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教育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世俗性的体现
《教育的终结》作者:安东尼·克龙曼 19世纪中期,数千名美国人去德国学习,把德国人对学术的钻研精神带回了美国。但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的教育理念中,探讨人生意义问题的缺失。为什么先进的学术研究理念,会忽略教育中的人生意义问题呢?
《教育的终结》作者:安东尼·克龙曼

19世纪中期,数千名美国人去德国学习,把德国人对学术的钻研精神带回了美国但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的教育理念中,探讨人生意义问题的缺失为什么先进的学术研究理念,会忽略教育中的人生意义问题呢?主要是因为专业化的研究理念强调的是创新和开拓,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延续和继承。
创新和开拓,本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但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存在的意义是要为已有知识体系带来增量教师会带领着自己的学生,不断追求新的思想、新的发展专业化研究理念的创新虽好,但却忽略了传统,一味强调新意,否定了经典中的真理。
而在南北战争前,传统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融入一套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只需要认同前辈们留下的思想就可以了,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把体现了人生价值的经典作品,原封不动地记住这就是南北战争前,教育理念注重“永恒”,而现代研究理念看重“暂时”的差别。
现代研究理念不断地要求学生要超越前人前人留下的经典,也就在被一次次超越中被遗忘、被忽视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专业化的研究理念颠覆了南北战争前的教育观念那么,产生这种颠覆性的根源在哪里呢?在前几讲共读中,我们讲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是南北战争前,这一时期教育理念是古典化的、教条式的第二阶段是南北战争后,也就是世俗人文主义时期第三个阶段则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现代化研究理念时期世俗人文主义是介于南北战争前古典教育理念和现代研究理念中间的思想。
虽然世俗人文主义也质疑批判了古典教育理念但在从根本上,世俗人文主义认可古典教育理念的核心精神:强调联系这种联系认为,人生意义的多样性背后,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形态和内涵这种联系体现在经典的著作中,是历经时代考验、经久不衰的真理。
而发展到现代专业化研究理念时期,则把古典教育理念和世俗人文主义都认可的联系给否定了这也是人文学科变得衰落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包容性,一个是有限性首先来看包容性,世俗人文主义强调的包容性,认为在不同的个体中,可以找到一些相似的精神内核,相互之间可以理解、包容。
但现代研究理念强调专业分工,要求人们术业有专攻,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非常狭小的一个领域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大家不再有共同关注的话题了,也就不会有共同认可的东西了这背后体现出来的就是排斥包容。
其次是有限性无论是古典教育理念还是世俗人文主义,都相信一些亘古不变的真理,认为这些真理是人生意义的精髓但同时他们也强调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与其研究不断变化的内容,不如把有限的精力放到学习相对固定的知识上。
但是现代研究理念却回避生命有限这个话题,让研究者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不要考虑自己会死亡他们认为即便个体死亡了,但是后续的研究者会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最终让这个领域实现永恒所以,他们否定人生的有限性,让研究者不必去接触关人生意义的课题。
可以看到,现代研究理念不仅是反对包容的,还是反对有限性的但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既强调人性的共同理念,强调包容,又看重有限生命应该去学习永恒真理一旦抛弃了这两观点,就把人文精神给一步步弱化了所以,现代研究理念的出现,让大学课堂中充斥着极尽细致的专业划分。
学生都把注意力放到了自己选择的专业上除了本专业,就两耳不闻其他领域的事情了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人生意义以及人文学科被边缘化了像物理、化学、数学、医学等自然学科的学生,根本就不再阅读古希腊哲学经典了,也不知道近现代西方民主人权观念的产生逻辑。
对于老师而言,也会觉得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本专业研究成果的产出上,不再像以前那样每个老师都可以为学生带来人生意义的指导了但对美国大学来说,这还不是最可怕的变化随着美国流行起一些社会观念,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彻底被摧毁。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主义教育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世俗性的体现
《教育的终结》作者:安东尼·克龙曼 19世纪中期,数千名美国人去德国学习,把德国人对学术的钻研精神带回了美国。但随之而来的,是美…
-
人文书籍读后感:人文书籍读后感合集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读后感打开书,先看了前言,发现是一本“听后感”的合集,顿时来了兴趣。翻…
- 人文书籍读后感:人文书籍读后感合集
- 副cp同人文:副cp番外现言
- 副cp同人文:副cp番外现言
- 时代少年团同人文推荐:时代少年团的图片壁纸
- 写人文章开头结尾摘抄:写人文章开头结尾摘抄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