遇难者个人隐私的现象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即使逝者亲属拒绝采访,逝者信息也能通过网络媒体合法收集在报道中,就存在了大量遇难者公众号、朋友圈等各种公共或私人社交媒体的信息很多人或许认为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就不能算作个人隐私了,但我们不得不考虑,。
社交媒体的传播空间是有限的,遇难者在朋友圈或者给朋友发布的信息也是有隐私边界的,他们或许仅仅希望在自己社交圈的人看到这些消息,他们或许不想自己展现到公共面前的形象是通过社交媒体的只言片语拼凑出来的在大众传媒时代,。
媒体也应到对如何保护遇难者的隐私权有更多的考量而另一方面,对遇难者的报道也有其自身的意义首先,针对遇难者的报道更能引发人们对于逝去生命的缅怀和灾难意义的思考美国著名讣文记者尼科尔森说过“你要记述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
”对遇难者富有人文关怀的报道,其带来的打动人心的巨大的能量远远超过那些以固定口径、固定模式和固定语言所呈现的冰冷的死亡数据在以更好的效果唤起群众的深沉哀思同时,也能有效地引发民众对事件原因和事件责任的深层追问,更好地履行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
其次,在“后传播时代”,各种各样的媒体和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合法收集遇难者信息,而其中一些人为了博取流量,很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编撰,发布一些严重侵害遇难者隐私权的不实信息而这个时候,对遇难者适当的报道,反而也可以有效避免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
再者,对于很多遇难者家属来说,接受媒体采访也未尝不是他们的一种倾诉方式人们在巨大的悲伤情绪中有时也需要一个情绪的宣泄口,如果记者能选择好恰当的时间,对遇难者家属保持足够的尊重、倾听、理解,他们未尝不会帮助遇难者家属更好的走出伤痛。
因此,针对遇难者的报道绝对不是纯粹在吃“人血馒头”,而是有其自身的独特的意义。回答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我们如何做好对遇难者的报道。
总台记者在“3·21”东航飞行事故搜寻现场(图源:微博 央视新闻)04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其他案例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是媒体工作者人文意识的体现,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以往的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却不乏。
缺乏人文关怀、有悖新闻伦理的案例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因参加跨年活动的群众过量聚集,上海市黄埔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的惨痛后果2015年1月1日,《新京报》与《南方周末》各自刊发了一篇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之一——复旦大学学生杜宜骏的人物特写。
在两篇报道中,涉及逝者杜宜骏个人详细的真实信息,还引用了杜宜骏生前曾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写下的内容,力图展现这位逝者生前的兴趣爱好、性格、恋情等两篇特写都采用了杜宜骏男友在踩踏事件发生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面对杜宜骏生命逝去的悲痛欲绝的文字,网络媒体争相转载报道。
灾难性新闻报道,涉及民众的知情、对社会的警示、死者的尊严与亲属的感受等方面逝者杜宜骏并非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影视明星等公众人物,也非违法人物、犯罪分子或违背社会公德之人,她的个人信息不应该被媒体详尽披露,而是应该被保护尊重。
此外,出于对逝者亲属感受的考虑,灾难性事件遇难者的新闻报道也不应清晰地呈现逝者的详细个人信息,也不该立即去采访逝者亲属,以免对逝者亲属形成心理与情感上造成二次伤害[4]05报道如何彰显人文关怀1报道选题方面。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选题方面,新闻媒体应当体现对生命和尊严的尊重2015年6月1日发生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后,总体上看关于这起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具有着人文关怀,如新华社《惊恐、坚持与希望:“东方之星”沉没事件中的自救与搜救》《“我打开了那扇窗!”——“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幸存游客口述》《生命,在“东方之星”翻沉的80多个小时》《为了生命的尊严——“东方之星”沉船24小时出水全记录》《我们默哀,为了“东方之星”遇难者》等一系列报道,从切入点到表达方式,。
都体现了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引发了大众情感共鸣[5]2采访过程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后新闻传播时代”的来临,灾难性事件遇难者的报道越来越多追求独家新闻的欲望经常驱使记者打破曾经严格遵循的规则,虽然有些时候对灾难性事件中的遇难者进行报道不可避免,但。
记者必须尊重逝者相关信息和与逝者有关的采访对象,并在采访与报道过程中尽量减少对他们的伤害:不能为了追求独家新闻而在逝者亲属还未得知逝者死亡消息或逝者家属刚得知逝者遇难消息悲痛欲绝的情况下即对其进行采访;采访逝者亲属需要征得同意并提前预约,避免不请自来的突击式采访对采访对象心理的冲击;在采访时,如果亲属还没有心理准备接受采访或不愿意回忆过去、展示悲痛,媒体应先安抚亲属或自觉撤销采访;
不可深挖逝者和采访对象的隐私,新闻采写不可违反法律规定、新闻道德与社会伦理3报道内容方面如何展现灾难性事件中的遇难者?虽然各媒体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但以有尊严的方式展现逝者的死亡,保护遇难者的隐私,顾及遇难者亲属的情绪,却是媒体应该共同遵守的报道原则。
需注重以下几点:对于灾难性事件中的遇难者,可隐匿能够直接辨识逝者身份的个人信息,以逝者化名而非真名进行报道,不直接刊发能够辨认出遇难者的生前照片或表现遇难者死亡惨状的照片;对于逝者的死亡,不以煽情性的、夸大性的语言来描写死亡,不对逝者死亡的惨状进行细节描绘,不以悬念化、戏剧化与娱乐化的方式展现死亡,而是秉持同情、善意的态度,理性、克制地展现死亡;。
对于遇难者的报道,不要集中于遇难者及其亲属的个人生活与私人信息,不应大肆渲染灾难发生时的细节与场景,以体现对于逝者尊严的尊重和对逝者亲人情感的尊重;通过合法途径从社交媒体上获得的遇难者信息,记者在使用前要
征得遇难者亲属及相关人物的许可;同时,顾及遇难者及亲属在网上发布信息时的传播情景与范围,不可“去语境化”并断章取义地加以使用,顾及逝者及亲属的尊严[6]4报道工具方面在新冠疫情的报道中,不仅有众多媒体借助可视化工具阐释公共健康领域的信息,我们还看到许多富有人文关怀的报道。
DT财经在《外卖数据下的武汉:普通人的“封城”十日生活》从人们平日生活中最熟悉的“外卖”入手,观察“封城”给千万普通市民生活带来的改变,采集了某外卖平台上的订单数据,对被封城的普通人投去有温度的关注财新网搭建了新冠疫情中逝者的数字纪念馆。
《新冠逝者:献给疫情中离去的生命》,用花瓣象征着离去的生命,读者可以增补数据库,尽量不遗漏任何一位普通人利用数据发掘宏观叙事淡忘的人和事,展现求助者、弱者和那些不在大量报道中出现的事情,这也是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中可利用的手段。
[7]。
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全体人员、事故现场搜救人员等面向遇难飞机方向肃穆而立默哀三分钟,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思(图源:微博 央视新闻)融媒体新闻中心供稿[原创文稿]版权归融媒研究公众号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请与本公众号联系,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容编辑 | 马婧艾 高硕晗 傅乐怡 王三合 陈田 林丽网络编辑 | 唐一林内容审核 | 易龙统筹编辑 | 张雨纤参考文献:[1] 李梦龙.对灾难性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以《中国青年报》对“汶川地震”“雅安地震”两次灾难性新闻报道为例[J].出版广角,
[2] 毛旭,南小烈.灾难事件报道中的问题与对策[J].新闻前哨,2017(01):84-86.[3] 肖伟.新闻报道怎样避免侵扰悲痛[J].新闻记者,2007(02):32-35.[4] 李朗,朱鹏.灾难性事件:对遇难者媒体呈现的反思——以《新京报》与《南方周末》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杜宜骏的报道为例[J].新闻界,2015(06).
[5] 郑保卫,叶俊.舆论引导:变被动为主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舆论引导的经验及启示[J].当代传播,2015(06):20-23.[6] 刘建伟.灾难性事件报道应凸显人文关怀——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视角选择[J].传媒,2017(21):70-71.
推 荐 阅 读
About us融媒研究
公众号“融媒研究”依托中南大学融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设立,旨在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号召以及回应融媒体行业和学科发展需求,聚焦融媒体基础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及国际传播、融媒体环境下的健康传播、融媒体人才培养等相关研究议题,为国家社会发展贡献中南智慧。
扫码关注最新动态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
[原创文稿]版权归融媒研究公众号所有01事件背景2022年3月21日,中国东航MU5735航班在从昆明飞往广…
-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
大年初七,年味还未消散,广东星星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简称“星星制冷”)工厂已经呈现出一片人来人往、热火朝天的复工景象。与不少企业在…
- 人文科学类书籍:人文科学类书籍有哪些
- 人文科学类书籍:人文科学类书籍有哪些
- 残疾人文艺汇演:残疾人文艺汇演总结
- 残疾人文艺汇演:残疾人文艺汇演总结
- 蔡徐坤发烧胃疼同人文:蔡徐坤胃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