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年轻人文化:年轻人文化传承的例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坚守与求变,如何两全其美?

年轻人文化:年轻人文化传承的例子

 

↑ 点击上方“文化在线”关注我们

如今,非遗和民俗传承,似乎面临这样两个难题:一头是原汁原味的传统,它的精粹往往与现代社会结构、现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难以再复,强求无用;而另一头,在年轻人中普及推广、传承发扬,就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适应现代审美。

如此一来,变化后的传统,还是那个传统吗?坚守与求变,究竟如何两全其美?

(青年人参与传统文化)本文以几个传统文化的项目为案例,试图探讨在现代社会中,有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既能保持传统的精髓,又能击中年轻人的心扉而在这其中,是否有一些规律可循?还有一些经验可借鉴?江南丝竹。

隔绝喧闹的演奏城隍庙九曲桥畔湖心亭,二楼茶室轻掩窗扉,隔绝了闹市的熙熙攘攘如果每周一下午2点去喝茶,或许能看到一群中老年在演奏江南丝竹在两个圆桌、三个长桌、几十把红木椅子、两盏高悬的大红灯笼中,演奏开始。

(九曲桥)毛国兴是这个江南丝竹乐队的负责人,他每次一早到茶室,把存放在一楼的乐器一一摆上圆桌:二胡、扬琴、长笛、琵琶……末了,泡上一壶茶乐队里每人都有一只印着自己头像的瓷杯茶水“扑腾扑腾”烧开,毛国兴给每个人的杯子倒上水时,脚步声渐响,乐队的其他人陆陆续续来了。

与湖心亭这座百年建筑同岁的,大概就是江南丝竹声据说湖心亭初建时,负责人就喜欢听江南丝竹,免费邀请江南丝竹乐队来这里演奏、排练渐渐,演奏的小茶室固定下来岁月飞逝,负责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江南丝竹乐队成了“定亭之宝”,穿过光阴,依稀仍是旧时模样。

(江南丝竹演奏)有一位吹笛子的老先生6岁就来了;还有人20岁时坐在茶楼里学艺,看着老前辈们演奏那时候,老前辈们的规矩非常严格,技艺不精不能演、带着谱子不能演也有跃跃欲试的少年想一起合奏,最后被赶了下去,只能眼巴巴望着。

一丝笛声划破空气,茶室被瞬间点亮有人摇头晃脑;有人用脚打拍一曲定调曲,曲毕,大家意见颇多,刚放下手里的乐器,就开始互相“争吵”:“你的笛子声音起太低”、“你的扬琴怎么没跟上节奏”、“你的唢呐还要吹慢一点”……另一曲。

合奏“四合如意”,二胡加了勾音,琵琶加了“花头”,气氛热烈,据说这是以前新娘子出嫁上花轿时演奏的。

(江南丝竹演奏)江南丝竹乐队的演奏中,乐友们轮流合奏。茶室当然少不了游客围观:上高二的男孩子站在最前排;老外在旁一顿猛拍;一位澳大利亚的女孩子说,自己从没见过这些乐器,很好奇,录了视频准备发在网上。

你懂我,我懂你,方成知音李亚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她的一篇论文就是研究非遗项目江南丝竹的有个问题始终让她困惑不解:上海老人们演奏的江南丝竹味道“纯正”,与当下年轻人的演奏听上去不同但究竟不同在哪儿?或者说,我们在传承过程中,究竟丢失了什么?。

老人们自己也说不上来,每次只能含糊地表达:“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年轻人和我们没法合奏。”——直到李亚认真把他们的每一次演奏进行“扒谱”,也就是用乐谱写出来,困惑终于解开。

(江南丝竹演奏)原来,老人们用江南丝竹合奏时,每一次都有强烈的“即兴发挥”同一首曲子,扬琴在这段忽然玩得花哨,其他乐器立即配合,变得简单来衬托笛子在那段即兴花吹,其他乐器又立即相应改变从乐谱上看,同一首曲,只要撤换一名合奏者,谱子就呈现微小变化。

同一个人,今天心情爽朗,此段这般处理,明天心绪烦忧,忽然又那样处理队友们既有自我表达,又需配合他人江南丝竹中,每一个人都是中心,每一个人又都不是中心你的表达与我的表达是否合得来?灵活多变,考验新来者的默契。

这是真正的以乐会友,合则来,不合则去。在声声丝竹中,寻寻觅觅,你懂我,我懂你,方成知音——中国传统文化之妙,在此尽显。

(合奏)而现在年轻人学乐器,遵循的教导方法一切都按乐谱来,一个人看着乐谱演奏,讲究标准化、规范化或许复杂技巧不在话下,但演奏的思维已成定式:跟着乐谱走,即便技术娴熟,私下里能“即兴演奏”,但能否加入“即兴合奏”,与他人相得益彰,那又另当别论。

在湖心亭,偶有科班出身的年轻音乐人跃跃欲试,往往一上来,方寸大乱。也有新来者合奏时只突出自己,被乐友们渐渐“挤”走。江南丝竹传承的难点在于,它的演奏思维与现代音乐教育体系格格不入。

(传统乐器演奏)那么,江南丝竹的“非遗”核心究竟是什么?是乐器吗?是曲子吗?还是这种独特的合奏方式?在当下,二胡、扬琴、琵琶这些乐器本就没有濒危,甚至感兴趣的年轻人日益增多反倒是江南丝竹独特的合奏方式,很难在现代音乐教育体系里得到传承。

李亚说,上海音乐学院正在着手将老人们的演奏一一录制收藏。然而,作品可以学习、乐器可以流传,动态的合奏方式本身,又该如何保留?申窑

没有艺术,不过是地摊货比起江南丝竹,申窑大概是幸运的中国乃“瓷器之国”,宋代“五大名窑”的作品件件价值连城,明清瓷器在全球屡创拍卖纪录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用品依然离不开瓷器它的传承不是问题,创新反倒是问题。

有人说,比起古董,当代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想要斩获高度认可,很难,中国瓷器,不进则退

(申窑作品)上世纪90年代,艺术出身的罗敬频偶然来到景德镇,1300℃的炉火中,土与火的拥抱,充满艺术的不确定性与美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后,他决定自己玩那时,在上海江桥的虞姬墩路上,他借了一个旧厂房,从此,名为“申窑”的陶瓷作坊就这样诞生了——。

与传统窑厂不同的是,罗敬频想做一个国际性的现代陶瓷窑作品从炼泥到最后环节全部手工烧制,追求最高品质他还签下一批画家,在申窑的瓷器上作画国画、油画、抽象画,甚至只是点彩与线条,与高品质瓷器一结合,瞬间迸发出艺术之美。

文人瓷、颜色釉,中西合璧,从此成为申窑的招牌

(申窑 罗敬频)这一干,干出了名堂2005年,法国向他颁发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海外各大展览邀约纷至沓来,作品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如今,申窑成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对接、与全球文化碰撞的窗口,走出了一条与景德镇不一样的路。

罗敬频分析,可能前50步,他和传统窑厂一样,拉坯烧窑,这门手艺至今没有本质变化,他只是更注重品质而非一味求量区别在于后50步,两者有了分叉,那就是当代艺术修养的比拼、创新能力的比拼对瓷器这门古老而又充满东方文化蕴意的中国传统手艺来说,继承远远不够。

在当代,它更需要发扬光大、创新求变

(申窑)“艺术和技术必须完美结合只有技术没有艺术,东西再好,在别人眼中也不过是地摊货”罗敬频这样比喻他正在寻找中国陶瓷走向当代的一条新路值得庆幸的是,年轻人开始对申窑感兴趣每当节庆长假,他们来申窑涂涂画画,惊喜等待自己画的瓷器出炉的那刻。

瞬间搭上年轻人的脉搏90后董亚男是一名文艺女青年,为了看画找到申窑那次,一位手艺精湛的窑工正在拉坯,高岭土做成的泥巴在脚边安静地躺着,跟随手指,泥土慢慢成型,转圈、再转圈,仿佛指尖上的舞蹈整个过程,董亚男看得目不转睛。

平时爱干净的她,那一刻,忽然忍不住伸手拿起泥巴软绵的触感从手心传来,瞬间激发了她的某种天性她搬了凳子坐在窑工身旁,用高岭土的边角料开始捏小人、捏玩具,时不时还把高岭土当面膜往脸上敷泥巴一玩就玩了几小时,这在以前对她而言,简直不可想象。

(烧窑)此后,她时不时就来此画瓷器硕大的窑厂里,岁月仿佛停顿了,唯有无声的泥土,伴随炉火的温暖,与她对话同样,80后戴安然此前也从未接触过烧窑那天,上海40℃高温,戴安然第一次跟随书法老师去窑厂玩简陋的厂房地上,堆放着一排排还未烧制的器皿,粗粝、原始又带着泥土的亲近。

创作室里,许多人已经开始在瓷器上画画,男女老少都有,时不时还相互“咬耳朵”交流。懵懵懂懂的戴安然随意涂了几笔,没想到经过炉火烧制,那几笔顿时颜色饱满,灵动飘逸。

(瓷器)此后,戴安然又随老师们前往景德镇“淘宝”师徒一行不走热闹的街道,拐上坑坑洼洼的小路,穿过破烂的垃圾场,到了一家大窑厂前当时,一炉瓷器正巧刚刚出炉,尚未冷却,扑面而来的热浪夹杂着当地家家户户烧窑的气味,浓淡深浅的巨型瓷器一溜儿排开。

她被这个场面震住了——原来,中国传统手工艺可以美得如此壮观如今的景德镇,画瓷器玩的年轻人不少当地还有一个文化创意集市,一些学徒作品几块钱就能卖给游客,品质其实不错戴安然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淘到一些碎瓷片,如果把它们串成装饰品,会显得特别雅致。

(景德镇)“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好玩的,参与进来,而不只是静静欣赏,就会激发无穷的兴趣”戴安然感慨这群新生代,大多数抱着“玩一玩”的心态究竟会给传统中国瓷带来多大可能,不好说但至少,找到年轻人的兴奋点,让他们玩起来,这条传承之路、创新之路或许会好走许多。

瓷器比江南丝竹幸运。创新之后,在某个环节、某个样态上,瞬间搭上了年轻人的思维,连上了他们的脉搏。长宁民俗文化中心

要用一些“巧劲”北渔路95号,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每到传统节日,这里总是吸引着一大帮男女老少端午节时,中心广场举办了一场“赛龙舟”比赛考虑到车水马龙的大都市里,水上划龙舟多有不便,普及度不高,民俗文化中心改用“旱龙舟”。

(旱龙舟)古色古香的龙舟形态仍在,只不过没有底板,露出的是一双双脚原来,这种“龙舟”需要几个成年人彼此配合,一起用手提着,共同往前奔跑玩着玩着,看热闹的孩子们特别有兴趣,纷纷上前往“龙舟”里钻然而“龙舟”的侧板已经超过一些孩子的身高,只能靠家长在外面一起帮忙提着跑。

欢声笑语的场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跃跃欲试究竟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更容易传承,有没有规律可循、经验可鉴?作为非遗项目的保护者,长宁民俗文化中心经过多年摸索,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

(庙会)非遗项目的登记、原样保护是一回事;但想要在年轻人中推广普及、让大众一起参与,唯有创新,甚至用一些“巧劲”有时候,一些简单的小心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一次,文化中心在遵义路附近的街心公园开展“非遗集市”。

一个个小摊位上,传承人向路人展示不同的非遗项目,有捏面人、撕纸等等集市内容并不新鲜,但集市的选址和形式经过深思熟虑那3天里,遵义路周边大楼里的年轻白领,每到午休就来集市逛得不亦乐乎,连路人也忍不住凑个热闹。

场面火爆,赚足了眼球,也把非遗项目的种子,悄悄种在了游客的心田

(中学生在非遗集市)还有一次,文化中心组织了一场江南丝竹比赛,内容非常传统,只不过演出的20多个队伍中,将近一半是中学生活动“别有用心”地放在了年轻人较多的住宅片区那天,比赛场地热闹非凡,孩子的参与带动了一家人一起参与,还有看热闹的邻居捧场喝彩。

有小朋友看完比赛,当场忍不住拉着妈妈的手说:“我也要学笛子”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书记周笑梅反复强调:“我们不希望未来,到民俗文化中心活动的全是中老年,吸引年轻人很重要。”

(《花好月圆》活动)七夕节那天,文化中心联合社会机构共同组织了一台面向单身白领的晚会那天,穿着时髦的年轻男女们买票入场晚会本身仍是现代和时尚的,只不过中间安排了许多“中式小游戏”,而不少游戏来源于中国民间传统。

为此,民俗文化中心还专门请来民俗专家把关,一起参与节目策划不用在大街上载歌载舞,不用反复耳提面命,年轻人参与的诀窍在于,传统民俗也需要与现代都市生活息息相关、与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方式息息相关。

找对方法,推广不难周笑梅至今记得,十几年前,她刚到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时,一位老前辈告诉她,做民俗文化就得“土”,而且“土要土到根”那时候,文化中心自己制作了一整套“土到根”的民俗服饰,表演“土到根”的节目或习俗,然而观众越来越少。

周笑梅意识到,改变的时候到了。

(非遗传承 体验活动)比如喝腊八粥,活动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放一锅粥,免费发给居民们品尝那天,阿姨们煮好6桶粥,骑着自行车运到长宁民俗文化中心的广场上路人想要喝粥,可以,但是得先蒙上眼睛,猜猜粥里放了哪些东西。

难度更高一点的比赛,还要说出品种或产地,猜对有奖游戏过程中,大家对腊八粥有了更深的认知,而不仅仅是背书式的记忆参加比赛的路人中,有小学生、老外、居民,还有刚刚从地铁2号线走出来看热闹的年轻人周笑梅发现,任何民俗文化只要有体验、有参与,找到一个有趣的包装,就会吸引年轻人前来,“过去,我们总觉得在年轻人中推广民俗似乎有难度。

其实找对方法后,一点儿不难”

(民俗文化活动)如今,这里每年策划许多大大小小的民俗活动,有了经验后,已经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搭建好平台,让年轻人自己玩比如,几个年轻人自发组织了汉服社团、发簪社团,苦于没有场地和平台得知此事后,文化中心愿意提供场地,邀请他们定期来这里做活动,给他们自我发展的空间,有时候还为这群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寻找专家和导师。

渐渐,这些年轻社团越做越大,还在互联网上小有名气。如今,面向白领的传统舞蹈班、面向小朋友的西郊农民画班,都成为文化中心的“招牌”内容。

(庙会)周笑梅认为,作为一个非遗和民俗的平台,活动内容策划本不是他们擅长的事情中心的工作重点仍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比如定期普查、建立保护名录、留存资料档案、对接传承人和专家等至于如何推广宣传,切中观众的心,不可能每个机构都懂,不妨汇集年轻人自己的智慧,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让年轻人自己玩。

而机构只要搭建好一个平台,扶持着他们往前走,确保传统没有走歪——这或许才是传统文化的正确扶持方式而这条道路,非一家之力就能完成,制度上、执行上,还有许多挑战文章整改自解放日报,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责编:舒殊    编辑:文雯 木玲子。

声明:此消息、图片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网络媒体,本平台登载此文和此图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和图片内容仅供参考如不慎侵犯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如果您有更好的文化内容,欢迎向我们投稿邮箱:wenhuazaixian@163.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