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广西人文地理特征:广西人文地理特征介绍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铜鼓为号,壮锦做衣,秀丽山川是最好的舞美,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则是最佳剧本。八桂文化当是一场好戏。壮美文化,贵在相融。

广西人文地理特征:广西人文地理特征介绍

 

铜鼓为号,壮锦做衣,秀丽山川是最好的舞美,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则是最佳剧本八桂文化当是一场好戏壮美文化,贵在相融近年来,广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实开展“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助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工作,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持续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秘境探源 寻根千万年“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考古界泰斗裴文中曾这样慨叹早在80万年前,广西地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八桂大地的江河山川、史前物象,乃至寻常巷陌,都可能隐匿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密码。

桂林,桂花成林,初冬时节依旧满城飘香岁岁相似,芬芳万年考古工作者在桂林独山西南麓甑皮岩人生活的洞穴中,寻到一粒1万年前的桂花种子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与人类相关联的最早的桂花种子,与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石器、蚌器等上万件珍贵文物一道,共同形成了我国华南乃至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的重要资料库。

其中的陶器等文物,成为距今12000年到7000年间史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如今,华南地区的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向世人展示桂林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和商时期的文化面貌。

行走其中,栩栩如生的雕塑让我们看见古人类渔猎烹食、择穴而居的场景甑皮岩遗址历经试掘、两次考古发掘,以及长达50多年的保护研究,202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研究中心”在桂林正式揭牌。

一代代人的殚精竭虑、接续传承,得以让后人一览辉煌厚重的“万年智慧”在崇左市境内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长达200多公里的崖壁上,2000年前绘就的文明长卷也已徐徐展开崇左市宁明县明江东岸,绵延着长221米、高近40米,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花山岩画。

此处岩画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是左江岩画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一处岩画点山体陡峭,岩壁内凹,其上遗存各种图像1950多个,简单粗犷却又惟妙惟肖,大多是双手张开向上举、两脚下蹲的拟蛙形态人物,最大的人像足有3米多,展现了征战、农耕、祭祀等场景,被称为“崖壁上的无字史诗”。

2016年,“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西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第一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和不可移动性,为花山岩画的保护带来重重困难2015年建立的花山岩画监测站,可24小时监测花山岩画的本体及周围环境,并将数据传输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而《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等,则为“后申遗”时代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法治保障“每次走上来,就像穿越时空与2000多年前的先民对话一样”宁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朱秋平带我们走上紧贴崖壁的栈道,他曾全程参与花山岩画的申遗工作。

临近退休,最令他放心不下的就是守护了30多年的花山岩画有专家学者到访,朱秋平总会不辞辛劳地带他们上山,细致讲解、深入探讨在花山岩画的上千种图案中,有一类形象格外引人注目——简单的以圆圈表示,复杂的则在两层圆圈内绘有太阳和芒纹。

这就是铜鼓铜鼓是我国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东南亚地区亦有分布,实证了中国与东南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悠久历史“它的声音一定很洪亮!”南宁市衡阳路小学的马万富同学,在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101号铜鼓“云雷纹铜鼓”前好奇地注视着这面铜鼓被誉为“铜鼓之王”,鼓面直径达165厘米,重达299公斤,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古代铜鼓,铸造年代大约在西汉晚期,其中心刻有花山岩画铜鼓常见的八道光芒的太阳纹。

历春秋,道古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广西有着“铜鼓之乡”的美誉,是我国出土、收藏铜鼓类型最全、数量最多的省份其铜鼓分布广泛,体型硕大,立饰丰富,纹饰多样,反映出八桂先民高超的冶铸技术和雕塑水平千年鼓声,回荡至今。

广西河池是世界上已知的民间传世铜鼓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现存传世铜鼓达1458面,至今仍保留着使用铜鼓的习俗这些年来,河池市对铜鼓习俗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将铜鼓融入各项节庆文化,自1999年起,已举办21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

2023年,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近年来,广西更加注重传承保护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兴安灵渠、花山岩画等历史文化瑰宝,大力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以桂林甑皮岩遗址、合浦汉墓群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项目为契机,不断推进大遗址保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已开展合浦县望牛岭一号墓、越州故城等文物考古发掘,完成平陆运河、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重大建设工程中的考古调查勘探吹散尘封,抽丝剥茧。秘境广西,早已不再神秘。

桂林市华江瑶族乡庆祝盘王节百花齐放 多彩边海山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边、海、山,是广西人文地理的重要特征,也是八桂文化生长的土壤、想象的来源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自古以来,广西就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汉朝最南的边界)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今柬埔寨红河下游地区)……”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巩固边疆和开拓海外贸易,在今北海一带设立合浦郡这段关于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记载,证明北海的合浦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东汉晚期来自波斯的陶壶陶体呈青绿色、颜色瑰丽,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波斯壶,应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合浦的中亚器物馆藏还有多面体紫色水晶串珠、带有龙与羽人的纹饰铜钹等珍贵文物,都是汉代合浦与东南亚诸国等贸易交往的重要物证。

因对外交往交流而诞生的“海丝文化”,自带生动活泼的文化基因北海海丝首港景区内,国内外演员正与游客零距离互动,讲述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历史故事——舟楫往来、商贾云集,再现了2000多年前各民族在合浦交往交流交融的场景,游客们纷纷拍照打卡。

2023年6月,第17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的嘉宾就曾相约海丝首港海丝明珠,风姿依旧和平友好、合作共赢、交往交流的风帆,从古至今,永远高扬舟行水上,文化源远流长远渡重洋,亦扎根山川田野“我们是附近的渔民,白天打渔,晚上来这里演出。

”在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开始前,演员们向游客热情地打招呼“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和——”在耳熟能详的歌声中,歌仙刘三姐涉水而来盛大歌圩、漓江渔火、侗族大歌一一呈现,将岭南风物与风情娓娓道来。

《印象·刘三姐》公演以来,已累计演出8000多场次,观看的国内外游客近2000万人次千百年来,刘三姐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从自治区成立时诞生的彩调剧《刘三姐》,到家喻户晓的我国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电影《刘三姐》,再到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奖的彩调剧《新刘三姐》,“刘三姐”的歌声历久弥新,唱响全国,飘向世界。

作为延续千余年的中华文化符号,“刘三姐”文化在各民族中共享共传,是互相借鉴、相互融合的成果为传承好保护好“刘三姐”这一珍贵的广西历史文化资源,阳朔打造了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展出与“刘三姐”文化有关的古籍文献、歌片、海报等十大类1000多件(套)展品;河池市精心打造“刘三姐”歌谣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广西宜州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特色文旅活动。

千里景千变,一山诗一篇秀美广西,山歌不老,青山常在匠人匠心 非遗世代传“一杯苦 ,二杯甲(涩),三杯四杯好油茶”2022年11月,瑶族油茶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恭城种茶历史悠久,恭城油茶惠及民众已有1000多年,制作工艺则与《茶经》记载的唐代擂茶十分相似。

家家户户都有打油茶待客的习俗,可以说,每个恭城人都是瑶族油茶习俗的传承者“一碗疏,二碗亲,三碗四碗见真心”捧起一杯油茶,话多了,心暖了,茶香氤氲中,老相识、新朋友越聚越多,情越来越真油茶,早已成为各族群众紧密相连的情感纽带。

这些年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黎维奔波于广西与国内外广泛宣传推介油茶文化为推动恭城油茶更好地走出去,他和团队研制出速溶油茶、浓缩油茶膏等油茶新产品,便于运输、存放,销量可观在广西,像周黎维这样有心意又有新意的非遗传承人还有许多。

目前,桂林市各地共有1800多家以经营油茶为主的餐饮店,仅恭城就有240多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融合创新发展产业园被列为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点项目,恭城通过举办恭城油茶地方标准宣贯科普培训班等措施,大力助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传承保护这项千年技艺。

一叶一菩提,一贝一世界南海之滨,贝壳讲述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故事北海贝雕技艺成熟于明末清初贝雕制作需经过清洗、剪裁、抛光、上釉等复杂工序,再运用拼贴、浮堆、坯模等方法,并因“贝”施艺,利用各种贝壳的不同弯度、角度,展现不同贝壳层中所潜存的色彩与质感,最终组合、拼接成一幅独特的画面。

在北海喜蛙家居设计有限公司展览区内,贝雕作品《锦绣中华》尤其令人关注,只见两只孔雀在花丛中嬉戏,尾羽清晰可见,花朵婀娜多姿,整件作品色彩明艳亮丽这幅作品是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吴秀远和她“00后”的学生共同完成的。

工作间内,吴秀远正在打磨贝壳她从19岁开始制作贝雕,50年来热情丝毫未减“海螺这辈子都想不到它的一生这么有趣!”“海滩上堆成堆没觉得美,到这里成了别样的风景!”喜蛙公司制作的《海螺“变形记”》微视频吸引了上万网友围观点赞,不少人留言希望体验贝雕制作。

公司负责人何一夫表示,他们会继续以创新的方式,讲好“一片贝壳的故事”在广西,“锦绣”不仅仅可以描述山河,更能形容彩绣与壮锦在南宁市武鸣区纳福彩绣手工坊,武鸣壮族彩绣技艺及壮族服饰制作工艺传承人向我们强烈推介了一件融合汉、壮、侗、毛南、瑶等多民族元素的服饰,纹样丰富,浓墨重彩,颇受瞩目。

近年来,这个手工坊在服装中融入更多文化内涵,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去年年产值已突破500万元,带动了250多位妇女在家门口致富最近,3000多件彩绣制品登上贵南高铁,方便各地游客将广西彩绣带回家截至目前,广西依托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在全区建设了500多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户)、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采用线上线下各种形式,不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活态文化。

广西非遗,活态传承,有“情”有意,频频“破圈”薪火赓续 壮乡烈风华广西是一片红色热土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点燃了边疆的星星之火,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在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旌旗漫卷长征路,五岭逶迤腾细浪,血战湘江英魂永在……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令人动容。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之一的脚山铺阻击战旧址所在地走进纪念馆,描绘着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抢渡湘江的巨幅浮雕惊心动魄,令人印象尤为深刻馆陈大量文物、文献以及油画、视频等,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血与火。

正是清晨,阳光温暖,湘江战役纪念园凭吊广场的“红军魂”雕塑前,一排排少先队员庄重地举行宣誓仪式每天,都有许多干部群众前来缅怀红军先烈,祭奠革命英灵右江上游的百色,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发源地百色起义纪念园位于百色城东面的后龙山、盘龙山、迎龙山上,是在整合百色起义纪念馆、红七军军部旧址、红七军政治部旧址、百色起义纪念碑等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主题公园,建成以来已接待千万余人。

在百色起义纪念馆前,邓小平同志的雕像静静伫立一代伟人左手叉腰扶手枪,右手高举,目光坚毅,来往行人纷纷驻足瞻仰“十四五”以来,广西投入近1.6亿元开展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实施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军部旧址,湘江战役旧址、广西人民革命大学旧址等一批保护修缮工程,全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策划推出了“百年奋进 百年辉煌——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展览”“红旗漫卷壮乡——中国共产党在广西革命历程文物图片展”等系列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及10条广西红色游学精品线路。

红色,作为广西永不磨灭的底色,越沉淀,越明艳广西的文化,文化的广西壮游广西,你要看象山水月明、矗立着摩崖石刻的桂林山水;要看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的柳州城;要看壮族“三月三”被各族群众簇拥的盛大歌圩……。

文以化人,文以兴桂。壮美广西,风光无限。来源:《中国民族》、广西民宗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