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文风俗:海南人文风俗介绍
来源:网络转载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
来源:网络转载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 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
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
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 “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初一天明时,焚香,放爆竹,在祖宗堂里摆设年糕、汤圆,开门迎年早上起来洗漱完毕后,男女都要穿上新衣,鞋子一定要干净,打扮光鲜,见面的人都道吉利的祝福语。
当日忌讳扫地、汲水,禁止动针剪,禁倾倒秽物,禁止买东西,饮屠苏酒,做生菜、春盘、节糕,全家团聚用餐,禁出远门,当日晚上起,就得在祖宗堂摆设水果,直到元宵晚上为止 清晨迎新年后接着是拜年了放过开门炮接着就是拜年。
初二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娘家拜年,则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准备丰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
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拜祖后,把所有的年糕分给邻居,然后由长辈率家人出门去拜访亲朋好友,亲朋好友带着礼物前往庆贺,还给小孩压岁钱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鸭头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也表示年已过去。
春节期间,当地还举行活动,舞龙遍街都是,还有调声、拜神庙等习俗到拜神时,一般在庙堂祭拜庙堂是洋浦这个地方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迷信产物,以为天神、佛等会为他们带来好运,所以修建庙堂,奉供神仙,人们由此遗传了下来,正所谓前造后学嘛!。
正月十五元宵节,祭祀祖宗,春节就得告别了,春节落定 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样,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的礼品,一般有柑桔或礼品中夹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大利”的祝福。
海口市农村的春节风俗很热闹烧纸钱、上蜡烛、上祭品,向祖宗行礼,接着开始燃放鞭炮,这个时候,“噼哩啪啦”的鞭炮声便在整个村子里此起彼伏地响成一片,经久不息,也从这个村传到那边的村,过年的喜悦都在每个人的脸上的荡漾着。
这是海南省省会海口市农村居民迎接春节的一个场景如同中国各地农村一样,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海口市农村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却又渗透着浓浓的当地民俗民风,独具特色 每年一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海口美兰区演丰镇苏民湖头村五十多岁的“办内婆”(随外家村名称呼),要做的事情就有好多。
首先,要在这几天里选个吉日进行“采屋”(海南话),也就是做大卫生、大清洁“办内婆”说呀:“‘我们采屋’,要用青竹枝叶捆成的大扫帚,把屋顶、屋檐及墙壁上堆积的灰尘、蜘蛛网等脏物清扫干净,而且一把扫帚只能扫一间屋、不能重复用两次,扫过后就得扔掉 。
”这种习俗在海口乡下很讲究,代代处处相传乡下所说的“采屋”是一个大概念,除大清扫屋宅的灰尘脏物外,还包括清洗家具、衣被、打扫庭院卫生等,每到这些时候,村中妇女们都很关心这件事,见面第一句话便问:“你家采屋了没有? ”“采屋”完后,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和二十九,“办内婆”接着要忙着做年糕。
年糕,海口乡下一些地方也管它叫甜粑,或粑筐它用糯米碾成的粉末和黑砂糖,搅成的糖桨搅均匀,倒入竹筐中搁在锅里蒸熟,年三十祭祖时不可缺少年糕,农历十二月二十八和二十九这两天,“办内婆”嫁到坡头村的女儿嫫兰便回来“送年”。
“办内婆”乐呵呵地说:“前十年,女儿嫫兰生活过得不是太好,“送年”的礼物一般是猪肉、鸡、粉丝等物,现在呀,都是一两盒蜂王浆、巨能钙之类的补品” 到了年三十,就接近“做年”的最高潮了这一天,老家在海口乡下、工作在外头的海口乡下人便拎着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家。
当家的男人都赶在这一天去“发市”买年货这就象是中国北方的赶集,过去海口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在年前的几天“市”才“发”得最热闹乡下的老百姓把辛苦攒了一年的钱大都掏出来,积在这一天痛痛快快地进行采购。
大年初一这天是乡下人真正的“休息日”农民们一年到头都在忙忙碌碌,直到这一天才真正算得上有一天完整的休息日这一天,除了做饭以外,干活、扫地、杀生都是禁止的,更不能出口污言或动手打人等等在这一天,人们早早便起床,早饭是“吃斋”。
据说“吃斋”是遵循佛家行善的表现海口乡下的“斋菜”跟城里的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吃豆腐、粉丝、芹菜 大年初二便有人下地做活了而出嫁的女儿,一般都是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吃饭,到下午女儿女婿走时,岳父、岳母得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
到了大年初三,各家便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的鸡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表示去年有东西到今年,也表示“年”已经过去 回到乡下过年的人也陆续离开老家到城里了如今,对于大多数海口乡下人来说,由于天天吃得上。
鸡、鱼、肉等,每天就像过大年一样甜甜蜜蜜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里年轻一代对传统的继承和理解已经大不相同,很多传统的年俗也因此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了”说起故乡博鳌南港村的年俗,琼海乡土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章灿很感慨。
吃年夜饭,对于现今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大年三十晚一家人吃顿团圆饭,对于用餐时间是没有严格规定的但在王章灿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吃年夜饭叫“分岁”,一定要在上完香鸣完炮过后一家人才聚到桌前吃饭而这个鸣炮时间是要看黄历定时辰的,可能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可能是大年初一的凌晨。
“那时村里每家每户的饭桌一定要有两样菜,一样是茄子,借海南话的谐音‘荞’,意思是明年要比今年强;另一样是大薯,寓意来年有个丰收的好年景现在知道分岁含意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如今,许多博鳌居民过年都没有休息了,蜂拥而来的游人频频光顾他们的水果摊、小旅馆、美容院、游艇。
过年,对他们来说,不再只是在家团聚和拜祭祖先,过年不劳作的固有观念,在他们的心中已逐渐变淡,或者说已经开始赋予新的内容了 尽管像“分岁”这样一些传统的习俗已逐渐淡出春节,但琼海人仍固守着许多传统的年俗,比如“送穷”。
农历廿二廿三,琼海家家户户忙着打扫室里室外卫生清洁,清洗蚊帐被褥,连箩筐家具也洗刷一遍,把内内外外都收拾干净后,拿几件破旧的东西到村口放火烧掉,称“送穷”,意为把诲气全部送掉,换来新一年的好运气 在文昌过年,各家各户总少不了一样东西———糖供。
“糖供”对于外乡人来说可能有点陌生,这应该是琼北琼东一带的叫法,类似于内地的米花糖文昌的糖供既是过年时招待客人的佳品,又是到亲友家拜年常带的礼品以前大凡南洋回来的番客,都喜欢品尝糖供,回去时也总喜欢带上一罐给异国的亲人。
其实文昌过年时的小吃远不止糖供这一样,红糖年糕、油炸硬饺、京果等等,这些小吃都有一个特色———甜这大概代表了文昌人对来年的一种寄望,希望日子越过越甜美 在文昌的农村,还有一项特有的传统年俗———送灯在文昌人看来,“灯”与“丁”谐音,送灯有财丁兴旺的意思。
大年初三过后,文昌各地按照不同的吉日良辰,开始“送灯”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杀鸡、杀羊,做好多的传统美食,大摆宴席,请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村民们撑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
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语或人物风景画),由“灯头”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把灯挂在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抢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
在送灯过程中,还会有跳盅盘舞、演木偶戏、琼剧等活动年夜饭是除夕夜的重头戏万宁兴隆的年夜饭与海南别的地方有些不一样兴隆归侨的年夜饭以东南亚口味为主,口味较重,菜肴中常加入椰浆及胡椒、丁香、咖喱等各种香料调味,餐桌上常备有。
辣椒酱,像咖喱鸡、巴东牛肉、烤沙嗲、印尼凉拌“加多加多”之类 除了年夜饭桌上的侨味外,过年时归侨家的门前也充满侨味自从五代时有了蜀国君主在桃符上写的“年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有了中国第一副对联但是,很多归侨家里都不准备对联。
据了解,原来当时他们所在的国家都没此习俗“中国结”则是归侨们喜爱的,把它与“隐身小鬼”(印尼小玩艺)、“印第安人脸谱”挂在一起,再配上红灯笼,这浓郁过年味道里像加了调味的“咖喱”,倒是一种“和谐的冲突”了。
万宁兴隆的年俗充满侨味,而在其他乡镇却遵循着许多充满了传统中国味的习俗,其中最热闹的是“舞狮拜年”海南许多市县都有舞狮拜年的习俗,但以万宁的活动最为突出,它气派大,技艺高,热闹红火 据了解,万宁的舞狮队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称为“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子,称为“少狮”;另外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
过年期间,舞狮队一个村镇一个村镇轮流表演舞狮队总是先到村镇内的庙宇门前表演,意在给诸神拜年随后,舞狮队沿着村镇的街道摆开阵式,一路铜锣皮鼓响着舞去沿途的住户人家一般都会摆张桌子放在门口,上面摆些供品,茶
、糖块、水果、香烟等等,还少不了几根点燃的香烛“狮子”过来拜年,先是在供桌前朝主人一家子拜三拜,然后在主人点燃的庆贺鞭炮声中舞动起来,什么时候鞭炮声停,“狮子”也才能停下来舞狮结束后,主人给演员们送个红包,双方互道恭喜,互报平安,“狮子”这才又摇头摆尾地向前舞去,到另一家门前拜年。
“舞狮拜年”充分展现了海南人的豁达与阔气,古朴与热情,期盼与向往 陵水人爱吃槟榔,槟榔在陵水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据记载,海南一带槟榔待客的风俗,古已有之宋《岭外代答》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
古往今来,海南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 在过年之前,陵水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许多槟榔把槟榔切成四瓣,然后再把一种吃槟榔时专配的叶子(俗称蒌叶)涂上一些特制的酱料后叠成小三角大年初一,每见到一位长辈,晚辈就会拿出两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手心,然后双手捧着,一边说“新年好”一边恭恭敬敬地递过去。
长辈笑着接过槟榔,就等于接受了晚辈最诚心诚意的祝福 除了携带槟榔拜年外,陵水人过年还要在除夕夜“接香”、大年初一“搬年货”,这是陵水人过年雷打不动的习俗。
(完)
因缘文化.历史传承.军坡文化节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海南人文风俗:海南人文风俗介绍
来源:网络转载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
-
海南人文风俗:海南人文风俗介绍
对于不是海南本岛居民的外地人,也许你对海南的碧海南天、椰风海韵、自然风光有所耳闻或目睹 。海南的这些民俗文化你知道吗?…
- 贾正同人文纯肉:贾正cp文纯肉
- 教育部人文社科通过率:教育部人文社科通过率高吗
- 幻城同人文吧:幻城lofter
- 兽人文bl小说txt下载:兽 人文
- 兽人文bl小说txt下载:兽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