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日本匠人文化:日本匠人文化的历史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大众的认知里,提及“日本制造”,或许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高端”“靠谱”这类标签。然而,我却率先联想到的是今年6月堪称日本制造业“至暗时刻”的场景。

日本匠人文化:日本匠人文化的历史

 

在大众的认知里,提及“日本制造”,或许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高端”“靠谱”这类标签然而,我却率先联想到的是今年6月堪称日本制造业“至暗时刻”的场景就在3号那天,日本汽车品牌界可谓是“风起云涌”,丰田、马自达、本田等一众汽车企业的高管们,纷纷召开记者发布会,而目的只有一个——道歉。

至于缘由,也并非什么新鲜事儿了,依旧是老生常谈的造假问题

这次之所以值得单独拿出来说道,关键在于造假涉及的范围实在太广了,足足有5家日本知名汽车品牌都牵涉其中,单是丰田、马自达和本田这三家车企涉及的问题车辆数量就高达620万辆之多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乃是日本国内针对车企展开的一次大规模清查行动,总共要调查85家车企,截至当下,这一行动都还未彻底结束,谁也说不准后续会不会又有更多的“问题企业”浮出水面。

也正因如此,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才会在日本记者会上痛心疾首地批判,称这一造假风波严重损害了日本汽车产业的信誉不少日本民众也忧心忡忡,担心此次丑闻会进一步波及整个日本制造领域,进而对国家的GDP产生负面影响从之前小林制药的事件,再到如今车企高管们接连鞠躬致歉,不禁让人发问:日本制造在国际上究竟还剩多少信誉可言呢?想当年,日本制造可是凭借“工匠精神”享誉全球,可如今,到底是哪里出了岔子呢?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日本制造业净利润增长了23%,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是自2021财年以来,制造业再次超越非制造业。

一边是靠着有失诚信的手段经营,一边却创造出利润增长的“奇迹”,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剖析一下这处于舆论漩涡中的日本“工匠制造” 回溯到今年3月,日本知名的保健药企小林制药爆出了严重的安全隐患事件截至目前,已经造成了280余人住院的后果,万幸尚未出现人员死亡的情况。

在事件曝光前,小林制药的纯利润接近十亿元,旗下多款产品曾是国内消费者赴日旅游时的必购清单,它此次的“翻车”,无疑是整个日本制造业问题的一个典型缩影 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一片萧条,制造业更是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据相关数据记载,1946年时,日本制造业的生产力还不及战前最高水平的40%,工业设备有30% - 60%遭到破坏,主要制造业产品的产量也锐减,几乎都降到了战前巅峰时期的50%以下日本经济学家有泽广曾在《日本产业百年史》一书中,用“人造沙漠”来形容当时日本制造业所处的凄惨境地。

虽说如今“中国制造”已然遍布全球,但在部分盲目崇外的人眼中,还总爱给我们扣上“山寨”的帽子可实际上,在全球商业市场的大舞台上,无论涉足哪一行,从某种程度来讲,都是一场大规模的“模仿秀”,日本制造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为了尽快摆脱经济困境,日本把目光投向了曾对其投放原子弹的美国,充分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大力引进并吸收美国制造业的先进技术与创意从电脑到日常消费品,再到汽车领域,无一不是先从模仿复制入手就拿小林制药来说,其创立于1919年,起初主要做批发生意,二战后逐步发展到本行业内日本前五的位置。

但只做批发生意,想要进一步拓展业务难度颇高,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后更是难上加难那时,老掌柜小林三郎就向儿子小林一诉说了自己的毕生心愿——转型成为生产商,可惜天不遂人愿,小林三郎直至去世都未能达成这一目标。

后来,小林一在一次赴美出差时,偶然发现了契机他看到美国厕所里冲出来的水居然是蓝色且带有香味,大为惊叹,回国后便迅速模仿开发出类似产品其成功的原理也很简单,并非完全重新创造,而是在已有产品基础上改进使用方式,后续很多产品也都是沿用这种模式。

丰田汽车亦是如此,靠着模仿美国福特的流水线模式,进而开发出具有日本特色的精益生产模式;索尼则通过模仿和改进欧美的电子产品,成功研发出晶体管收音机等产品这种模式在日本还被赋予了一个颇具工业风格的名称——逆向工程,也就是先买来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拆解,然后对各个部件深入研究,进而吸收其中的设计思想。

不过,起初光靠模仿的日本制造,在外界眼中就是“山寨劣质”的代名词据说,丰田汽车刚把产品销往美国时,因其质量不佳,被当地人戏称为“移动的棺材”,甚至连产地都羞于印上,恰好日本大分县宇佐市的简称是“USA”,于是干脆印上“made in USA”,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呀。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日本官方为了改善制造业的这些问题,着实下了不少功夫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日本先是对诸多财阀进行拆分,以此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47年,时任首相吉田茂领导内阁政府推行倾斜生产方式,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优先生产煤炭,再利用煤炭发展钢铁、电力等产业,为基础设施建设打下根基。

到了20世纪50年代,又将大量资源向重化工业倾斜,像机械、石化等行业都得到了重点扶持后来,石油危机爆发,能源短缺的状况促使日本从资源消耗型的重化工业向低能耗、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在山寨现象普遍存在后,80年代日本提出“科技立国”战略,推动经济从生产导向型向技术导向型转变,朝着高附加值产业,比如半导体、精密仪器、医药、新型材料等细分领域发力,也正是从那时起,具有节能特点的日本家电、汽车等产品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据相关统计显示,1983年日本汽车产量在全球汽车总产量中的占比高达24.1%,已然超越美国然而,市场竞争就是如此残酷,当你强大时,或许别人奈何不了你,但一旦实力稍逊,之前的问题就可能会引发反噬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后,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曾经引以为傲的半导体市场逐渐被韩国抢占。

与此同时,凭借着人才成本等优势,“中国制造”开始崛起,成为“世界工厂”消费电子产品曾是日本出口产业的重要支柱,很多欧美大厂选择让日本提供软件,在中国国内进行组装,这一举措在极大压缩产品成本的同时,也导致日本出口产品的需求和价格持续走低。

就拿苹果曾经推出的播放器iPod来说,此前一直都是由日本企业小林盐业代工,据说这家公司有5位匠人,花费4年时间精心研磨出250万个如镜面般光亮的iPod后来产业线转移到中国,小林盐业直接损失了7000 - 8000万日元的利润。

即便日本制造常以“匠人产品”“慢工出细活”自诩,但在规模和效率面前,这些说辞都显得苍白无力面对中国几十人就能高效运作的抛光流水生产线,小林盐业的社长也曾无奈表示,即便他们四五个人再怎么努力,也毫无胜算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再次调整制造业发展方向,在国内大力鼓励创新,不少日本企业都要求员工每月必须提出一个创意。

比如索尼,平均每年每个员工都要贡献13个提案小林制药在尝到“模仿改进”的甜头后,也坚信“小处着手,以小博大”的策略,鼓励员工去挖掘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商机但创新、低成本与高质量就如同一个难以平衡的三角关系,想要三者兼得,往往就容易出问题。

其实,日企出现“翻车”情况并非近两年才有的事儿从世界财富500强的数据来看,1996年时,登上该榜单的日本企业多达99家,与美国旗鼓相当,可到了2016年,却仅剩52家,短短20年时间锐减了近一半仔细查阅众多新闻报道便能发现,不少企业消失的背后原因都是造假,而且这种造假行为持续时间大多超过二三十年,起始时间基本与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高度重合。

就拿开头提到的日本车市集体道歉事件来说,最初是源于去年4月一封神秘的举报信,这封举报信来自大发汽车公司内部,举报人向日本交通部门提交了大发汽车的造假资料,内容大概是大发汽车在完成相关车型的撞击测试时,竟然对测试数据进行造假。

这位正义之士或许只是单纯不想让这批有问题的车辆流入市场,可后续调查却发现,大发汽车这种更改数据的行为已经持续了30多年随着事件的发酵,大发汽车对外承认向海外市场推出的四款车型都存在问题,由于其中两款车型属于丰田,当时担任丰田会长以及日本汽车工业协会会长的68岁的丰田章男只能出面鞠躬致歉,并宣布要对这件事展开详细调查。

谁料这一查,牵出了更多问题,丰田旗下居然也有22款车存在类似情况,与大发汽车有合作关系的斯巴鲁、马自达也未能幸免,总计涉及问题车型达64款之多眼瞅着事情越闹越大,日本的国土交通省坐不住了,决定彻查日本境内的85家汽车生产企业。

这下可好,本田也承认了过去8年对于20多款新车的噪声和排放测试都是蒙混过关,实际根本不达标最离谱的当属马自达了,在碰撞测试中,其气囊爆开竟然不是依靠碰撞传感器,而是通过一个提前设置好的倒计时装置来触发,这要是真发生事故,马自达的气囊还能不能正常弹开都成了未知数,想想都让人后怕。

类似的造假事件可谓屡见不鲜,从2015年的高铁安全气囊问题,到2016年的三菱油耗数据造假,2017年的斯巴鲁篡改数据,再到后续日产、雷克萨斯等日系车企的各种违规操作,多得让人都数不过来,这着实让日本政府头疼不已。

而且这些造假行为并非发生在车企研发阶段,而是在车辆定型后,向日本官方申请生产许可时提交的证明材料上动手脚,汽车企业动辄造假20多年,要说官方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者对此毫不知情,恐怕很难让人信服小林制药此次出事也是如此,官方对外宣称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红曲原料出了问题,红曲是一种发酵而成的真菌,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副产品,但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原本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

可小林制药年产红曲原料超过18吨,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生产,却只用一句“在生产过程中没发现”就敷衍了事,再次鞠躬道歉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还一度坑害了不少国外投资者,就连我国修建三峡大坝时都险些“中招”当年,我国因急需一批特定的引水钢管,面向全球进行招标,经过多番对比考量,最终以170万美元的价格,确定采购日本铸友公司生产的4000吨低合金碳素结构钢板。

结果第一批700吨到货后,我方质检人员就发现了异样,抽检样品的质量与日本提供的质量检验报告相差甚远鉴于当时日本在世界钢材生产行业的领先地位,我方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检测计算有误,反复核对了好几次,才确定确实是产品质量有问题。

面对我方的质疑,日本方面不仅没有安排技术人员前来查看,态度还十分强硬,要求我方出具官方检测报告无奈之下,我方只好找到国内最权威的钢铁研究所进行检测,即便如此,对方依旧嘴硬,甚至还要求带样品回国自行检测经过好几轮艰难的交涉,他们才终于承认数据有误,理由却是采用了尚未成熟的新生产工艺导致的。

本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20年后,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又被爆出篡改数据、蒙骗客户的丑闻当时,日本人引以为傲的新干线以及日本国产客机全都使用了该公司的产品,有前员工爆料,自1990年代起,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就流传着一份造假备忘录,指导员工如何造假而不被客户察觉。

我国因为检测严谨,算是逃过一劫,可英国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基于对日本制造的信任,没有对日本送来的样品进行检测就直接投入使用,最终导致高铁车厢出现了长达28.5厘米的裂缝神户制钢所这一造假就是20多年,他们直接篡改出厂数据,也就是说,在出售产品前就明知其不合格了。

以往,日本制造打着“慢工出细活”“严谨”的旗号,在国际上颇受欢迎,可一旦出了事,那些曾经被视为“精益求精”的工匠们,仿佛瞬间就变成了只会机械地鞠躬道歉的群体,甚至各个公司道歉都仿佛有一套固定的模板,先是满脸懊悔的神情,接着低头鞠躬,还会顺便来一句“我很抱歉”,据说连什么时候流眼泪、抹鼻涕都如出一辙。

大家或许会疑惑,为何日本企业都“翻车”这么多次了,却还是不长记性呢?从家电产业,到钢铁、保健品行业,再到如今的汽车行业,几乎全行业都出现造假问题,日本企业为何会集体陷入这样的困境呢?首先,这背后离不开官方因素的影响。

日本制造业的兴起本就有官方助力,在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进入了“失落的30年”,国民消费活力大幅下降,反映到制造业上,日元贬值使得大量企业面临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的难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强势崛起,登上了世界舞台。

为了保住市场份额,日本官方提出创新要求,甚至设立了最高奖项——内阁总理大臣奖一边是官方大力鼓励创新,着眼未来;一边是泡沫经济后的市场现状给企业带来的现实经营压力,日本企业试图两者兼顾,于是内部提出降本增效,收缩生产线,将压缩成本当作首要目标。

由于机器设备存在使用寿命限制,加上设备老化以及人口减少导致招工困难等因素,机械运转压力不断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就会选择让产品品质让步于成本管理

其次,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很多日企在合作时常常会夸大其词,制定一些难以达成的目标,等到交付产品时,为了兑现承诺,便不惜造假违规,逾越底线日本制造业如今集体陷入困境,也反映出其正处于转型期的尴尬境地,以及试图再次崛起却又力不从心的无奈。

在创新压力下,不少企业还陷入了对技术完美的过度追求,投入80% - 90%的精力,却仅换来10% - 20%的性能提升,这无疑是陷入了一种创新陷阱,既忽视了投入产出比,又脱离了市场的真实需求在这样的夹缝中,曾经风光无限的日本品牌急于求成,或是为了掩盖业绩下滑的事实,种种因素叠加,导致了近年来日本制造业丑闻不断。

再者,日本人十分强调个人与集团的一体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一旦出现造假行为,很容易就会演变成自上而下的集体行为有人曾形象地比喻过这种现象,说日本人就像池子里的一群小鱼,原本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一旦有石子投入水中打乱了队列,它们就会整齐划一地朝着相反方向游去,但无论怎么变化,始终保持着群体的整齐划一。

最后,官方的一些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乱象在分析日本经济时,我们会提到“安倍经济学”,其中有“三支箭”,最后一支就是结构性改革,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行业,同时弱化了不少企业的准入门槛以及审核规范。

保健品行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兴起的,虽然这确实促进了很多行业整体规模的增长,但也吸引了大量抱着“赚快钱”心态的企业涌入,从而导致行业乱象丛生就像前两天看到的一个热搜话题“日本网红神药,真的别再瞎吃了”,与几年前赴日必买的“12种神药”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即便造假问题层出不穷,但在2023财年,日本制造却再创净利润新高,丰田、三菱、小松等老牌企业都在盈利名单之上这不禁让人想起马克思在《资本论》里的一句话:“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