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人文历史:九江人文历史背景及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讲究门阀政治的巅峰是魏晋时期时期,一个人的出身就几乎已经决定了一切,即使你势力再大,要是不是门阀出身,那些贵族们是绝对瞧不起你的。
中国历史上讲究门阀政治的巅峰是魏晋时期时期,一个人的出身就几乎已经决定了一切,即使你势力再大,要是不是门阀出身,那些贵族们是绝对瞧不起你的要冲破门阀制度的限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整个东晋就只有两个人打破了这种门阀限制,一个就是陶侃,另一个就是刘裕。
刘裕取代东晋开拓了刘宋王朝,在他的手上南朝发展到了鼎盛有意思的是,也因为刘裕篡权,陶侃的曾孙陶渊明再也不入世做官,而选择了隐居生活,成了一代隐逸之宗本文就来看一看九江历史上首位重量级人物,曾官至一品、位列三公,位极人臣的陶侃。
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人世经历必定非常曲直,也会有许多故事流传下来,歌颂他那了不起的一生

湖北鄂州官柳游园陶侃塑像一、陶侃其人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今九江市),东晋时期名将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
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陶侃先平定陈敏、杜弢、张昌起义,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
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在后将军郭默擅自杀害刘胤后,即率兵征讨,不费一兵一卒就擒获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敌国唐德宗时,陶侃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将陶侃在东晋建立的过程中、在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颇有建树。
他出身贫寒,在西晋风云变幻中,竟冲破门阀政治为寒门入仕设置的重重障碍,当上东晋炙手可热的荆州刺史,而颇有治绩,最后官至一品、位列三公,位极人臣他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湖南湘潭陶公山陶侃衣冠冢毛主席对于陶侃也有着很高的评价,甚至把他与曾逼迫英国君主退位,解散国会,并转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的克伦威尔以及美国首任总统国父华盛顿相提并论。
毛泽东:“古之人有行之者,陶侃、克伦威尔、华盛顿是也陶侃运甓习劳,克将军驱猎山林,华盛顿后园斫木盖人之神也有止,所以瘁其神也无止,以有止御无止则殆圣人知之,假是以复其神,使不瘁也”二、轶闻趣事《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陶侃的遗闻逸事,这些轶闻趣事对今天的我们仍不乏积极意义,其中还出了七个成语:陶侃运甓、珍惜光阴、综理微密、梦生八翼、陶母责子、孝子约酒、双鹤冲天。
不过和陶侃有关的这些成语,引用度都不太高,很多人不知道,更不知道与陶侃有关1、陶侃运甓

陶侃运甓陶侃在广州,闲时总是在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难担大任”他就是这样劳其筋骨以励其志官至一品、位列三公的身份和地位,曾经也每天搬砖刻意进取,可谓是千古第一人。
现在的人谁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搬砖的?2、陶侃惜阴

陶侃惜阴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陶侃惜分阴,仲尼犹不及我们很多人只会口中念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3、综理微密陶侃性格“纤密好问”,勤于调查访问,被时人比作西汉的赵广汉他精于吏职,善察访,发奸擿伏如神在这方面陶侃也并不逊色。
4、陶侃收礼有送礼物给陶侃的,他都要询问来由,若是自己出力得来的,即使礼物轻微也很高兴,回赠的东西更多若这礼物来路不正,则严厉斥责,绝不收取5、陶侃造船在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6、陶侃禁赌陶侃的部下中有人闲于游戏而荒废职事,陶侃命令将其酒器、赌具都投入江中,并鞭打吏将,对他们说:“樗蒱赌博是牧猪奴的游戏,《老子》、《庄子》浮华不实,不是先王的明法正言,实不可行。
君子当正其衣冠,振其威仪,哪有蓬乱着头发来培养声望还自称豁达的人”7、陶侃植柳陶侃曾令诸军营植柳而都尉夏施盗官柳种在自家门前陶侃后来看见,停车问道:“这是武昌西门前的柳树,为何把它盗来这里种?”夏施恐惧之下连忙谢罪。
8、陶侃惜谷

陶侃惜谷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
9、孝子约酒

陶侃敬母陶侃在武昌时,曾与自己的僚属从容宴饮,但喝酒常有限制有人劝他还可以再喝一些,陶侃凄然泪下、许久才说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喝酒后有过,与双亲有约,所以不敢超过限制”喝酒误事,自古有之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今人当自励!10、梦生八翼《晋书·陶侃传》称陶侃曾“梦生八翼,飞而上天,见天门九重,已登其八,唯一门不得入阍者以杖击之,因坠地,折其左翼”“及都督八州,据上流,握强兵,潜有窥窬之志,每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
”后代一些史家认为陶侃一生尽心于国,“折翼”云云是《晋书》作者的诬枉《晋书》所云陶侃“潜有窥窬之志”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但陶侃又有所不同,他宏总上流,却能“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11、双鹤冲天陶侃因母亲病故而离职服丧时,异常伤心,世人都被陶侃的伤心所感动,还感到了仙人。
当时有两位客人前来吊唁,不哭而离开,化为双鹤,冲天高飞而去,时人都感到很惊奇三、母范天下

九江柴桑区中华贤母园陶侃原籍都昌,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陶侃先世并无显赫的记载,他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他出身寒门其父陶丹,在三国孙吴时曾任扬武将军,地位不高,而且去世较早,但她有位好母亲陶侃的母亲湛氏(公元243--318年),今吉安市新干县人,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也记载着不少有关陶母教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今天的我们也仍不乏积极意义1、教子惜阴湛氏小时候尽管只受过一点启蒙教育,但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
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陶侃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让儿子背诵刚学会的《增广贤文》当陶侃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儿子,时光流逝就像她手中的梭、射出的箭一般快,使陶侃懂得珍惜光阴、用功读书的道理。
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成为栋梁之才2、截发延宾

截发延宾湛氏拉扯着陶侃,过着十分清苦的日子有一天,陶侃的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浔阳,见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将晚,特来陶侃家借宿可是家中拿什么来招待客人陶侃手足无措,范逵也显得尴尬湛氏连忙热情招呼客人,然后便转身去安排食宿。
家中早已无钱买米她趁客人们闲坐寒暄之际,毫不犹豫地将青丝剪下,编成假发卖与邻人,换回了米油酒菜柴火和马料在这冰天雪地里也难寻觅,湛氏便撬下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来切碎喂马范逵感叹“有其母必有其子”,便向庐江太守张夔举荐陶侃做官。
3、送子三土陶侃经别人引荐,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教导陶侃,希望他做一个清正之人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让他带上到了目的地,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的土布。
陶侃先是一怔,过了一会儿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湛氏用土表示,无论陶侃身在何地,看到它,就应想到家乡故土,要为故土争光陶母的“三土”(土块、土碗和土布)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他在仕途上果然不负母亲所望,做到了正直为人、清白为官,受到世代赞誉。
4、封坛退鲊

封坛退鲊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陶母退还鱼干的举动,教育和影响了陶侃的一生四、亲家周访陶侃出生贫寒,在注重门第的魏晋时期,没有世族子弟的背景,要进入政府的高层难于上青天陶侃能官至一品、位列三公,位极人臣,除了有位好母亲,再加上自身天赋及后天的努力外,人生路上遇到几个贵人和伯乐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只说一说周坊,因为周坊也是九江人周访(260年-320年),本籍汝南郡安城县(今河南汝南东南),后移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省柴桑区),北人南迁第四代,晋朝名将周访也出身寒族,为人沉毅、谦让,有好施之名。
初任寻阳功曹,后被察举为孝廉琅玡王司马睿升为镇东大将军后,征辟周访为僚佐其后屡次领兵,讨平江州刺史华轶及荆州杜曾叛乱,又协助平定杜弢的流民叛乱,为司马氏政权立足南方作出了杰出贡献累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封寻阳县侯。
晚年在梁州务农练兵,抗衡跋扈不臣的大将军王敦太兴三年(320年),周访去世,年六十一获赠征西将军,谥号“壮”周访比陶侃小一岁,二人年轻时相交,彼此欣赏,互相期许以天下兴亡为已任后来俩人结为儿女亲家,共同进退,是闻名天下的一对英雄。
当时大将军王敦羽翼渐丰,渐对晋室有不臣之心但对陶、周二人比较忌惮陶侃一次路过拜见王敦,王敦起了杀心,几次走到外面,操起刀来要动手,却几次顾忌到周访的力量罢手王敦的谘议参军梅陶等人劝他说:“周访和陶侃是姻亲,如果杀了陶侃,恐怕周访也会反叛。
”王敦最后还是放陶侃走了,但把陶侃封官到南方为广州刺史陶侃很明白,这一回没被杀,是因为有周访在外面镇着周访和陶侃一样出身贫寒,只比陶侃晚一年出生,但去世比陶侃早了十四年,在那个后代,活了六十岁,绝对算是长寿,如果和陶侃一样长寿,陶侃敢挥师入京,废黜王导吗?反正周访死后,陶侃是不敢,如果没死,还真不好判断。
五、被人诟病金无亦足,人无完人。古今王世贞、赵翼、蔡东藩等史家皆对陶侃有批驳之辞,主要表现在位居方伯、手握重兵后的三件事上。

东晋1、面临苏峻叛乱,国家有倒悬之忧,民众有累卵之危,而陶侃却以此前被庾亮等排斥于辅政大臣之外而耿耿于怀,拒绝出兵平叛有赖温峤以其子被叛军杀害相激,妻子苦劝,才亲自率军,参与平叛因势力强大,被推举为平叛联军盟主后,又屡屡因琐碎小事或困难动辄提出散伙回家,若非温峤多方周旋,调解矛盾,平叛能否成功,尚属难料。
后来,平定苏峻叛乱也成了陶侃一生中最精彩的一页2、陶侃袭杀江州刺史郭默,虽有维护朝廷纲纪之意,但也难脱与王导争夺江州之嫌3、陶侃晚年欲举兵入京,废黜王导,因庾亮、郗鉴反对,才悻悻作罢这与王敦、苏峻辈动辄恃武犯上,又有何本质差异?陶侃作罢的原因,也是因为自我估计无法与王导、庾亮、郗鉴三家同时为敌。
他们三家代表的是士族,而陶侃代表是庶族在门阀等级异常严格的魏晋时期,陶侃就是个异类庾亮、郗鉴也不可能会看着陶侃一个庶族一家独大尽管他们也反对王导,但真到了陶侃想动王导的时候,还是会坚决地反对陶侃出生于寒门,在大族的缝隙里挣扎奋斗了几十年,艰苦地出人头地,但周围依然是豪门鄙夷的眼光。
废黜王导,就是与强大的传统力量为敌,与整个士族为敌,所有人的唾沫都会淹死他晚年陶侃已位极人臣,懂得及时收手、适可而止,所以他选择交出了权利,并称赞王导、庾亮、郗鉴是周公和召公,自己坐船去长沙做他的长沙郡公,但人还没到长沙就以76岁的高龄病逝于武昌,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六、儿子相残陶侃活了76岁,有17儿子,但见于史书的只有9个(《晋书·陶潜传》中还有一子是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女儿不详,但有第10女嫁于东晋名士孟嘉反过来又是陶侃曾孙陶渊明的外祖母陶侃的母亲是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但陶侃对子女的教育不算很成功。
陶侃死后,为了争夺其死后留下的那一块封地,那一个世袭的爵位,兄弟反目、骨肉相残、落人笑柄《晋书》记载:“侃死,送丧还长沙,(陶夏)与弟陶斌、陶称各拥兵相图既而解散,斌先往长沙取器仗财物,夏至杀斌”陶称被庾亮所杀。
陶侃儿子相残,背后仍免不了传统士族集团的挑唆,陶侃这样的庶族出身的家族位居高位,就是眼中盯梢陶侃其它几个儿子中,陶洪官至丞相掾,早死;陶瞻官至散骑常侍、封都亭侯,在“苏峻之乱”中遇害;陶琦官至司空掾;陶旗,咸和(公元326年—334年)末年官至散骑侍郎,封郴县开国伯;陶范,陶侃第十子(一说第九),为其诸子中最有名之人,太元(376年-396年)初年官至光禄勋;陶岱,官至散骑侍郎;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七、曾孙陶潜

九江柴桑区陶渊明墓前“节高风清”牌坊陶侃的儿子都不算太争气,但有个曾孙叫陶渊明,名潜。后世家喻户晓,是田园诗的鼻祖,古今隐逸之宗。声明: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九江人文历史:九江人文历史背景及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讲究门阀政治的巅峰是魏晋时期时期,一个人的出身就几乎已经决定了一切,即使你势力再大,要是不是门阀出身,那些贵族们是绝对…
-
函授高升专人文教育专业:函授高升专人文教育专业有哪些
2018广西成人高等教育(函授)专、本科报名正式开始……
- 函授高升专人文教育专业:函授高升专人文教育专业有哪些
- 张艺兴鞠婧祎同人文:张艺兴鞠婧祎吧
- 张艺兴鞠婧祎同人文:张艺兴鞠婧祎吧
- 人文科学版:人文科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包括
- 人文科学版:人文科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