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论文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使贵州旅游规划更具可行性,比较研究方法使贵州各地旅游定位各具特色,相对论使贵州旅游文化保持文化差异性。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更好地发挥贵州旅游业的后发优势,从而避开周边省份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
摘 要: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使贵州旅游规划更具可行性,比较研究方法使贵州各地旅游定位各具特色,相对论使贵州旅游文化保持文化差异性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更好地发挥贵州旅游业的后发优势,从而避开周边省份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民族文化;贵州旅游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带动其他产业链滚动发展的有效途径就贵州而言,旅游作为生态型的低碳产业,为贵州的后发赶超提供着强劲的动力。
伴随着旅游人类学进入中国十多年以来,相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上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例如,张展鸿运用人类学的方法与原理考察了香港旅游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张晓萍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全面透视了云南旅游工艺品开发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2];彭兆荣对旅游人类学在旅游文化以及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作了详细评述和分析[3];成媛认为,旅游人类学的任务就是要从理论到实践,研究其社会的、民族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本质意义及其内涵[4];孙九霞在两次实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人类学的访谈法和观察法,探求了云南丽江古城文化的变迁过程[5];谭宏就如何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市场开发中找到平衡提供了一些新的解决办法[6]。
总之,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地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旅游业的开发应用中,为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作出了各自的学术贡献今天,伴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贵州旅游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共进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
如果只用传统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解读,很难将问题追溯到源头,也难以顾及问题的方方面面若运用旅游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透视其本质特征及对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先导,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不可操作性。
一、贵州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现状及问题历史上,贵州原来是四川、云南、广西、湖南四个省级行政区的结合部,是“古苗疆走廊”的腹地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才设立贵州行省,是典型的族际区域,民族大走廊,几大族系的民族在这里汇合,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文化古城、古镇、古村寨。
同时在各民族聚居地区,各种文化间相互涵化,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多样性特征,这些特征成就了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加之过去山多路不平,交通极其不便,导致民族区域之间的自然隔离,文化特点各不相同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而且在一个民族内部也存在着因为支系不同,地理环境差异,民族语言有别,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于是形成了今天多样性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文化差异性正是旅游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我省的民族旅游资源所表现出的文化异质性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基石,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本贵州悠久灿烂的多民族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古朴多彩的文物古迹,以及爽爽清凉的宜人气候等,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使贵州正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也是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认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的生态涵养赋予了贵州全新的内涵在这片沃土上发展起来的旅游有着神秘的人文色彩和强烈的自然特点,从大尺度上来认识这些景区和文化,突出共性又强调多样性贵州旅游做得好的是各地主打产品个性十足,不足的是环境支持力不足[7]。
同时,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其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着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不够完善、管理体制不顺、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够、产业链条不长、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在改善以上问题的同时,既要创新思路突出特色,也要防止旅游风貌、设施的非本土化建构,避免千寨一景、百城雷同的伪文化“打造”。
二、人类学研究方法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性1、田野调查法使贵州旅游规划更具可行性田野调查是研究者获取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由经过专门学术训练的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地区,进行长期的、细致的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
田野调查法的主要优势是直观性和可靠性,这对于贵州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来说,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田野调查有助于规划者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来了解某一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特征,参与民众的生活,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熟悉当地人的习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以获得旅游开发可能带来的影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人类学要研究乡村,但是人类学绝不局限于研究乡村,而是通过研究乡村,进而认识中国[8],这是人类学研究的理念,也是搜集田野资料和建立通则的主要依据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员跳出原有的文化视野,而且可以更好的理解旅游开发地的文化和当地居民的态度,以便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可行的旅游规划。
例如,贵州某县在规划当地一个文化古迹景点时,由于参与规划的人员未在旅游地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盲目设置所谓的高科技娱乐设施,最后导致无法满足游客体验民族历史文化的要求而遭遇废弃,劳民伤财2、比较研究方法使贵州各地旅游定位各具特色
今天,很少有一个项目是可以在单独的科学领域内完成的几乎在所有的研究领域里,为了检验某一命题正确性或归纳出一般的通则,都会不同程度地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人类学对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尤为广泛,人类学自产生之初就是以异己社会文化与自身文化做比较研究的,通过对多个研究个案的比较,才能发现异同,得出结论[9]。
人类学的同一文化内比较和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同样可以在旅游这一领域内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法可以在贵州旅游规划过程中找出新问题、得出新观点,同时也可以检验已经得出的规划模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有着和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互动机制,因此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多学科融合研究,显示出了人类学无论在理论的构建还是在具体的应用中,均表现出了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拓展了人类学工作者的研究领域,而且使人类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甚至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将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互渗和借用,以期在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贵州省不仅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是独树一帜的,因此在旅游发展规划中,就需要将旅游学与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结合,共同探索旅游、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学科间的整合研究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
例如,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爽爽贵阳、红色遵义、秀美安顺、花海毕节、桃源铜仁、生态黔南、凉都六盘水、风情黔东南、美丽黔西南各地独树一帜,尽显特色,将贵州省旅游形象的总体定位从 “多彩贵州”拓展到 “国家公园省”,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人类学比较研究法下的比较优势,而且还是各学科综合运用的展现。
这既符合当下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也为今后的贵州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3、文化相对论使贵州旅游文化保持文化差异性在人类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即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即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10]。
某一种文化特征尽管在各民族中所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本质涵义是相同的,都能为本族群服务不同的文化有各自的独立体系,文化价值完全不同于商品,二者之间没有共同的一般等价物,因此在评估其文化背景的价值时应是相对的。
人类学家应做的就是去发现每一种文化的价值所以我们在对待不同于自身的文化系统的异质文化时不能戴有色眼镜,也不能用所谓的本地标准来要求其统一化,消灭了各个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意味着消灭了文化的特性和生存的活力在贵州境内生活着56个民族,特别是17个世居少数民族,分布在各个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多彩的贵州民族旅游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的各类传统节日有400多个,集会地点有1000多个尤其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苗族有“姊妹节”“芦笙节”“四月八”“龙舟节”、布依族有 “查白歌节”、侗族有 “歌酒节”、水族有“端节”“爷节”等等。
苗侗地区广为流传的酒歌、情歌、飞歌、祭歌、大歌、侗戏等,保存了东方古老民族文化艺术的古朴风貌,给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以强烈的文化震撼贵州少数民族的歌舞绚丽多姿,苗族的芦笙舞、踩鼓舞、木鼓舞、锦鸡舞,不仅表达了她们细腻的感情和纯朴的风格,而且动作潇洒、舞姿活泼。
水族的铜鼓舞、龙舞、狮子舞、斗牛舞等颇具民族特色黔东北、黔北一带的土家族喜爱唱歌,她们的酒歌、情歌、哭嫁歌、伴嫁歌、祝福歌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间建筑特色鲜明,各民族地区杰出的建筑艺术,风格迥异,式样繁多,各具特色。
较突出的有侗族、苗族、布依族的 “干栏”式建筑;瑶族的禾晾和禾榔;白族的寺院建筑;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布依族的石头房,被誉为是 “建筑艺术的精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与周边的云南、四川、广西等相比,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的文化原生态,以及它的民族文化多样性铸就了今天的多彩贵州。
这就要求,作为人文旅游资源富有的贵州,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同时更应该着重考虑文化差异性,保持贵州旅游文化的差异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主打 “王牌”三、人类学理念在贵州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1、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旅游规划
旅游业的开发应放弃视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的短视行为,把保持生态文化和保证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这得从多个层面做起,在规划和实践上全面贯彻人文关怀思想,以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环境为中心,坚持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存共荣。
因此,在对民族旅游地进行旅游规划时,除了综合因素外,还应从人类学的眼光出发,以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为基础,实现民族文化环境和旅游的协调发展,让民族文化环境为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让旅游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1]。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度上完善民族文化环境保护的制度,二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倡导生态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这不仅使保护环境找到了合理的文化解释依据,而且也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较为科学的规划指导下,旅游目的地居民实现以保护环境为己任,以良好的生态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旅游投资商以保护民族文化环境来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政府实现对旅游地开发的有效监管、评价、保护等;游客以优美的环境、自然的景观为体验,自觉加入到保护旅游资源的队伍中来,从而实现旅游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因此,将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协调发展才是贵州省民族旅游地进行旅游规划的必然选择和终极目标2、保持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发展贵州旅游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化类型存在多样性贵州属于我国的多民族旅游地聚居区,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生态民俗博物馆”之称,有着丰富的喀斯特自然文化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历史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等资源。
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则成为广大中外旅游者们怀旧、瞻仰的去处,独特的黔北酒文化也成为极具震撼力的文化景观安顺的屯堡文化是明代中国江南文化与贵州高原山地文化结合的产物但是,旅游业带来外部的现代文化与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发生接触碰撞,少数民族文化便不可避免地发生变迁。
文化的趋同性和当地民族文化的衰退随之而来,地方民族特色受到严重的威胁表面上看,造成了民族旅游地旅游业呈衰退趋势的原因是过度开发,但深层次的原因主要还是关联到文化问题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游客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现代化的冲击导致民族旅游地失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其生命周期终结的根源是某种文化的衰落或消。
亡[12]因此,对于多民族旅游地聚居区的贵州来说,要将旅游业打造成为贵州省永久性的支柱产业,那么保护好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多样性就成为至关重要关键的环节,必须使这些民族地区的独特文化能够在多元化的格局中自由自在地生存发展下去。
3、跨学科、跨行业发展旅游产业根据旅游相关者的经济行为理论,旅游业涉及很多利益相关者,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目标[13]今天这种复杂的经济行为对旅游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使贵州的旅游业能够顺利而健康地发展,不再重蹈过度开发、重复开发的道路,那么在今后的旅游规划中就必须要求多方合作和参与,同时也要保障好旅游规划的延续性,要做到前后衔接、互为补充、相互完善。
旅游业是一种集合性较强的产业,综合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而今,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效果的智慧旅游更是成为了贵州追求和发展的目标,对旅游业的重新规划和发展标准进行新一轮的洗礼,如果理论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那么将对我们的旅游发展是会产生重大影响的。
当前,要评价一个旅游景区是否达标,除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因素外,其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也是关键的因素这就要求贵州各级政府、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居民要充分考虑游客的需求,把相关产业的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旅游产业集团,发挥整体的联合效应。
将旅游技术高度集成,旅游服务高效便民,旅游产业高端发展,实现以人为本、持续创新的贵州旅游,完成从传统旅游向智慧旅游的跃升结语民族文化和生态自然是构成贵州专项旅游产品的重要素材旅游业不应只是一种经济文化产业,还应该是一种人类文化的象征,是人类文化涵化、传播和人类行为彼此直接影响的最直接有效方式之一。
从这个层面上说,人类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实践意义近年来,贵州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与外来者的彼此接触、参与、体验和观察中,除了合理利用和保护本地优秀文化,还应注重吸收和发展新文化,大。
胆借鉴外来文化和世界旅游文化的先进经验,使素有文化千岛之称的贵州能够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由此看来,贵州旅游业在当下和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都应重视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重视人类学研究者的参与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运用好后发优势,在编制旅游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田野调查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文化相对论方法等人类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因地制宜,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保持文化多样性,跨学科、跨行业发展贵州旅游产。
业,避开周边省份发展旅游业走过的弯路,才能做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贵州旅游业,真正使之造福当地人民群众参考文献[1]张展鸿·从人类学角度透视旅游业———以香港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4).。
[2]张晓萍·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5).[3]彭兆荣·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J].旅游学刊,2004(6).[4]成媛·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宁夏旅游[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4).
[5]孙九霞·丽江大研古城文化变迁中的“虚无”与“实在”———以酒吧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12(9).[6]谭宏·民族旅游与旅游商品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传统产品开发和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13(1).
[7]杜一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全国旅游业的意义[EB/OL].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2013年08月21日http://www.gz.xinhuanet.com/2013-08/21/c_117037169.htm,2013-08-21.
[8]张中奎·“小历史”中的“小历史”———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苗疆货郎担[J].贵州民族研究,2010(5).[9](德)威廉·冯·洪堡特·论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2-33.
[10]田静·“文化多样性”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趋向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1]鸿鸣·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旅游规划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8.[12]杨春宇,叶文·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13]葛学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论文,2005.【文献引用格式】张智勇.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顺学院学报,2014,16(01):115-117+120.
作者简介
张智勇,1986年6月生,男,贵州正安人,贵州财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重庆工商大学区域经济学在读博士研究领域:民族经济、生态经济、流域可持续发展
文学人类学组稿编辑|张中奎审稿编辑|梁 昭 值班编辑|赵箬贤 在田野中发现在书斋中思考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主办欢迎交流:its2011@126.com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论文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使贵州旅游规划更具可行性,比较研究方法使贵州各地旅游定位各具特色,相对论使贵州旅游文化保持文化差异性。运…
-
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论文
作为地处长江岸边、有着一千多年成语典故出处的雷池镇,撤乡设镇两年来,文旅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发展前景怎样?带着这个课题,县政协老委会…
- 沙穆同人文:沙穆同人文魔高一丈道高一尺
- 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传播学院怎么样: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传播学院怎么样知乎
- 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传播学院怎么样: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传播学院怎么样知乎
- 先导爱知黑化同人文:先导爱知cp
- 东华帝君玄女同人文:东华帝君玄女同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