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沪东工人文化宫淮剧团:上海淮剧团团长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马家班 创建于民国26年(1937年)。班主马麟童。主要成员有:马艳琴、马九童、陈为翰、刘鸿奎、颜玉卿、李玉花等。后渐备衣箱,名号为扶风堂。民国35年改名为麟童剧团。先后参加的主要演员有:杨占魁、蒯云霞、徐桂芳、王九林、李神童、

沪东工人文化宫淮剧团:上海淮剧团团长

 

建国初上海淮剧班社与剧团

班社

马家班 创建于民国26年(1937年)班主马麟童主要成员有:马艳琴、马九童、陈为翰、刘鸿奎、颜玉卿、李玉花等后渐备衣箱,名号为扶风堂民国35年改名为麟童剧团先后参加的主要演员有:杨占魁、蒯云霞、徐桂芳、王九林、李神童、臧道纯、筱惠春、叶素娟、马秀英、周筱芳、张古山、华良玉、华美琴等。

阵容坚强,受到观众欢迎较长期地演出于沪西大舞台,达5年之久主要剧目有:《黄天霸》、《岳飞》、《斩经堂》、《飞龙传》、《七世姻缘》、《杨家将》、《封神榜》等该团在马麟童领衔下,演出一丝不苟、严肃整齐,颇受观众赞许。

解放后,改名为麟童淮剧团主要演员有筱惠春、李神童、徐桂芳、周筱芳、藏道纯、马艳琴、马九童、马秀英、张古山、华良玉等以演传统戏为主,常演剧目有《三上轿》、《岳飞》、《牙痕记》、《扫雪打碗》、《孙庞斗智》等。

经常在沪西大舞台、朝阳大戏院、昌平大戏院等演出在1950年、1951年两届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演出中,马麟童和筱惠春主演的《三上轿》一剧获一等奖,马麟童和徐桂芳主演的《岳飞》分别获荣誉奖和一等奖1951年,因马麟童等成员与联谊淮剧团组成淮光淮剧团,另部分人员组成春光淮剧团而宣告解散。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 马麟童)武家班 又名日升班、七凤班创建于民国9年(1920年),创办人武旭东武早年曾和何孔标、何卓珍、骆步英、韩太和等合作演出于南码头三角街、长安路、太阳庙路、江北大世界等场所民国13年筹办衣箱,名号为嵩山堂。

武旭东因广收门徒而被称为“通天教主”其男弟子、女弟子、徒孙力量雄厚,如仇孟七、尹麒麟、刘鸿奎、马麟童、李玉花、董桂英、武筱凤、武丽娟等,都为淮剧名演员抗日战争时期,改名为武剧团长期辗转演出于苏州、无锡、南京以及苏北盐城等地。

在盐城曾与兴化堂京剧班以“京夹淮”形式演出《满江红》等剧民国34年在上海民乐大戏院演出常演剧目有《列国志》、《安邦定国志》、《孙庞斗智》、《十美图》、《包公巧断棉花老》、《十里长轿》等武筱凤、武丽娟等崭露头角后,则以旦角戏为主,如《骂灯记》、《孟丽君》、《蓝桥会》等。

民国35年改名为日升淮剧团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 武筱凤)谢家班 又名同盛班创建于民国8年(1919年),创始人谢瑞龙,班主谢长钰主要成员有谢长连、谢长生、谢长高、谢长和、谢长义等谢家祖辈演唱徽剧,长钰早期习徽剧老生,后改旦行20年代改演淮剧。

民国16年在苏州与陈为翰合演《关公辞曹》,和琴师戴宝雨合作,吸收京剧板式,改造【老悲调】、【下河调】和【靠把调】,又将锣鼓伴奏改为弦索伴奏,定名为【拉调】表演上吸收了京昆旦行之长,优美细腻,有“江北梅兰芳”之誉。

是年,全班来沪,在太平桥演出《三戏白牡丹》、《关公辞曹》等剧,受到观众青睐抗日战争爆发后,全班返回苏北,在农村乡镇各地演出民国33年全班参加新四军苏北军区七队新光平剧社民国37年再次抵沪,改名谢剧团,主要剧目有《安邦定国志》、《西游记》、《封神榜》等连台本戏。

解放后,改名为同盛淮剧团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 武丽娟)韩家班 又名得胜班创建于民国8年创始人韩太和,班主韩德昌主要成员有韩德胜、韩德友、盛新莲、何孔标、何孔德、裴少华、张鸿仕等主要剧目有《李广杀妻》、《红梅阁》、《活捉张三郎》、《雁门关》、《湘江会》、《探亲相骂》等。

演出于南市和闸北地区韩家祖辈为徽剧艺人民国21年该班在苏北重演徽剧时,邀请淮剧名角李玉花、华良玉、许金藻、许桂芬等,以“皮夹可”(即徽夹淮)形式演出,剧目有《三女兴唐》、《女审包断》、《丁黄氏》、《二度梅》、《白蛇传》等,在盐阜一带享有盛名。

民国28年返沪,两年后改名韩剧团,团长韩传儒,副团长韩刚新增演员焦鹏云、倪加兴、陈大和尚、董月红、谢艳霞、唐玉凤等剧目有《太平天国》、《血滴子》、《苏秦说六国》、《彭公案》、《文素臣》等,常演于民乐大戏院。

解放后,改名为兄弟淮剧团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 杨占魁)剧团上海淮剧团 前身为民营公助的淮光淮剧团1952年4月7日改名为上海淮剧团,筱文艳任团长1953年5月20日改为全民所有制的国家剧团,更为名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团址在威海路155弄50号。

丁瑶任团长,高桦、吕君樵、苏玉铭、顾华龙先后担任副团长主要演员有筱文艳、何叫天、杨占魁、武筱凤、徐桂芳、马秀英、马九童、韩刚、王九林、李神童、陈为翰、孙艳霞、高艳秋、韩小友、顾少春、裴小芬等,编剧有王健民、顾鲁竹、马仲怡、李晓民、乔国凡、秦德超、王济生、施怀仁等,导演有潘孑农、张石流、江平等,音乐有宗海南、潘凤岭等,舞美有林洪、陈一芗等。

1952年,该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王贵与李香香》和《蓝桥会》均获剧本奖和演出二等奖筱文艳获演员一等奖,何叫天、武筱凤获演员二等奖,杨占魁、顾少春获演员三等奖1953年,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传统剧目《白蛇传》、《蓝桥会》、《金钱豹》等。

1954年,以现代剧《不能走那条路》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剧本奖和演出奖何叫天获演员一等奖,武筱凤获演员二等奖,顾少春、裴小芬获演员三等奖该团自成为国家剧团后,开始建立了正规的编剧、导演、作曲制度,逐步对音乐曲调、舞台美术进行了整理、改革,提高了剧种的表现能力和艺术水平。

为了扩大淮剧影响,该团于50~60年代赴大连、天津、北京、徐州、九江、南昌、杭州等地演出,颇受观众欢迎1953年后,多次被市文化局评为先进红旗单位“文化大革命”后,由筱文艳、周丰年、戴安、宦子庆先后担任团长,顾华龙、陆汉文、叶錴、张石流、薄森海、李泰祥、陈忠国先后担任副团长。

主要艺术人员有演员筱文艳、何叫天、马秀英、韩小友、徐佩华、朱金霞,施月娥、陆少林、筱海红、何双林、何长秀、梁伟平、施燕萍等,编导王健民、顾鲁竹、马仲怡、李晓民、乔国凡、吴海燕、徐根生、陈忠国、陈慧君、洪从海、江平、顾少春、罗怀臻等,音乐宗海南、程少梁、俞福保、张晋等,舞美林洪、王琮卫等。

该团历年来创作、改编和整理了大小剧目二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白蛇传》、《秦香莲》、《三女抢板》、《水漫泗洲》、《党的女儿》、《海港的早晨》、《探寒窑》、《官禁民灯》、《女审》等已被拍摄成戏曲电影的有《女审》、《蓝桥会》、《拣煤渣》、《人老心红》等。

1979年后,该团创作的剧本数量较多,《爱情的审判》、《母与子》和《哑女告状》分别获得上海戏剧节和全国性戏剧活动的奖励《金龙与蜉蝣》获1993年全国地方戏曲交流演出12项优秀奖,以及1993年上海新剧目展演最佳剧目奖。

志成淮剧团 于1949年11月成立张古山、叶素娟任正副团长1957年9月精诚淮剧团并入该团,演职人员扩充到130多人先后加入的主要演员有何益山、周筱芳、周建福、马惠珍、何小山、耿一飞、武丽娟等,编导有颜立廷、陶森、何青山等,琴师有潘凤岭、姜正等,鼓师有梁广义、史学尧等。

1956年成为新国营剧团(仍为集体所有制)1958年经文艺整风,精简人员,紧缩为68人是年底交静安区文化局领导由区调陈一华任团长,何益山、周筱芳、郁瑞林任副团长常演剧目有传统戏《包公案》、《蝴蝶盃》、《白虎堂》、《五台山》等;现代剧《刘胡兰》、《节振国》、《东海最前线》等。

该团参加过历届戏曲会演活动,以《东华林》一剧在1951年上海市春节戏曲演唱竞赛中,周筱芳、叶素娟、张艳芳、张古山、何益山分别获一、二等艺术奖,何青山、颜立廷获工作奖,在1954年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周筱芳以《郭华买胭脂》一剧,获演员三等奖。

该团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被迫停演,1972年解散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 周筱芳)浦光淮剧团 于1958年5月成立由“春光”和“竟成”两剧团合并组成属杨浦区文化科管辖团长筱惠春由区派干部施美香任中共党支部书记,黄达成任指导员主要演员有筱惠春、张古山、季兴华、孙东升、杨春楼、徐少成、马少朋、裴少华、徐佩华、张艳芳、刘洪奎、李玉花、裔小萍等,编导谈俊、陈履捷等。

演职人员80余人主要剧目有传统剧《穆桂英挂帅》、《谢瑶环》、《反皇城》、《三打白骨精》、《丁黄氏》等;现代剧《黛诺》、《洪湖赤卫队》等常在日晖、嘉兴、昌平、浦江、梅园、杨浦工人俱乐部、控江文化馆等剧场演出。

曾先后赴苏州、扬州、南京、淮安、武汉等地巡回演出文化大革命初,曾一度被改名为东方红淮剧团于1972年解散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 何叫天)烽火淮剧团 成立于1959年元旦由“日升”和“建新”两剧团合并组成属闸北区文化科管辖程少楠、臧道纯任正副团长主要演员有谢艳霞、顾艳琴、程少楠、筱海红、陆少林、马艳琴、梁云鹏、臧道纯等,编导有赵宏、刘广发、杨燄等,琴师有嵇鸿裕、王持友,鼓师有刘学荣、李太山,舞美有江南春。

于1961年经整顿队伍,精简人员,演职人员由百余名紧缩为72人由区派干部王桂秀、吕耀祖为指导员1966年由沈少春任团长常演剧目有传统剧《孙膑与庞涓》、《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现代剧《红岩》、《八女炼钢》、《更上一层楼》等。

1959年编演的新戏《弄潮儿》,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被评为上海市十个优秀剧目之一经常在昌平、中兴、华光、东山、闸北工人俱乐部等剧场演出曾赴镇江、高邮、阜宁以及安徽省等十几个城市巡回演出“文化大革命”初,被迫停演,1972年解散。

韩家班当家花旦 裴筱芬(右)淮光淮剧团 1951年5月9日成立于沪西工人剧场由“麟童”和“联谊”两剧团组成为民营公助职业剧团马麟童、何叫天、筱文艳任正副团长先后参加的主要演员还有:徐桂芳、王九林、何艳秋、马九童、马秀英、武筱凤、杨占魁、顾少春、李神童、孙艳霞、朱奎童、韩刚、裴小芬、张玉昆等,编导骆月楼、王健民、颜立建、马仲怡等,鼓师王士广、史学尧、李泰祥,琴师潘华春、潘凤岭。

演职人员共79人阵容坚强,行当齐全,深受观众欢迎,为颇有影响的剧团之一演出剧目有传统剧《西施》、《岳飞》、《江汉渔歌》、《千里送京娘》,现代剧《王贵与李香香》等经常在沪西工人剧场、亚蒙大戏院等剧场演出1952年4月更名为上海淮剧团。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 筱文艳与马秀英

上海解放前后淮剧团一览表建立年份剧团名称所有制主要演员及全团人数剧目情况附注1945年联义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陈为翰、筱云龙、蒯云霞、杨占魁、姜文奎、何益山、王春来等68人《梁祝》、《钟馗》、《施公案》、《取成都》、《包公案》等

1951年自行解散1946年2月联谊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何叫天、筱文艳、杨占魁、蒯云霞、林云霆、李少林等70人《七世不团圆》、《洪宣娇打镇江》、《美人计》、《宝莲灯》等1951年部分主要成员与麟童剧团合并组成淮光淮剧团;1955年后支援江苏省,成为镇江市淮剧团

1946年麟童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马麟童、筱惠春、徐莲英、姜文奎、徐桂芳、马九童等67人《岳飞》、《三上桥》、《斩经堂》、《芦花河》、《九更天》等1951年与“联谊”部分主要成员合并为淮光淮剧团1947年

东升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何益山、李玉花、筱云龙、周筱芳、张艳芳等60余人《满清三百年》、《水淹七军》、《杨贵妃出世》、《汉光武复国》、《七星庙》等当年下半年自行解散1948年5月美联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王亚仙、杨振飞等37人

《孝灯记》、《雪地产子》等1950年初自行解散1949年4月申江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陈为翰、筱文艳、李神童、姜一桃等60余人《樊梨花》、《汉明妃》、《关公辞曹》等1950年4月自行解散1949年9月合义淮剧团

民间职业剧团陆琴芳、王少春、王小楼、杨桂芳、纪月樵等50余人《蜀山剑侠传》、《嫦娥奔月》、《义侠李三保》、《光荣人家》等1958年支援江苏省,成为无锡市淮剧团1949年11月淮光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何叫天、高艳秋、王凤仙、林云霆、李少林等53人

《十把穿金扇》、《瓦车蓬》、《孟丽君》、《方卿见姑》、《杨家将》等1950年5月自行解散1949年11月志成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周筱芳、何益山、张艳芳、周廷福、何步楼、张古山、叶素娟、颜小琴、武丽娟、何小山等71人

《白虎堂》、《虎符》、《五台山》、《东海最前线》、《蝴蝶盃》、《节振国》等1972年被迫解散1949年11月兄弟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裴筱芬、韩传儒、韩刚、谢艳霞、韩德友、朱奎童等60多人《樊梨花》、《血滴子》、《太平天国》、《封神榜》、《鸭绿江边》《大义灭亲》等

由韩剧团改名1958年大部人员支援宁夏文化建设,其余自行解散1949年11月同盛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谢长钰、谢艳霞、谢富鹏、张云良、何益山、姜一桃等57人《女审包断》、《朱洪武》、《黄天霸》、《乾隆下江南》、《西游记》等。

由谢剧团改名1958年部分人员支援江苏省成为东台县淮剧团1950年精诚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何益山、周筱芳、颜小琴、何小山、李神童、张小亭、李玉花、陆少林等63人《牛郎织女》、《牙痕记》、《狸猫换太子》、《杨家将》等。

1957年并入志成淮剧团1950年合兴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华良玉、华美琴、杨振飞、何小亭、季兴华、郭玉蓉、曾月红、沈少春等58人《独占花魁》、《对舌》、《盘骂堂》、《严嵩讨饭》等1958年改为红星淮剧团,1960年文援江苏省成为盐城市淮剧团

1950年群义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筱云龙、顾神童、顾艳琴、陆少林、施龙花、董月红、陶美君等55人《百年血泪史》、《嘉兴八美》、《昭君出关》《郭子仪》《二度梅》等1952年3月自行解散1950年大众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

何小亭、曾月红、武艳琴、筱月亭、顾少奎、周振功等40余人《华丽缘》、《王昭君》、《失金钗》、《潘梅斗智》、《婚姻大事》等1951年底自行解散1950年胜利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单连生、单莲英、单莲花、薛如贵、筱玉霞、刘艳琴、周振功、刘神童等48人

《日月雌雄盃》《赵少卿与冯仙珠》、《石头人招亲》、《追韩信》等1951年9月自行解散1950年7月民生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王亚仙、凌鸿声、金牡丹、姚正奎、高玉花、沈少楠等38人《五子哭坟》、《招双花》、《莲花庵》、《桑园会》等

1951年初自行解散1951年3月群立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王美娟、刘月楼、王月龙、小兰萍等40人《五虎平西》、《薛平贵》、《三姐下凡》、《刁刘氏》、《孟姜女》等当年10月自行解散1951年5月淮光淮剧团民营公助

马麟童、何叫天、筱文艳、武筱风、杨占魁、徐桂芳、王九林、李神童、马九童、马秀英等79人《岳飞》、《美人计》、《九件衣》、《蓝桥会》、《王贵与李香香》等1952年更名为上海淮剧团,1953年成为国营剧团,定名为上海市人民淮剧团

1951年春光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筱惠春、华良玉、马艳琴、王小楼、陈为翰、李玉花、姜文奎、华美琴等58人《蔡巧娇》、《梁红玉》、《蔡金莲》、《梁武帝》、《穆桂英挂帅》等1958年与竟成淮剧团合并为浦光淮剧团

1951年日升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武旭东、武云凤、武筱风、王九林、周小芳、张艳芳、季兴华、程少楠、武丽娟、彭琴芳等56人《七国志》、《忆梦难填山河泪》、《袁樵摆渡》、《龙凤旗》、《粉妆楼》等原名武家班,后改名武剧团,1958年与建新淮剧团合并为烽火淮剧团

1951年4月利民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郭玉蓉、何小山、郭玉亭、王文祥、杨玉芳、苏金山等50余人《狄青招亲》、《三请樊梨花》、《孟丽君》等当年9月自行解散1951年信谊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王亚仙、凌鸿声、董月红、吴兰花、裔红玉、王凤台、张玉昆等40人

《药茶记》、《赵五娘》、《阴阳河挑水》、《天雷报》等1952年初自行解散1952年4月竟成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纪月樵、胥艳琴、唐玉仙、曾月红、王俊甫、马少朋、杨振飞、谢盛春等55人《飞龙传》、《寿字帕》、《大红袍》、《苦命桃花》、《陆凤阳》、《瓦岗起义》等

1958年与春光淮剧团合并为浦光淮剧团1952年8月建新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顾神童、顾艳琴、筱海红、臧道纯、陆少林、谢艳霞、陈为翰、谢长义等64人《二度梅》、《屈原》、《西厢记》、《济公传》等1959年与日升淮剧等团合并为烽火淮剧团

1952年9月国光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孙东升、裴少华、陶美君、朱云亭、刘月楼、王月龙、彭琴芳、杨振飞等50多人《芦花河》、《双槐树》、《红蝴蝶》、《雪地产子》、《珍珠塔》等1953年3月自行解散1958年5月

浦光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筱惠春、季兴华、李玉花、孙东升、张艳芳、张古山、徐少成、谷小艳、马少朋、胥艳琴等80余人《穆桂英挂帅》、《谢瑶环》、《李翠莲》、《赵五娘》、《骂灯记》、《洪湖赤卫队》等1972年被迫解散

1959年1月烽火淮剧团民间职业剧团筱海红、程少楠、陆少林、顾艳琴、臧道纯、谢艳霞、马艳琴、彭琴芳等72人《孔雀胆》、《告御状》、《杨家将》、《十二寡妇征西》、《弄潮儿》等1972年被迫解散

其他团体

上海江淮戏公会 江淮戏行业性组织,成立于民国36年(1947年)夏骆宏彦为主任,马麟童、何叫天为副主任该会于民国35年由骆宏彦等参照京剧梨园公会宗旨,着手筹备,暂名上海江淮戏联谊会会址设在南阳桥该会成立后,每周一举行例会,由各班班主、各班部分主要业务人员参加,对各班社演出状况、班期结束的人员调配、人事纠纷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等事项进行探讨和处理,该会负责组织为灾区救灾义演,资助社会慈善事业义演和班社营利提成,为无依靠的老年同仁的生老病死,筹募抚恤金,以及为同仁跌打损伤免费供给伤药等活动。

为了扩大剧种影响,组织电台播唱、游园演出和编辑出版不定期的江淮戏小型报刊等该会曾获戏剧界著名人士田汉、洪深的赞扬,并题诗鼓励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该公会改为上海市淮剧改进协会

何益山(中)上海市淮剧改进协会 戏曲群众团体,成立于1950年初由上海江淮戏公会改组而成主任骆宏彦,副主任马麟童、何叫天、武旭东建会宗旨: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团结全市淮剧同仁,推动淮剧改革和发展,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水平和艺术素质。

设立“淮剧传统剧目整理委员会”,挖掘和整理优秀传统剧目,组织编剧人员编纂《淮剧韵辙》,并和新文艺工作者合作整理剧目幕表提纲,改编成剧本,提供上演剧目,如《王清明》、《李毓昌放粮》等举办艺术学习班,组织淮剧界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义演,以及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演出,举办淮剧名家演唱会等活动。

该会于1955年撤销,并入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  蒯云霞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淮剧团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淮剧沙龙于1994年4月成立,负责人居有松,主持日常工作者殷红花,并聘请上海淮剧团筱文艳与李神童为艺术顾问每星期六上午,在市宫五楼舞厅聚集全市淮剧爱好者举行自娱自乐的演唱活动。

1996年建立市宫淮剧团,团长居有松,副团长韩乃贵、吕玉春,每星期四晚,组织淮剧折子戏公演于1998年开始,曾在逸夫舞台与中国大戏院举行对外大型公演铁鹰淮剧团 上海铁路局淮剧队于1955年元月8日成立,艺术指导筱文艳与李神童。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该队继续进行活动,排练了《琵琶寿》,李神童导演,朱爱娣等主演1997年元月8日改名“铁鹰淮剧团”,前后排练与公演了《九件衣》、《白蛇后传》、《金水桥》、《蔡金莲告状》、《秦香莲》与《哑女告状》等剧。

现任团长陈锦华、副团长唐福生

西部淮剧研习社 上海西部淮剧研习社,于1997年元旦成立,社长陈汝功凝聚各区名票,每星期日下午在宜川四村老年活动室进行自娱自乐的演唱会,已有一百多次活动,颇受听众欢迎平时有计划地排练一些淮剧精品剧目,曾在中国大戏院与逸夫舞台举行两次大型公演,剧目是《吕布戏貂婵》、《秦香莲》与《卖油郎独占花魁》等戏,淮剧表演艺术家筱文艳及李神童、武筱凤和司鼓李泰祥为艺术指导。

199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该社以整本戏《白虎堂》及一台精品折子戏,前往江苏淮安进行慰问演出,获得当地领导和广大淮剧观众的热烈欢迎

桃浦白丽淮剧沙龙 上海桃浦白丽淮剧沙龙,于1999年2月7日成立,队长范光福,并聘请上海淮剧团筱文艳、李神童、武筱凤、李泰祥与李泰高为艺术指导在“桃浦文化馆”与三村托老所等地进行自娱自乐的清唱活动,受到当地广大淮剧观众的热烈欢迎。

沪东工人文化宫淮剧团 成立于1959年11月1980年底重新建队,共有35人先后演出了《三女抢板》、《探寒窑》等剧由工人作家居有松创作的《新春新喜》和《母女心》,分别在1981年和1983年上海市工人戏剧观摩演出中,获得创作和演出奖。

杨浦区定海街道海联淮剧队 成立于1960年,1966年解散,1985年6月重新组建队员30人是年9月在定海剧场与淮剧演员筱文艳、何叫天、马秀英、韩小友等同台演出,颇受观众欢迎由曹宝根创作的《母亲的心》,在1986年杨浦区法制文艺会演中,获得一等奖。

该队在本地区共演出360场,观众达10万人次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 李玉花虹口区第二工人俱乐部及虹镇、新港、欧阳街道文化站等淮剧队 1949年上海解放后,虹口区庙后路居委会建立第一个业余淮剧队,全队30余人该队经常打着“淮剧队”字样的大旗在土墩子上演戏。

在该队的带动下,宝元坊、爱国新村等相继成立淮剧队1953年该队转为新港街道文化站淮剧队嗣后,虹镇、欧阳等街道文化站也相继建立淮剧队“文化大革命”开始,业余淮剧队被迫解散,不少淮剧爱好者经常聚于家庭、里弄清唱淮剧自娱。

有的曾为哼唱《海港的早晨》,被以破坏样板戏《海港》等“莫须有”的罪名而关进“牛棚”受株连者从虹口、杨浦、闸北、南市等区的十余人,扩展到一百多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各个业余淮剧组织相继恢复了活动,在本区和外区先后演出20多个大小剧目。

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 孙东升南市区工人俱乐部淮剧团 始建于1950年南码头、陈家桥、十六铺一带多为苏北盐城、阜宁籍居民解放后,由三轮车工会组建了三轮车南区业余淮剧队该队负责人之一的赵志鸿,其85岁高龄的老父亲赵以仁,不但为淮剧业余演出制作服装、道具,而且还支持两个儿子、女儿、儿媳和孙子、孙女参加淮剧业余活动,“全家唱淮剧”传为佳话。

该团在50年代配合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编演《宽大与镇压》、《特务你往哪里逃》等一批剧目1957年全团加入南市区工人俱乐部,人员扩充至40余人“文化大革命”中剧团被迫解散1979年重新恢复活动上演《白罗衫》等剧,该团创演的《将心比心》获1983年“上海市工人戏剧观摩演出”创作演出奖。

闸北区工人俱乐部淮剧团 建于1978年该团与普陀区文化馆,于1978年和1982年举办了纪念淮剧演员周筱芳逝世一周年和五周年演出闸北区素为苏北籍劳动人民聚居地区,淮剧业余演出活动十分活跃自1978年始,区文化馆以及虬江路、中兴路、天目西路、芷江西路等街道都先后建立了业余淮剧队,经常举行演出活动。

徐汇区徐镇、斜土路街道文化站淮剧队 斜土路街道文化站淮剧队,于1981年建立队员28人每周活动两次,常在街道演出创演的《百业花开》一剧,在1983年“上海市戏剧创作交流演出”中获奖徐镇街道文化站淮剧队,建于1983年。

25名队员中,多数系转业的专业演员原浦光淮剧团的徐少成、韩跃兰为负责人每周活动两次该队创演的《谁是亲人》一剧,在1983年“上海市戏剧交流演出”中获奖

往期推荐尚长荣:方知伟艺不平常《淮梦绕梁——梁伟平淮剧表演艺术文集》序京淮合作  风雨同舟——李慧芳与筱文艳的一段佳话周桂珍:我怎样演杨排风的淮光淮剧团珍贵史料:工人看淮剧《白毛女》筱文艳致《上海戏曲》的一封信:我们在苏北农村(1962)

梁伟平:半吟半白,情之所归——我的念白方式袁雪芬:越剧在党的阳光下怒放(1959年)梅兰芳1959年谈:《戏曲大发展的十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