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意大利人文主义先驱
大约在明代的西方,产生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所谓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义。晚明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处于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泰州学派也提出了类似于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者的主张。
大约在明代的西方,产生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所谓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义因而文艺复兴是人文主义的复兴,主要表现在发现了人的存在,重视人的尊严、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将人定义为高贵人、意志自由人、世俗人。
同时它大力揭露和批判天主教会的腐败、愚昧和它所宣扬的禁欲主义思想,提倡追求人的现实世俗的幸福生活,使社会走向了世俗境地近年来,有人提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并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相比较[[i]]
也有人注意到在明末清初,欧洲文艺复兴文化由西方传教士带到了中国,并对中国的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ii]]在我国的明末清初,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了代表小生产者和新兴市民阶层利益的泰州学派,它同样体现出反对封建礼教、并向着生活世界倾斜的人文主义倾向,这已引起了许多学者注意。
[[iii]、[iv]、[v]、[vi]、[vii]、[viii]、[ix]、[x]、[xi]]笔者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注意到,泰州学派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精神有着某些相似之处本文就此作些粗浅的论述,不对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一、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众所周知,统治欧洲人思想的是基督教在基督教义中,强调神的强大作用力,贬低甚至否认人的存在它认为人的生命是罪恶的,人性是卑微的,人是上帝的奴仆人只有对上帝的歌颂和赞美,才能为赎罪和来世而生活。
中世纪神学教育以信仰排挤理性,以宗教取代道德,其目的是培养和造就盲目信仰和绝对服从的宗教神职人员所以,对思想自由、个人自由的压制从不间断这造成了欧洲的中世纪是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重新解释了《圣经》中关于上帝创造人与世界的观念,他们提出人是上帝所造就的伟大而高贵的万物之灵,上帝把人放在世界中心和主宰的位置,把人当作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王,就是要人拥有主宰世界、统治世界、改造世界,完成上帝未完成的事业。
人就应该“像上帝那样行动,这才使得历史与文明的创造工作得以完成”[[xii]]因此,人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施展意志自由才能符合上帝的本意[[xiii]]人文主义者还借用人与上帝的关系论证了人的崇高地位,在三位一体的神学信仰中注入了人文主义精神,以“人的尊严”代替了传统主义者“人的悲惨”,提出了解放人的口号。
而圣经中的三重祝福:人的灵魂乃上帝的肖像、亚当获赐伴侣夏娃、人掌管万物成为万物之灵,成为了人文精神产生的基础正是人文主义者在批判基督教的基础上,使得大家对人本身和人的价值重新产生了信心再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提出由于人类始祖亚当滥用了所拥有的原本自由,破坏了理性对情欲统治的秩序,人由此丧失了正确判断、选择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丢掉了原本自由。
因而人的一切活动及结果只能由上帝预设,人只能信仰和依靠上帝获得救赎与自由从而在根本上否定了人所拥有的自由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驳,提出上帝赋予了人的意志自由,人的意志自由使人拥有了尊重自己意愿、判断和选择的自由。
人的意志决定自己的行动,人的意志自由使人成为自己命运主人那么,“人奋斗的目标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自由人,自己能选择自己的命运”[[xiv]]但人发挥和显现意志自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为培养自由人,人文主义者主张必须面对现实社会生活,必须重视人的个性、智慧和才能的发展,才能与命运女神抗争。
人文主义提出人的高贵在于人的智慧,他们倡导以智育为核心,学问、德行与虔信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理念,将青年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强调批判性地学习和掌握一切知识,无论是来自书本,还是来自生活和异教徒。
只有如此,才能使人真正具有把握世界的能力而人文学科是培养人的最好的手段,因为人文学科“可以使人得到自由,使人在自由精神主宰的自由世界中成为自己的主人”[[xv]]因而意志自由人必须学习人文学科他们不仅创建了新型的教学课程体系,而且在古希腊七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政治以及新兴的自然学科和哲学等学科教学,逻辑学、体育和科学也被看作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xvi]]此后,西方社会中理想中的人就是艺术、科学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文艺复兴人”二、泰州学派复兴了人文主义众所周知,我国自古宗教就不太发育但从先秦开始,就把天命视为不可抗拒的力量如孔子要求“畏天命”,孟子也认为天命非人力所能驾驭。
汉代以降,与尊天命、畏天命相联系的宿命论倾向也以不同的形式绵绵相续至两宋,以程朱为代表的正统理学进一步将天理规定为主宰万物的超验力量,并要求把个体的一切行为均置于天理的绝对支配之下,从而在某些方面使宿命论倾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末期,我国也处于资本主义萌芽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泰州学派也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一样,也反对天命脉观泰州学派强调个体固然受到命的制约,但个体的命运并不是既定而不可改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新的发展,这即所谓“造命”。
《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二:“我命虽在天,造命却由我”;《王一庵先生遗集》卷一:“自做主张,自裁自化”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宿命论的一种挑战王夫之也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最高存在,《张子正蒙注·动物》:“人者动物,得到天之最秀者也。
”人是天地的主宰,《周易外传·复》:“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者,天地之心”人应该珍生,《周易外传·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已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王艮更是强调人的正当权利,正当发展个性,提出了一套以爱身、安身、尊身等的重身思想。
《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一》:“明哲者,良知也明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知保身者,则必爱身,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吾身保矣”;《明哲保身论》倡言“爱身如宝”;“吾身保,然后能保一家矣”;“吾身保,然后能保一国矣”;“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知保身,则必爱身如宝。
”其所谓“身”即个体自我,乃是家、国、天下的根本价值尺度:“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答问补遗》)并从对身的注重出发关注到对个体生命的重视《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是故身也者,天地万物之本也,天地万物,末也。
”提出了个人不仅表现为自身的主宰,而且构成了天地万物所以存在的根据基于以上看法,泰州学派进一步提出了以天地万物依于己的认识,《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知修身是天下国家之本,则以天地万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万物。
”“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意味着将个体放在本源性的位置天下是否得到治理,根源在于个体在著名的淮南格物说中,王艮在《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中更指出:“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也。
”这显然与家族主义、君主主义价值观大相径庭、乃至背道而驰到了其子王东崖,则继承了老子“赤子之德”的主张,明显地具有个人主义的倾向《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三》:“天初生我,只是个赤子,浑然天理,细看其知不必虑,能不必学,果然与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的,体段浑然。
”刘宗周的“慎独”说,提倡做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合乎道德原则,具体上做到慎、敬、诚“慎”是戒惧谨慎或戒慎恐惧之意,“独”是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因此,慎独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自欺欺心这明显受到个人主义的影响。
在刘宗周的著作中,也是到处都可看到“自”字当头的名词,如自得、自好、自恶、自欺、自谦、自反、自家等等,自也就是“为仁由己”之“己”,凡事由自己作主,由主体作主正德以前的集权政治对于文化思想的钳制所导致的“有志行之士,而无异同之说,有共学之方,而无颛门之学”
[[xvii]]万历初年张居正以专制手段禁止讲学、关闭书院,天启年间又有阉党对东林党等士人团体的严酷打击,但这丝毫没有改变自成化以来人们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的新取向和生活方式的自由化,也依然无法阻止晚明文人向民间倾向的毅然决然的脚步。
我国宋代出现的书院,至明代又重兴,并面向平民发展城镇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乡村书院大量出现,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这是宋元时期罕见的现象书院讲学以化民成俗为主要目的,讲求日用百姓之学,服务于乡村民众的文化建设,出现了儒学诠释的平民化倾向。
[[xviii]]三、余论20 世纪美国史学家鲁滨孙指出:历史学“近世最新奇的、具有最大影响的发现就是我们对于普通人和普通事物的重要性有了认识和兴趣”[[xix]]正是这种认识和兴趣,将历史研究很快从过去的英雄人物、政治史、军事史的狭小范围扩大到人类社会生活,特别是普通人和普通事件的方方面面。
换句话说,近世是一场平民化运动从上可见,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和泰州学派都是对于普通人和普通事物的重要性有了认识和兴趣,如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人应该追求自己的欲望,尽情地享受自由和快乐倡导有所作为的积极人生态度,把财富看成文明社会和道德的基础,将人从正统神学的原罪与来世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把人们的生活重心从来世转到现世,从宗教转到世俗,激发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快速转型与发展。
人文主义在重注古典文化和批判罗马天主教神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场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发生的社会思潮,因而是一场伟大的文化建设[[xx]]人文主义不是一个严格的思想派别或学说体系,而是一种宽泛的价值趋向,一个思想和信仰的维度。
而人文主义者只是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观念转变的领头人、思想运动的先驱它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物所组成的这样一个全体[[xxi]]——这也许就是西方“满街都是圣人!”同样,泰州学派也是在明末的特殊社会环境下通过对儒家的重新注释和批判使儒家走向了平民化,这也是一场文化建设。
而泰州学派也是作为这一场文化运动中的领头人出现,王艮也提倡“满街都是圣人!”所谓“满街都是圣人”当然并不是说街上遇到的所有人都已达到了圣人的人格境界,而是肯定一般的普通民众,包括街上的路人,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圣人所能者,夫妇之不肖可以与能,勿下视世间之夫妇为也……夫妇所不能者,则虽圣人亦必不能,勿高视一切圣人为也”圣人能做的事情,凡人也可以做到;而凡人能做到的,圣人却不一定可以做到因此,李贽认为,人们没有必要高视圣人之为,“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
”[[xxii]][i]朱向群: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J]芜湖师专学报,2000(4):P131 - 132[ii]李长林:明末清初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流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5):P90 – 96。
[iii]王尔敏著:《明清时期庶民文化生活》[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iv]万明主编:《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v]张国光主编:《竞陵派与晚明文学革新思潮》[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vi]周明初著:《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vii]方志远著:《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viii]。
宣朝庆:制度突围与生活重构——从王艮的生命历程看儒学的平民化[J]齐鲁学刊,2011,5(总224):P9 – 14[ix]马伯良:略论泰州学派的人文主义倾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3(3):P81 – 85。
[x]胡维定:泰州学派的人文主义精神[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6):P14 – 17[xi]尹强:泰州学派的“人学”启蒙思想探讨[J]社科纵横,2014,29(9):P121 – 123。
[xii]米尔恰·伊利亚著,晏可佳,吴晓群,姚蓓琴译:《宗教思想史》[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P1154[xiii]卡西尔著:《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P77。
[xiv] 加林著,李玉成译:《意大利人文主义》[ 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P105[xv]褚宏启著:《走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61。
[xvi]GR 波特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文艺复兴》[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P209[xvii]何乔远著:《名山藏》[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印出版,1993年版。
[xviii]郑洪波:儒学诠释的平民化:明代书院讲学的新特点[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3):P22- 27[xix]鲁滨孙著,何炳松译:《新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xx]张椿年著:《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xxi]褚宏启著:《走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情》[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xxii]
张建业著:《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社出版社,2000年版。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意大利人文主义先驱
大约在明代的西方,产生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当时的口号是“回归本源”,所谓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义。晚明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
-
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意大利人文主义先驱
文艺复兴是十四到十六世纪在西欧许多国家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解放运动,它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这是新兴资产阶级反教会神权、反…
- 圣斗士恶搞同人文:圣斗士主题曲恶搞
- 微信怎么转发别人文字:微信怎么转发别人文字信息
-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概览: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英文缩写
-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概览: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英文缩写
- 读者感人文章读后感:读者感人文章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