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世界人文版:世界人文出版社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文社科丛书精选丨Z218.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新最全112册

世界人文版:世界人文出版社

 

丛书推荐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丛书简介

出版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波澜壮阔,学术研究4的发展自成一景对当代学术成就加以梳理,对已出版的学术著作做一番披沙拣金、择优再版的工作,出版界责无旁贷很多著作或因出版时日已久,学界无从寻觅;或在今天看来也许在主题、范式或研究方法上略显陈旧,但在学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或历时既久,在学界赢得口碑,渐显经典之相。

它们至今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再版的价值因此,把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作为一个大的学术系列集中再版,让几代学者凝聚心血的研究成果得以再现,无论对于学术、学者还是学生,都是很有意义的事     披沙拣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人文学科的学术著作没有绝对的评价标准,我们只能根据专家推荐意见、引用率等因素综合考量我们不敢说,入选的著作都堪称经典,未入选的著作就价值不大因为,不仅书目的推荐者见仁见智,更主要的是,为数不少公认一流的学术著作因无法获得版权而无缘纳入本系列。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分文学、史学、哲学等子系列每个系列所选著作不求数量上相等,在体例上则尽可能一致由于所选著作都是“旧作”,为全面呈现作者的研究成果和思想变化,我们一般要求作者提供若干篇后来发表过的相关论文作为附录,或提供一篇概述学术历程的“学术自述”,以便读者比较全面地。

了解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至于有的作者希望出版修订后的作品,自然为我们所期盼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殷切期望新出现的或可获得版权的佳作加入弘扬学术是一项崇高而艰辛的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园地上辛勤耕耘,收获颇丰,不仅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褒扬,也得到作者的肯定和信任。

我们将坚守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出版使命,为中国的学术进展和文明传承继续做出贡献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的策划和出版,得到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学人的热情支持和帮助,谨此致谢!我们同样热切期待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厚爱!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丛书书目文学类(共18种)(以出版时间为序)

1.《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最新版)作者:孟繁华2.《修辞论美学》作者:王一川3.《新世纪的太阳:二十世纪中国诗潮》作者:谢冕4.《文学的维度》作者:南帆5.《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者:谢冕

6.《性格组合论》作者:刘再复7.《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综论》作者:王富仁8.《中西比较诗学》(修订版)作者:曹顺庆9.《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作者:童庆炳10.《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作者:童庆炳

11.《嬗变:辛亥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学》(修订版)作者:刘纳12.《中国古代文人集团与文学风貌》(修订版)作者:郭英德13.《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修订版)作者:张清华14.《楚辞与原始宗教》作者:过常宝

15.《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增订本)作者:李怡16.《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修订版)作者:陈晓明17.《中国现代喜剧论稿》作者:张健18.《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作者:吴义勤▼▼▼

史学类(共38种)(以出版时间为序)

1.《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修订版)作者:杨国祯2.《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作者:侯宜杰3.《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作者:郑振满4.《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增订版)作者:蔡少卿

5.《察举制度变迁史稿》作者:阎步克6.《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增订版)作者:彭林7.《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作者:经君健8.《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作者:王小甫9.《章太炎思想研究》作者:姜义华

10.《秦史稿》作者:林剑鸣11.《古文献丛论》作者:李学勤12.《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作者:张国刚13.《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作者:彭泽益14.《宋朝阶级结构》(增订版)作者:王曾瑜15.《宋夏关系史》作者:李华瑞

16.《胡适新论》作者:耿云志17.《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作者:桑兵18.《寻求历史的谜底: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人物》作者:杨天石19.《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作者:刘志伟

20.《晚清政治革命新论》(增订版)作者:郭世佑21.《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作者:王庆成22.《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修订版)作者:李伯重23.《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关系试析》(增订版)作者:章开沅

24.《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作者:晁福林25.《楚史》作者:张正明26.《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作者:陈春声27.《元代大都上都研究》作者:陈高华、史卫民28.《汉代婚姻形态》作者:彭卫

29.《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修订版)作者:李剑鸣30.《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增订版)作者:姜伯勤31.《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作者:包伟民32.《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作者:陈支平

33.《中国的社与会》(增订本)作者:陈宝良34.《简帛数术文献探论》(增订版)作者:刘乐贤35.《秦汉交通史稿》(增订版)作者:王子今36.《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作者:吴宗国主编、刘后滨副主编37.《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2版)作者:杨念群

38.《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作者:李天纲▼▼▼哲学类(共56种)(以出版时间为序)

1.《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作者:杨国荣2.《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作者:李醒民3.《宗教哲学研究:当代观念、关键环节及其方法论批判》作者:张志刚4.《走进分析哲学》作者:王路

5.《情感与理性》作者:蒙培元6.《现象学的始基:胡塞尔逻辑研究释要》作者:倪梁康7.《论黑格尔的逻辑学》(第3版)作者:张世英8.《论可能生活》(第2版)作者:赵汀阳9.《希腊空间概念》作者:吴国盛10.《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作者:陈先达

11.《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作者:方立天12.《生命伦理学》作者:邱仁宗13.《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修订新版)作者:张祥龙14.《多元化的上帝观: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概览》(增订版)作者:何光沪

15.《科学活动论》作者:刘大椿16.《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道德哲学的探索与反思》(第2版)作者:张华夏17.《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第三版)作者:杨耕18.《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第2版)作者:孙正聿

19.《孟子性善论研究》(修订版)作者:杨泽波20.《中国伊斯兰探秘:刘智研究》作者:金宜久21.《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一个新的全能式世界观》(增补版)作者:王中江22.《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作者:张志林

23.《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作者:张法24.《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作者:高清海25.《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修订版)作者:刘笑敢26.《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卷)》作者:万俊人27.《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修订第3版)作者:张祥龙

28.《黄老与老庄》作者:王葆玹29.《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作者:萧前、杨耕30.《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作者:罗嘉昌31.《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作者:杨国荣32.《思辨哲学新探》作者:王树人

33.《明代哲学史》(修订版)作者:张学智34.《斯宾诺莎哲学研究》作者:洪汉鼎35.《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作者:李德顺36.《逻辑哲学研究》作者:陈波37.《人活动的效率》(修订版)作者:郭湛

38.《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作者:刘绪贻39.《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作者:汪子嵩40.《经传与易学史新论》(修订版)作者:廖名春41.《宋明理学研究》(增订版)作者:张立文

42.《天国的陨落:太平天国宗教再研究》(增订版)作者:夏春涛43.《佛学与儒学》(修订版)作者:赖永海44.《道家形而上学研究》作者:郑开45.《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增订版)作者:王中江46.《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修订版)作者:洪汉鼎

47.《生命伦理学》(增订版)(2020年版)作者:邱仁宗48.《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2020年版)作者:张法49.《走进分析哲学》(2020年版)作者:王路50.《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2020年版)作者:杨国荣

51.《论黑格尔的》(第3版)(2020年版)作者:张世英52.《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作者:冯俊53.洋务与赈务 : 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 作者:朱浒54.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增订版) : 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作者:刘后滨

55.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第3版)作者:廖申白56.犹太哲学史(修订版)作者:傅有德本丛书各书目均为高分、高赞、好评的经典书目该系列丛书仍在更新中,敬请关注目前,这套丛书已推出书目共108种出版社代表丛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代表丛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当代世界学术名著系列谢无量文集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中国人民大学名家文丛社会学前沿论丛社会学文库社会学译丛理论前沿系列学术经典系列社会工作经典译丛心理自助译丛

认知行为治疗丛书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人生魔方心理咨询与治疗译丛心理学译丛西方心理学大师经典译丛当代人口科学论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系列丛书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法律科学文库台湾法学研究精要丛书法学理念·实践·创新丛书

中国律师实训经典引进版:法学译丛法学译丛·证据科学译丛当代外国刑法教科书精品译丛法律文化研究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人大版新法精释丛书外国法学教科书精品译丛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民法典释评中国经济问题丛书

经济学文库世界经济问题丛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丛书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经典译丛金融学前沿译丛经济科学译库经济科学译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系列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选剑桥经济史系列

金融学译丛沃顿商学院图书管理学文库管理科学与工程经典译丛工商行政管理研究丛书管理者终身学习项目财会文库会计经典学术名著财会人员实务操作丛书明德书系列维斯特劳斯文集“跨文化研究”丛书文化创意产业译丛“阳光与少年”启蒙教育丛书

大众阅读系列爱智书系国学基本文库国学研究文库大学生心理自助丛书人文社科悦读坊“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百家廊文丛名师创新思维系列丛书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创意写作书系大中华文库世界·大师·原典·文库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丛刊清史研究丛书清史研究丛书新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丛书历史回眸中华史学丛书中华史料丛刊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萧公权文集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中华历史小丛书“历史新起点”书系当代西方政治学前沿译丛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政治哲学史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年度发展研究报告传统经典文献导读丛书中国人阅读书目丛书出版背景一、顺应时代  应运而生——人大出版社成立过程

  人大出版社的前身是1950年2月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处1952年8月,出版处改称出版科1953年9月,学校研究部所属的出版科、印刷厂、出纳组、油印股合并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教材出版处(地点在鼓楼西大石桥28号拈花寺),负责学校教材的出版、印刷、发行工作。

  成立出版社的契机源于1954年3月12—21日高等教育部隆重召开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经验讨论会会议主要由胡锡奎副校长代表人民大学介绍本校贯彻中央关于 “教学与实际联系,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教育方针的情况和经验。

时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的杨秀峰同志在会议闭幕式上讲话,要求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推广人民大学的经验高等教育部就提出由人民大学推荐一批教材公开出版当时学校研究部请苏联专家推荐了81种,后又压缩至22种,这22种由高等教育部分到当时北京的几家出版社来出版。

教材出版处的陈维雄(时任教材出版处副主任)与齐振之(时任教材出版处副主任)、王颖(时任教材出版处办公室业务秘书)等同志一起商量,那么建立出版社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佳途径,于是向学校研究部副部长张腾霄同志作了汇报。

在张腾霄副部长的支持下,教材出版处写了一个建立出版社的报告呈递校长    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是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同志吴老对学校的教材建设十分关心和重视,建校初期,在他的直接领导下,组建了教材出版委员会。

  1955年4月29日,吴玉章校长发布《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问题》的命令,宣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社号为011任命陈维雄为出版社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齐振之为副主任,负责党务工作这就是新中国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

  经过数年(1950—1955年)的孕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终于水到渠成,应运而生。二、蓬勃发展  硕果累累——人大出版社建社后至1970年的发展

  首先,建立了专门的编辑队伍教材出版处时期,书稿主要是由学校各系的教师编辑,成立出版社后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专职编辑队伍据1956年评职称时的人员统计为,编辑13人,助理编辑11人,校对人员10人左右,再加上印刷厂等其他部门人员,全社共有职工两百多人。

  其次,在机构上,新建了编辑科,设立了办公室、出版科、发行科、印刷厂、油印股(那时油印教材的数量很大)、财务组、总务组等出版社成立之后还成立了研究部直属支部的分支部(1958年成立了总支部)  1959年5月,文化部召开出版工作座谈会,拟调整北京的出版单位,会上对于人大出版社的存留提出质疑,但未作结论。

为此,胡锡奎副校长亲自同张腾霄、陈维雄同志一起参加了文化部党组扩大会,在会上,胡锡奎副校长明确指出人民大学必须要有出版社,由于他的坚持,文化部表示同意人大出版社继续办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人大出版社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70年被迫停办,出版社职工分别被调至北京人民出版社、北京市教育局、北京语言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工作,印刷厂划归北京市第一轻工业局,改为轻工印刷厂。

三、团结一心  恢复建社——人大出版社复社历程

  1978年,国务院129号文件决定恢复中国人民大学,规定原来属于人民大学的建制机构全部恢复,人员全部调回当时81岁高龄的成仿吾校长受命负责恢复中国人民大学,成老对能够亲自领导恢复融入了自己一生心血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都是成老创建和领导的,中国人民大学创建时成老任副校长)豪情满怀、不辞劳苦、全身心地投入。

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会师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提出“恢复绝不是简单地复原”,而是“把恢复和提高统一起来,加快我们前进的步伐”在恢复出版社问题上,成老约见了原出版社副主任陈维雄,让他早日回来主持恢复人大出版社,成老还亲自部署恢复出版社工作。

  随着“三边”方针的贯彻落实,出版社组织机构也逐渐恢复复社后,陈维雄任社长兼总编辑;高旭华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信观楷、王颖任副总编辑,副总编辑兼管一、二、三编辑室;邓茂生任党总支书记;李海江、冯富光先后担任印刷厂厂长。

出版社的工作在这些建社元老、也是复社元老们的领导下,逐步重新走上了正轨四、昂首阔步  迈向新天——人大出版社1978年后的发展历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