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记录论坛:北大人文论坛
北京大学人文论坛“古典中国与中国古典建筑”7月13日上午论坛的主题为“中国美学与中国建筑”、“中国美术与中国建筑”。
北京大学人文论坛“古典中国与中国古典建筑”于7月12、13日在北京举办,13日上午论坛的主题分别为“中国美学与中国建筑”、“中国美术与中国建筑”论坛由南方科技大学唐克扬教授主持李军、徐怡涛、郑岩、李路珂四位学者分别发言,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主题五 中国美学与中国建筑布鲁内奈斯基的穹顶与东方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李军教授介绍布鲁内奈斯基的穹顶李军教授首先由佛罗伦萨大教堂(又名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引入主题,并引用了阿尔贝蒂对其的称赞,随后梳理了教堂的建造过程圣母百花大教堂由阿诺尔福·迪坎比奥设计并奠基于1296年。
最初的平面,是一个长方形中殿套接一个巨大的八边形空间,后殿和左右两翼分别处于八边形空间的三条边上半个世纪后,这一设计又经塔伦蒂的大幅扩展,此时八边形空间的跨度已达到43米1410年,露天的八边形空间上增设一个鼓形支座,导致承重和结构稳定性的问题变得更为严峻。
这就是布鲁内奈斯基于1420年接受委托,为圣母百花大教堂建一个大穹顶时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根据西方学者的经典阐释,布氏解决难题的方式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尖拱构筑法然而事实上,布氏的穹顶是依靠另外两项关键的技术才得以完成的:一是“双层套叠的穹顶”(the double-shell cupola);另一是“鱼骨式砖砌术”(the herringbone masonry technique)。
前者由内外两层穹顶组成;两层穹顶之间是空的,可以供人打扫清洗,目的是有效地减轻整个结构的自重后者则是为了保证在没有木质脚手架的前提下,能够做到用层层砖砌将肋拱系统连接起来;其方法是将砖块按水平与斜向方向合规律地交叉咬合(类似鱼骨的展开),从而取得自足稳定的效果。
李军教授提到,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与波斯苏丹尼耶完者都陵墓的(il mausolee de Ilkhan Ulgiatu a Soltanieh)穹顶在形式和结构上具有相关性今天我们可以透过各种蛛丝马迹,重新梳理、追寻和串联起该现象背后的历史真实。
李军认为,造成这种跨地域跨时间的相关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苏丹尼耶的地理位置是连接东西方丝绸之路的要冲,其次蒙古君主的信仰同样具有在东西之间调和折中的性质,再次就是多明我会的传教网络接着李军教授讲解了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教堂壁画图像。
北墙《旧约》绘画第一幅《创造世界》,正好是一个圣父形象南墙《新约》图像的第一幅《天使报喜》,暗示圣子孕育在圣母腹中,正好是一个圣子的主题而第二层为《新约》故事中的最后一幅,即东墙上的《圣灵降临》,正好是一个圣灵的主题,其中鸽子降临在圣母和门徒们身上;然后,“鸽子——圣灵”继续穿过建筑进入到了第三层,降临到了方济各身上。
这样一来,从圣父、圣子到圣灵,第一、第二与第三层面的主题,就几近天衣无缝地连缀在了一起阿西西方济各教堂装修的意义还应该在更广大的东西方互动的语境中来求索事实上,在向东方传教方面,多明我会与方济各会相比不遑多让。
这就引出了最后一个话题,多明我会与蒙古人在多明我会的新圣母玛利亚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Novella)西班牙礼拜堂中,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在从圣灵至圣托马斯的那条中轴线上,安置了“另一个‘中心’”——一位“留着长辫,戴着中亚草原战士特有的尖顶头盔,举着弓箭”的蒙古人的背影。
这位蒙古人恰好位于三角楣顶端的圣灵、经过中央圣母、再到更下面的圣托马斯而形成轴线的正中央,他存在的位置说明,通过托马斯之口的基督教真理若想发挥更大的效益,必须通过一个中介,即获得统治着欧亚大陆最广阔世界的蒙古人的支持。
“蒙古人”主题极力强调了欧亚大陆上蒙古的军事、政治力量之于基督教传教的核心意义
布鲁内耐斯基的穹顶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律——以外檐斗栱形制分布为例徐怡涛
徐怡涛教授开场讲到,仰视一座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外周有斗栱的分布,这种分布可以分成前、后、左、右四个面来看待前、后檐及两山外檐斗栱的形制布局,是建筑形制时空框架的构成要素,也是可用于建筑断代和进行区系形制演变研究的一种特征。
接下来,将从韵律的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他强调,在谈斗栱分布的区别性与一致性之前,我们要对现存的建筑进行一个层叠学上的研究,否则将其直接运用到田野中间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每个建筑在历史过程中都可能都很大的变化。
首先要做的是原构解析,将建筑上的构件年代区别开来以太古安禅寺为例,原始断代认为后代添加的构件极少,但我们分析认为所有的补间铺作都是添加构件,后檐有过一次坍塌重建,有大量的构件经过改造在此工作基础上,以一个三间的殿为例,将斗栱按位置分为十类,再按照对位相等,同位相等的原则标识为甲、乙、丙三种,可以得到3乘3间单补间建筑四个面上的斗栱如下的分布规律:甲乙丙乙丙乙甲,甲乙丙乙丙乙甲,甲乙丙乙丙乙甲,甲乙丙乙丙乙甲。
早于《营造法式》的北宋建筑高平崇明寺前殿和五代时期的平顺大云院都符合这条规律示意图如下:
《营造法式》中记载的三间殿外檐斗栱排布规律示意图按此思路,《营造法式》文本中关于这种三间殿的外檐斗栱排布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种,其中主要布局区别在于明间与次间。
外檐斗栱排布类型归纳据徐怡涛教授介绍,《营造法式》斗栱布局的韵律在法式之前的建筑上已普遍存在,但打破这种韵律的现象也已经出现建于《营造法式》出现之后的多个现存实例都存在打破斗栱韵律的现象,比如南宋初的广饶关王庙大殿,金代晚期的高平万寿宫三教殿等,外檐斗栱形制布局不匀的现象越发明显,在做法上普遍的特点是突出前后檐、突出明间、尤其突出前檐明间。
另外在楼阁建筑中,上下檐的斗栱布局也可能会出现区别明清官式建筑虽然平身科斗栱尺度减小、朵数增加,但斗栱整体形制布局仍体现着与《营造法式》规定相似的均匀韵律关系,且同样有突出前后檐明间的做法这反映出长期以来中国官式建筑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但与唐宋时期不同的是,明清时期民间建筑的斗栱布局韵律变化多样,不均匀布局较为常见,与官式的风格大相径庭,而唐宋时期的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的差异性没有如此显著,从而显示出唐宋与明清在社会背景方面的差异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怡涛教授阐述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律讨论朱永春:李军老师对建筑的讲解方法很特别,之前对佛罗伦萨大穹顶只是关注到它的双层穹窿结构,而没有关注到鱼骨式砖砌术从美术学的角度看建筑,这个视角非常有意思。
徐老师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韵律理论上是存在的但是观察实物这种韵律性却弱化了,可能是因为个案中斗栱过于复杂,分散了我们对韵律的注意彭明浩:对斗栱的分类是否可以用音节来表达,以便更好地传达其音律感徐怡涛:
传统建筑断代更注重耍头、昂等信息,结合传统断代的经验提炼定义新的断代方式;假设将每一种形制对应一个音节是完全可以的,但是需要更加复杂的工作李军:徐老师的研究非常有意思,我赞同徐老师将斗栱体现出的韵律向诗歌方向靠拢的认识,中国诗歌的格律受梵语音韵学影响很深,这种类似诗歌的韵律在其它方面也有所体现,比如徐老师的工作可以延续到建筑的装饰、彩画方面。
赖德霖:汉宝德先生也关注过类似问题,并认为明清建筑中斗栱的韵律更明显,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可关注汉宝德的观点。
美国路易维尔大学赖德霖教授参与讨论提问问:在拆解斗栱过程中也有关于这种韵律感的感受,您有没有考虑过这种韵律感排布出现的原因?(任丛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答:斗栱的排布本来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在山西前后檐不对称一致的情况非常多见,这可能和当时的社会有关系。
突出明间的做法不只体现在斗栱上,还有很多其他方面对于这种整齐一致的要求是一种流传很久的官方审美取向,但是民间可能并不是非常注重这种关系考古学的特点是要从物质史料出发,注重时间限制下的空间,我们不偏向于对现象做出解释,因为这需要大量的前期断代工作的积累。
(徐怡涛)主题六 中国美术与中国建筑朱鲔石室郑岩
郑岩教授首先介绍了朱鲔石室所在的地理位置,进行了相关的文献考证,并回顾了对其进行研究的历代学者朱鲔石室位于山东金乡县城西约1.5公里李庄村东,东汉时属山阳郡金乡县,石室主人旧说为卒于公元1世纪中期的扶沟侯朱鲔。
一些历史文献中,都有对朱鲔石室的记载:如《水经注》卷八《济水》经:“又东过东缗县北”,注云:“菏水又东迳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墓北有石庙”《梦溪笔谈》中也有提及:“济州金乡县发一古冢,乃汉大司徒朱鲔墓,石壁皆刻人物、祭器、乐架之类。
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头者,巾额皆方,悉如今制,但无脚耳妇人亦有如今垂肩冠者,如迈年所服角冠,两翼抱面,下垂及肩,略无小异人情不相远,千余年前冠服已尝如此其祭器亦类今之食器者”清代黄益以及后来的劳榦、沙畹、桑原骘藏、费慰梅等人都曾先后对朱鲔石室中的画像等进行过研究。
接着郑岩教授又向大家展示了石室经过“模拟、复制”后的平面图、立面图及剖面图,对其外部和内部分别做了阐述石室外面阔4.36米,高约3.4米左右;室内面阔3.96米,进深约3.3米,内部最高处3米左右,门洞高约2.25米。
朱鲔石室很特别的一点是,它具有建筑和雕塑的双重属性从功能上来看,它是一座墓葬建筑;从形式以及从美术史的视角观之,又可将其看作雕塑朱鲔石室北壁中有多处对于建筑构件的刻画,除了刻有柱子和栌斗,还有上部用浮雕手法刻出的椽子形象。
其他如孝山堂石祠和武氏祠中未曾出现过此类构件,这也是朱鲔石室在建筑史上很重要的原因之一郑岩教授介绍了朱鲔石室中画像的内容:画像分为两层,下面一层全部是男子,上面一层全部是女子画像中的主体人物全部都在进食、宴饮,场面热闹,题材似乎回到了祠堂最原始的功能——祭祀、宴饮,由于朱鲔石室年代较晚,可以视之为一种返祖现象。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宴饮场面中的人物画得细致完整,但是屏风位置却出现大面积空白,所以推测空白处可能是身份重要的人,这种情况是为了避讳而为之还有一个问题也很值得探讨,即朱鲔石室的雕刻技法为阴线刻,视觉观察很困难,但是画面中又有精确的透视线,这两者的矛盾耐人寻味。
最后郑岩教授总结道,在“朱鲔石室”的背后,必定存在一类东汉土木结构的建筑,其墙壁上有着同样风格的彩绘画像,这些画像运用高妙的空间处理手法,既富有对于物质性的强烈兴趣,又包含着理性主义的光芒,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形象皆清晰可辨,绚烂夺目。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郑岩教授讲述朱鲔石室的结构及画像内容高平开化寺壁画与中国古代建筑李路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李路珂首先介绍了高平开化寺的价值高平开化寺建筑群纵贯1100余年,沿革清晰,保存完整,是中国民间佛教兴衰和建筑演变的缩影开化寺大殿是国内仅存的北宋时期殿堂壁画及礼拜空间的完整遗存,反映出佛教思想背景下的生活世界与理想世界。
李路珂老师接着介绍了高平开化寺的近期研究和记录、阐释与保护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阶段:(1)2015-2017年,三次手工测绘,一次摄影测量,一次三维激光扫描;(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基于《营造法式》的唐宋时期木构建筑、图像及仿木构建筑中的建筑装饰与色彩案例研究,2017-20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基于《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的中国唐宋时期官式建筑色彩设计规律研究,2013-2015;(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古建测绘实习课程经费资助,2015-2017。
据李路珂老师介绍,寺内存有公元925年之后,1949年以前的碑刻题记共近40处按照碑刻等史料记载,开化寺的建造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始建期(890-923)唐昭宗赐地,后唐大愚禅师创寺;发展期(1073-1102)北宋村民捐资重修佛殿、住持僧清宝主持创绘壁画,由郭发等完成;延续期(1330-1353)元代住持僧仁显等主持增修开化寺,形成完整的禅院格局;复兴期(1582-1791)明末至清中期,开化寺历经多次重修,添建东南钟楼及后院耳房偏殿等。
李路珂老师还介绍了碳14测年结果与重要历史记载的对照在2016年,曾分两批完成12个样本的分析,其中壁画地仗植物纤维样本的碳14年代与壁画题记年代11世纪末期(1092-1096年)相吻合另有一些木材样本,指向10世纪和12世纪,意味着开化寺大殿的主体结构,是在10世纪的旧建筑上改建的,在12世纪经历了室内格局的变化。
随后,李路珂老师讲述了大殿壁画的空间关系简图,通过建模复原再现出来,壁画观看遵从佛教右旋绕行顺序经历从修行到上生再到义理,以达到从生活世界到理想世界的升华详细介绍了开化寺大殿西壁与北壁西侧的内容——报恩经变,以及开化寺大殿东壁与北壁东侧的内容——表现华严世界的5个场景。
并归纳出了在壁画中已出现的建筑类型:都城王宫(城门、重层院落)、王城宫殿(工字殿、重檐歇山殿、单檐歇山殿)、亭榭苑囿、楼阁、塔(多层楼阁式木塔、多层石塔、单层塔)、市井(布店、肉店、纺织作坊)、合院民居-茅屋、隐休草庐等。
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发言最后说明了建筑图像复原的工作意义,通过全面采集信息、对图像的复原性临摹,可以达到对建筑空间设计的复原(单体意向与整体意向的追索),还可对年代信息进行梳理,透过历史图像与文本,探究设计思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李路珂介绍关于高平开化寺壁画与宋代建筑的研究讨论陈薇:听了两位老师的发言很受启发,将建筑内外考虑在一起,而且把人结合在内,这在研究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徐怡涛:之前一般认为昂只出现于室外,但实际室内斗八藻井中也有昂的使用,有没有可能仿木构墓室中出现昂,是想表达出藻井的意向,用来加强墓室内空间效果。
张剑葳:李老师对高平开化寺做的研究成果非常精彩,我很感兴趣,对高平开化寺的研究可以多做交流和学习两位老师讲述内容共通的一点就是,一座建筑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两位老师都是把这些形式放在建筑中去理解的在古代建筑中,我们不难看出,建筑的彩画、壁画,包括一些线刻是存在一定的整体性的。
从这种整体性我们可以猜测当时这些工作是由同一个人去管理的,当然也有可能是由不同人管理,对于这个问题,两位老师怎么看?李路珂:这与当时建造速度有很大的关系,“整体设计”的遗存不多,这类建筑的修建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一个承担总体把握职能的“天才”式人物。
在另一些建筑中,由于修建时间很短,修建过程中的分工是很明确的,大木结构和装饰彩画分开进行,以致大木结构没有和装饰装修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郑岩:山东汉代画像祠堂的题记中谈到过一些画师、画工,由于汉代祠堂规模较小,所以从画到刻可能都是一个人完成的。
想问李老师,高平开化寺中栩栩如生的壁画题材,其意义是不是在于营造神圣空间,壁画采用如此写实的风格原因是什么?李路珂:开化寺壁画写实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宋画本身就具有写实传统,在宋之前可能由于未学会写实关系,对一些场景的摹画就没有显得很生动。
另一方面,与敦煌壁画中的经卷画和佛教中的修行仪轨联系起来,寺庙中的壁画作为修行的工具,同样具有观想的作用,画中所描绘的细节将成为想象的素材,从这个角度考虑,就很容易理解宋代寺庙壁画中写实风格的存在徐怡涛:
根据开化寺现存宋碑记载内容解释,寺内壁画通过描绘真实的视觉场景,使人更加坚定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产生对背离教义所致后果的恐惧中国古典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是古典中国的产物和古典中国的文化载体、审美对象及标志象征。
为沟通相关学科领域,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视野考察中国古典建筑与古典中国,发现其文化联系,论证其演变机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发起本次“古典中国与中国古典建筑”学术论坛。
论坛分为八个主题,以“导论+自由讨论”的形式展开,希望汇聚多学科的学者,科学解读建筑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创新研究范式,推动学科发展,促进相关学科间的交融共见本次“古典中国与中国古典建筑”学术论坛纪要将分四期发出,明日推出7月13日下午研讨内容,主题分别为“中国史学与中国建筑”、“中国文学与中国建筑”。
敬请期待后续的精彩报告精彩回顾
记录:李萌慧、张子欢整理:李萌慧、黄青岩摄影:李松阳编辑:商晨雯、李凯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http://archaeology.pku.edu.cn/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记录论坛:北大人文论坛
北京大学人文论坛“古典中国与中国古典建筑”7月13日上午论坛的主题为“中国美学与中国建筑”、“中国美术与中国建筑”。…
-
人文记录论坛:北大人文论坛
12月26日,首都师范大学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中心举办了以“中外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与实际”为主题的北京人文论坛。…
- ap课程人文地理:ap课程是什么
- 拉伯雷的人文主义:拉伯雷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其作品什么中得到体现
- 拉伯雷的人文主义:拉伯雷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其作品什么中得到体现
- 教育部人文社科网站:教育部人文社科网站登录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