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仲尧,洪州奉新人文言文翻译:胡仲尧行事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5分)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文中“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中“患”的意思是 (1分)2.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2分)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5分)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
②邓坎:地名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1.“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句中的“征”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秦良玉的主要事迹(2分)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秦良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5分)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③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④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宋史·陆九渊传》)【注释】①总角:借指童年时期。
②伊川: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别称③奚为:为什么④有子:孔子的学生1.“即疑有子之言支离”句中“疑”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 请简要概括文中是如何表现陆九渊自幼好学的?(2分)3. 陆九渊的读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5分)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1. “其家素贱”句中“素”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 2. 请简要詹鼎的求学之路不顺畅的原因?(2分)3.文中是表现表现詹鼎爱好学习的?(2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5分)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1.“取而疾走”句中“疾”在文中的意思是 。
(1分)2. 陈际泰面对父亲的态度,仍坚持求学之路的结果是什么?(2分)3.陈际泰的求学对你有何启示?(2分)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5分)(张)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张溥: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明朝晚期文学家1.“日沃汤数次”句中“汤”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张溥为什么“名读书之斋曰‘七录’”?(2分)3.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张溥“嗜学”的?(2分)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西湖游记余至湖①上,寓辋川四可楼②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
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③,湖碧天青,万象澄澈 (选自邵长蘅《青门旅稿》卷四)【注释】①湖:西湖②辋(wǎng)川:作者族兄邵远平(号戒庵)的别墅名。
四可楼:辋川别墅中的楼名③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1.文中“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中“寓”的意思是 (1分)2.请根据选文内容写出作者夏天“未能往”的原因(2分)3.选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分)宝山游记夏四月,荆溪周保绪自吴中来保绪故好奇,与予善是月既望①,遂相携观月于海塘②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镜,予大乐之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③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
须臾天明,日乃出,然不遽出④也一线之光,低昂隐见,久之而后升【注释】①望: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日”②海塘:为阻挡海潮而修筑的堤岸③第:但,只④不遽出:不骤然引起1.文中“与予善”中“善”的意思是 (1分)。
2.请说说作者和友人在宝山所游览的景点(2分)3.请概括太阳升起的过程(2分)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十五日,舟人尽出所载,始能挽舟过滩,然须修治,遂易船,离新滩,过白狗峡,泊舟兴山口肩舆①游玉虚洞。
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呼小舟以渡,过溪,又里余,洞门小才袤②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幢盖幡旗③、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
(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①肩舆:轿子,此处作动词用,乘着轿子②袤:长度,特指南北距离的长度③幢盖:古为将军刺史的仪仗幡旗:旗帜1.文中“呼小舟以渡”中“呼”的意思是(1分)2.作者换乘的原因是什么?(2分)。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陆游眼里的玉虚洞(2分)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游黄山记至天都侧,从流石①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②,石崖侧削则援崖③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④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⑤,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⑥【注释】①流石:流动的石头,这里是指铺着流动石头的山路②历块:越过石块③侧削:陡峭援崖:攀援山崖④澄源:人名。
⑤壁起:像墙壁那样直立⑥独莲花与抗耳:只有莲花峰与它对当意思是,只有莲花峰能与天都峰比高,其余诸峰都不可比1.文中“从流石蛇行而上”中“从”的意思是(1分)2.请概括“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时,澄源帮“我”的步骤。
(2分)3.选文记叙了作者游黄山之事,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2分)十一、文言文阅读鹿畏貙①,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惑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
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④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⑤也注:①貙(chū):兽名②罴(pí):兽名③罂(yīng):瓦罐。
④捽(zuó)搏挽裂:揪住,撕裂⑤食:食物1.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发人立 B.为鹿鸣以惑其类 为坛而盟C.虎亦亡去 且秦灭韩亡魏 D.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 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2.下列各选项,与“发火而射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辍耕之垄上 B.楚人怜之 C.肉食者谋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3.翻译句子(2分)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4.从这则寓言故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十二、文言文阅读(10分)靖郭君①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②”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③”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说”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④至于天,犹⑤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辍,不城薛(《韩非子·说林下》)注:①靖郭君:本名田婴,是 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 异母弟、 孟尝君田文的父亲②通:通报。
③烹:指烹杀之刑④薛城:靖郭君田婴的封邑⑤犹:还,仍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靖郭君谓谒者曰 太守自谓也 B. 过三言,臣请烹 及鲁肃过浔阳C.靖郭君因见之 见渔人 D.乃辍,不城薛 辍耕之垄上
2.下列选项中的“之”,与“靖郭君因见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水陆草木之花 B.无丝竹之乱耳 C.马之千里者 D.又数刀毙之3.翻译句子(2分) 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
4. 概括“门客”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分)十三、文言文阅读(10分)杜赫欲重景翠于周①,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重宝珠玉以事②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张罗者③,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
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君必施于今之穷士④,不必且为大人⑤者,故能得欲矣”(《战国策·东周》)注:①周: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建立东周。
②事:侍奉③张罗者:张网捕鸟的人④穷士:贫困之士,寒士⑤大人:指成大器的人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从民欲也 B.不可不察也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C.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大人轻君 轻寡人与
2.下列选项中的“于”,与“欲重景翠于周”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 所恶有甚于死者C.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翻译句子(2分)。
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4.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杜赫是怎样成功说服周君?(2分)十四、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绍圣元年①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②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④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⑤,有悬水⑥百仞,山八九折⑦,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注】:①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②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③汤池:即汤泉④殆:大概,恐怕⑤少北:稍向北⑥悬水:瀑布⑦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
A.循山而东 洞庭之东江水西 B.折处辄为潭 造饮辄尽C.度数谷 孤不度德量力 D.复与过饮酒 非复吴下阿蒙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 )(2分)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器皿……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不足为外人道也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的感情较复杂,请从不同角度写出两个要点(3分)十五、文言文阅读(10分)。
巨洋水①出朱虚县②泰山北,过其县西,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③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朐瀰[qú mí],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其水北流,径朱虚县故城西汉惠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④。
《地理风俗记》⑤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东入海丹水由朱虚丘阜[fù]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bǎn]远峻,名为破车岘[xiàn]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类,音从字变也。
《水经注·卷二十六》注:①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②朱虚县:中国古代县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朐县临朐镇东南25公里城头③袁宏:东晋中叶史学家④侯国位于帝国,王国,公国之下往往附属于帝国或公国⑤《地理风俗记》:汉代应劭撰,清朝王谟辑。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亦或曰朐瀰 或异二者之为 B.径朱虚县故城西 故渔者歌曰C.名为破车 名之者谁 D.音从字变也 从此替爷征2.下列各选项,与“ 而广其目焉 ”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B.佣者笑而应曰 C. 而形貌昳丽 D.与臣而将四矣3.翻译句子(2分)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4.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而广其目焉”的原因(2分)十六、文言文阅读(10分)。
初六日,晨餐后,作二诗别郑、杨诸君郑君复强少留,以一诗酬赠焉遂下山,西南一里入大道,东南一里过南溪桥南溪之由高峙桥东,有水自西南直上逼西麓,绕山东北入漓①去,石梁②跨其上,即所谓南溪也白龙洞在山椒③累级④而上,洞门高涨,西向临溪,两石倒悬洞口,岂即所谓白龙者耶?洞下广列崇殿,仰望不知为洞。
内有自然之龛⑤,置千手观音前临殿室之上,环瞻洞顶,为此洞最胜处注:①漓:漓江②石梁:石桥③山椒:山顶④:沿着层层台阶⑤龛: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西向临溪 便扶向路 B.洞下广列崇殿 请广于君
C.置千手观音 或置酒而招之 D.环瞻洞顶 环堵萧然2.下列各选项,与“为此洞最胜处”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中轩敞者为舱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山峦为晴雪所洗
3.翻译句子(2分)绕山东北入漓去,石梁跨其上,即所谓南溪也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沿途所经之地有哪些特点?(2分)十七、文言文阅读(10分)胡仲尧,洪州奉新人累世聚居,至数百口构①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②,以延四方游学之士。
南唐李煜时尝授寺丞雍熙二年,诏旌其门闾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淳化中,州境旱歉,仲尧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太宗嘉之,除本州助教,许每岁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五年,遣弟仲容来贺寿宁节③召见仲容④,特授试校书郎⑤,赐袍笏犀带,又以御书赐之。
(选自《宋史·二百一十五》)注:①构:建造②厨廪:厨:厨房廪:粮仓③庆祝帝王生日的节日④仲容:胡仲尧的弟弟⑤试校书郎:官职名称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以延四方游学之士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又以私财造南津桥 造饮辄尽。
C.除本州助教 攘除奸凶 D.许每岁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2.下列各选项,与“以延四方游学之士”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蒙辞以军中多务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C.扶苏以数谏故 D.不敢出一言以复
3.翻译句子(2分)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4.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胡仲尧为百姓做了哪些事情?(3分)十八、文言文阅读(10分)业兴①好坟籍②,鸠集不已,手自补治,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渊博。
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③与其好合④,倾身无吝⑤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隘⑥,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每语人云:“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胜道恶”务进忌前,不顾后患,时人以此恶之。
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选自《魏书·列传·七十二》,有删改)注:①业兴:人名,李业兴②坟籍:古代典籍③容匿:收留藏匿④好合:情投意合⑤吝: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过分爱惜⑥躁隘:急躁偏狭1.下列各选项,与“其家所有,垂将万卷”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其真无马邪 B.门人弟子填其室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其恕乎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业兴好坟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B.手自补治,躬加题帖 万钟于我何加焉C.其家所有,垂将万卷 上使外将兵 D.每语人云 此中人语云
3.翻译句子(2分)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胜道恶4.你认为李业兴是怎样的人?(2分)十九、文言文阅读(10分)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①之野,鹿裘带索②,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③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④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⑤者也。
”(选自《列子·天瑞》)注:①郕: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范县一带②鹿裘带索:形容衣着粗陋,多指隐士之服③贵:尊贵④终:最终⑤宽:宽慰1.下列各选项,与“鼓琴而歌”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广起,夺而杀尉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鼓琴而歌 公将鼓之 B.故以男为贵 既克,公问其故。
C.贫者士之常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3.翻译句子(2分)先生所以乐,何也?4.用自己的话说说荣启期“乐”的原因是什么?(2分)二十、文言文阅读(10分)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①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
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②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③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④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
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⑤也,宜哉!非幸也,数也(选自《荀子·仲尼》,略有删改)注:①倓(tán)然:形容安然不疑②高、国:高氏、国氏,是齐国两大贵族,世代都是齐国的上卿,地位十分尊贵。
③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个里,每个里分别立社把社内人口登录在簿册上,称为书社,因而“书社”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与土地④秩秩:秩序⑤霸王:称霸1.下列各选项,与“夫孰能亡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借旁近与之 B.公将驰之 C.余闻之也久 D.于厅事之东北角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是天下之大知也 孰为汝多知乎 B.安忘其怒,出忘其雠 安求其能千里也C.则莫之能亡也 河曲智叟亡以应 D.非幸也,数也 扶苏以数谏故
3.翻译句子(2分)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4.作者认为齐桓公不能亡国的原因是什么?(3分)参考答案一、1.(1分)担忧,担心2.(2分)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读书不能不背诵【解析】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可从他的话语中得出,“用力多者收功远”“书不可不成诵”中得出答案。
3.(2分)总体特点是“勤学”,具体表现为“勤记”和“勤思”【解析】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原文的内容读懂,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读懂题干要求进行解答例如本题抓住“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博闻强志”“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这几个关键性的句子,进行归纳概括,并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参考译文】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
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二、1.(1分)征讨2.(2分)连破七寨的事迹【解析】由“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可概括得出答案3.(2分)勇敢机智,不慕荣利的人,射艺高超、文武兼备的女英雄。
【解析】阅读选段,从“连破七寨,大败贼众”,见其勇敢;从“贼平,良玉不言功”,见其不慕荣利;从“为人饶胆智,善骑射”,见其胆智,武艺高超;“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见其儒将风采【参考译文】秦良玉,四川忠州人,嫁给石砫宣抚使马千乘。
明万历二十七年,马千乘带领三千人马跟随明朝官军征伐播州,秦良玉另外带领五百精兵携带军粮跟随出征第二年的正月二日,贼军乘明朝官军举行宴会时,夜袭明军秦良玉夫妇首先打败贼军的偷袭,并且追击到贼军老巢,连续攻破七座寨子,将贼军打得大败。
他们的战功位居南川路首位平息贼乱后,秦良玉没有向朝廷请功后来,马千乘被辖区内的民众诬告,病死在云阳监狱中,秦良玉继任了丈夫的职务秦良玉为人富有胆略和智谋,擅长骑马射箭,同时通晓诗文,风度沉静文雅但是她管制部下却十分严格,每当行军发令,全军肃静严整。
她所率领的军队号称“白杆兵”,令远近的敌军都十分忌惮三、1.(1分)怀疑2.(2分)①三、四岁时,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②读程颐书,发现其所说的话与孔子、孟子不相类似,甚至有矛盾之处;③初读《论语》,就对《有子》三章表示怀疑;④读古书到宇宙二字,看见解者的解说,忽然大有省悟。
【解析】阅读全文,根据“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伊川之言,奚为④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即可。
3.(2分)读书要善于发问,要质疑,要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书中要旨及精髓,如此才能真正读懂书【解析】陆九渊三四岁就问父亲“天地何所无穷际”,没有得到回答就废寝忘食地思考;读伊川书,发现伊川说的话与孔子、孟子不大相同,甚至有矛盾之处;初读《论语》,就对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言论表示怀疑;对古书中的“宇宙”二字,看到解释者所说的,忽然对“无穷际”的问题有所省悟。
【参考译文】陆九渊,表字子静,长到三四岁时,问他的父亲天地为什么无边无际,父亲笑着不回答他,于是他费尽思索,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等到了他十三四岁时,行为举止不同于其他的小孩,人们见到他都敬重他,他对别人说:“听人诵读伊川的语录,自我感觉伊川之学不合口味”他又说:“伊川(程颐)所说的话,为什么与孔子、孟子的言论不相像,最近我发现他学说里有很多有不对的地方。
”他初读《论语》,就怀疑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言论没有条理一天他读到古书 ,有对“宇宙”二字解释,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他忽然醒悟说:“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宇宙内的事”。
四、1.(1分)向来2. (2分)他父亲起初不支持他读书,后来看他意志坚定才同意【解析】由“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即可得出答案3.(2分)詹鼎喜欢上学馆听人读书;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休息。
【解析】由“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两句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参考译文】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
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来就是做小生意的人,生了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可以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然而詹鼎总是独自学习,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休息。
他的父亲看到他的志向不能被阻止,就让他入学读书一年之后,把他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他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她的孩子,詹鼎就跟着学,吴氏把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让他学习没过几年,吴氏子弟没有人能比得上詹鼎。
他们的老师离开了,于是詹鼎被聘请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五、1.(1分)迅速2. (4分)陈际泰最终学有所成【解析】由“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概括即可。
3.(2分)长期不懈的坚持与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解析】陈际泰从“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到“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再到“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正是陈际泰的长期努力才有了后来的“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参考译文】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
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赶快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
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六、1.(1分)热水2.(2分)他所读过的书都要手抄六七遍【解析】“如是者六七始已”可知张溥“七录”的由来是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六七遍才停止。
3.(2分)张溥所读的书一定要抄六七遍;无论寒暑,张溥都不停止读书【解析】“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然后分析是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抄书,二是冬天坚持不懈。
【参考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七、1.(1分)寄居2.(2分)夏天太热【解析】细读全文,从“暑甚,未能往”可以看出,没能够前去游览的原因是夏天太热。
3.(2分)作者雨过后游西湖的所见所闻【参考译文】我到西湖上,寄居在辋川四可楼已经半个月了辋川,是我族兄戒庵的别墅别墅四可楼正对着孤山,夏天很热,我们没能够前去游览农历七夕后第五天,雨过后微微有些凉意,峰峦环抱着西湖,远望青山翠绿欲滴,就像刚洗过一样。
夜里,看见明月渐渐升到东南的最高峰,月光与水交融,轻波荡漾,湖水碧绿天空青蓝,各种景象都显得澄净明澈八、1.(1分)友好,亲善2.(2分)海塘赏月;观看日出【解析】细读全文,从“遂相携观月于海塘”“又相携观日出”即可看出作者所游的景点:海塘赏月、观看日出。
3.(2分)一线之光,低昂隐见,久之而后升【参考译文】夏季四月,荆溪人周保绪从吴中来这里保绪向来喜欢猎奇,与我友好这月十五,我们于是相伴在海塘赏月海涛像山崩,月影如银碎,天空高远空旷,清朗有寒意,我们都怀疑这不是人世境地,我对此非常高兴。
不到几日,我们又相伴去观看日出,等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几尺内都看不清但听着耳旁的浪涛声,感觉就像是风吼雷鸣骤然到来似的一会儿天就亮了,太阳就要出来了,然而又不是突然出来一线光芒,起伏、升降,能隐隐约约看见,过了一会后太阳就升起来了。
九、1.(1分)渡过2.(2分)船需要修理【解析】细读全文,从“舟人尽出所载,始能挽舟过滩,然须修治,遂易船”可知,作者换乘轿子的原因是船需要修理3.(2分)洞内宏伟宽敞而壮丽,有石头形成的各种事物,千姿万态。
【解析】细读全文,从“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有石成幢盖幡旗③、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可知,洞内宏伟宽敞而壮丽,有石头形成的圆伞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等一类的东西,千姿万态。
【参考译文】十五日,船工把船上所载的东西全部搬出,才能拉船过滩但船必须修理,于是换了船,离开新滩,过了白狗峡,把船停泊在兴山口我们乘了轿子去游玉虚洞,离开江岸约五里,隔着一条小溪,这就是所说的香溪香溪水源出自昭君村,水的味道很美,在《水品》上有记载,水色碧绿如黛。
叫了只小船渡过,过了香溪,又走了一里多路,见洞门小得仅一丈宽进了洞,里面却非常大,可以容纳几百人,宏伟宽敞而壮丽,好像进入一座大宫殿里有石头形成的圆伞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等一类的东西,真是千姿万态,没有一样不逼真的。
十、1.(1分)顺着2.(2分)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解析】细读全文,从“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可以看出,澄源帮“我”的步骤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3.(2分)示例:即使身处逆境,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尽全力去克服。
【参考译文】到天都峰侧,顺着被山洪冲下的乱石蜿蜒蛇行而上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陡峭的地方就攀缘石壁每到手脚没有可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我每次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怎么受得了?最后也就不管这些。
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像一堵墙壁耸起有几十丈高,澄源寻视山的旁边,找到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十一、【参考译文】鹿害怕豺狗,豺狗害怕虎,虎又害怕罴。
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样站着,非常有力而且会严重地伤害人们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药的罐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
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豺狗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豺狗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他、搏击他、捉住他、撕裂他,最后把他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1.(2分)A【解析】A项中的“被”都通“披”,可译为“披或穿在身上”B项的“为”前者可译为“模仿”,后者可译为“做,造”C项中的“亡”,前者可译为“逃跑”,后者译为“灭亡”。
D项的“善”前者译为“真本领”,后者可译为“好”2.(3分)B【解析】A项中的“之”为动词,译为“去,往”B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他”C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这件事”D项中的“之”为助词,译为“的”。
3.(2分)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4.(2分)凡事都靠真才实学,没有内在功夫,想要耍手段靠欺骗,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解析】“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的意思是: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有这句话可知,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十二、【参考译文】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对传达人员说:“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
”齐国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超过三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召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客人说:“你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不能阻止它,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
(以此相比)现在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海’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1.(3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谓”,前者译为“对……说”,后者译为“命名”;B项中的两个“过”,前者译为“超过”,后者译为“到”。
C项中的两个“见”,前者译为“召见”,后者译为“碰见,遇见”;D项中的两个“辍”,均译为“停止”2.(3分)D【解析】A项中的“之”,为助词,译为“的”;B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项中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中的“之”,为代词,译为“它”3.(2分)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4.(2分)示例:善于劝谏,智慧【解析】通读全文,从“毋为客通”“臣请三言而已。
过三言,臣请烹”可以看出,靖郭君刚开始是禁止人提意见的门客只能从侧面寻找进谏的机会,而“海,大,鱼”这一举动引起靖郭君的好奇,使门客获得进谏的时间,最终门客从海中大鱼的遭遇,映射靖郭君会有的遭遇,使之最后终诚恳接受建议。
门客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又能使对方接受,表现出门客善于劝谏、智慧的特点十三、【参考译文】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
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声名显赫的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普通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
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1.【解析】A项中的两个“欲”,前者译为“想要,打算”,后者译为“愿望”B项中的两个“察”,前者译为“明察”,后者译为“观察”。
C项中的两个“际”,前者译为“地方”,后者译为“连接”D项中的两个“轻”,均译为“轻视,看不起”2.(3分)C【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于”,译为“在”A项中的“于”,译为“从”;B项中的“于”,译为“比”;C项中的“于”,译为“在”;D项中的“于”理解为“因为”。
3.(2分)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4.(2分)运用类比(或譬喻)手法,从张网捕鸟的三种情况说起,由浅入深的类推出国君招揽人才的问题,言辞委婉地成功说服了周君【解析】通读全文,从“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譬之如张罗者”“君必施于今之穷士”可以看出,杜赫想让周王重用景翠,没有直接进谏,而是从。
张网捕鸟的现象谈起,由此引出国君对待人才的问题,因此可以看出是运用的类比手法,或者用捕鸟的方式比喻招揽人才的方式;并比较出捕鸟与招揽人才的相同点使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容易为周王接受十四、【参考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一百丈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1.(3分)【解析】A项中的两个“东”,前者译为“向东”,后者译为“东边,东方”B项的两个“辄”,前者译为“都是”,后者译为“就”。
C项中的两个“度”,前者译为“过,越过”,后者译为“估计,衡量”D项中的两个“复”,均译为“再”2.(2分)A【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是”A项“为”是动词,意为“是”,B项的“为”是语气词,表疑问。
C项中的“为”是介词,意为“被”D项中的“为”是介词,意为“跟,同”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4.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解析】通读全文,从“掬弄珠璧”可以看出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从“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可以看出作者的身世之悲,这篇游记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十五、【参考译文】巨洋水发源于朱虚县泰山,往北流过县西,泰山就是东小泰山巨洋水就是《 国语》 所说的具水袁宏把它称为巨昧,王韶之把它叫做巨蔑,也有人叫朐瀰,说的都是同一条水,然而名称不一罢了水往北流经朱虚县旧城的西面。
汉惠帝二年 ,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儿子刘章,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 说:丹山在西南面,丹水发源在那里,东流入海丹水流经朱虚县丘陵地带所以有人说到朱虚城西有一条漫长高峻的山坡,起名叫破车观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人称为凡山,县城在丹山西南,而不是山在城的西南。
丹、凡字形相近,于是读音也随字而变了1.(3分)C【解析】A项中的两个“或”,前者译为“有的,有人”,后者译为“或许,也许”B项中的两个“故”,前者译为“原来的,旧的”,后者译为“所以,因此”C项中的两个“名”,均译为“起名”。
D项中的两个“从”,前者译为“随”,后者译为“由,自”2.(3分)A【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而”表转折,译为“然而”A项中的“而”表转折,译为“然而”B项中的“而”表修饰,不译C项中的“而”表递进,译为“而且”。
D项中的“而”表承接,译为“就”3.(2分)世人称为凡山,县城在丹山西南,而不是山在城的西南4.(2分)音从字变也【解析】通读语段,从“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丹、凡字相类”可知,人们对“巨洋水”有不同的称呼的原因是“音从字变也”。
十六【参考译文】初六日早餐后,作了两首诗辞别郑、杨诸君郑君又强逼着稍作停留,用一首诗回赠给我于是下山,向西南一里走上大道,往东南一里过了南溪桥南溪的山高高耸立在桥东,有水流自西南流来一直向上逼近西麓,绕到山的东北流入漓江去,石桥跨在水上,就是所谓的南溪了。
白龙洞在山顶沿层层台阶上去,洞口高张着,朝着西边面临溪流,两块岩石倒悬在洞口,莫非就是所谓的白龙吗?洞下排列着许多高大的殿宇,抬头望去不知道是山洞里边有自然形成的石完,安放着千手观音站在前边面临殿堂之上,环顾洞顶;是此洞最优美之处。
1.(3分)C【解析】A项中的两个“向”,前者译为“朝着”,后者译为“从前的,旧的”B项中的两个“广”,前者译为“大”,后者译为“扩充,增广”C项中的两个“置”,前者译为“安放”,后者译为“”D项中的两个“环”均译为“环绕,围绕”。
2.(3分)【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为”,译为“是”A项中的“为”,译为“做,干”B项中的“为”,译为“是”C项中的“为”,译为“以为,认为”D项中的“为”,译为“被”3.(2分)绕到山的东北流入漓江去,石桥跨在水上,就是所谓的南溪了。
4.(2分)作者途径之地2里有余,沿途有高山、溪流,有石洞殿宇,自然佛像,美不胜收【解析】通读语段,从“西南一里”“东南一里”“南溪之由高峙桥东,有水自西南直上逼西麓”可知,作者途径之地2里有余,沿途有高山、溪流。
从“洞下广列崇殿”“内有自然之龛,置千手观音”可知,途径有石洞殿宇,自然佛像,美不胜收十七、【参考译文】胡仲尧,洪州奉新人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整个家族有几百人胡仲尧在华林山别墅(庄园)建造学堂,那儿聚集了上万卷书,设置了大厨房和大粮仓,用来邀请四方游学之士来这交游讲学。
南唐后主李煜当时曾经授予他寺丞一职宋代雍熙二年,皇帝下诏书表彰他们这个大家庭胡仲尧到朝廷感谢皇上恩情,皇上赐予他白金器二百两淳化年间,洪州境内遭遇干旱而歉收,胡仲尧打开他家的米仓(平价卖粮或无偿发放粮食)以降低物价,又用自家私人的钱修建南津桥。
宋太宗嘉奖他,授予他洪州助教一职,胡仲尧答应每年稻谷、水果成熟了的时候把这些东西进贡给内东门司淳化五年,派他的弟弟胡仲容前来庆贺寿宁节皇上召见胡仲容,特别授予他试校书郎,赐予他袍笏犀带,还把御书赐予他1.(3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延”,均译为“邀请”。
B项中的两个“造”,前者译为“制造”,后者译为“往,到”C项中的两个“除”,前者译为“授予,后者译为“清除,去掉”D项中的两个“许”,前者译为“答应”,后者译为“处所,地方”2.(3分)B【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来”。
A项中的“以”为介词,译为“用,拿”B项中的“以”表目的,译为“来,用来”C项中的“以”表因果D项中的“以”表修饰,译为“而,来”3.(2分)胡仲尧到朝廷感谢皇上恩情,皇上赐予他白金器二百两4.(3分)建学舍;救济饥民;出资造桥。
【解析】通读语段,从“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可以看出,胡仲尧为百姓做了三件事:建学舍,救济饥民,出资造桥十八、【参考译文】李业兴爱好书籍,收集不已,亲手补治残缺,亲自加以题帖,家藏书籍,积攒将近万卷。
而他则读书不止,常有异事发现,众儒者佩服他的学识渊博李业兴性格豪爽侠义,重义气如人家有急难,投奔他那里,他便收留藏匿人家与他情投意合,他便能倾注身心,绝不吝啬如有矛盾,他便会中伤别人,以至于怒形于色,横加诅骂。
性情又很急躁偏狭,以至于辩论的时候,高声粗语,伸拳振臂,没有儒者风度他经常跟别人说:“只要说我好,虽然我明知那是假话,但比说坏处强”只求进职,忌讳他人比他强,做起事来不问后果,当时的人因这一点,厌恶他但他学术精深的程度,当时无人能赶得上。
1.(3分)A【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其”为代词,相当于“他”A项中的“其”表反问,相当于“难道”B项中的“其”为代词,相当于“他”C项中的“其”为助词,相当于“可要”D项中的“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2.(3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好”,前者译为“喜欢,喜爱”,后者译为“美丽”B项中的两个“加”,前者译为“增添”,后者译为“益处”C项中的两个“将”,前者译为“将近”,后者译为“带”D项中的两个“语”,均译为“告诉”。
3.(2分)只要说我好,虽然我明知那是假话,但比说坏处强4.(2分)李业兴是一个知识渊博、豪爽侠义,但性格急躁偏狭的人【解析】通读全文,从“诸儒服其渊博”“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可以看出李业兴是一个知识渊博、豪爽侠义,但性格急躁偏狭的人。
十九、【参考译文】孔子在泰山游览,看见荣启期行走在郕邑的郊外,穿着粗皮衣,系着粗麻绳,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问道:“先生这样快乐,是因为什么呢?”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原因很多:大自然生育万事万物,只有人最尊贵;而我既然能够成为人,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一个原因了。
人类中有男女的区别,男人受尊重,女人受鄙视,所以男人最为贵;而我既然能够成为男人,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二个原因了人出生到世上,有没有见到太阳月亮、没有离开襁褓就夭亡的,而我既然已经活到了九十岁,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三个原因了。
贫穷是读书人的经常状况,死亡是人的最终结果,我安心处于一般状况,等待最终结果,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孔子说:“说得好!你是个能够自己宽慰自己的人”1.(3分)C【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而”表并列A项中的“而”,表转折。
B项中的“而”,表承接C项中的“而”,表并列D项中的“而”,表修饰2.(3分)C【解析】A项中的两个“鼓”,前者译为“弹”,后者译为“击鼓”B项中的两个“故”,前者译为“所以,因此”,后者译为“原因,缘故”。
C项中的两个“常”,前者译为“经常,常常”,后者译为“平常,普通”D项中的两个“行”,均译为“走,行走”3.先生这样快乐,是因为什么呢?4.(2分)能够宽慰自己【解析】通读语段,从孔子“能自宽者也”可以看出,荣启期快乐的原因是能够宽慰自己。
二十、【参考译文】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疑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智慧安稳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忘记了管仲曾经射了自己一箭,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
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样国内的亲族就没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非常有秩序地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
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灭掉他;何况齐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不是侥幸得来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啊1.(3分)C【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他”。
A项中的“之”为代词,可译为“他”B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他们”C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这件事”D项中的“之”为助词,相当于“的”2.(3分)A【解析】A项中的两个“知”,均译为“智慧”B项中的两个“安”,前者译为“安稳”,后者译为“怎么”。
C项中的两个“亡”,前者译为“灭亡”,后者译为“没有”D项中的两个“数”,前者译为“计数”,后者译为“屡次,多次”3.(2分)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4.齐桓公知人善用,能克制自己不记旧仇,不多疑,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
【解析】通读语段,从“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可以看出齐桓公知人善用,能克制自己不记旧仇,不多疑,“有天下之大节焉”。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胡仲尧,洪州奉新人文言文翻译:胡仲尧行事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
达人文案提取器:达人文案提取器软件
提取视频文案,下载无水印视频,给视频添加字幕,3个宝藏工具分享给你;
- 达人文案提取器:达人文案提取器软件
- 体育新闻主持人文栋:体育新闻主播文栋
- 局外人文案:局外人文案短句干净
- 巴厘岛人文风景图:巴厘岛人文风景图片大全
- 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凭:北京人文函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