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教育毕业论文:人文教育毕业论文题目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无墙的学园学院为天下学子而设,聚天下英才以成学园故学院似有围墙,实无围墙可言师生同游于艺,博学于文,无墙也;毅强能断,任重道远,无墙也艺术人文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奠基

人文教育毕业论文:人文教育毕业论文题目

 

无墙的学园学院为天下学子而设,聚天下英才以成学园故学院似有围墙,实无围墙可言师生同游于艺,博学于文,无墙也;毅强能断,任重道远,无墙也艺术人文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奠基于此:立足古今中外的艺术史学经典,旨在创构中国自身的现代艺术学理论;。

以中国特有的卷轴书画与金石文献研究为基础,重新梳理中国艺术的活性基因,推进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这是一个同古典学脉紧密联结的开放性学术世界,一个无墙的学园系统而开放的艺术理论建设,正是赋予美术实践与教学学科意义的根基。

缺乏理论体系支撑的美术学院形同作坊,不配学院之名中国美术学院历任院长都充分意识到,艺术史论的建设乃是学院的学科建设之灵魂,所以一直都无比重视并提倡“哲匠”之精神2020年非常时期,全球共克时艰我们相互隔离,却又同视频,共呼吸,化危为机,开展了一场线上线下艺术教育的互动与创新。

现在,毕业论文通过了答辩,但并不意味已有了最终的答案这些论文仍活在同学的追问中,活在写作中涌现的疑惑里,活在答辩时的对话里……我们读到对“墙”的质疑与反思,也看到一个个被拓展开去的学术视野与疆域学术者,天下之公器。

我们将在校内外举行毕业论文报告会,分享大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开启艺术人文学院独有的毕业季展示模式我们还会遴选优秀论文结集成册,并在线展示毕业生的论文概要,同时进行线下的橱窗展示,时间甚至长达一个学年于是学弟与学妹们有机会与你们保持持续对话,获取灵感,当然也会不断找茬……

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里,里尔克曾说:“现在你不要去盲目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现在你就在这些问题里‘生活’吧”诗人写道:活在那疑问当中也许在遥远的未来,。

渐渐地你将活在它的答案里这些论文,既是对学术传统的回应与追问,也是学术思想的延续与推进毕业了,意味着我们将把学园生活带向人生现实的更深处,带向自己遥远的未来……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带着学院深深的祝福!Academy without Wall!

(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  杨振宇)论文题目:黄公望的画风及相关问题研究——以存世的六件作品为例作者:沈清清导师:曹意强、王霖 黄公望作为“元四大家”之冠,其绘画风格既代表着元人尚意的高峰,也暗示着对宋末赵孟頫复古主张的继承。

“宋画尚法,元画尚意”是人们对宋元绘画的显在认知,但过于迷信这一说法则会将其变成教条而忽略宋画中的意趣和元画中的法度,失去艺术品鉴中的细腻与敏感度本文将黄公望放置在宋至明清的画史情境中,以“绘画创作论”的视角来考察,撷取相关的史料文献及作品图像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天池石壁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341年)、《丹崖玉树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九峰雪霁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349年)、《快雪时晴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大岭图》轴(南京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卷(无用师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347-约1350年)六件存世作品的风格是研究的重点。

文章首先探讨了黄公望绘画代表的元画之于宋画的联系与变化,并在聚焦黄公望画作的同时,随之展开对其所处的元末江南文士生活的考察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人意趣得到了明末清初画家们的追随与发扬,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历史风潮。

因此,从“明末清初”这一时间节点回溯黄公望的风格将令本文所关注的宋至明清的时间线更具起讫;而针对明末清初代表性画家对黄公望作品的追摹问题进行探讨,以重新考察“仿子久”这一现象带来的历史结果,也将使本文中黄公望的风格形象略趋饱满。

论文题目:从法则到规则——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作者:郭云飞导师:杨振宇17世纪的法国是历史上政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一个特殊显例,官方所推崇的艺术风格占主流地位,而国家对于艺术领域的干涉主要是通过一所文化机构——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Academie Royal de Peinture et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来实现。

文章通过梳理分析学院建制、教学系统及教育理念,试图说明高度国家化的艺术一方面切实解决了艺术家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需求,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起到助推作用,但同时也显现出高度管控的艺术体制的缺陷与弊端,古典理念在结合了现代政治诉求以后,由在理念王国中发现理想美的“法则”[Canon]转变为生产美的绝对“规则”[Rule],古典主义严格的法度之下孕育着变革的因子。

论文题目:从王相摹刻《砚史》看中晚清文人的嗜砚趣味作者:杜研导师:范景中、万木春本文主要记述了王相摹刻《砚史》的前后始末,并在此基础上对中晚清文人的嗜砚趣味以及当时的刻工阶层进行深入探究《砚史》是高凤翰从其藏砚中择优拓印而成,百年之后,王相于《国朝画征录》上看到相关记叙,心向往之,欲广传于后世。

遂于高氏后人处访得《砚史》,并延请名手王子若摹刻上石然而天不遂人愿,王子若摹刻未过其半便因病逝世王相只得再请吴熙载补刻未完成的部分,吴熙载虽在当时享有盛名,但他却狗尾续貂,对摹刻草率了事王相虽对刻成的《砚史摹本》心有不满却也无力回天,只得对其略加修改而已。

王相还将其与王子若四年间的往来书信汇编成《摹刻砚史手牍》,意在传王子若之苦心于后世,以勉励后人通过对《摹刻砚史手牍》与《砚史》的探究,我们得以从摹刻者的视角来考察摹刻过程,看到当时文人的嗜砚趣味,了解当时的拓工阶层。

论文题目:史料与叙事——20世纪初中日中国美术史研究者的著作及身份考述作者:陈可杰导师:孔令伟、王连起、凌利中、陈浩、曹意强、吴敢、毕斐20世纪初,中国美术史的学术模式出现了结构性的转变,这一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日本的影响。

日本汉学家运用各种基础材料,对中国美术史进行了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中国第一批美术史学者开始尝试着对中国美术史做出新的阐释,从最开始的编译日本资料,到之后运用中国传世的经典材料编写美术史,进而确立了中国现代的美术史研究。

这批美术史研究者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建树非凡,同时也是中国传统书画的实践者,及最早的中国美术教育家他们在美术教育、鉴赏和绘画实践的三重视野下,开始了最早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他们的著述与观点不仅改变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构,也完善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理论体系。

本文以中日美术史学者的早期文本与绘画作品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学者的著作及学术身份的发展做了新的钩沉

论文题目:周亮工顺康时期艺术活动研究作者:陈曼仪导师:金观涛、毛建波周亮工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收藏家周亮工一生关心艺事,收藏颇丰,与艺坛人物往来密切,尤其晚年经历仕途转折后更加热心投身于书画之中本文重点关注周亮工顺康时期的艺术活动,从周亮工在顺康年间所经历的仕途转折出发,探讨其中的心境变化以及于艺术活动上的选择。

在此之上,围绕他在寓所读画楼中展开的书画收藏与雅集活动,勾勒出清初金陵围绕周亮工展开的由文人收藏家和职业画家组合而成的群体形象最后以他与画家王翚的交游为重点,呈现他对当时画家的提拔作用及影响,分析其艺术见解与书画收藏之间的相互关系。

论文题目:“赚兰亭”公案文本讹辨考及相关画作研究作者:戴兰亭导师:金观涛、毛建波“赚兰亭”公案在唐代就有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流传,后世又根据这三个原始版本衍生出更多的“赚兰亭”故事,同时,历代根据此故事内容所创作的《萧翼赚兰亭》画作层出不穷,本文针对此公案展开专题研究,力图理清该公案故事的文本源流、图式特征及历代评论转变。

本文第一章,通过对不同版本的“赚兰亭”故事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结合同时代的社会史、文化史,剖析故事文本中的讹误;第二章,收集历代《萧翼赚兰亭》作品,通过图文互证的方式,探究图像与文本之间的勾连性及图像本身的时代性特征;第三章,收集历代画史评论,全面解析这一公案故事及其相关画作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地位与评论导向,探究其背后的社会思潮、文人思想对《萧翼赚兰亭》这一题材绘画的影响。

论文题目:威廉·吉尔平与“如画”观念作者:戴姗睿导师:范景中、万木春牧师威廉·吉尔平[William Gilpin]的六部旅行指南掀起了十八世纪末英国本土“如画”旅行的风潮,为英国水彩风景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美学基础,并引发了此后佩恩·奈特与乌维达尔·普莱斯对“如画”的美学争论。

他是第一个将“如画”从“崇高”和“优美”中区分开来,给“如画”下明确定义的人除旅行指南外,他还发表了数篇文章对“如画”课题进行了讨论,用以教导当时的英国绅士们养成这种审美趣味然而威廉·吉尔平本人却因旅行指南中的插图无法与所述英格兰的真实风景相对应而为人诟病。

笔者对吉尔平画作风格和理论文字及与家人朋友间往来书信的文字进行分析讨论,欲理清威廉·吉尔平的“如画”风格为何,及其如此创作的真实意图

论文题目:巴尔与欧洲现代设计:从“国际风格”到“包豪斯美学”作者:葛瑶导师:周诗岩本文聚焦巴尔对欧洲现代设计的展示与转译,将“欧洲现代设计”限定在两战期间,欧洲先锋派艺术家在设计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通过借助巴尔在MoMA组织、策划的三个以先锋派艺术和现代设计为主题的展览,探讨其作为博物馆的首任馆长,是如何利用这些展览向美国观众引介欧洲现代设计,同时传达他自己心中真正的现代设计虽然目前为止国内外不乏学者对巴尔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对于现代设计方面的探讨相对较少,并且未结合欧洲先锋派艺术进行说明。

而巴尔以美学角度塑造的“国际风格”,不仅仅是其艺术史叙事和现代主义艺术框架下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扭转美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代表着“国际风格”的设计作品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尝试从美国本土的眼光出发,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语境,分析巴尔在现代设计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选择了由巴尔主导策划的“国际风格”展、“机械艺术”展,以及“包豪斯:1919-1928”展着重进行论述。

这三个展览不但架起了欧洲先锋派艺术与美国现代设计之间的桥梁,同时经由巴尔的转述,将其串联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叙事,使美国社会更容易接受来自欧洲的现代设计这其中着重叙述了巴尔从美学角度出发的策展过程,他通过剥离先锋派艺术家明显的政治倾向,强调了艺术风格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构建出一种中性的背景空间。

在这一背景下,不仅展现了欧洲艺术家的创造力及对完美的持续追求,同时也实现了融合所有艺术风格的统一与现代设计的国际化发展从1932年“国际风格”展展出时,巴尔正式提出了“国际风格”这一术语,现代主义建筑作为“国际风格”的表现手段,体现了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作出的美学选择;到1934年,基于巴尔认为“设计是建筑艺术的一种延伸”的观点而举办的“机械艺术”展,实则为“国际风格”向工业设计领域的拓展,展览所推崇的包豪斯设计也可以视作“国际风格”的工业设计典范;最终于1938年推出的包豪斯展,通过推广包豪斯设计成果与教学理念,进一步巩固了以包豪斯美学为基础、包豪斯风格为范本的“国际风格”在美国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经由这三个展览,显露出巴尔在现代设计方面的整条线索,并丰满了“国际风格”的形象塑造

论文题目:象头神研究——婆罗门教渊源及其在中国的流变作者:顾家僖导师:孔令伟、王连起、凌利中、陈浩、曹意强、吴敢、毕斐本文以印度婆罗门教象头神为出发点,涉及该神祇的起源、形象与功能等诸多艺术史问题文中重点讨论了象头神从印度到中国的形象变迁过程,以及这一形象在婆罗门教、汉地佛教、藏传佛教中的含义与功能。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影响,象头神图像的标志物与其属性、意涵也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本文考察的重点通过汉地经文文献、近年新发现的考古资料,本文解析了该神祇的不同的图像类型及标志物的变异与组合,进而对该神祇在不同宗教语境中所处的不同地位、特征进行了新的解释。

论文题目:正德年间的吴门文人茶事: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卷及相关问题研究作者:胡惠琳导师:曹意强、王霖本文从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卷入手,考辨两张分别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同名惠山茶会作品的信息,挖掘这场茶会的原貌,并由此展开对文徵明所处的时期士人饮茶、旅行、雅集生活的探讨。

文徵明那些以茶事为题材或素材的绘画作品,以及他和友人往来诗文中涉及茶事生活的内容,是展现明代正德年间吴门文士风雅生活的重要资料文章由现存两卷署名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卷为研究主体,结合文氏《人日诗画图》《茶具十咏图》等作品,以及这次惠山茶会的重要参与者蔡羽、王宠和文氏本人的诗文资料,一窥以该群体为代表的吴门文人的茶事风尚,并对文徵明在吴门茶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做出新的探讨。

论文题目:罗斯金艺术批评中的“视觉真实”问题研究作者:黄晨钊导师:黄丽莎、孙善春本篇论文以罗斯金艺术批评中的“视觉真实”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西方艺术批评史来定位罗斯金艺术批评的位置,探讨罗斯金的“视觉真实”观念对于当时艺术批评的影响,探讨罗斯金对透纳和拉斐尔前派绘画的真实性的辩护。

经由梳理罗斯金艺术批评的思想渊源以及哲学基础来丰富“视觉真实”观念的意义空间通过对罗斯金的批评文献进行梳理指出其“视觉真实”观念的内在矛盾

论文题目:龟兹石窟金翅鸟图像初探作者:黄曼裕导师:陈锽龟兹地处我国新疆西部,同时毗邻中亚,是古代中西丝绸要道上的佛教文化与艺术胜地,佛教石窟壁画著称于世始建于公元三世纪、延续至十世纪左右的天相图,便是龟兹石窟壁画的独特题材之一,它通过日神、月神、金翅鸟、风神等佛界诸神形象,传达出佛国世界的宇宙观。

其中金翅鸟作为天相图的重要构成之一,形象鲜明而突出,具有多元文化、多种艺术风格融合的特点,是古代中亚、西亚、南亚以及希腊罗马等东西方文化艺术影响下的产物

论文题目:俄罗斯先锋派电影与蒙太奇理论作者:黄清怡导师:周诗岩本文主要讨论20世纪20年代前后俄罗斯的先锋派电影,在欧洲的社会思潮和先锋艺术运动的语境中,梳理电影创作者对于蒙太奇手法和电影媒介的探索和实验,并考察创作者关于电影蒙太奇的理想和观念,最后借助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反思电影和蒙太奇的可能性。

本文意在说明,蒙太奇运动中的主要人物维尔托夫和爱森斯坦看似对立的新闻电影和艺术电影两个路线,实际上折射出了美学-政治这一问题式中的两个重要话题,即传播与经验结构;而对于电影的批判研究则在更复杂的社会语境中引出了这种新的媒介所包含的多义性。

论文题目:《圣朝名画评》校勘及相关研究作者:贾雅钦导师:毕斐北宋刘道醇所撰《圣朝名画评》是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基本著作之一此书在流传过程中钞录刊刻讹误颇多,虽经前人整理而未臻完善,相关问题亦乏善可陈本文以《圣朝名画评》整理工作为主。

校本采用明嘉靖刻本《圣朝名画评》为底本,并以相关文献校勘在探讨版本源流与研究史的同时,试图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如《圣朝名画评》成书年代、写作体例、品评分科等

论文题目:美国建国初期肖像画家皮尔与博物馆实践作者:金明希导师:曹意强、张乔本文将讨论查尔斯·威尔逊·皮尔的肖像画以及其博物馆实践作为美国建国初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皮尔的绘画作品记录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潮,他的艺术理念与新古典主义密不可分。

他始终拥护科学理性主义、有序的自然和理论上可以实现的社会平等肖像画的构成和形式客观上象征着皮尔试图将其纳入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理想,而博物馆陈列和理念也构筑在其肖像画的形式之中,两者相辅相成费城博物馆的藏品为皮尔提供了一个系统,通过该系统来观察自然并揭示其无限的多样性。

在这一系统中,肖像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和艰巨的任务那些代表人类成就的人物是皮尔“博物馆”肖像画的对象皮尔所建立的费城博物馆体现了建国初期美国人内心深处的自我与道德公共教育、科学理性及其社会现实之间的相互冲突,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美国建国之初的艺术现状。

皮尔所承袭的英国新古典主义绘画理论和基于美国自身所选择的绘画手法和实践操作都可看出18、19世纪之交英美艺术之间的联系,为我们厘清美国早期肖像画历史起到知微见著的作用皮尔作为一名肖像画家和博物馆实践者,其所建立的费城博物馆是对当时美国所面临的历史、身份与文化困境的一种尝试,对美国早期博物馆的发展起到奠基性作用。

论文题目:“自然哲学”与康斯特布尔的绘画实验作者:包立明导师:曹意强、孔令伟本文在文化意义和艺术实践两个相互交错的路径上探讨英国风景画家约翰·康斯特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年迈时总结的一个绘画概念:“绘画是一门科学,应该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而去从事。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把风景绘画看作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的一个分支,而图画只是它的实验呢?”本文旨在揭示这段话所代表的观念结构,以及画家实践观念的方式论述重点在于二者的关系,毋宁说是在于后者对于前者的推进作用,即绘画语言思维的进路。

只因如此,在画家艺术追求的上下文中,他把绘画说成一门科学,以及把风景画看作自然哲学的一个分支,这些说法的意义才值得我们关注

相关链接无墙的学园|“西湖美术讲坛——2020艺术人文之旅”将于6月28日正式开启无墙的学园 | 艺术人文学院优秀毕业生论文分享会无墙的学园 | 艺术人文学院博士毕业论文简介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脉深厚,近百年来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建校之初即率先建立“艺术科学”观念,为我国的艺术学研究奠定教育根基国内率先开始研究生培养,并于1980年、1984年分别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7年招收首届史论本科生;2008年获浙江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2011年获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获浙江省高校“十三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学院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地位崇高,2015年获评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2019年,艺术史论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目前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访问学者等层次丰富的人才培养,既是国际艺术史学研究的重镇,又以持续推进中国艺术研究为己任,是当代中国“艺术智性与新人文教育”的建设高地。

 编辑|许溪 刘雨尘 杨可涵 宋俊杰 戴姗睿 王薇 孙梓钧 王思凡

微信ID:caaysrwxy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