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文字转语音app:聋人转换文字手机
中国聋人远程通讯方式的变革
在电话、网络没有普及以前,书信是人们远距离沟通的常用方式,然而,由于过去聋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即使接受过教育,书面语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也往往不甚理想,能写、会读的聋人恐怕聊聊无几所以,当时聋人想要与远方的聋人、听人朋友进行联络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困难也加剧了聋人与社会的孤立和隔阂。
1875年,美国的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了电话,使听人的生活发生巨大变革,从此,人与人的距离不再遥远,远方的世界也不再遥不可及其实,贝尔的母亲和妻子都是聋人、父亲是一位聋人教育专家,他本人在聋人教育领域也颇有建树,电话的发明正是源于他对聋人助听技术的研究,不过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贝尔没能一举解决聋人远程通讯的困难。
人工中介的有声语言转书面语自从有了电话,聋人心中也有了远方的梦想1925年,贝尔实验室成立,致力于远程通信技术的研究,1948年,世界上第一台传呼机Bell Boy在此诞生1983年,中国内地市场第一家寻呼台落户上海。
,中国进入了“传呼机时代”,借助传呼机上狭小的显示屏,聋人可以接收到听人经由寻呼台发来的消息,由于寻呼台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服务的,聋人还很难成为信息发出的一方,聋人之间的沟通仍是困难的进入到手机时代后,很多。
手机的“设置”菜单里都有一个“TTY”选项,其英文全称是Teletype,是为聋人设计的一种通信工具聋人使用外接键盘输入文字并发出后,中介服务人员会将文字转换成为语音传达给通话对象,同样,中介也会将对方发出的语音转换成文字发送给聋人,适合聋人与听人之间的电话沟通。
TTY需要特定的外接设备和中介服务,在中国基本上是不支持使用的。
TTY电话参考TTY的模式,2005年,广州市残联开设起一个“聋人电信固定电话中转平台”,聋人可以使用手机向平台发送文字信息,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为聋人提供信息咨询、他人交流、心理倾诉、处理事务的服务,然后再使用文字把相关信息反馈给聋人,这是一个“国内首创”的项目。
纯文字远程通讯1990年代末期,中国聋人的通讯方式出现了一次重大迭代一方面,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大范围拓展手机端的短信业务,极大缩短了聋人远程通讯的实效和成本,从此一直到2010年前后,短信都是聋人最长使用的通讯方式之一,针对聋人的发短信需要,湖北、四川等地的很多服务商还专门推出“爱心卡”,。
每条短信资费低至0.05元。
另一方面,1999年QICQ诞生,一年后它就席卷中国即时通讯市场,聋人通过电脑端应用程序,不仅能和亲朋好友即使联络,还能添加陌生好友,从此,天南海北的聋人开始相约在网络之上,聊聊生活、聊聊梦想,还有很多聋人在网络中找到了自己的爱情。
计算机中介的有声语言转书面语为了省去人工中介服务,2006年,南京残联推出了一款专门为聋人开发的“无障碍信息电话机”,在现有的固定电话线上使用,不改变号码,也不影响原来电话的所有功能,唯一的区别就是,在电话机最下方多了一块区域,上面有一块小屏幕以及几个按键
,使其具有发短信的功能2011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一所小学的退休教师张林茂对上述仅支持发送短信的电话机进行了升级,发明出一种名为“龙人通”的电话机,聋人在电话机键盘上输入文字,电话机可以自动将其转化成语音,如果接电话的一方使用“龙人通”,对方传来的语音可以被转化成文字显示在屏幕上,从而实现了聋人之间、聋听之间的即使沟通。
智能手机普及以后,一些APP可以实现语言和文字的相互转换其中最早的一款要数跨国公司ThoughtWorks西安办公室的健听开发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做出的一款帮助聋人与听人交流的公益APP“心声”,它可以让。
听人的语音转换为文字、将文字输出为语音,帮助聋人实现打电话的愿望2016年上线的、由聋人开发的APP“声活”也有类似的功能同年,微信增加了“语音转文字”功能,为聋人与听人的沟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不过,这种自动转码目前还常常存在误差,准确性有待提高。
手语视频通讯手语是聋人的母语对聋人来说,文字信息仍然存在许多不便,能够使用手语无障碍地和聋人、听人即时远程通讯一直都是聋人的梦想视频电话技术的发展使聋人之间的远程通信成为可能2010年,苹果公司在iphone4上推出了免费的Face Time功能,为了宣传Face Time强大的视频通话技术,苹果公司在中国专门拍摄了聋人使用iPhone4的Face Time打视频电话的广告。
后来,这一功能在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上都得到了实现2014年,腾讯QQ软件推出了视频电话功能,该软件的适用范围最广,不论使用台式计算机、笔记本、平板电脑还是手机,只要有摄像头就行,远隔千里聋人也可以面对面地使用手语随意沟通。
腾讯并非专门针对聋人设计了视频电话,但聋人朋友的确从科技的发展中得到了实惠计算机中介的手语转书面语中国有关手语合成技术可以实现文字-手语的自动转码, 国内的第一篇研究论文《传输手语图像的计算机智能通信系统》1989年发表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这个时间节点想一想真有些不可思议。
为什么这样说呢?上个世纪的网络一般都是电话拨号上网,带宽非常狭窄,传个图片都要等半天,何况是动态的手语影像?不仅如此,到1994年3月中国才获准加入互联网这样看来,中国研究手语合成技术也算是站在了科技前沿。
上述技术的关键是对手指关键运动情况的编码和定位,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手语数据库,输入文本信息后,计算机可以自动合成手语并通过动画虚拟人物表演出来21世纪以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推出了几款商业化的手语识别与合成软件,主要面向电视台的新闻手语翻译栏目和希望学习手语的聋人亲属。
软件价格不菲,但是有些聋人朋友的使用后表示,虚拟人物的手语比较生硬且缺乏面部表情,读起来很枯燥,又由于目前设计的手语数据库依托《中国手语》而建,没有收集地方手语数据,大量《中国手语》中没有的词汇一律用手指字母替代,聋人很难理解。
中国的手语合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一领域还走在发展的路上手语-文字的自动转码则被成为手语识别技术,是一种人机交互技术,与目前常见的人脸识别技术和OCR(文字自动识别技术)有些神似,许多单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为员工打考勤,OCR则在文本翻译(如金山词霸)、试题分析等方面实现了广泛应用。
21世纪以来,手语识别的新发明经常见诸报端,它可以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手语识别技术使用者佩戴具有特定功能的手套、手环或指环等可穿戴设备,打手势时,设备上的传感器可以采集手势运动的三维数据并传送至计算机进行分析解码,输出为文字。
第二类被称为“基于视觉的手语识别技术”使用者徒手拍摄出手语视频,计算机通过识别肤色、运动、手形等特征识别视频中的手语,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这种方法的技术难度较大手语识别技术目前仍在探索阶段,成形的产品尚未面市。
在不久的将来,手语识别技术一定会在聋人教育、手语翻译、信息通讯等领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人工中介的手语转语音2018年上线的“手之声”APP在国内具有开创性,它在后台安排了专业的手语翻译客服人员,使用者可以使用
“代拨电话”或“呼叫客服”功能,由手语翻译员完成有声语言-手语或手语-有声语言的转译,实现聋人和听人的在线通话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看到中国聋人远程通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不同需要的聋人都有机会选择自己适合的沟通方式,无障碍地达成沟通目标,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拉近了聋人之间、聋人和听人之间的距离。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聋人文字转语音app:聋人转换文字手机
中国聋人远程通讯方式的变革
-
聋人文字转语音app:聋人转换文字手机
点击上方北京残联订阅我吧语音转文字语音转文字技术的初衷是为方便大众使用语音输入。对于听力残疾人朋友而言,比较熟悉的软件是“…
- 梦华录顾盼同人文:梦华录顾盼儿真实身份
- 开导情绪不好的人文案:开导情绪不好的人文案怎么写
- 赛尔号莱修同人文:赛尔号手书莱修
- 红楼梦同人文贴吧:红楼梦知否同人文
- 红楼梦同人文贴吧:红楼梦知否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