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鱼学堂人文周末:北鱼文化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带老百姓以捕鱼为生,天刚麻麻亮,周边的渔民有的划着小渔船,有的划着小鸭溜,还有的划着腰盆到杨家市卖鱼、卖菱角、卖芡实米、卖茭瓜的、粜米的、买柴卖柴的……
文学杨家市坐落在铜陵市枞阳县的东部,北与白梅乡毗连,东与横埠镇接壤,西南是烟波浩渺的白荡湖两座水泥大桥宛如两道长虹横跨在杨市河上,铜安公路穿境而过,村村通公路网与其对接,水陆交通便捷,是投资置业商家咸集的地方。
然而,这繁华的小镇几度兴衰,几度繁荣在这繁华喧嚣的背后仍有一爿(pán)失去昔日喧闹的老街,只要我们一踏上满街光洁如玉的青石板,仿佛就能触摸小镇的沧桑岁月。01
先从一个笑话说起,上个世纪70年代,大城市里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有几名上海插队知青无意之中听当地老农讲有个地方叫“杨家市”,他们非常留恋都市的生活一日,几位男女知青结伴而行去杨家市,准备逛逛市容,买些生活用品和日化品,再看看车站码头。
回来后,有老农问他们:“唉,几位知青伢子,你们在杨家市买到了什么新鲜的东西呀!”几位知青显得一脸无奈,漫不经心地答道:“哪里是什么市,哪有东西可买,所谓的市只是一条东倒西歪的小破街,连汽车站都没有还叫什么市呢!”
所言极是,杨家市不是“市”是一个小集镇而已。六七十年代的杨家市,正如当年上海插队知青所说的“一条房屋东倒西歪街道参差不齐的小破街呀”。然而,这一条小破街有着悠久的历史。02
传说,在民国期间,有一位地方绅士,看到从白云岩七家山一股山泉奔腾而下,流经杨家市河(现在的杨市大涧)他认为这是一条黄金水道,水路四通八达是通往长江中下游的要道,所以在此建成依山傍水的两爿青石铺成的小街,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经商、小作坊、小手工业的小集镇。
据历史记载,明清时期,枞阳区域内有四大农贸市场:姚王集、会宫集、虮子墩集、杨家市集可见杨家市农贸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浓的人文气息杨家市集耕牛、仔猪、水产、禽蛋、小手工业、树苗花卉、副食品交易为一体的小镇,在历史上就叫杨家市。
耕牛交易市场颇负盛名,辐射周边十里八乡。成为老桐城东乡的畜牧交易、农产品交换、物资流通的重要平台,为周边的老百姓带来便捷的农贸交易。03
杨家市小街临水而建,远古时代白荡湖是东海梢,湖泊河流纵横,船不仅是老百姓捕鱼的工具而且是出行唯一的交通工具历史上老百姓习惯称这条水域为杨市河白荡湖水浪打浪,白荡湖畔是家乡,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仓……碧波万顷,渔歌对答,帆影掠过,夕阳西下渔船归埠,蔚然壮观。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带老百姓以捕鱼为生,天刚麻麻亮,周边的渔民有的划着小渔船,有的划着小鸭溜,还有的划着腰盆到杨家市卖鱼、卖菱角、卖芡实米、卖茭瓜的、粜米的、买柴卖柴的……船儿、鸭溜、腰盆挤挨挨停靠在小街的下街头,忽进忽出,宛如泊船的小码头,往来的大小船只如梭,浆声四起,水波荡漾,舟楫摇曳,叫唤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04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杨市河流域先后圈起了一个又一个大圩,杨市河变成杨市大涧,成了一条名副其实泄洪大涧沟大涧两边的埂堤经过拓宽修成平坦的乡村水泥公路这前不头,后不见尾大涧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像两条绿色的长龙逶迤盘旋在杨市大涧上。
车行驶在这条乡村水泥公路上,仿佛走进原生态森林公园呢!杨市大涧里的水不仅有灵性时涨时落,而且能歌善舞呢!夏天的夜晚水草丛中的蛙虫儿在尽情歌唱,时而声音洪亮,时而低吟,时而齐奏,宛如一支乐队在演奏“夜幕下的大合唱”呢!阳春三月大涧两旁水草葳蕤,绿茵萋萋,一条溪水如带似玉,唱着歌儿,蹦着迪斯科,从草丛中一路载歌载舞流向白荡湖。
梅雨季节的六月暴雨如注,山洪暴发,大涧里水流湍急,如发怒的猛兽横冲直撞发出怒吼的轰鸣声,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冬季来临河枯见底,一条小溪从鹅卵石缝隙中穿过,发出银铃般的响音,悦耳动听有人说杨市大涧的水夏涨秋落冬枯,四季轮回川流不息,是一股活水能养颜呀!水润万物,滋养生灵。
怪不得家乡的大姑娘小媳妇个个长得俊俏,水灵灵的,似出水的芙蓉呢!05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在杨市大涧的两边大埂脚下,附近的村民用大石块垒起一个接一个的洗衣埠清晨,附近成群结队的妇女不约而同拎着塑料桶接踵而至,她们沿着野草覆盖的斜坡急促走下去,争先恐后地抢占那些参差的石头台阶。
刚伏下身子左邻右舍的见闻,远近的绯闻,不问巨细侃侃而叙,一阵阵清脆的“邦邦……”的捣衣声划破了乡村宁静的早晨那俊俏的大姑娘小媳妇蹬在洗衣服埠上,倩影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水中,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令南来北往的行人驻足围观“西施浣纱”现实版呢!那洗衣棒槌翩翩起舞水花四溅,那洗衣的棒槌携着水花在空中划出一圈圈明晃晃的弧线,那洗衣的棒槌声如雷贯耳响彻云霄,那聊天的欢声笑语此起彼落,交织成一曲“乡村洗衣的交响曲”。
附近的老百姓说:“杨市大涧的水是四季奔流不息的活水,在此洗衣服不仅洗得一干二净,衣服晒干了还有一股芳香的味道呢!”六七十年代,杨家市附近的少数村民就盯上这条大涧生财发水时摆渡确实方便周边老百姓出行,枯水时河床见底,只有河床中间有一条溪水潺潺的水沟,年轻人纵身一跳即可过河,老人妇女小孩踏着水中垫脚石照样可以过河。
可是,附近少数村民执意搬掉河床上那些被脚板磨平的垫脚石,在几米宽的水沟上搭块木板作“人造木桥”一次收费5分钱附近一些村民见大涧这条水沟有利可图就纷纷搭起比比皆是的“人造木桥”,直至八十年代末杨市大涧架起大桥才结束“人造木桥”收费的历史。
过去以杨家市大涧为临界点,泾渭分明,西边是金渡公社,东边是金社公社一九九零年枞阳县区划调整撤区并乡,金渡金社两乡合并叫金社乡,从此这条大涧连接原金渡金社两乡,金社乡政府也从高岭迁移到杨家市,因此古老的小镇又再度沸腾起来。
06
当我们,踯躅在光洁如玉冰凉的青石板上,似乎可以感触这条老街的脉搏还在跳动。当我们,从杨市大桥上走过时,仿佛依稀浮现当年川流不息船影荡漾在这条小河上热闹的场景。
桥西有耕牛交易市场(50多亩涧滩沙地)可容纳千条耕牛同时上市交易解放前,每年春耕期间,耕牛交易市场一开集就搭台唱大戏不仅邀请附近舞狮子、耍龙灯、耍武术的班子演出,而且请马戏团表演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杂技这白天喧嚣的交易,夜间唱大戏的热闹场面持续几个月,吸引庐江,无为的客商。
耕牛交易市场是老桐城县东乡最大的交易市场,为周边的老百姓耕牛交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七八十年代,春耕大生产来临之际,杨市耕牛市场就热闹起来了,兴期一天竟有几百头牛在此交易清晨,周边的生产队牵着一条条大大小的水牛、黄牛来牛集市场进行交易。
牛集市场的几位管理老人(俗称捣牛屁股的),一大清早,一手端着茶杯,一手夹着香烟,说话慢条斯理,露出发黄的牙齿他们特别有经验,伸手打开牛的嘴瞧瞧牙齿就知道牛的年龄大小,然后按质论价,交易的价位全凭他说了算。
尽管买卖双方谈妥了价格一手交钱,一手牵牛,可牵牛的小孩子就是拽着牛绳不放呢!这时买方就会掏个块把钱给他作为“牵绳费”,让他进小馆子吃油条大饼呢!犁不动田的老牛视为菜牛交易,小牛和健壮的牛作为相互调剂余缺交易。
九十年代初,随着农村土地的流转,种粮大户大面积的承包土地,采起大型机械化作业,耕牛交易市场退出了历史的舞台07
杨家市上街头是柴行和仔猪交易的场所东方欲晓,周边山里头的老百姓,挑着一担担沉甸甸的毛柴,一担接着一担像舞龙灯的一样,赶到这里来卖柴,圩区的老百姓也三五成群驮着扁担索也从四面八方赶过来买柴仔猪交易市场更是热火朝天,从很远的地方就听见仔猪刺耳的尖叫声,嘈杂声响成一片。
天刚刚蒙蒙亮这里汇聚着小贩子,讨价还价,按质论价,敲竹杠子的侃价声,欺行霸市的吆喝声喧嚣尘上,沸沸扬扬每天清晨有上几十号的小贩子来此交易仔猪,成交量大,那些小贩子竟然把仔猪贩到几百里以外的江南去卖呢!08
古往今来,杨家市周边的老百姓就有进酒楼座茶馆的习俗东方刚泛鱼肚白,寂静的小镇仿佛在雄鸡歌唱中苏醒了,顿时家家灯火通明,经营户又开始忙忙碌碌,满街飘拂着烧油锅炸油条的味道清晨,赶集的人们络绎不绝熙熙攘攘接踵而至。
沏上一壶好茶,一边吃点心,一边与熟人拉拉家常,遇上亲朋好友还喝上几盅小酒呢!那些小摊小贩交易成功后,三五成群先后走进茶馆吃早点,几盅小酒下肚后脸庞露出灿烂的笑容从那满脸的笑容仿佛让人读懂,他们今天的生意买卖一定是多赚了几个“孔方兄”。
小集镇中间有座永庆桥,相传建于乾隆年间,是沟通东西前往项镇埠唯一的通道杨家市永庆桥出金鱼,杨家市大涧盛产麦鱼这些都是远近闻名的端午节前后,杨家市大涧中段一公里处盛产麦鱼小麦鱼忒有灵性,端午节前是白眼,端午节后是黑眼,状如小麦粒,味道鲜美,价格不菲。
人们常说到金社镇不尝杨家市麦鱼是此行一大遗憾呀!09
解放前后,杨家市不仅是农贸集市,而且是骨科、兽医、地方小戏的滥觞之地以王氏骨科治跌打损伤非常有名,吸引长江中下游的老百姓前来看病杨家市祖传的张氏兽医非常出名,牲畜疑难杂症手到病除陈家二先生兴办民间剧团,以他为领班的剧团经常在长江沿岸的芜湖、铜陵、南京、池州一带演出,深受老百姓的青睐。
解放后,杨家市的民间剧团还为枞阳黄梅戏剧团输送多名优秀的黄梅戏演员杨家市的手工业远近闻名,木套子是杨家市的特产杨家市皮匠制做的木套子,做工精细,桐油刷得均匀,耐穿不容易开裂的特点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杨家市小吃(早点)历史悠久,小笼包子、油条、麻花、糍糕、烧卖,以口味纯正,色香味俱全,经久不衰杨家市的豆制品也非常有名,豆腐、生腐、豆腐干、千张皮一年四季畅销杨家市豆腐的特点,白嫩如玉,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民国期间,以开明人士候书文(杨市小学的创始人)为首的乡贤在此兴办私塾学堂,聘请私塾先生执教,为地方启蒙教育开创了历史的先河最令人难忘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到农历的传统节日,周边的男女老幼赶集比肩接踵,车水马龙。
那真是满街人声鼎沸,满街喧闹,满街欢声笑语,人头攒动,把小镇挤得水泄不通真可谓“百家艺技临街售,百里农商喧日昼”一片繁荣的经商景象。10
往事如烟,今非昔比改变的是流经岁月,不改变的是人们的记忆尘封的往事被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淘洗得清晰如初,仿佛杨市大涧河床上一枚枚玲珑剔透的鹅卵石熠熠生辉从白云岩七家山水库倾泻而下的流水依然从杨市大涧奔腾不息,可是杨家市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新规划街道宛如几条长龙向外不断延伸。
杨家市出现了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店铺亮化的格局,徘徊在新街道上都“市”的韵味似乎扑面而来
如今的杨家市街道整洁美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市场繁荣,物产丰富,货源充足,已成为金社镇的政治、文化、教育、医疗、金融、经商、农贸交易的中心,成为东乡一条靓丽的经商风景线作者简介:张振中,籍贯枞阳,中共党员,县级优秀教师,小教高级职称,2014年退休。
系安庆市、铜陵市、枞阳县作协会员著有《初创》《岁月如歌》《张振中教育教学论文选》等,2017年散文集《初创》被黄镇图书馆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主编:王长学责编:吴福成小编:葛平圆投稿邮箱:116357809@qq.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推荐阅读【头条】36张免费门票等你抢!黄梅大戏《御史夫人》首场演出抢先看!戏迷们约起来~【征稿启事】枞阳杂志社征稿啦!还有千元奖金哦~赶紧来报名吧!【头条】重磅!这项刚发布的政策一定要看!,与你的落户、购房、社保有关!
【头条】满满的正能量!上个周末,我们又去微信公益直播卖土货啦!
文章都看完了
不点个
吗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北鱼学堂人文周末:北鱼文化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一带老百姓以捕鱼为生,天刚麻麻亮,周边的渔民有的划着小渔船,有的划着小鸭溜,还有的划着腰盆到杨家市卖鱼…
-
北鱼学堂人文周末:北鱼文化
有学生在【议论文训练营】学习群里谈到自己写议论文的困境:很多作文题目好像上面就钉了几个大字——“请用假大空写法”。尤其是一…
- 一投就中的期刊人文类:一投就中的中文核心期刊
- 一投就中的期刊人文类:一投就中的中文核心期刊
- 打工人文字的照片:打工人文字的照片图片大全
- 原创男主穿越同人文:原创男主穿越同人文
- 原创男主穿越同人文:原创男主穿越同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