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中华传统人文:中华传统人文精神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这一品格有表现在哪些具体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能为现代世界提供哪些启示与指引?楼宇烈教授从“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出发,从卷帙浩繁的典籍中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基本面貌,给出了他的答案。

中华传统人文:中华传统人文精神

 

博雅哥说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这一品格有表现在哪些具体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能为现代世界提供哪些启示与指引?这些问题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勃兴之时,需要当代中国人回答的问题楼宇烈教授从“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出发,从卷帙浩繁的典籍中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基本面貌,给出了他的答案。

图为楼宇烈老师Vol.214.1通识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人文精神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它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注重人的精神生活,使人不受神、物的支配,凸显人的自我价值;二是强调礼乐教化,讲究人文教育,反对武力和权力的压制。

“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人文精神的核心,“天人合一”的思想则体现了它的精髓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就是“整体关联,动态平衡”的人文思维1以人为本惟人万物之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人文精神可以说是最主要和最鲜明的一个特征。

什么是人文精神呢?我想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典籍里就有“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这样一种思想所谓“最灵”就是最有灵性的,“最贵”就是最重要的,万物中间哪一个东西最重要呢,就是人所以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说法:“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上》)天地是万物之母,而人则是万物之灵

图为《尚书》书影先秦的儒家思想家荀子曾经把天地万物分成四类,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就是说水火有气但是没有生命,这是第一类。

“草木有生而无知”,就是说草木虽有生命,但它没有知识、没有智慧,这是第二类第三类是禽兽,所谓“禽兽有知而无义”,就是说禽兽有认知方面的功能,但是它没有义这里的“无义”实际上指的是没有礼义,因为在中国古代,讲禽兽和人的区别,主要指禽兽没有礼义廉耻所确立的伦常关系。

如果说一个人违背了伦常,那就意味着他是禽兽,甚至禽兽不如第四类就是人了,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是什么都具备了,既有气又有生,既有知又有义,所以是万物中最贵重的荀子用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间人是最贵的。

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还被认为是直接参与到天地的变化中间去了如果没有人参与的话,这个天地的万物也是无序的所以天地跟人并列为三,称为天地人三才天地人各有什么样的功能呢?荀子曾经这样来讲:“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

”“天有其时”,就是说天有四时的运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生长,在夏天成长,在秋天成熟,到了冬天就闭藏起来了那么地呢?地能提供各种各样的东西,使生命能够延续,所以“地有其财”人呢?人参与到天地中间去治理万物,使得万物有一个秩序,所以说“人有其治”。

人为什么能治理万物呢?荀子认为关键就是人有礼义廉耻这样一种伦常关系这种关系确定了人有各自不同的地位和分工,因此就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群体,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水火草木禽兽所没有的,荀子称之为“明分使群”。

虽然人的力气没有牛那么大,跑步的速度也没有马那么快,但是他却可以去支配牛和马,让牛和马来为人服务,就是因为人能“群”,而牛马不能“群”在天地万物中间,人居于一个核心的地位,天能生地能养,但是它们不能治而人呢,由于“明分使群”,是一个群体,而且在这个群体中间,有圣人制定的礼来明确不同的分工和身份职位,就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因此人就能够去支配万物,治理万物。

这也说明,在天地人这三者中间,人是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人的这种伦理关系起源于什么呢?荀子特别探讨了这个问题,他的说法在今天来看也是非常合理的荀子说道: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人生下来都会有欲望,有欲望就要去追求,如果追求不到,就会发生争斗,一旦发生争斗这个社会就混乱了。

所以,君主们、先王们,为了避免社会的混乱,就不得不制定礼仪,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根据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对社会的需要来分配一定的物质,这样就使欲和物之间的需求和供给达到一种平衡

图为后人所绘荀子像可以看出,在荀子的眼里,礼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分”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荀子所讲的礼是充满了宗法的、等级制度的内容,这是我们要批判、要抛弃的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一定的伦序,就是伦常和秩序,否则是无法安定和谐的。

荀子所说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群居合一的社会既要群居又要使其能够合一,就必须要明分,必须要有差异所以荀子的理想跟我们常常讲的儒家的大同理想是不一样的大同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任何分别的、各取所需的社会可以说,荀子的理想是一个小康的理想。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必须要有分别、有等级,因为自然是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欲望的如果对人的欲望没有限制的话,就会发生争斗,所以,就要制定礼仪来规定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能够享受的物质资源荀子说:“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

”即是按每个人所做的事情和他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来确定他最终的报酬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总之,荀子非常注重社会的等级分别,因为这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明分”才能“使群”,还要看到每个人对这个社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也只有承认这个差别,才可以做到社会的公平。

荀子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看法,这话并不是他说的,他是引用的《书经》里面的一句话,叫做“维齐非齐”就是说要达到社会的平等,就必须“非齐”,一味追求“齐”,结果可能反而是“不齐”现在来讲,这是一个对平等观念的理解问题。

怎样才能达到平等呢?其实一定的不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因为人在智能、体能上都是有差异的,对这个社会的贡献也是有差异的同样,人们的需求也是有差异的如果都按照同一个标准来对待的话,那当然就不公平了所以我一直觉得,荀子提出的“维齐非齐”这个观点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礼对人欲必然是一种约束,必须靠制度和习俗来维护,如果人人都没有尊重伦理礼仪的自觉,那么群体肯定是不稳定的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把人的道德情操的自我提升和超越放在了首位,注重人的伦理精神的养成,这一点正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精华之所在。

对照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人文这个词,从现在能够查到的资料来看,最初出现在《周易》里。《周易》有一个卦叫做贲卦,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图为周易书影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来很多的思想家和学者,都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比如说三国时魏国的王弼就解释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 就是说如果能不用武力而用文明来使得天下万物各得其所,这就叫做人文。

到了唐代,有个大学者叫孔颖达,他又对这句话做了解释,他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就是说,圣人观察了“人文”,就以诗书礼乐来教育天下的众生,使得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显然,人文就是不以武力,而以一种文明的办法,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的文明社会,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高扬君权,重视师教而淡化神权中国古代最崇敬的是什么呢?天地君亲师。

因为天地是万物的生命之源,“亲”是某一类生命的来源,它代表的是某一类的祖先比如说人类,人类有人类的祖先而“君”和“师”是教化的根源,这些都是值得尊重的这里没有神,有人因为受了西方宗教观念的影响,将“天”和“地”解释为神,这是错误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天”和“地”并不是神天地是生养万物的根本,但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神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中,那种至高无上的、全知全能的神是没有的在中国的历史上,神权从来没有超过王权第二个特点是:高扬明道正谊,强调人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和完善。

既然人在天地万物中是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那么人自身的提升就是最根本的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明道、正谊、节制物欲、完善自我的人格这样一些观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概括地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实际上就包含了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这样一种现代的理性精神。

实际上,西方人文主义的两次发展都跟中国的这种精神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讲,现在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正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众所周知,西方的人本主义或是人文主义是从近代开始提出来的,是对西方中世纪以神为本的文化的一种反抗。

什么是以神为本?就是神权超过世俗的王权,一切都要以神的意志为根本,凡是不符合神的、上帝的思想的文化,都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甚至于被扼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的中世纪也可以称之为神文主义或者神本主义当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候,这种神文主义就很不适用了,必须要在思想文化上进行一次革命,最初是宗教内部的革命,然后是整个社会的启蒙运动。

图为启蒙运动诸先贤在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吸取营养一个是西方的传统文化——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另外一个就是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当传教士把中国的文化带回欧洲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文化。

中国文化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文化——以神为本的文化完全不一样,是以人为本的因此,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养料,最终发展成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发现西方近代以来所走的以发展物质文明为主的道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因此,有一批思想家提出,要发展一种新的人文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需要就更加迫切了不管是一战还是二战以后,西方的思想家在谈到新人文主义的时候,都提到应该到东方的古老文明中去寻找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人文精神具有“下防拜物教”的特点,正是这一点吸引了他们。

20世纪以来,西方寻找新人文主义的目的正是要防止拜物教的无限扩张这跟它在17、18世纪时,要冲破神是无所不能的情况正好是相呼应的西方两次提倡新人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都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联他们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这样一种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

2天人合一顺自然这些年来,人们常常把天人合一看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的确,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里人文精神的精髓如果不从人文精神这一点入手,我们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本来意义。

首先可以考察一下,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哪儿来的?起源于什么地方?我们发现,这种思想跟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或者说天地崇拜,就是以天地为生物之本这样一种思想是有关的,同时又跟中国原始文化中的祖先崇拜相关联。

什么是自然崇拜呢?原始部落的人认为,在自然世界中,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有神灵在里面他们有的时候就把这些神灵具体化、形象化,认为是产生生命的来源,这就是“自然之天”什么是祖先崇拜呢?在中国的原始部落中,每一个部落都认为自己的祖先,特别是那些对部落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祖先,去世以后就会在天上监视着子孙们,保佑着子孙们,所以他们非常崇拜这些祖先,认为他们能够保护自己。

这种思想一直延续了下来,甚至在现代,还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祖先会保佑他们这种祖先崇拜的“天”就常常被称为“天命之天”天人合一中间的“天”,其实是和自然之天、天命之天结合在一起的后来人们又认为自然之天和天命之天跟人都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概念。

对于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在天人合一的概念里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看法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跟自然之天的合一的中心是“顺自然”“自然”这个词要作一个解释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界,我们现在讲的自然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用“天地万物”这个词表示的。

在中国传统中,“自然”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指“本然”,即万物原来的本性所以,顺自然不是顺自然界,而是顺从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顺从它的本性

图为清源山老君岩这一点在道家的思想中表现得最明显道家思想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强调顺其自然比如《老子》里面就有一句话,叫做“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思是我们只能按万物的本性去发展,而不能随意改变它长期以来,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被看作是一种消极被动、因循等待的思想,其实它有相当积极合理的一面。

比如汉代的《淮南子》就对这一点有过精彩的论述其中对“无为”的理解就是:“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淮南子·主术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无为并不是让人停在那儿不要动,什么都不做,而是说应当“莫从己出也”,就是不要从自己的主观出发去改变事物。

《淮南子》总结说:“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故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也”(《淮南子·修务训》)无为就是“私志不得入公道”,即个人的意志和愿望不得入公道。

“公道”是什么?公道就是自然,就是天地万物本然的状态接下来还有一句话,“嗜欲不得枉正术”嗜欲就是个人的嗜好和欲求,个人的嗜好欲求不得枉正术,正术是跟公道相对应的,就是指自然界的必然规律所以无为是指你不能够以自己的意志、嗜好去改变整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是从防止这个方面来讲。

从积极方面来讲,无为是什么呢?“循理而举事”,即按照万物自然的客观的道理来做事然后呢?“因资而立功”,就是根据事物本然的规律,最后很好地完成了这件事情总体来讲,无为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推自然之势”。

自然之势本就是往这方面发展的,我们只不过是遵循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趋势去推动它而已,这就是我们现在常常讲的“因势利导”《淮南子》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这些诠释,应该很全面地说明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因循等待,而是强调要在排除主观和私欲的前提下,主动地去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地做事。

这是道家儒家是不是也这样呢?其实儒家同样是非常强调要因循自然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本来舜帝是派鲧来治理当时的水灾,鲧的方法是堵他看到哪儿出现水灾,就去哪儿堵住,结果越堵水灾越厉害,后来舜就把鲧罢免了,不仅罢免了还把他给杀了,然后任用他的儿子禹来治水。

禹治水的方法我们都知道,他是顺着水势进行疏导,把洪水排泄出去,洪水就治理好了以后的儒家就把大禹治水的智慧,看作是一种顺应自然的典范,认为这里充分体现了“有为”和“无为”在顺应自然这个原则下的统一孟子对此有段非常深刻的论述,很有启发性。

他说:“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孟子·离娄下》)

图为后人所绘孟子像所谓“故”就是指事物已经呈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一种情况,孟子这里讲要谈一个事物的本性,关键就是要看它本来的状态只要顺从事物本然之性,就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故者以利为本”。

但是有些人往往因为私欲,用自己的小聪明去干涉事物的本性,这就非常令人讨厌了如果能够像大禹治水那样去运用智慧,人们自然不会反感了因为“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大禹治水是完全按照水性来做的,他的智慧就在于认清了水性并顺应它。

所以,孟子总结说,如果智者也能这样的话,那他的智慧就大了,是大智大慧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告诉我们天人合一的核心是要顺自然、顺万物的自然之性我觉得这些说法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启示很大,现在有很多人都是要逞人类之强,认为人类可以掌握自然、控制自然,能够随意地去摆布自然。

结果呢?人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报复,说小了是越来越严重的沙尘暴,说大了是全球变暖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果我们现在还不醒悟,那以后的事情会越来越麻烦因此,讲中国的天人合一,首先要讲清楚这一层关系,就是人跟自然的合一问题。

王者以民为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人跟天命之天的合一,那么它的核心又是什么呢?就是“疾敬德”“疾”是迅疾的意思,“疾敬德”就是说要把提高自己的德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个观念起源于商末周初,是总结了夏商两代的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最初出现在《尚书》的“召诰”里。

这篇文章中有一段告诫周王的文字,就是要周王牢牢记住夏商亡国的教训,要注重自己德行的提升

图为“三体”石经《尚书》残石拓片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有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孔颖达《尚书正义》)这段文字说道:我们不能忘记夏和殷的经验教训,我们不敢说上天就只给了夏和殷这么长的国运,是他们自己没有很好地提升自己的德行,才早早亡国的所以我们必须把德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够祈求上天来永远保护我们国运长久。

这里讲到了天道,天道是什么?是赏善罚恶天命并不是永远的,就看你有没有德行你有德就可以保持你国运的长久,没有德,那么你的国家就会灭亡这个天命最初就是祖先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会在上面监视自己、保佑自己现在又说天命并不是永远的,既然天命是无常的,它又怎么会来保佑你呢?所以当时又提出来这样一个观念,叫做“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皇天这个天,是不分亲疏的,只会“唯德是辅”,就要看你有没有德,有德我就保佑你,没有德我就不保佑你,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子孙古代讲天子是受命于天的为什么叫天子?天子就表示他是天的儿子,当然就是受命于天的这个天是不是一种有意志的“天”呢?是不是一种神话了的“天”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这里我想先讲一个故事。

在《孟子》这部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弟子曾经问孟子:尧把帝位天下让给了舜,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尧私自把这个天下让给了舜?孟子说,怎么可以这样说呢?天下不可能是私相传授的,尧有天下是天命授予的,并不是尧把这个天下随便就让给了舜。

弟子又问,天是怎样来表达它的意志呢?怎么来告诉尧可以把帝位让给舜呢?是不是天向尧发布了命令呢?孟子马上告诉他,这怎么可能呢?天不会主动来讲话的弟子接着问,既然天没有说话,怎么能说尧把天下让给舜是天命呢?孟子说,这主要是通过两件事情来考察的,一件事情就是尧让舜去主持祭祀天地的仪式,看看天地有没有反应,也就是看有没有异常的自然现象出现,如果没有反常的自然现象出现,那就说明天接受他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尧让舜去主持一些事情,给老百姓办事,看看老百姓是不是喜欢他,是不是拥护他如果老百姓都感觉到很安宁、很欢喜,那就说明老百姓也接受他了如果天认可他了,人民也认可他了,他就可以继承帝位了孟子最后引用了《尚书》里面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尚书·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从孟子的分析里面可以看到,人意是天命的根据,“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而天命呢?只是体现人意的一种礼仪的形式,我想这就是天命的真正含义所以关键要看老百姓是不是拥护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和他的宰相管仲的事。

有一次,齐桓公跟管仲在一起,齐桓公就问管仲,作为一个国君,应该把什么东西放在第一位?管仲就告诉他,王啊,要以天为本,要把天放在第一位齐桓公一听,马上抬起头来看看天,问道,为什么把天放在第一位?管仲一看齐桓公的动作,马上告诉他:“天者,岂苍苍之天?”我讲天,哪里是苍苍之天啊!“王者以民为天”,王者是以民为天啊!接着他又讲道,如果老百姓拥护你,你的国家就安定了;如果老百姓到处在议论你,你的国家就有问题了;如果老百姓都起来反对你,你的国家就要完蛋了。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里“天”这个概念,常常是用来表达最根本、最重要的意义“民以食为天”,说明衣食是老百姓维持生存最重要的东西,“天”并不一定就是神秘的东西王者要以民为天,民要以食为天,你不抓住这些关键的事情去办,却一天到晚去拜这个“天”,想让“天”来保佑你,那是不可能的。

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事急于神事、民意重于神意的观念这也可以说是历代的圣贤明君,无时无刻不引以为戒的一条训示《礼记》里面曾经比较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的特征,其中讲到夏商都非常重视鬼神,而周虽然是夏商的继承者,但是周的文化特点与夏商有一些不同。

周首先是“尊礼尚施”,尊重礼仪而且重视实际的事情其次是“事鬼敬神而远之”,要事鬼也要敬神,但是要远之最后是“近人而忠焉”,要近人事,而且也要忠心耿耿、认认真真地去做

图为孔子问礼画像砖拓片孔子继承了周代的文化传统,在《论语》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跟这些思想类似的说法当弟子季路问孔子怎样事鬼神时,孔子就相当严厉地批评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你人事都做不好,还要问怎么样去事鬼神?当另一个弟子樊迟问他怎么才叫做有智慧、有知识时,孔子就告诉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有智慧的人应该是“务民之义”,就是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敬鬼神而远之”什么时候都把人事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会把政权看得比神权更重要的一个文化根源人跟天命的合一,绝不是说我们要去跟鬼神合一,而是强调人只有通过提升自身的品德才可能得到外来的某种辅助。

所以我觉得讲天人合一,其人文色彩是第一位的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有人会问,如果天命蕴涵的实际上是人意,那么祭祀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要祭祀祖先,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还要祭祀自然,比如天不下雨就要求雨对这些事情应该怎么看呢?。

祭祀实际上是属于礼的范畴,因为礼本来就起源于祭祀的礼这个字的起源就是一种祭器,祭天、祭地、祭鬼神但礼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被赋予人文的内涵,以至于到最后,它成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一个主要载体祭祀作为一种礼,从消极的方面来讲,是为了祈福禳灾;而从积极的方面来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报本。

报什么本呢?在这儿荀子有一个论述非常值得注意

图为《荀子》书影荀子曾经讲“礼有三本”,哪三个呢?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礼论》)第一是天地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来源,所以“天地者生之本也”第二是祖先祖先是“类”的根本,人类来源于人类的祖先,鸟类来源于鸟类的祖先,所以“先祖者类之本也”第三是君师君主和老师是使人类社会得到治理的根本,所以“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就是说祭祀天、祭祀地,都是为了报本我们过去看到家里面都供着一个大牌位,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现在很多南方的老宅子里面还能看到为什么?就是因为这是我们生命的来源,是社会的根本,所以才要祭祀,而不是为了去向神求福祛灾,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荀子还有一系列的说法当时有人问荀子,发生了日食、月食,我们就要敲着锣鼓去祈祷;天大旱时我们要求雨,就得抬着草垛去游行,去跪拜;碰到了大事情我们决定不了,就要去求那些巫师做占卜……这些事情又该怎么解释呢?难道这个礼不是一种敬神的行为吗?荀子的答复是否定的,他说:“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就是说做这些事情的人其实在内心深处并没有认为这样做就能得偿所愿了,这不过是一种文饰的东西,就是做事情一定要讲究一些这就像我们现在讲“包装”,就是要求人们不要太质朴了,文是相对于质来讲的《论语》里有“文质彬彬”之说,就是文和质两个方面不能只偏重一方,太质朴了,就会显得野里野气;而太文了,则有矫揉造作之嫌。

所以孔子就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既要质朴又要讲一定的礼仪规范,这就是文质彬彬荀子的意思就是说,这些事情啊,其实并不是我求了就一定可以得到的,比如不下雨我就去求雨,上天就一定会下雨吗?不会只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够停留在很质朴的阶段,要用很多东西去装饰它,营造一种文化的氛围。

荀子最后总结道:“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君子很清楚,这就是一种社会的、文饰的东西,而百姓却以之为神接下来还有一句话:“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把这当作一种文饰是很吉利的,但如果把这当作神就会很凶荀子在这儿就是想说,应当把碰到不下雨去求雨,碰到大事情要去卜筮这种带有强烈原始宗教色彩的行为,看作一种具有人文意义的礼仪,而不要把它看作一种求助于神灵的信仰仪式。

图为《十三经注疏》书影儒家的这种人文精神,就是通过这样一些东西来一步步构建的,它把那些原始的宗教信仰,一步步纳入到具有人文精神的轨道中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确实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在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还是在人与天命之天的合一中,都时时体现出一种人占主导地位的态度。

3人文思维以上谈人文精神是从思想内部来讲的,人文精神还体现在思维方式上,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十分推崇西方近代发展出的科学思维,而常常忘掉了人文的思维方式,这是十分遗憾的人文的思维方式跟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它们从出发点上就不一样。

科学思维是从静态出发的,或者是从具体的物出发的,而中国的人文思维,则是从人出发的,或者是从人事出发的,是动态的科学的思维方法适用于实验室,在实验室里面,我们可以规定好一定的环境,比如说恒温、恒湿,然后反复地去做实验。

一次不通过,就做第二次,第二次不通过,还可以做第三次而人事的活动却不同,历史是从来不会重复的,只可能有相似之处它一直是在变动之中向前推进的,绝对无法把它隔绝开来,不可能像在实验室里面一样有一个固定的工作环境,你很难防止任何偶然的因素参与进来。

所以,动态的思维方式和静态的思维方式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静态的,我们可以把它孤立起来,排除各种干扰,孤立地去看待这个问题;而在动态中我们不可能把它孤立起来,必须要把它放在整体的环境中加以考察人文的思维方式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这个随机性非常重要。随机性即随意性,就是说它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可能现在是这个样子,突然就会变成另一种样子,我们就要马上改变自己应对的方式。

图为楼宇烈著《中国的品格》近百年来,我们受到科学思维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我们逐渐忘了用人文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人文的问题虽然我们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研究一些人文学科,比如说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等学科,获得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比较清晰的研究成果,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

因为我们把这些原来是整体性的东西割裂了,本来应该全面地去看它,结果只能局限在某一个角度去看它,得到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准确了其实在西方,从20世纪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以后,人文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地影响着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自然科学的很多方面,原来是应用线性的思维方式,完全排除任何随机性的因素,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引进了大量人文思维方法,也就是非线性的思维方法另外,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切都像理论推理那么清晰,会有很多模糊的、不确定的、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东西。

这就出现了模糊逻辑,混沌的概念也被吸收到科学的思维方式中比如说我们现在处理很多事物,用的就是一种模糊处理的办法设计一个程序,但并不是固定的,程序本身是带有随机性、模糊性的,根据具体对象的变化,它就会自动变化。

你可能听说过,现在有一种模糊控制的洗衣机,它不是按照一个固定的程序运行,而是根据你放进去的衣服的肮脏程度,自动进行一种随机的处理我们过去有很多误解,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模糊的、不清晰的、笼统的,因此就是落后的,只有科学的方法才是最先进的。

但是现在我们渐渐发现,人文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互相结合、密不可分的,这不是一个谁先进谁落后的问题实际上,中国文化的人文思维方式是一种强调个性的思维,因为它是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随机的、综合的。

科学的思维方式追求的是一种普遍适用性,只有普遍有效才是科学有人说我发明了半天,只适用一个,其他的不适用,那这个科学就不对了而人文的考察、人文的思维方法,会更多地注意个体、个性化的东西打一个比喻,就是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不是说要发明一把万能钥匙,什么锁都能开。

实际上,现在这两种思维方式正在不断地接近这是我们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时,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因为一种文化的思维方法,可以说决定了这种文化的发展方向小天 编辑  /  文力 校对通识联播,每晚6点准时为您播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