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读后感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通过“樊登对楼宇烈老先生的访谈”,浅尝了楼宇烈先生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发现这是一本精彩的书,便急于摘述其中内容。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读后感

 

读楼宇烈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通过“樊登对楼宇烈老先生的访谈”,浅尝了楼宇烈先生的《中国人的人文精神》,发现这是一本精彩的书,便急于摘述其中内容1.什么是人文精神?首先,人文的概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

“人文”和“天文”对应参见《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文明以止意思就是用“文明”来让我知道,我应该停在什么地方,站在什么地方,在那个地方怎么做、怎么干。

可以说就是“以文来明”明什么?明明德正如《大学》里的这句话,展示我心中最美好的品德所谓“止”,其实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于人知道应该停在哪里中国的人文需要用以“化成天下”,就是要让社会形成一种风俗、风气。

从而,教化、育人,让天下人都能够在这样的理念下面,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惯这就是“以文化人”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对文化的解释,他认为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的过程,我相信李教授应该也是受到了《周易》的启发。

另外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定义也有同样的境界他在《中国文化课》里给出了称为最短的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形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想到这里,是不是可以说人文和文化难以分开?文化应该就是“人文”吧? 文化和人文又存在哪些区别呢? 如果没有区别,各高校的人文学院是不是也可以叫做文化学院?。

2. 中国传统文化对信仰的观点中国文化对神的看法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不像西方一样,将神视为造物主,去崇敬神,希望神来保佑、救赎中国传统文化中谈神,最明确的是荀子,在《天论》中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这段话说,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万物自然生长,并非造物主创造“和实生物”,各种因素的聚合造成了万物所以,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就是一个自然生成的东西中国的神,如财神、武圣关公等,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各行各业都会塑造一个具体的圣人去崇拜、遵循3.中国人的自觉、自律中国文化讲究做人“文明以止”也是做人的道理,有关人的生命感受这也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区别,这方面可以参考王德峰的讲授做人第一位就是要“自觉和自律”。

要用自觉、自律来协调人的身心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宇宙万物的关系目前社会很多人有很大的压力,受到物质方面“求而不得”的痛苦,实际上就是忘掉了人的独立性、主体性心术正还是不正,就在于心能否管住五官,不受外物的管束。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不是来约束人的,反而是来限制人的欲望的,根本目的是让世界天地万物和人达到平衡4.荀子的重要地位这本书里对荀子的评价非常高楼先生说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是稷下学宫的“校长”,吸收了各家学派的思想,使得自身极具综合性。

荀子既推崇仁政,又推崇法治既要有技,又要讲究人文楼先生讲了中国出现的两个偏差第一是对西方文化的重视超过了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视大多数中国人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第二个偏差是人文学科和科技的偏差科技发展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引领。

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是可怕的 比如周国平先生亲自经历过的,在其对第一位女儿的传记中述说的,我国个别医生失去人文、伦理,所体现出来的惨无人道5.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安身立命就是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并且使得生命得到安康。

楼先生说要安身立命,就要学习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自觉自律地管束自己 荀子说“化性起伪”,要能够限制自己,约束自己才能够真正自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6.怎么读书?楼先生写了一幅对联: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死读书,就是咬文嚼字活书是什么?是生活的书、社会的书我们不仅要通过书本来读书,还要通过生活来体会、体验社会,生活是一本活的书中国人就反对咬文嚼字,不是去抠文字,但文字里的意义我要把握。

苏东坡在《楞伽经》的跋里面写了怎么读经,曰:遗文以得义,忘义以了心要把文字忘掉, 理解其中的意义;之后还要把文意忘掉,要进一步用这个文义去寻找心中问题的答案所谓“得意忘言”我们还要了解言外之意,先掌握作者想表达的,此外我们读书还要体会到作者没想到的。

他表现出来了,然后你通过他的文字,触发你的灵感,你想着还有这个意义、那个意义这就是创造性地阅读7.怎么看待物质的困扰目前我们年轻人大多都面临物质上的困扰楼先生说,物质是短暂的,此时得不到,不见得将来得不到;今天得到了,不见得明天还能够保有。

所以根本问题不在于物质这也是笔者一直秉持的物质不是目的,而是伴随而来的最根本的还是应该将目的放在德行的修养上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没有尽头的这也是为什么开篇要讲“知止”还要“乐天知命”苏东坡说“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

楼先生补了一句“尽人事者必信命,然后心安而无怨”以上内容来自“樊登对楼宇烈老先生的访谈”的语录学习的笔记。出处见以下二维码。

楼宇烈先生简介楼宇烈,浙江省嵊州市人,1934年生,1960年自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主要论著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的品格》《王弼集校释》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