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文与科学院英语: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日前公布了
二本生假冒清华博士考长沙协警 申博校长捐工资
西太平洋大学纽约科学院俄罗斯自然科学院...是世界公认学术组织还是野鸡机构?一、多位华人学者入选EAS,该举杯祝贺还是弹冠相庆?近日,欧洲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公布了2022年新当选院士名单欧洲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于2003年成立,是非营利与非政府的国际性学术荣誉组织,主要由在科学与技术前沿的科学、工程、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欧洲杰出学者组成,以促进科学与技术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该院在九个不同学科领域拥有来自45个国家的600多名院士,包括65位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据官网已公开消息,今年,华东理工大学校友胡国华
https://clxy.ecust.edu.cn/2022/0518/c4612a144555/page.htm山东科技大学校友王吉红
https://news.sdust.edu.cn/info/1163/62688.htm湘潭大学校友许进超
https://news.xtu.edu.cn/info/1042/22987.htm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信息物理系统安全首席教授胡师彦
https://person.zju.edu.cn/0821009
https://cce.ncepu.edu.cn/szdw/zjjs/js/f31e891166ea4b27bea2e4b004186261.htm当选新一届欧洲科学院院士二、“欧洲科学院”:AE和EAS,谁是李逵谁是李鬼?。
2019年7月9日,澎湃新闻刊发了一条新闻 [1],标题为:3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复旦同济各有一人,原文中明确指出该“欧洲科学院”为欧洲科学院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之后有人在评论中指出该机构曾被认为是“野鸡”组织,并举出了一篇 Nature 发表于2002年的文章来佐证其观点 [2],
称只要交一定数量的赞助费就可以成为“院士”。【3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复旦同济各有一人
澎湃新闻作者: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2019-07-09查看源网址阅读数:9455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7月9日从欧洲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官网了解到,欧洲科学院公布的2019年度院士增选结果中,共有三位中国科学家当选。
其中两人来自上海高校,分别为复旦大学金国新教授、同济大学张弛教授另有一人则为香港城市大学学务副校长任广禹教授
金国新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张弛教授,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任广禹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学务副校长(上述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刚刚公布的”张弛7月9日下午也向澎湃新闻确认了这一消息公开材料显示,张弛系同济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过渡金属簇合物、无机-有机纳米杂合物、过渡金属硫化物和碘酸盐晶态材料的光学性能研究,以及半导体纳米量子点和低维半导体纳米异质结构的光电性能研究。
其公开发表研究和综述论文约30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8项谈及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张弛说:“(得知消息前后)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干活’,以前该干嘛,现在还干嘛”张弛告诉澎湃新闻,最近忙于科研和学院事务,每天睡觉只有五六个小时,对此尚未考虑太多。
“很多人觉得院士至高无上,这是错的,对科研人员来说,诺贝尔奖才是应该终身追求的,而这(此次当选院士)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荣誉”欧洲科学院是基于科学卓越和前沿基础科学和跨学科科学,由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和先进技术研发的包括欧洲全部国家和美国、日本、中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其他地区最杰出的学者组成的国际科学组织,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成立于2003年。
此次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的中国科学家中,张弛、金国新两位教授均来自上海高校公开资料显示,金国新系复旦大学长江特聘教授、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有机金属配位化学、有机金属碳硼烷化学以及有机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的研究。
此外,任广禹教授系香港城市大学学务副校长,是有机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军人物之一,在非线性光学高分子电光材料与器件、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生物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生物光学材料和纳米光学材料方面做出了杰出的研究工作。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David Adam Naturevolume 419, page865 (2002)Cite this article10k Accesses
1 Citations8 AltmetricMetricsdetailsLondonIt may be flattering to be asked to join what the organizers claim is the “most distinguished group of scientists of this century”.
But if you get an invitation, then beware. Researchers across the world have received letters in recent months congratulating them on being elected to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 and asking for US$115 registration fees. But an investigation by Nature has established that the organization may not be all that it seems.
According to the letters, election to the academy is “one of the highest honours that can be accorded a scientist or engineer”. Researchers will be able to take part in academy-funded projects and submit papers to its publications. The academys website says the organization “promotes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cientific laboratories and institutions” and collaborates with “national academi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centres of various European countries”.
But Nature has been unable to find any record of the academys publications, projects or meetings, and
cannot confirm the scientific credentials of those behind it. The academy, which is not related to the Vienna-based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claims to be represented in almost every European country, but could only be traced to a rented office in Brussels. It also claims to have
recruited some 600 members, including 40 Nobel laureates, yet other scientific organizations in Europe say that they are not aware of it.
“The existence of this body is news to us,” says Peter Collins, director of science policy at Britains Royal Society and executive secretary of the European Academies Science Advisory Council. “The Royal Society cannot vouch for the credibility of this body and we would advise any scientists who are approached to exercise due caution before making any financial commitment to it.”
Of the people behind the academy, Nature was able to speak directly only with Philip Carrion, a geophysicist who claims to be a visiting researcher at the University of Liege. Carrion says that he plays only a “small coordinating role” in the academy and explains that it grew from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he was involved in unde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Fifth Framework funding programme. When asked to be more specific about which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Liege he works in, Carrion referred questions to his lawyer.
Nicola Andreano, whom Carrion named as president of the academy, could not be reached for comment directly. Several e-mails to the academy received replies that were signed with his name and position, but his son Michele Andreano, a lawyer in Ancona, told
Nature that his father does not read or write English, so it was “impossible” that he sent them.Carrion declined to provide a full list of the academys members, saying that more details would be revealed after the academys annual meeting on 29 November. But the academys website lists several Nobel prizewinning scientists as fellows and honorary members. One of these, Eric Kandel, a neuroscientis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says he was unaware that his name was being used and asked the academy to remove it, which it did. Another, Edmond Fischer, a biochemist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says: “I know absolutely nothing about this academy. I received a letter from them a couple of months ago indicating that I had been elected an honorary life member and said thanks a lot.”
Other researchers have paid for the privilege. Two computer scientists, Carl Chang of Iowa State University in Ames and Cary Laxer of the Rose-Hulm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erre Haute, Indiana, sent their subscriptions after receiving letters from the academy earlier this year. Both got membership certificates but have heard nothing since. Neither was invited to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that the academy says it held in Krakow, Poland, in early October.
Laxer admits that he was delighted, if surprised, to learn that he had been elected. “I mentioned it to my school president and he was thrilled,” Laxer says. “Hes worked with several of the leading scientists in Europe and said that none of them had been elected to this organization.”
Editorial note:Since this article appeared,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appointed a Scientific Committee and a new Board of Governors. The academy also held its an inaugural annual meeting in Brussels in November. For details see
http://www.eurasc.org/.】
为确认这一信息的真实性,于是用 Google 搜索了一下“欧洲科学院”,最先出来的结果并非报道中提到的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而是Academia Europaea,这个“欧洲科学院”又是什么来头呢?
【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外文全称为Academia Europaea (The Academy of Europe),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该院院士主要从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中选出。
】
根据维基百科 [3]:“欧洲科学院(英语:Academia Europaea)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和欧洲联盟的人文和科学院由皇家学会和其它欧洲国家的科学院共同发起,欧洲科学院作为代表整体欧洲的科学院于1988年成立,它包含所有的学术领域。
欧洲科学院从欧洲理事会的47个成员国根据学术成就选举院士每年选举结果公布时,众多组织均作为重大的荣誉予以庆祝当选的院士有权利在姓名后添加 MAE 的荣衔在欧盟委员会创立的科学顾问机制中,欧洲科学院是欧洲联盟的官方顾问。
在秘书处的协助下,欧洲科学院与 ALLEA、EASAC、Euro-CASE、FEAM共同组建欧洲科学院科学政策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借助代表欧洲大陆的欧洲科学院和欧洲超过100个国家学院的学识,共同向欧盟委员会提供独立的咨询建议。
”
从这一简介可以看出来,这个“欧洲科学院”才是与中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相类似的欧盟的最高学术顾问机构。
左边为Academia Europaea官网,右边则为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官网那我们再来看看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从其官网上,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个成立于2003年注册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非盈利性、非政府性的独立国际组织[4] 虽然挂着欧洲科学院的名头,但是其并不在全欧科学院(All European Academy (ALLEA))这一包含有欧洲境内六十多家科学院的组织内。
[5]
根据其维基百科介绍,目前“欧洲科学院”有600余名成员,其中包括65名诺贝尔奖与菲尔兹奖得主[6]随机挑选两位“作为”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honorary member 的诺奖得主 [7] 和菲尔兹奖得主 [8],他们分别是: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Frank Wilczek 以及2010年菲尔兹奖得主 Cédric Villani。
但是在他们的个人简历里,并没有找到和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member 相关的经历根据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的主页,Frank Wilczek 是在2007年当选为该院“院士”,但是
在 Frank Wilczek 的个人简历里,完全没有写在2007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的经历,反而写了在2007年8月当选为波兰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的经历[9] 而在菲尔兹奖得主 Cédric Villani 的公开简历中关于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member 的履历也无迹可寻。
虽然无法判定有这么多诺奖得主或是菲尔兹奖得主成员的“欧洲科学院”是否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但是这个“欧洲科学院”在诺奖得主 Frank Wilczek 心中的地位估计高不过波兰艺术与科学学院根据其官网,目前共有九位中国学者当选为该“欧洲科学院”院士。
[10] 在2018年7月7日,科学网还做了题为:“三位中国科学家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的报道 [11],报道中明确指出:“日前,欧洲科学院公布了2018年院士增选结果,共有三位中国科学家当选,分别是:中科院上海天文台金双根研究员,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郎建平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杨彤教授
据悉,欧洲科学院目前共约3500名成员,其中包括65名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获得者,共来自63个国家”但是遗憾的是,科学网弄混了这两个欧洲科学院,在这篇报道里给的链接是 Academia Europaea 的链接,而这三位学者当选的是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的院士。
为了避免误会,专门去 Academia Europaea 院士名单里查找这三位学者的名字,但是并未查到这三位学者[12] 无独有偶,在苏州大学所写的介绍郎建平教授的英文文章中,也把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误认为 Academia Europaea。
[13]目前学界公认的欧洲科学院只有 Academia Europaea,包括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以及人工智能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在内的三十位中国科学家都是该欧洲科学院的院士而作为一个成立于2003年的非盈利的国际组织、中文也可翻译为欧洲科学院的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究竟有多少公信力就见仁见智了。
近些年关于中国学者当选国外院士的新闻层出不穷,一方面反应了中国科研水平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很多国外院士的含金量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所以下次看到这样的新闻还是需要多留个心眼儿参考文献:1.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351002454392229350277455&u=5705191799&m=4392277709315713&cu=5705191799&ru=5044281310&rm=4392229265550052。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19865a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cademia_Europaea4. https://www.eurasc.org/about-us
5. https://www.allea.org/members-2/belgium/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Academy_of_Sciences
7. https://www.eurasc.org/honorary-members/nobel-prize8. https://www.eurasc.org/honorary-members/fields-medal
9.https://docs.wixstatic.com/ugd/2c85f9_9c3fe1fe88e34566ab4bcb330f3076ec.pdf10. https://www.eurasc.org/members-listing?key=&division=&country=CN
11.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7/415270.shtm12. https://www.ae-info.org/ae/Acad_Main/List_of_Members/ListMembersByCountry
13. http://eng.suda.edu.cn/News/SoochowNews/201807/fa1902ca-eebf-49dc-a210-8eaa3f670b14.html【参考:撰文 |
赵亚杰】三、正牌欧洲科学院-李逵简介(一)基本简介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外文全称为Academia Europaea (The Academy of Europe),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
该院院士主要从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中选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外文全称为Academia Europaea (The Academy of Europe),是欧洲多国科学部长倡导创立,。
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代表欧洲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国家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包括东、西欧国家的国际科学组织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分20个学部,其学科领域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等,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
该院院士来自35个欧洲国家,主要从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中选出,代表着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目前有院士2300人左右,包括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有多位是在当选院士后才荣获诺贝尔奖的。
迄今为止,中国只有三位科学家当选为其外籍院士,包括卫生部部长陈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和清华大学帅志刚著名华人科学家、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于2011年当选为该科学院的院士(二)相关人物5月下旬,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长Jürgen Mittelstrass(于尔根·米特斯特拉斯)教授代表该院理事会给。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灿院士发来签名函,称因其在化学科学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被推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是我国化学家中第一位当选为该院的外籍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创立于1988年,是由。
英国皇家学会等多个欧洲国家的科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一个包括东、西欧国家的国际科学组织,其学科领域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等,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目前,该院有院士2000余人,包括约4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院士主要来自35个欧洲国家,欧洲之外的外籍院士目前有80位左右迄今为止,中国大陆有2位科学家当选其外籍院士李灿院士主要从事催化科学和光谱学的研究工作筹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谱仪;在国际上最早利用紫外拉曼光谱解决分子筛骨架杂原子配位结构等催化领域的重大问题;发展了纳米孔中的手性催化合成和乳液催化清洁燃料油超深度脱硫技术等。
近年来致力于太阳能科学利用的研究,在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曾获得国际催化奖、国家发明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奖励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三)华人院士最近,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增选2011年新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食品科学与工程和生物系统工程专家、。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UCD)终身教授孙大文(Da-Wen Sun)光荣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这是欧洲华人科学家首次当选该院院士。
华人科学家孙大文院士孙大文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生物系统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学术权威,是国际上该领域最活跃、最具创造力、最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国际同行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主要研究包括他的主要研究包括制冷、冷冻及干燥过程和系统,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过程模拟和优化以及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等。
特别地,他在真空冷却肉制品、计算机视觉检测食品质量、采用可食用膜技术实现果蔬货价期延长、利用超声波等物理场强化食品低温绿色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世界领先的开创性成就,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1995年,他成为在爱尔兰国立。
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UCD)第一个获得永久教职的华人,并且以最短的时间从讲师晋升为高级讲师、副教授和正教授,是爱尔兰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人终身教授他是SCI和EI收录2012年影响因子为4.115、全球全食品行业排名第四的《。
食品与生物加工技术》国际期刊主编,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出版发行的《现代食品工程》系列丛书主编和爱思唯尔出版发行的《食品工程期刊》等多家SCI收录的国际期刊编委,兼任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十几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同时多次出任欧盟框架计划、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法国国家研究署、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等基金项目特邀评委,并长期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一系列欧盟框架计划和爱尔兰政府的重大科研项目。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孙大文院士在国际上获得了许许多多的奖项和荣誉早在2000年他就被素有农业工程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农业工程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简称CIGR,又译“。
国际农业工程学会”)授予CIGR杰出奖,以表彰他对世界食品工程领域所作的杰出贡献,这也是CIGR设立该奖项以来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2002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农业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一个专业学会的会士每年新增选的名额通常不超过全体会员的0.5%,以奖励在相关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有独创性研究成果的科学家;2004年被英国皇家机械工程师学会授予“食品工程师年度人物”大奖;2006年再度获CIGR杰出奖;2007年被授予当年唯一的印度食品科学家及技术人员协会会士(AFST(I) Fellow Award)荣誉称号;2008年获CIGR成就奖;2009年当选爱尔兰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2010年获CIGR最高奖项CIGR会士荣誉称号(CIGR Fellow Award)。
2010年,他当选为代表爱尔兰国家最高学术荣誉和成就巅峰的的爱尔兰皇家科学院(Royal Irish Academy)院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源潮
同志特委托中组部发去贺信表示祝贺,盛赞孙大文“为中华儿女争了光,”“为推动中国食品技术的发展,培养年轻人才,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年6月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51届CIGR全体会员大会上,他被推选为CIGR当选主席,并将于2013年起接任主席,成为CIGR自成立八十年来首位出任该重要国际机构主席的华人。
2010年12月底,他被全球32个国家的152家中文媒体共同评为“2010年全球海外华人社区十大新闻人物”最近,在广东省领军人才评选中,孙大文院士脱颖而出,位居第二位,列在仅次于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杰马里莱恩之后。
2013年3月,他获颁由凤凰卫视,中国新闻社等两岸三地富有影响力的十余家华文媒体共同评选的2012-2013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神舟九号飞行乘组等获奖个人和团体同台领奖。
2013年5月,他又荣获国际食品保护协会(IAFP)颁发的冷冻食品基金会冷冻研究奖(Frozen Food Foundation Freezing Research Award),成为美国本土以外首位获得该著名奖项的科学家。
近10多年来,孙大文院士在世界上著名杂志和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近700篇高水平论文,被SCI收录论文350多篇(h指数=54)特别是他在计算机视觉、真空冷却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等方面的论文已经成为其他研究者的经典参考文献。
根据汤森路透集团出版发行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2010年7月1日有关全球农业科学家排名,全球共有2554名科学家排名进入农业科学专业领域前1%的“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科学家”,其中孙大文院士名列前茅,列全球前31位。
同时,孙大文院士还主编了10多部食品及生物工程领域的权威英文教材与专著,涉及《冷冻食品加工与包装手册》、《食品冷冻技术进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在食品质量评价的应用》、《现代食品鉴别技术》、《食品加工过程中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应用》、《食品热加工:新技术与质量》、《食品加工新兴技术》、《光谱技术在食品质量分析与控制的应用》和《食品安全工程手册》等方面。
这些学术巨著大多在英美等国由爱思唯尔、泰勒弗朗西斯集团等国际著名学术出版商出版发行这些著作有的已经成为国际同行业中的指导性手册,其中《冷冻食品加工与包装手册》已经出版了第2版,《食品热加工:新技术与质量》的第2版也在出版中。
还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国际知名大学食品专业学生的教材或指定参考书孙大文院士的论文和著作在国际上食品与生物工程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作为国际同行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些年来,孙大文院士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了超过150次的学术报告,特别是应邀作为大会主席或分会场主席主持了近50场重要国际学术会议,有超过15次被特邀作大会主旨报告,遍及土耳其、希腊、法国、中国、加拿大、捷克、德国、智利、巴西、西班牙、印度、波兰、比利时、阿曼、美国、澳大利亚、葡萄牙、英国和爱尔兰等20来个国家,通过这些会议,孙大文院士的学术成果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同行的广泛认可,奠定了他极高的国际学术地位。
这次继去年当选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后,再次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名副其实地成为欧洲历史上首位拥有两院院士的华人,是欧洲科学界对他学术造诣问鼎世界之巅,学术地位成就国际巅峰所给予的无与伦比的盛誉。
一起读懂教育!安邦研究院|微信ID:iRankings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英语: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日前公布了
二本生假冒清华博士考长沙协警 申博校长捐工资
-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英语: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日前公布了
近日,美国历史最悠久并最负有盛名的学术荣誉团体之一“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公布了2022年新当选的院士名单。…
- 台湾成人文学:台湾成人教育课堂
- 台湾成人文学:台湾成人教育课堂
- 王者荣耀娱乐同人文:王者荣耀娱乐同人文推荐
- 朝俞同人文的梗:朝俞同人文黄
- 国家人文历史特色: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