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1-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当前在科学技术研究不断进步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科技研究的进步发展为人类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科技研究所具有的复杂性及其后果的不可控性也使得人类处于难以预测的风险中。

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关系

 

欢迎关注“中国医学伦理学”

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当下医学科研道德的审视李若熙,郭玉宇(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211166,358845790@qq.com)当前在科学技术研究不断进步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双刃剑”效应:一方面,科技研究的进步发展为人类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科技研究所具有的复杂性及其后果的不可控性也使得人类处于难以预测的风险中。

当下医学科研更是如此医学科研成果的应用更多是以具体医学技术和医学方法呈现的以目前最具革命性的医疗科研成果,即基因治疗为例,目前新的基因治疗载体及方法正在不断产生和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基因治疗药物,在基因治疗研究及应用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人类社会攻克顽疾、延长寿命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问题,目前此项医学科研成果已经应用到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遗传病、传染性疾病等诸多病种的治疗中然而此项新兴的医疗科研成果在治疗结果上仍存在难以预测性1999年9月17日,美国费城18岁的格辛由于基因治疗失误而失去生命,他是世界上首个因此丧生的患者。

[1]2000年,《自然》杂志报道称691例利用腺病毒开展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引发了严重后果,事发后立即向NIH报告的仅有39例在法国,平均每10个接受过基因治疗的儿童就有一名出现了死亡,另外1/3左右的儿童发生白血病样症状。

[2]此类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医学界和生命伦理学界对基因治疗的深思,包括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包括手术、药物等)、临床试验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基因治疗对患者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等由此可见,加强当下的医学科研道德建设,将其作为医学科研进步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来看,即使马克思并未针对科学技术作出过多直接、集中的论述,均在哲学革命前后各时期的著作中“散见”,然而从马克思哲学的具体语境和逻辑进路中,我们依旧能够探寻到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面貌对于马克思科技观而言,可以将其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涉及科学技术产生、科学和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存在、科学技术的价值以及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这一体系与医学科研道德建设存在密切关联,同时对于医学科研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下文将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当下医学科研道德进行审视01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的相关科技伦理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而言,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进行探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3],它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具有一致性马克思曾经用人的需要对人的本质进行定义,他认为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与此同时,马克思既发现了科学技术为社会发展提供的前进力量,也指出了科学技术自身所表现出的局限性,即科学技术的异化以及直接或间接对人的主体性做出的消解。

以下将通过科学技术的本质、特点、结构和规律等内容从科研道德角度深入剖析马克思科技观1.1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于“人的本质”的规约马克思首先将“现实的个人”确立为人类世界的绝对主体,由于人类社会是人本身的对象物,也是通过各项活动所创造出的结果,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其次,从科学尺度上,马克思对感性世界中的主体进行了确立,同时也在价值尺度上丰富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将人本主义关怀等要素融入其中可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于“人的本质”作出了特别强调,在科研活动中也必须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

如果对医学科技表现出过分崇拜或依赖的态度,那么就会使其成为新的“神”,在正确把握人与科技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让人成为“对象物”的真实主人,这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观点不谋而合1.2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责任的规约

科学技术的力量经常与社会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养成融为一体,这是多种因素的互动过程,社会主体的行为状况,劳动产品的消费状况,人际关系的依存状况都随着这种互动而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真正动力来自资本增殖的欲望,也造成一系列“不负责任”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要点是利用科技服务人类,使被技术负面力量遮蔽的内容得以解蔽,从而减少科技力量的负面效应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的科研活动涉及诸多环节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特征,会由于种种行为而“生产出”不负责任的“科研成果”,而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指出科学技术具有局限性,而如何摆脱这种局限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从科研活动方面入手,无论是科研活动管理,还是科研人员,都要遵守这份强调“人”的责任。

1.3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于成果使用公平的规约从根本上来看,科学技术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社会做出的不断探索,科学技术能否被合理运用也取决于是否对自然规定与自然物质前提之间的公平性表现出尊重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医学科研成果所体现出的正负价值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的正价值和绝对的负价值都是不存在的,由此是否可以判断,基于一定条件下成果价值的正负属性能够相互进行转化。

恩格斯指出事物并没有“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同时也并没有“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除了“非此即彼”,还有“亦此亦彼”“正和负可以看作彼此相等的东西——不管把哪方面当作正,把哪方面当作负,都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能否认为,医学科研所面临的“公平”困境是无法避免的,重点是通过何种观念对医学科研成果进行使用,并通过何种标准来使得医学科研道德摆脱困境02医学科研中技术异化的表现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统治人的异己力量,而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4]科学技术不仅增强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为人们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保证,同时也为新社会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把科学技术变成统治工具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技术的异化与技术使用的资本主义方式是分不开的。

[5]科学技术的产生、应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人们的工作时间,使得人们繁重的劳动得到减轻,最为重要的是为人们改造自然提供了便利,而科学技术正是源自人们不断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所展开的科研活动与此同时,医学科研的不断发展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福祉。

然而,也面临着技术异化带来的威胁,对此马克思作出了深刻分析:“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毋庸争辩的事实” 。

[6]从医学科研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医学科研具有严肃性、客观性、科学性、公平性等诸多特点当前阶段的医学科研中的技术异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2.1个体职业价值偏离从主观上看,也就是从医学科研人员的个体层面出发,个体在医学科研中如果违背了其发展规律,就会产生有悖于科研伦理道德的问题。

如在科研中缺乏严肃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修改实验数据以合乎自己的主观猜测;违背资源共享原则要求,将有价值的原始数据据为己有等实事求是是医学科研的根本要求,维护人的身心健康是医学科研的根本宗旨违背科学研究基本要求的所谓的“成果”,一旦应用于人群,其造成的恶劣后果远比假冒伪劣商品严重得多。

2.2科研活动漠视责任近年来,科研活动中的责任以及研究方与受试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如基因治疗等新兴的医学技术中潜藏着大量的商机基于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及科学崇拜盛行的背景下,人们可能会对利益追求以及科学和医学责任作出错误抉择。

在商业利益的影响和控制下,部分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独立性开始丧失,使得伦理观念遭到侵蚀,从而对科研道德诚信产生不利影响2.3科研成果忽略公平从社会资源方面进行剖析,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通常需要巨大的人力及物力,此类高额投入也为国家对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公平分配提出了难题,由此所引发的医疗资源失衡现象与医学所强调的“普惠”原则是否存在冲突?此外,一些特殊的生命科学技术,如基因技术等先进医学科技为“设计后代”创造了可能性,但从代际公平上来看,由此必然会引发更加不公正的现象,违背了伦理学中基本的自决权原则,还会对人类的基本人权和尊严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03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医学科研道德的启示3.1确立整体主义的科研观,摆正医学科研位置医学科研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不光受到医学科研实践的制约及影响,同时也具有反作用,可以促进或阻碍科研实践的发展我们需要站在客观角度来面对医学科研所呈现出的双重社会效应,不可以由于科研所带来的辉煌成就,就将其进行过分地夸大,同时也不可由于科研技术所引发的问题而将其完全否定,在开展医学科研活动或者利用医学技术时,需要从实际出发,确立整体主义的技术观,将科研技术始终摆在合理的地位。

首先,我们要对医学科研的贡献予以充分肯定医学科研成果历经转化成了先进的生产力,对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人类带来了福祉当代医疗水平的发展能够充分反映出医学科研的魅力,人们也因此拥有健康的体魄去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朝着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前行,当然我们不可忽略医学科研中的技术异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价值偏离、漠视责任、忽略公平等。

医学科研成果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样人类也为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例如,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反应停”事件,据当时联邦德国卫生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海豹肢”的畸形胎儿也超过万例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水平,在人、自然和社会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将医学科研工作确立到适当的位置。

不能单纯将医学科研作为一个简单的或者孤立对象,而是要将其与自然、人类和社会进行协调,从大系统中对其所存在的矛盾运动规律进行考察和正确看待3.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正视医学科研责任“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7]对于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观而言,其符合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医学科研领域亦是如此。

在推动医学技术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与此同时,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无法脱离医学科研事业的支持和保障,因此二者之间需要在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共同进步[8]在衡量医学科研发展和社会进步时要正确把握这一价值尺度,将满足人的实际需要、切实保障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阶段,医学技术发展观要真正意义上为了人的发展,要对人类的发展实践行为进行反思、约束和适当的规范与此同时,医学科研发展为人服务的价值和理念主要表现为不断满足人的实际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医学科研活动或使用医学技术的过程中要对于各类技术是否合乎人道主义进行判断和抉择,看其能否造福于人类,反映出对人的终极关怀。

因此,在医学科研活动中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发展观,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医学科研成果,使得医学科研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福祉3.3追求医学人文关怀,最大限度摆正科研公平

医学科研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9]如果无法对矛盾的两极做出妥善处理,那么就可能导致脱节,进而引发更加尖锐的问题对于医学科研技术而言,其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目标和意义,在赋予人文关怀后才显现出特有的价值。

因此,在开展医学科研活动、发展医学技术时,我们必须要予以人文关怀足够的重视,单纯注重科研发展而忽略人文关怀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同时也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所以我们要坚决摒弃那种只注重物质财富、丧失人文关怀、置人类命运于不顾的错误倾向。

[10]当代医学科研的进步以及医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文关怀提供支持和保障,要对科研人的道德修养和理性精神予以重视,否则的话医学科研就会对德性产生挤兑,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物质也会对精神造成压抑,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类成了物质和技术的奴隶,医学科研的重要价值和功能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要始终将人文关怀与发展医学科研并重,以此来弱化科研活动中技术异化所引发的不良后果3.4“他律”“自律”并重,提升医学科研诚信当代是高新技术时代,要想使医学科研成果满足人类长久生存与发展的实际需求,就需要确立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开展医学科研活动和应用成果的过程中合理融入伦理意蕴,从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的道德准则方面以自觉的方式对自身行为进行支配和约束,以此降低医学技术负面效应对人类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而促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更加有利于人类的现有和长远利益,为人类社会造福。

针对医学科研主体所进行的伦理道德教育,需要通过“自律”与“他律”等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方面,强化科技伦理教育,使得科研主体的道德素养得到提升和发展,使其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塑造良好的道德人格,即不求虚名、不谋权位,只为追求真理。

就当前阶段的技术异化而言,还要对人际、代际伦理方面的教育予以特别关注,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强化社会舆论导向,同时加强各类利益机制的约束,利用外在方式以及制约力量对医学科研主体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在充分遵守和践行技术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开展科研活动或使用技术。

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和制度等手段,对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医学科研或技术行为进行鼓励,对部分可能对人类生存产生危害的医学科研活动和技术进行管控“自律”与“他律”两种方式需要在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

就当前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价值观念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道德舆论所具备的影响力愈发分散,同时也在不断弱化,基于此背景,更要加大外部他律的控制力度,但同时还要发挥道德自律的重要价值和功能,科研主体的自省、自律是解决问题、走出困境的根本。

04结      语综上所述,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医学科研道德进行审视,需要从确立整体主义的科研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研发展观以及追求科研发展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入手推动医学科研道德走出现有困境,使其可以更好地造福于人类或服务于人类福祉。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查阅参考文献)[1]章冬萍.高中生命伦理议题教学现状调查与建议[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2]陈雄辉.技术创新的归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5-150,164.

[3]刘隽,李景昊.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思想辨析[J].马克思主义学刊,2017(4):55-60.[4]安娜,王忠彦.基因治疗的伦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2,33(3):23-24,58.

[5]张晓鹏.论技术异化之根源及其超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5):68-70,74,111.[6]李凌村,董洪,张培富.技术异化的生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7):126-128.

[7]焦海丽.论“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观[D].西安: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06.[8]徐冠华.科技发展更要讲以人为本[J].中国科技产业,2004(4):5-6.[9]郭晓宇,周建裕,于奇,等.职业角色视角下医学生对医学伦理道德的评价[J].卫生软科学,2019(7):72-75,82.

[10]孙晓如,王慧萍,周人.医学科研项目的伦理审查实践和思考[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8,31(5):387.文献来源李若熙,郭玉宇.基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当下医学科研道德的审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9):1041-1045.

《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1988年创刊,自2003年起连续18年蝉联“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9年影响因子为1.584。编辑:方俊丽 孙小楠审核:吉鹏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