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内涵的概念:人文内涵的概念和特征
从中华文化诞生开始,以及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把中华文化内在核心——“德”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变”,有机地融合到中国社会人文秩序的建立、形成、发展之中的要求,也是这些都为华夏子民初步奠定了雏形的社会人文秩序。
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制度是保证中国民主实现的基础和根本任何政治制度健全的国家,其所建立、发展、形成的政治制度,都是保证自身民主的实现。
怎样的政治制度,维护怎样的民主内涵和民主形式民主的根本意义,在于民众自己做主、在于维护民众的权益,在于发展民众的未来由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对民主概念以及实现民主的过程不尽相同,因此,中国与西方国家产生了不同的政治制度。
可以说,不同政治制度的形成、建立和发展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人文渊源,因此实施于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很难说的清谁优谁劣?谁对谁错?关键在于其政治制度是否能够适应本国民众的人文需求,是否能够有利于自身民主的良好实现,是否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各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西方民主的起源及内涵西方民主有着与其历史发展密切联系的民主形成过程,其主要源于古希腊时期雅典的民主制度当时雅典城有10个大族,每一族选派50名代表组成议会,并在此基础上选出“百人会”,作为常设议会“百人会”再选出执政官和其他官员。
同时,雅典的公民可以在聚会时,根据自己的意愿,提出驱除被他们认为是影响“民主”的官员,或罢免执政团队简单地说,这就是西方民主的起源在当时,有权参政的雅典公民仅占当时人口数的不到五分之一而且当时雅典的这些公民,几乎不从事任何生产劳动(奴隶从事生产),专职当公民。
特别是当执政者影响到只占少部分雅典公民(而不是广大民众)的权益的时候,雅典的公民们便开始罢免官员甚至“放逐”执政者,包括很能干的执政者,也包括被他们判处死刑的苏格拉底这种民主制度的突出特征是履行“民主”这一形式,而非实现绝大多数民众的意愿。
绝大多数民众的意愿,则被少部分具有选举权的公民所代为做主了当代西方民主制度,继承和发展了希腊民主制度,其中特别包括以履行“民主”这一形式和这一过程,来体现“民主”的制度具体而言,西方的民主,主要是反映在形式和过程中。
或者说,只要在形式上、过程中,体现了有权参与管理的民众所认可的方式,就是具有民主的结果,而不管这个结果对错与否、可行与否二、中国民主的概念内涵和起源发展中国的民主概念,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也就是说,中国的民主是反映在内涵和结果中的。
这与西方的民主主要是反映在形式和过程中,有着巨大的差异“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民主内涵,可追溯到周朝剪商之时当时,周武王就提出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即“天命糜常,惟德是亲”其突出的特征就是把“德”字作为衡量取得政权的重要标准,或者说是“惟一”标准。
意思是上天眷恋的是那些照顾民众的有德品、德行的人,唯有“德”、“才”到了,才保持上天的眷顾这时候,把“天”与“民”进行了有形的联系“天意”即是“民意”这在当时“君权神授”的大环境下,能够提出这一观点,因此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这句话,实际上是周朝号召周边部落联盟共同对付殷商的政治宣言,并迅速得到其他部落联盟的响应,由此才使本来弱小的周能够战胜殷商,取得中原的统治权这也恰恰说明,当时社会对“德”的认同和整个社会开始对“德”的追求。
1、为人民当家做主的标准具有良好的“德品”、“德才”,是为民众当家做主的标准这里的“德”,其实就是能够获得和拥有民声民望民意的集中反映,也就是能“照顾好百姓的人”,才是有德才的,也才能受到天赐政权的这才有“以德配天”、“以德配位”的概念。
也就是说,取得政权标准是要有“德才”品质也就是说上天是将权力授予“德被四海”的人,这里既有“天意”,也有“民意”,“民意”是通过取得政权和掌握政权,来表达“天意”的理所当然,而不是殷商王朝的 “君权神授”的“我生不由命唯天”。
“德”是与“天”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民”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有才,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成为了涵盖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
这才有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这才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这才有作为教育各级官吏学习治国理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的道德纲领。
同时,《周易》的出现,又对中原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了“变”的揭示,“变”是常态,“不变”才是特例“变”,怎么变,从根本来说,是有着规律的也是说,只有当权者的“德”品、“德”才,能够随着中原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提升,才能始终得到上天的眷顾。
因此,从中华文化诞生开始,以及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把中华文化内在核心——“德”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变”,有机地融合到中国社会人文秩序的建立、形成、发展之中的要求,也是这些都为华夏子民初步奠定了雏形的社会人文秩序。
“德”成为了中国伦理的人文追求,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这里有着十分突出的“民声”、“民望”、“民意”的概念,也就是说只有代表着民众的意向,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民众的期望,也只有“德才配位”,才能代表民众管理社会,成为人民意愿的代言人、人民权力的代行人、人民权利的维护人,也才能做到“为人民当家作主”。
2、中国共产党的“德品”“德才”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曾经有过多次政治制度的选择,包括实行康有为的君主立宪制、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等,但这些政治制度的实行,都未能真正地救中国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中国农耕社会并不适应西方游牧社会的政治制度,都无法真正满足中国自己的民主需求。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把人民利益摆在了首位,特别是在党章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德”的要求同时,不断净化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德品”,特别是连续不断地以永远在路上姿态,全力惩处侵害人民利益的腐败现象,全面纯洁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党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誓至不渝的追求,以此保证党员始终保持应有的“德品”这一点,是世界任何政党所没有的(我因公赴台时,曾与台湾有关人员进行过交流,他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我只说了一句话,台湾国民党敢不敢清除队伍里的害群之马?他马上无语了。
)与此同时,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的“德才”能力,努力提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切实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需求,作为各时期的执政的目标和提升执政能力的要求,主动在复杂的世界环境中提高引领整个民族发展壮大的能力,这是“变”的要求,特别是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各个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
1从解放初期提出解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21956年提出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1979年提出解决“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需要的矛盾”;
41981年提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52017年提出的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在在“德才配位”的前提下夺取政权,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德品”素养、“德才”素质,即保持党性的纯洁性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此不断变化地引领性地满足民众日趋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关键。
(未完待续)(蒋海,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统战部副部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兼职教授)
“收集碎片时间,认知我们自己”“锦绣路上工作室”期待您的赐稿。投稿邮箱:jinxiuroad@126.com微信号:锦绣路上工作室英文ID:jinxiuroad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内涵的概念:人文内涵的概念和特征
从中华文化诞生开始,以及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把中华文化内在核心——“德”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变”,有机地融…
-
猎人席巴同人文:猎人手游席巴
席巴·揍敌客,现任揍敌客家主,桀诺·揍敌客的儿子。是奇犽的父亲,一家之主,把儿子们严格养育成像自己一样的杀手。…
- 霍比特人同人文bl:霍比特人同人文 索博
- 人文环境留人:人文环境例子
- 人文环境留人:人文环境例子
- 兽人文bg一对一:兽人文bg一对一免费
- 兽人文bg一对一:兽人文bg一对一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