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相关人物:人文地理学相关人物介绍
段义孚和他的自传《我是谁?》(上海书店出版社,2023)。 站在人行天桥上,望着夜空下灯火辉煌的城市,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蒙德里安的画作,那是彩色的格子与线条组合而成的艺术,是宇宙的平衡美在视觉上的呈现。我不得不思考:城市、景观、建筑、艺术等
段义孚和他的自传《我是谁?》(上海书店出版社,2023) 站在人行天桥上,望着夜空下灯火辉煌的城市,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蒙德里安的画作,那是彩色的格子与线条组合而成的艺术,是宇宙的平衡美在视觉上的呈现我不得不思考:城市、景观、建筑、艺术等等这些事物和人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这也是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终其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
说起段义孚,人们或许会提起他的出生地天津,童年的居住地重庆,他和段祺瑞的关系,聊起他漂泊过的国家和无数个城市,钦佩他在学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或许还会惋叹他孤独漫长的一生这样的一生是复杂的——既是辉煌的,也是平淡的,既被人簇拥过,也常常形单影只,他落脚在大都市的公寓里,却把心灵扎根在了荒漠和宇宙中……。
因其丰富、智慧而单纯的内心世界,段义孚常被喻为地理学界的“小王子”他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功绩,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崇尚工具理性的实证主义席卷西方地理学的浪潮中,单纯、笃定而又睿智地恢复了地理学的人文精神,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从而蜚声世界学坛。
尽管1980年代以后,地理学的发展与段义孚的思想之间出现了许多分歧和张力,他本人的研究与写作风格也难有后来者继承,然而,他的知识创造与智慧启迪始终是地理学无法忽视的一道亮色换言之,倘若段义孚不曾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地理学的智慧之光将比现在暗淡不少。
关于段义孚的生平和对地理学的贡献,已有不少学人撰文梳理过而在我眼里,段义孚对地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他恢复了地理学的审美与情感,从而极大地扩展了地理学的研究与写作范围在段义孚之前,已有不少地理学家强调过审美与情感的表达是理解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渠道。
这其实可追溯到启蒙运动时期科学家的普遍之问,那就是:人如何理解自然?对段义孚影响深远的亚历山大·冯·洪堡,就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

亚历山大·冯·洪堡 洪堡一生致力于激发“自然之爱”,并提倡“自然也必须借由人的感受来体察”,因为洪堡本人受到康德先验理性主义的极大影响康德强调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观点,很自然地把人与环境的关系转向了人这一方。
于是,在洪堡的思想里最早酝酿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与此同时,洪堡在耶拿期间,与诗人歌德朝夕相处,互相影响,使得他对自然的研究不断凸显出人的主观性,从最初执著于纯粹的经验分析,转向了对自然的理解,将精确的科学证据同对景观的情感反应联系起来。
进而,他还重新审视人的“想象力”,相信想象力同理性思维同等重要,也是理解自然的必要工具洪堡的这些思想种子播撒在了段义孚的思想里我们在段义孚的很多作品里,都能明显感受到理性与想象的交织,构成了诠释环境意义的重要渠道。
比如,段义孚的作品《地方、艺术与自我》,探索的就是环境、情感与自我之间的意义桥梁如果说洪堡启发了段义孚以人为中心的视角,那么尝试将人与事物联系起来的“符号学”,则帮助段义孚打通了人与环境的情感关系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是符号论美学的一位重要人物,她的《情感与形式》是段义孚时常引用的一本书。
她对段义孚的影响体现为:探索人的感受与环境之间的“形式”关系这样的关系在地理学中被称为“地方感”苏珊·朗格坚持认为人的感官也具有抽象能力,正如她所说的:“眼睛和耳朵必须有它们的逻辑”这样的逻辑不是实证主义对事实证据的推论逻辑,而是人在感受环境材料时的“表象逻辑”。
举例来说,虽然海浪在物理层面同生命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但是永不止息的波涛所具有的形象就如同生命一般连绵不断这就是苏珊·朗格所说的表象逻辑的相似性,也是情感的形式,是将人的感受与环境连接起来的一道符号段义孚在不少作品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述这样的联系。
例如,段义孚谈到人们会将自己的身体与景观进行对应,产生出“山脊”“河口”这样的词语尽管在物质层面,山无脊背,河流也无嘴,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表象逻辑的相似性那么,人为创造这些词语,就把人的感受同自然物之间形式的同构关系表达了出来。
这样的“地方感”,恰好是段义孚着力探索的一个对象例如,视觉与色彩、身体与建筑、想象与山岳等等关系,进而,在最深的层面还能挖掘“认同”与“地方”的同构关系段义孚把这一切关系都归结到一个术语里——“经验”

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是段义孚时常引用的一本书而“经验”有着怎样的属性?在《空间与地方》这本书里,他指出:经验如同光谱一般,一端偏向情感,另一端偏于思想,但两者自始至终彼此交融所以,段义孚对经验内涵的这种界定,就大大拓展了地理学认识论的范围:在既承认理性分析(科学)价值的同时,也赋予了情感描述以同等的地位。
所以,段义孚的地理学情感是一种能与他人相通,能形成主体间性,具有客观逻辑形式的情感换言之,这种情感从个体出发,又超越了个体,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意向性也正因如此,段义孚的地理学才能进入公共领域,产生出极高的学术价值。
因而,这并不像实证主义者所批评的那样,认为段义孚的地理学只是个体的和主观的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里,段义孚创作出大量富有情感与审美形式的地理学作品例如,他接连探讨了人与环境疏离与破碎的关系(1982年《破碎的世界与自我》)、宠爱与操控并存的关系(1984年《制造宠物》)、地方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1996年《宇宙与炉台》),以及逃避的关系(1998年《逃避主义》),等等。
这些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按照段义孚曾经的门生、现爱丁堡大学地理学教授蒂姆·克里斯威尔的说法:“当段义孚正致力于研究美国西南部的沙漠地貌时,很少有地理学家会关心风景如何反映人类的价值观,也没有人会去关注人对环境的宠爱与操控的情感,更没有人会觉得生活里最平凡的事物,像房屋、排水沟和剪刀,具有美感。
”同时,为了探索这些关系,段义孚不仅在各类文学、民族志、心理学、古代城市史的片段中游走,信手拈来,还运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娴熟地编织起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于是,地理学的写作范围就得到了极大扩展,为后世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所以,蒂姆·克里斯威尔说道:段义孚的影响已然超越了人文主义地理学辉煌的七十年代此外,段义孚的地理学审美不完全是一种对象化的美学鉴赏,他甚至还把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了进去正如段义孚在自传《我是谁?》里所言,地理学帮助自己克服了生命的迷失,得以寻找生命的意义,是地理学拯救了他。
由此,段义孚的地理学常常是“把自己作为方法”的一种写作换言之,他把自己的人生作为一个实践性的样本剖析给世人察看,让别人看见他本人的喜怒哀乐与生离死别,进而,形成一种作者“主体出场”了的环境审美与情感表达,其深刻度与感染力都远远超过了单纯站在景物对面、保持一定距离的对象化审美方式。
到了2022年,92岁的段义孚出版了一本题为《从1947年到2022年的地理学:一次旅行记录》的小册子他说:我对人文地理学的贡献到底是什么?那就是,我丰富了“人”这个词汇的含义以前,自然科学领域的地理学家,都是勇于去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探险的人。
在我念本科的时候,牛津、剑桥的地理学教授们都是这样的探险家……他们对人几乎没有兴趣当地理学家涉及人的时候,也只是把人当做另一种改变大地面貌的自然力量而已而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人才被赋予了其他属性首先是受到卡尔·索尔的影响,人被赋予了文化属性;之后进入六十年代,受到大卫·洛温塔尔和罗伯特·盖茨的影响,人被赋予了心理属性;最后到了七十年代,人被赋予了审美的属性。
但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为何如此明显的人类属性会长期遭到忽视?事实上,它确实被忽视了,这是当时的流行范式所导致的因此,我要再一次劝你,年轻的旅行者啊!一定要充满勇气像一名船长一样操纵自己的船只,尽管只有生活中那些令人困惑的线索和星星作为你的指南。
这就是段义孚对地理学的贡献。刘苏责编 刘小磊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地理学相关人物:人文地理学相关人物介绍
段义孚和他的自传《我是谁?》(上海书店出版社,2023)。 站在人行天桥上,望着夜空下灯火辉煌的城市,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蒙德里安的画作,那…
-
人文主义社会学的特点:人文主义文学及其特点
新文科建设:“新”从何来,通往何方演讲人:徐飞演讲地点:第三届全国MBA培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论坛演讲时间:二○二○年十二月“新文…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校花: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校花湖南娄底市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校花: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校花湖南娄底市
- 张云雷同人文甜文晋江:张云雷同人文哔哩哔哩推荐
- 张云雷同人文甜文晋江:张云雷同人文哔哩哔哩推荐
- 斗罗大陆萧萧同人文:斗罗大陆之萧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