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什么(儒家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真没想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8-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西方是理性精神。儒释道三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确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什么(儒家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真没想到

 

李惠玲中国哲学博士、博导、主任护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委会副主委,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助理、护理学院院长江苏医院协会护理管理专委会主任委员、苏州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健康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护理管理、教育与人文关怀;老年、癌性照护与临终关怀。

2016人民卫生出版社创新、规划教材主编、副主编获得省部级以上课题及优秀成果奖多项《中华护理杂志》等编委近五年发表SCI等权威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2016获评苏州大学学生们“最喜爱的老师”榜首其论文获2016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委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护理学会老年护理专委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西方是理性精神儒释道三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明确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转换时空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历史谱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五彩缤纷的画卷。

在中国,人文关怀精神在西周初期就已经初见端倪,到春秋后期逐渐形成,自此以后,在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中经久不衰,成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灵魂中国古代《周易》书中最早出现“人文”一词,意指人际间相互关系准则在中国传统人文关怀思想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忠义理智信等规范,在处世立身方面提出诸如自强、知耻、明智、节制等规范,同时,在“远神近人”、以人为本、注重人对于真善的追求等方面做出了规范和警示。

儒家主张把精力集中到人事方面,提倡以礼治国、以礼行世,为儒家文化开辟了一条远神而近人的人文主义道路

人文关怀的发展历史呈现出连贯性和阶段性,每个时代有其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简述如下:春秋时期的管仲首先提出“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的思想;其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仁学”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西汉独尊儒术后,贾谊提出“以民为本、以民为命、以民为功、以民为力”的主张,以民本主义为主的德治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把对人及社会的关怀提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比较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生活;

隋唐时期比较强调人的气质、修养;“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宋明时期把人的品格抽象化,并用真心真性来概括,以无心无理相聚和,使人文精神得以升华;明末清初,由于西方文明的输入,拓展了人们的眼界,出现了反封建礼制的人文潮流,黄宗羲提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将传统民本主义推向高潮;

清末严复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中国的人文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孙中山等革命行者服膺于西方人文主义和民主宪政思想,把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其核心就在于要打碎封建礼教和封建枷 锁,争取人性的解放和个性发展,争取个人独立自主的权利。

需要注意的是,人文关怀思想在历史大社会中不断发展变化,在医学领域更是集中表现为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的医德中国医德在前年的医学实践中代表人物灿若群星,著述多而精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

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中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关心和同情患者、救治患者生命是自古以来历代医家所奉行的医德基本原则孙思邈就曾提出:“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 ,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媸,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宣扬人文关怀的礼教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家族、家庭教育中,则表现为充满人性温度的家训关怀理念司马光《居家杂仪》就有:“凡父母舅姑有疾,子妇无故不离侧,亲调尝药饵而供之父母有疾,其子色不满容。

不戏笑,不宴游舍置余事,专以迎医检方合药为务疾已,复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照护关怀理念被灌输给“女性治疗者”(women healer)根据Versluysen的说法,女性向来都是主要的治疗者,她们接生,照顾病弱、小孩、老人等,处理危机状况,甚至施方给药。

她们是没有执照的医生和解剖学家;她们是堕胎者、护士、医生和咨询者;她们是药剂师,种植药草,并与人交流药草的神秘用途;她们是助产者,穿街走巷

中国近代的护理事业是随着近代医疗事业兴起的,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护理工作随着西医和西式医院由传教士传入中国1884年第一位传教士伊丽莎白.麦基奇尼来到中国,在上海倡导新护理制度,引入新护理概念在近代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中国医学界逐渐形成了一种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医学人道精神,所谓医学人道精神,是一种提倡热爱人的生命,对人的理解和关心,尊重人、保护个人权益和以人为心得医学道德观和价值观。

在医疗过程中,对生命的救治、对病痛的解除、对患者情绪的调节等,始终贯穿着这一精神护理事业中发展的人文关怀思想和信念,在实践中不断衍生与发扬,将关怀的对象扩及至众人的同时,也必然惠及自身“护士”之名的翻译即是明证。

护理学先驱钟茂芳认为当时“看护”一词不合时宜,在请教多名文学家后,再广泛阅读参考资料,最后选用“护士”代表“nurse”因为在中文里,“护”的意思是照顾、保护,“士”指知识分子或学者“护士”之名经1914年首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通过,一直沿用至今。

1.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跨学科学组广招各方贤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