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人文经典书籍有哪些
思享时刻十二月十三日,思享读书会成员就文化地理的经典书籍进行了讨论。大家对书中的部分论点进行阐释。现选取其中四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作为本次的讨论记录。
04
思享时刻十二月十三日,思享读书会成员就文化地理的经典书籍进行了讨论。大家对书中的部分论点进行阐释。现选取其中四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作为本次的讨论记录。
04 黄怡馨本周我选择的理论书目是段义孚《恋地情结》、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实践书目选择的是赵园《北京:城与人》,接下来我将结合对这几本书的阅读谈谈我的一些收获段义孚先生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本质上讲是一门教育学,它给予人价值观的培养和精神上的满足,我们现在的学科之所以百花齐放、样貌多样,其实是因为其在地理学的基础上建构得很扎实、很厚重。
“恋地情结”本质上是人与环境(或特定地方)之间一种爱与依恋的情感关系,环境提供了能产生地方依恋的意象来源因为人存在理想,才产生出想与环境建立联系的冲动,因此“人类追求理想环境的脚步从没有停止过”所以恋地情结的核心在于人类对地方(place)的深厚情感。
这种情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通过视觉反应、美学鉴赏、身体接触等多种方式逐渐累积和深化人类对环境的反应多元且独特,从视觉上的美学鉴赏到身体接触的亲密感受,每一种方式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特质这也体现出恋地情结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是他论述人地关系时充分注重对个体性的研究,不研究与人无关的自然,也不研究与个体无关的自然,他将自然定义为每个个体生命的游乐场,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诠释,使自然进到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场域当中段义孚先生举了诗人华兹华斯在湖泊地区的经历,他在等待邮递员的过程中,意外地望见了赫尔维林峰的壮丽景象,那一刻,他的感官被彻底唤醒,对无限存在的理解油然而生。
这种突如其来的审美体验,正是恋地情结中最为强烈和难以忘怀的部分地方这一空间观念对不同的人来说包含着不同的意义,也是对世界的不同理解的根源之所在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个人,个体与环境构成了一种私密性的关系,个人在感知过程当中的情感反应构成了个体与地理学之间尤为重要的关系,段义孚先生也将个体性看作最重要的部分,其余的一切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后发出来的。
还有一个特征是情感性段义孚先生的作品非常有温度,就如《恋地情结》的副标题“对环境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是人面对环境时的基本态度以及在此之上与地理环境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并在此中形成一套完整的自我价值观体系,这也就是我们世界观的基础。
例如,对于熟悉的环境,我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感觉;而对于陌生的环境,我们则可能感到好奇或畏惧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个人之间,还体现在不同文化之间段义孚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对土地的态度和价值观,展示了恋地情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旅游,每一个到达威海布鲁威斯号沉船的游客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如果一个游客能把人类历史的记忆和他自己对景观的欣赏联系起来,那么这种审美就会变得更具情感性和持久性同样,如果将审美的情趣与科学的好奇心结合起来,这种审美就不再是转瞬即逝的了。
人们对美的意识往往来自于突然开启的过程,它很少受既定习俗的影响,也与固有的环境特征无关无论多么熟悉、平凡景象都可能展现出平时难得一见的特质,而对现实事物的重新审视往往就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读到这里我也联想到赵园老师在《北京:城与人》中记述了不同作家对北京的书写,对段义孚先生的这段观点给到了很好的诠释。
人观察世界的态度不一样、视角不一样,与世界建立联系的关系不一样同样,对环境的不同的感知就会建立起作家对世界的不同的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导出不同的书写行为写北京城的作家们居住于城,分享着甚至也陶醉于这城市文化的一份和谐,同时又保有知识者、作家的清明意识,把城以及其他人一并纳入视野。
以城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使他们在其中又在其外因而北京之于他们是特定的“城与人”的关系像鲁迅,北京在他的小说里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他批判社会、反思人性的重要空间而老舍作为北京籍作家,他对北京的书写充满了深情和眷恋。
描绘北京的风土人情、市民生活和城市变迁,展现了北京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但是他对北京的态度是热爱和批判并存的,他热爱北京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批判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端,老舍一边写城一边赞叹、评论,陶醉于赞叹又以评论与其保持距离;邓友梅不是北京的土著,他在书写北京时不卖弄方言知识、不饶舌(“贫”),但却材料充裕、细节饱满,更显稳健自信;刘心武则无意于追求纯粹京味,他的兴趣不大在形式、风格方面。
由《班主任》到《立体交叉桥》《钟鼓楼》《公共汽车咏叹调》,他始终思索着重大的、尖锐的社会问题;韩少华较之老舍小说,更能传达出纯正的京味,如《红点颏儿》描绘老人们的会鸟处,最见老北京人生活情趣的所在,平易近人。
还有汪曾祺,他将有关北京人的生活知识随处点染,却又像不经意即使所写为性之所近,也仍保持着一点局外态度,静观默察,在其中又在其外,妙也在这出入之间随着历史和文化发生变化,包括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从商业、工业到后工业时期的变化,文学要素也被不断重新概念化。
理查德·利罕提出,“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性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续不断的双重结构,城市的兴起与五花八门的文学运动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当文学给予城市以想象性的现实的同时,城市的变化反过来也促进文学文本的转变,二者之间形成了共同的文本性。
城市与文学相互塑造,相互渗透,前者的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特色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同时,文学作品中对城市的描绘,也反过来影响了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和想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形象。
这种文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加深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理解二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认识和体验
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
05 赵禹婷我这周看的理论书是米切尔的《风景与权力》和段义孚的《恋地情结》《风景与权力》中我想分享的是萨义德的《虚构、记忆和地方》这一篇在这篇文章中,萨义德主要探讨了记忆、虚构与地理空间之间的关系我关注到的是地理空间与记忆以及身份认同的问题,文章中说到,地理名称由集体象征意义,比如奥斯维辛这个名字对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及之后的波兰和法国地理地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比如耶路撒冷在犹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的记忆中,具有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掩盖了其作为城市的真实存在,耶路撒冷的神话位置与其真实的地理位置相对立,加剧了不同记忆之间的矛盾在欧洲文艺复兴绘画中,耶稣出生和受难的场景看起来好像发生在一个失去了本真面目的耶路撒冷中,因为这些画家没有一个曾经亲眼见过这个地方。
萨义德指出,地理空间的虚构和篡改,常常被用作权力工具,以强化特定的身份认同和排除异己他提到,巴勒斯坦人的大规模驱逐和财产掠夺,是巴以冲突的根源之一然而,这种历史记忆却被以色列官方叙述所压制和篡改以色列政府通过强调大屠杀后的复苏和独立建国,成功地塑造了一种英雄主义和解放的形象,而将巴勒斯坦人的苦难和抗争边缘化。
这种叙述不仅剥夺了巴勒斯坦人的历史和身份认同,还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因此,萨义德也警示我们,权力和意识形态对记忆的操控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当统治者和当权者利用记忆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时,历史的真相就会被扭曲和掩盖。
关于空间和记忆的问题在《恋地情结》也有体现,恋地情结是指人类对物质环境的所有情感纽带,在“恋地情结与环境”一章里就提到记忆是情感的载体,恋地情结常常通过记忆来表达和强化地方成为个人或集体记忆的储存库,这些记忆赋予地方以情感意义。
文章提到,“人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来自触觉,即触摸到风、水、土地时感受到的快乐更为持久和难以表达的情感则是对某个地方的依恋,因为那个地方是他的家园和记忆储藏之地,也是生计的来源”例如童年时期的体验对恋地情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强于综合性感知,他们通过身体接触和直接体验大自然形成对特定地方的情感联系。
文章引用乔叟在《贤妇传说》中的描述,展现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的无忧无虑和亲密接触,这种体验成为他们记忆中宝贵的一部分这种记忆不仅包括个人的经历,还涵盖历史事件和祖先的故事历史事件的关联,文章中提到,风景的美感可以通过与历史事件的关联而增强。
例如,卢卡斯谈到,阿克罗塞洛尼亚山和疏卡底亚海角的壮丽景色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部分原因在于两千年前创作的诗词使得这些风景显得更为壮丽这种历史的叠加使得风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成为了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实践书选读的是唐宏峰的《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中的第四章:旅行者与现代人,这一章主要论述了晚清小说中旅行者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旅行叙事在晚清小说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对现代个体形象塑造的影响。
文章首先提到了晚清小说中的旅行者与叙述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早期的小说多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而晚清时期,随着域外翻译小说和文言小说传统的影响,叙述者逐渐转变为视角受限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者那么叙述者在小说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旅行叙事中,旅行者常常成为小说的叙述者或叙述视点,叙事限制在旅行者的耳目范围内。
这种限制叙事带来了特殊的真实感和对世界更精细化的理解,同时也打破了传统说书人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促进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当然作者也提到,中国近现代旅行叙事小说中鲜明的主体色彩并不全是对中国游记传统的变革,因为古典文的传统像《永州八记》也是有主体游记色彩的。
书中还探讨了旅行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讨论自我确立的旅行者身份时还有提到,主动选择上路的旅行者,往往是主体意志更强盛的人很多近代出使其他国家、或有留学的经历的作家,那么他们笔下的风景、空间,他们旅行的实践意义就更有研究的价值。
比如梁启超在1899年撰写的《夏威夷游记》序言中,详细描述了他从乡人到世界人的转变过程他在文中提到,自己原本是一个完全沉浸在传统乡村生活中的乡人,但随着19世纪末世界大潮的冲击,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国人”和“世界人”。
这种转变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和文化上的旅行不仅是现代人自我确立的重要途径,更是现代性危机的体现晚清小说中的旅行者,面对一个无法再辨别是非真相的世界,经历了主体认知的分裂和混乱这种弗洛伊德所说的“怪熟”体验,反映了现代人在现代性世界中的困境和焦虑。
关于怪熟的概念及实践,在第三章有详细的介绍,一方面,它意味着旧有、熟悉、在家的感觉;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奇怪、不熟悉和非家的感觉这种体验的本质在于重复和压抑,即对熟悉事物在非预期情景中的震惊再现,以及被压抑事物的偶然显露。
怪熟体验让人感受到一种不确定感,关于自我、他人乃至世界的认知都变得模糊和混乱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我”在游历社会的过程中,目睹了种种“怪现状”,这些现象与传统道德观念相悖,使得“我”的认知产生了混乱。
可以看出地理空间除了在记忆、情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更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基础记忆通过空间的再现和重构,成为社会和政治的工具;情感通过对空间的体验和鉴赏,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感受;而旅行通过空间的跨越,促进了现代个体的自我确立和身份认同。
W.J.T.米切尔《风景与权力》
06 初威言我本周选择阅读的书目是爱德华·雷尔夫的《地方与无地方》与赵园的《北京:城与人》“地方”与“空间”是段义孚先生提出的人文地理学重要的一对概念空间是抽象的,没有明确的边界,可以无尽延展;而地方则是具体的,是人们与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系。
雷尔夫在书中强调,依附于某个地方并与之相连是人类的一项基本需求,人们需要一个安全的立足点扎根,因此会出于自身经验为地方赋予特殊的意义海德格尔说栖居是人类存在的本质,人们需要一个家一样的地方为他们的安全感与认同感提供归属之地。
由此衍生出来的就是地方感与恋地情节,是人们对土地的深深的感情而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流动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加剧,我们越来越多的发现身边的景点商业化、迪士尼化、博物馆化,变得大同小异,古城失去了韵味变成了卖货的场所,同质化的公寓取代了多样式的楼房,无地方景观增长成为了显著现象。
城市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说,“绝大部分的现代建筑都已失去了外观上的美感;呆板、单调,整个城市环境让人了无生趣”,这就是雷尔夫在书中描述的无地方的扩张无地方的原因在于其非本真性,书中提到的两种非本真的态度是媚俗与技术化。
这在当今的旅游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媚俗是指那些平庸、艳俗,能唤起甜美感受的事物,多是纪念品与礼品而这造成极大的本末倒置,重要的东西变成了琐碎的,一个地方的代表的纪念品是批量化生产的、明码标价的,人们只是购买纪念品而不在乎旅游体验本身。
无论去到那个地方,都一定会有几个网红路牌,上面写着“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这种同质化的路牌成为一个景点或城市的代表后,城市的特质在大众文化中消失了而技术化带来的就是一致与可操控现代社会,人们对地方的评价是被专家的意见和社会公众观念裹挟的,人们被框定在一个可控的流程中,根据打卡攻略走马观花的路过一个个景点。
旅游已经不再是对一个城市的经验,而只是一个任务,旅行的目的不是去体验独特别致的地方,而只是为了打卡有名景点当无地方把根植在地方之中的历史与意义连根拔起,用同质化取代差异化,造成的就是人们的地方感的丧失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描述了五十五个虚构的城市,每一座城都有主题,里面的建筑和人构成了不同城市的特质和记忆。
马可波罗每次描述都是从故乡威尼斯开始,就他而言,从城市到物体,一切都是因为记忆而存在的,如果当我们对地方的记忆趋同后,城市是否就真的变得看不见了现代化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无可避免的无地方,因此更应该维持地方与无地方的动态平衡,段义孚在《宇宙与炉台》说“植物有根,而人有双脚和思想”,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认识地方,以具体的实践在大街小巷穿梭,梳理自我与地方的链接,再一次寻求归属感与认同感。
在赵园老师的《北京:城与人》一书中,给我启发最大的应该是对于人与城联系的多种角度作家的创作和他的地方经验之间往往有联系北京对于中国人而言,就是历史的象征是乡土感和深层的文化自觉“京味”小说中的京味,就是一种特有的精神联系,是人所感受的城的文化意味和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因此分析作品时,除了分析人对地方的特殊情感外,对于文化的分析也必不可少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文学作品对人文景观的展示,比如胡同情调、茶馆文化、鼻烟壶民俗等,这些极具地域特色的情节将北京人的生活形态和情调展现的淋漓尽致,借由此可以非常快速地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在理解作品中认识文化。
另一就是声音艺术与饮食文化,书中特别提到了听觉记忆和味觉记忆北京话是北京人的身份证,京腔是北京人文化存在方式,以听觉给人明亮、生动、响亮的印象,北京人以说找乐,叫卖的市井艺术也构成了北京人日常声音环境的一部分。
食物一直也是体现作家乡愁的重要意象,这些最日常可见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事物都是人与城的紧密联系同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城市中寻找城市这一命题人类创造了自己的文化环境,同时承受了上述创造的后果,自身又成为文化的创造物,这是一个循环的圈。
文学的北京是统一且具有美感,这里面承载了中国人对秩序的看中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赵老师认为京味小说是作家以文学而与北京联系的一种方式,因此这种联系带有着个体性,不同作家因为经验的不同选取不同的角度,比如邓友梅写民俗小说,刘心武通过对底层世界的关注思考北京文化。
作家在创作中不止展现了他们对于城市的文化眷恋,也对文化进行批判,拆迁带来的建筑形式的破坏以及其后蕴藏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变动,商业文化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字号还在,老字号不在了”的困境,家族文化的破碎等,这些都展现了文化的不同层面,让文化更加立体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人和城市而言,人在城市中生活,享受了城市生活的便利同时带有敏锐的眼光审视城市发展,让城市也更加立体
爱德华·雷尔夫《地方与无地方》
07 伍沛儒 我阅读的第一本书是段义孚的《恋地情结》,作者在这本书中细致地介绍了人与地之间情感纽带的各个部分、环节,从个体的自我认知到长久以来的环境态度、价值观、世界观,是涵盖了文学、地理、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综合研究。
在《感知的一般性质:感觉》一章中,作者分别介绍了四种知觉以及感官的综合作用等在我们感知外在空间时的独特机制和作用比如在谈到触觉时,他说,“触觉是对阻力的直接经验,它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压力和抗拒组成的系统,也让我们能够认清独立于我们想象的现实存在”,这或许也可看作对身体书写主题的补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依赖于触觉,也会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描写,但常常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但这恰恰是人与身体之外世界接触时最细微和沉静的体验。
类似的,听觉这一章也为我此前的理论了解增添了重要的思路,“眼睛比耳朵能从环境中带给我们更加精确与细致的信息,但我们却经常被听到的东西所打动”,和触觉类似,正是因为其他的知觉不像视觉那么优先容易得到,才会在通过其感知到一些环境中的信息时显得十分难得,并扣动人心的幽微之处。
“因我们平常对空间的体验是被听觉延展开的,听觉较视觉能提供更广阔世界的信息”,冯至在《山水》中有两篇散文记叙了他在山野间的一些经历,其中晚间的经历多用听觉感知描写外在空间,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些更为立体宽广的山水声景。
作者在“爱国主义”一节中将“爱国主义”区分为“地方性”和“帝国性”两种,前者强调“对地方亲密无间的体验”和“‘好景不长’的感知”,后者的基础则是“自我中心主义和自豪感”这两种情结我们都不陌生,而主要的区别则在于这样的情感是由自己亲身体验来的还是由他人宣呼引起的。
“地方性爱国主义”的空间一般来说是更狭小的,因为受到个人的身体生理的限制,但也是一种更为真实和持久的情感,这或许也是许多作品书写这种“爱国主义”的原因第二本书赵园的《北京:城与人》中,作者探讨了文学中的北京城,它曾经的居住者以及写作者的面向与特色。
结合自己作为一个异乡人在北京的观察与体验,关于“北京拒绝抽象”这一特点我很有感触,北京的环境复杂多样,但其中的市民又有类似的生活特点,它似乎只能活在个体人的生动感觉中在“城与人”一章中,作者指出,“北京把‘乡土中国’与‘现代中国’充分地感性化、肉身化了”,这样的敏锐的表达充分写出了我对北京的印象,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与现代文学史上的北京有所不同了,有极其现代化的建筑和景观,但同时在大街小巷里,我们好像又能看到那种一贯的精神气质。
而作者提到现代文学史上北京的乡土气息,这是北京,甚至大部分中国城市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并不像西方现代城市那样让人感到和乡土截然分立;相反,它们与乡土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赵园《北京:城与人》
征稿启事
“思享读书会”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下的读书同好小组组内以经典人文社科类书籍或新近出版的文学文化类书籍的阅读为主现特向广大高校学生征稿,具体说明如下:1.以评论文章为主,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行文晓畅。
评论性文章不超过4000字为宜2.优质课程论文和研究性论文亦可,需依据公众号行文风格进行适当的节选和调整3.投稿邮箱:sxdshbfsu@163.com欢迎各位同学积极参与、踊跃投稿,与我们一同在读书中走向自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排版:陈煜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经:人文经典书籍有哪些
思享时刻十二月十三日,思享读书会成员就文化地理的经典书籍进行了讨论。大家对书中的部分论点进行阐释。现选取其中四位同学…
-
易经人文出版社:易经人文出版社怎么样
伏羲文明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安志宏摘要:和谐社会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其文化根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伏羲时代。研究表明,伏羲八卦符号,是在“…
- 少年狄仁杰爱情同人文:少年狄仁杰爱情同人文推荐
- 无花果人文历史圣经:无花果的经文
- 贵阳的人文景观:贵阳的人文景观作文怎么写
- 贵阳的人文景观:贵阳的人文景观作文怎么写
-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茶士研修班:厦门大学茶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