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风景:人文风景作文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研究将区域范围的乡村遗产作为一个文化景观整体,基于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十余年的田野研究经验,探索区域性保护的思路与方法。

人文?风景:人文风景作文

 

乡村遗产区域性的集中连片保护,逐步受到政策和研究领域的关注相比单个聚落的保护方式,集中连片的区域性保护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地方政府根据乡村聚落实际情况和特点,统筹分配保护资源,优势互补,并实现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示范;另一方面,区域性保护的规模效应可有效提升示范性和影响力。

尽管早有专家和学者提出乡村遗产地域整体性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区域尺度的保护理论与方法,尚未形成如单个聚落研究的多学科、多角度态势,实践中亦缺乏具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引本研究将区域范围的乡村遗产作为一个文化景观整体,探索区域性保护的思路与方法。

1乡村遗产区域性保护的价值认识1.1 区域性保护的依据乡村遗产(rural heritage),或称乡村景观遗产,集中体现乡村聚落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联系或相适应,并持续演进的过程,记载着乡村社会及族群多样的生存智慧,是农业文明的见证。

同一自然地理区域内的乡村聚落,往往具有同源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征,它们相互关联,由最初的一个或几个聚居点,顺应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环境因素,和家庭、房族、农作等人文环境因素,逐渐生长演变、分化扩散,形成区域内聚落群体的选址、形态、分布等总体特征。

这种生长繁衍过程和机制及其催生的区域性特征,难以由单个村落体现,需以区域范围来整体呈现;同时,各个聚落内外的自然环境、生产条件和社会关系差异,又使区域聚落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互补发展的可能性区域范围内乡村遗产的整体性,及其所包含聚落的多元和关联互补,为乡村遗产的区域性保护提供了依据。

1.2 乡村遗产的文化景观价值理论文化景观代表了一个明确划分的人文地理区域,承载着该地域特征的形成与演化规律,作为“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杰作”,见证了人类居住地在自然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的演化过程;乡村遗产则属于延续性文化景观(

continuing landscape),在当今社会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密切交融中起着积极作用,并仍在演进过程中因此,文化景观不仅是一种文化遗产类别,更应被当作是一种具有整体观的方法论加以运用一定区域内的乡村遗产可被视作一个文化景观整体,是地域文化起源、传播和发展的证据。

作为人与自然长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能动性”和“时间的持续性”是乡村遗产的两个关键要素先民选择相对适宜的自然环境而定居;历代村民开始漫长的顺应或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积累对自然要素的利用方式,形成农田林地、水塘沟渠、民居街巷、设施工具等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要素;在人与自然环境长期共生中,衍生出宗教道德、风俗习惯、乡规民约等非物质文化要素。

这个漫长过程包含一代代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叠加,或称之为传统和经验在乡村地域的历史层积乡村遗产正是这种“长时段的酝酿、发酵”而呈现的结果2文化景观视野的区域性保护框架文化景观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持续互动,折射于空间和时间维度,形成了区域范围的乡村遗产的价值属性(

attributes)。空间维度的完整性和时间维度的延续性,构成乡村遗产区域性保护的基本框架(图1)。

▲图1 | 乡村遗产区域性保护框架空间维度,一组或单个聚落本体(聚落生活空间)及其直接依托的农林活动环境,包括农田、山林、溪流等人工和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一个聚落农业文化景观单元(图2)相同地缘和文化特征的乡村聚落集中连片区,往往包含多组文化景观单元,形成一个乡村文化景观区。

文化景观区、文化景观单元和聚落生活区,构建起完整的乡村遗产区域性空间体系文化景观区层面,侧重于从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角度,考察区域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和结果;文化景观单元层面,侧重从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来考察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聚落生活区,重点关注日常生活中人对自然要素的利用及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图3,图4)。

▲图2 | 文化景观单元圈层空间分析(黔东南堂安-厦格村)

▲图3 | 文化景观区-文化景观单元-聚落生活区空间结构示意

▲图4 | 区域乡村遗产空间层级关系示意(黔东南肇兴侗寨群)时间维度,乡村遗产作为延续性的文化景观,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同时具有面向历史的遗产属性和面向现时和未来的生活属性借助乡村文化景观特色寻求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在延续乡村遗产价值的同时,使乡村社区受益,社区的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才能提高。

如此形成良性持续互动,亦是文化景观之“人与自然互动”在当下的积极反映乡村遗产的区域性保护,应同时包含乡村遗产作为保护对象和作为发展资源两方面的内容,亦可理解为乡村遗产在时间维度上分别面向历史和未来的主要任务。

3区域性保护内容及模型构建3.1 文化景观区层级的保护与发展重点乡村遗产在文化景观区层级的核心价值,是自然地形特征条件下聚落选址布局与生长扩散的逻辑;具体的保护内容包括自然基底、聚落空间分布与结构,以及蕴含其中的区域性文化特征(图5)。

作为发展资源,文化景观区层级的特色或吸引力一方面在于整体文化特色形成的品牌,另一方面在于聚落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其发展中的重点,一方面需统筹保护与发展层级、定位与发展途径,分级分类建构聚落发展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需发挥区域节点在网络体系的带动作用,各个聚落错位协同发展。

▲图5 | 肇兴侗寨群区域空间关系示意3.2 文化景观单元层级的保护与发展重点文化景观单元层级强调“三生空间”的要素完整性和视线上的完整性,而不以行政村为边界该层级保护的重点是聚落-田林-山水3种空间相互依托的布局关系,以及3种空间要素与形态迥异而整体和谐交融的景观特征(图6)。

该层级的资源特色和吸引力,则主要是乡村山水田园景观的观光与体验;当前发展的关键是应对聚落生长带来的建设用地扩张需求,管制土地用途以保持“三生空间” 互相依存但相对界限清晰的历史景观特征(图7)

▲图6 | 堂安侗寨全景

▲图7 | 跨行政村的保护线及建设用地拓展方向协调示意3.3 聚落生活区层级的保护与发展重点该层级具体的保护理念和内容可与我国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相衔接聚落生活区的资源吸引力在于建成环境的地域风土特色,其发展重点一方面须保持建成环境要素的空间结构关系;另一方面应对建设风貌进行管控,在风貌保护和居住环境改善之间寻求平衡,从技术方法和政策管理两方面探讨有效的管控策略(图8)。

▲图8 | 堂安侗寨民居、瓢井与鼓楼3.4 区域性保护模型基于上述3个层级的分析,在乡村遗产价值的完整性与延续性框架下,从空间维度的文化景观区、文化景观单元和聚落生活区3个层级,时间维度的保护对象、发展资源两个方面,构建起基于文化景观价值的乡村遗产区域性保护模型(

表1)。

▲表1 | 乡村遗产区域性保护模型4结论文化景观视野的乡村遗产区域性保护,是一种基于价值整体性和延续性的活态遗产保护思路围绕文化景观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持续互动”,尤其关注人的能动性和时间的持续性,从生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联中,探寻反映这种持续互动的文化特征与空间承载,才能找到乡村遗产保护传承的对象和发展延续的资本。

从文化景观区-文化景观单元-聚落生活区3个空间层级,以及乡村遗产作为保护对象和发展资源两个方面,构建区域性保护框架,突破了实践中单个聚落保护在资源分配、价值整体性以及影响力等方面的局限,补充和扩展了以“建(。

构)筑物- 街巷空间-环境-非物质遗产”为线索的保护要素分类思路与方法依据保护框架,分层级明晰了保护与发展的对象、依托与重点内容,使乡村遗产区域性保护具备了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本文撰稿:寇怀云  俞文彬原文介绍

《文化景观视野的乡村遗产区域性保护——思路与模型构建》刊载于《城市规划》2022年第11期,第99-105页【doi】10.11819/cpr20221108a寇怀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khy@tongji.edu.cn。

俞文彬,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本文通信作者,583905251@qq.com【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开发计划“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2019YFD11007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8416)共同资助。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oT0BO4yQ4m_mOgeS2ml3UBHxWG0nu5QaY-hDu0y2ACAb7OzQ3Bw4rJlK32cM8WK2&uniplatform=NZKPT。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